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尚論厥陰經證治大意

厥陰雖兩經交盡之名,然厥者,逆也,腎居極下,逆行而上,以傳於肝,故名曰厥陰也。邪傳厥陰,其熱深矣,熱深多發厥,厥證皆屬於陽,以陽與陰不相承接,因致厥也。厥後發熱,陽邪出表則易愈,厥多熱少則病進,熱多厥少則病退。所以仲景雜用三陽經治法,即譫語之當下者,但用小承氣湯微和胃氣,他證皆不用下,正欲其熱多,而邪從外出耳。然厥證多兼下利,則陽熱變為陰寒者,十居其七。

蓋木盛則胃土受克,水穀奔迫,胃陽發露,能食則為除中;木盛則腎水暗虧,汲取無休,腎陽發露,面赤則為戴陽。由是陽微則厥愈甚,陽絕則厥不返矣。所以溫之、灸之,以回其陽,仍不出少陰之成法也。但厥而下利,陰陽之辨甚微,不便分為二篇,故發其奧於篇首,俾讀者先會其意云。

白話文:

[對於厥陰經病症治療的討論]

厥陰這名詞,指的是兩條經絡運行到終點的情況。其中,「厥」的意思是逆,指的是腎臟位於身體最下方,但其功能卻向上運行,最後傳遞至肝臟,因此被稱為厥陰。當邪氣影響到厥陰時,體內的熱度已非常深重,深度的熱會導致四肢冰冷的現象,所有四肢冰冷的症狀都屬於陽性,這是因為陽性和陰性無法順利接續,導致四肢冰冷。

四肢冰冷後又發燒,若是由陽性邪氣導致的表面症狀,就較容易康復;四肢冰冷且伴有少量發熱,病情可能加重;相反地,如果發熱多而四肢冰冷少,病情可能會好轉。因此,張仲景在治療時,混合使用了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的療法,對於需要清腸的患者,只使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胃氣,其他情況則不使用清腸法,主要目的就是讓患者體內的熱度增加,使邪氣從體表排出。

然而,四肢冰冷的患者常伴隨腹瀉,這表示原本的陽性熱度已轉變為陰性寒涼,這樣的狀況佔了大多數。因為肝氣旺盛會剋制脾胃,導致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運作,脾胃的陽氣外露,食慾旺盛可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;肝氣旺盛也會消耗腎水,腎臟不斷提取水分,腎陽外露,臉色紅潤可能是腎陽虛弱的表現。因此,陽氣微弱時,四肢冰冷的症狀會更嚴重,陽氣耗盡時,四肢冰冷就不會恢復了。因此,需要溫補或艾灸來恢復陽氣,這些方法並未脫離少陰經的傳統療法。

但四肢冰冷且伴有腹瀉的患者,判斷陰陽屬性非常微妙,不易將其分成兩類,所以在文章開頭就詳細解釋,讓讀者能先理解這個觀念。

2. 厥陰經全篇(法五十五)

(1)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,利不止。原文

消渴者,飲水多,而小便少也。厥陰屬木,厥陰邪甚則腎水為之消,腎消則引水以自救,故消而且渴,其渴不為水止也。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者,肝氣通於心也。飢不能食者,木邪橫肆,胃土受制也,食則吐蛔者,胃中飢,蛔嗅食則出也。下之利不止者,邪屬厥陰,下則徒虛陽明,陽明虛,木益乘其所勝也。

此條文義,形容厥陰經之病情最著。蓋子盛則母虛,故腎水消而生渴,母盛則子實,故氣撞心而疼熱。然足經之邪,終與手經有別,雖仰關而攻,究不能入心之郛廓也。至胃則受俯凌之勢,無可逃避,食則吐,而下則利不止矣。亦由邪自陽明傳入,胃氣早空,故易動耳。

(2)厥陰中風,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。原文

厥陰之脈,微緩不浮,中風病傳厥陰,脈轉微浮,則邪還於表而為欲愈。

(3)厥陰病,欲解時,從醜至卯上。原文

醜、寅、卯,厥陰風木之王時,故病解。

(4)厥陰病,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愈。原文

(5)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虛家亦然。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原文

厥即四逆之極,陰陽既不相順接,下則必至於脫絕也。

厥陰證,仲景總不欲下,無非欲邪還於表,而陰從陽解也。此但舉最不可下之二端,以嚴其戒耳。

手之三陰與手之三陽相接於手,足之三陰與足之三陽相接於足。陰主寒,陽主熱,故陽氣內陷,不與陰氣相順接,則手足厥冷也。然四肢屬脾,脾為陰,與胃之陽不相順接,亦主逆冷,所以厥證雖傳經,熱邪復有不盡然者,最難消悉。

(6)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,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原文

脈遲為寒,寒則胃中之陽氣已薄,不可更用寒藥矣。腹中即胃中,胃暖乃能納食,今胃冷而反能食,則是胃氣發露無餘,其陽亦必漸去而不能久存,故為必死。除者,去也,與除夕之義同。又除者,授也,與授鞶帶之義同。

(7)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。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食以索餅,不發熱者,如胃氣尚在,必愈。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,後三日脈之,其熱續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,本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,復發熱三日,並前六日,亦為九日,與厥相應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而脈數,其熱不罷者,此為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也。

原文

少陰經中,內藏真陽,最患四逆,故云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不死。厥陰經中,內無真陽,不患其厥,但患不能發熱,與夫熱少厥多耳。論中恐暴熱來出而復去,後三日脈之,其熱尚在,形容厥證重熱之意,匠心滿志,讀者不可草草。然得熱與厥相應,尤無後患,若熱氣有餘,病勢雖退,其後必發癰膿,以厥陰主血,熱與血久持不散,必至壅敗也。

白話文:

(1) 厥陰病會出現口渴,氣往上衝到心口,心中覺得又痛又熱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又會吐蛔蟲,如果用瀉下的藥物,腹瀉會止不住。 口渴的意思是喝很多水,但小便卻很少。厥陰經屬木,當厥陰的邪氣很嚴重時,會導致腎水被消耗,腎水不足就會引水來自我救濟,所以才會口渴,而且喝水也止不了渴。氣往上衝到心口、心中覺得又痛又熱,是因為肝氣與心氣相通。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木邪過於強盛,壓制了胃土的功能。吃了會吐蛔蟲,是因為胃中飢餓,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跑出來。用瀉下藥物會讓腹瀉止不住,是因為病邪在厥陰經,用瀉下的方法反而會使陽明經更虛弱,陽明經虛弱,木邪會更加趁勢攻擊。

這段文字說明了厥陰經病情的典型症狀。就像兒子強盛母親就會虛弱,所以腎水被消耗而產生口渴;母親強盛兒子就會充實,所以氣會衝到心口而感覺疼痛發熱。然而足經的邪氣,終究與手經的邪氣有所不同,雖然向上侵犯,但最終不能進入心的範圍。但到了胃部,就會處於被壓制的情況,無法逃避,所以吃了就會吐,用瀉下藥物就會腹瀉不止。這也是因為邪氣從陽明經傳入,胃氣已經很虛弱,所以容易發生這種情況。

(2) 厥陰病患了中風,如果脈象變得稍微浮起,表示病要好轉;如果脈象沒有浮起,表示病還沒有好轉。

厥陰經的脈象,本來是微弱遲緩不浮的,如果患了中風病,傳到厥陰經後,脈象轉為稍微浮起,就表示邪氣已經回到體表,病要痊癒了。

(3) 厥陰病想要好轉的時間,是從丑時到卯時之間。

丑時、寅時、卯時是厥陰風木最旺盛的時候,所以病會在這個時候好轉。

(4) 厥陰病想喝水,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他喝,病就會好轉。

(5) 所有出現四肢冰冷厥逆的病症,都不可以用瀉下的藥物,體虛的人更是如此。凡是出現厥逆的,都是因為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,才會出現厥逆。厥逆的意思是指手腳冰冷。

厥就是四肢冰冷到極點的情況,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,用瀉下的藥物只會導致氣機脫離、生命危險。

厥陰證,張仲景的醫書中都不主張用瀉下藥,無非是想讓邪氣回到體表,陰證自然會因為陽氣的恢復而痊癒。這裡只是列舉了兩種最不可以瀉下的情況,以此來強調告誡。

手的三陰經和手的三陽經在手上相連,腳的三陰經和腳的三陽經在腳上相連。陰主寒,陽主熱,所以陽氣內陷,不與陰氣順接,就會手腳冰冷。然而四肢屬於脾,脾屬陰,脾與胃的陽氣不順接,也會導致手腳冰冷。所以厥證雖然是經絡傳遞的疾病,但熱邪的表現並不總是相同,最難理解。

(6) 傷寒病脈象遲緩,六七天後,反而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,脈遲是寒證,現在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,腹中應該會感覺寒冷,而應該無法吃東西,現在反而能吃東西,這叫做「除中」,是必死的徵兆。

脈遲是寒證的表現,寒證代表胃中的陽氣已經很衰弱,不可以使用寒涼的藥物了。腹中就是指胃中,胃部溫暖才能進食,現在胃部寒冷反而能吃東西,表示胃氣已經完全耗盡,陽氣也會漸漸消散而不能長久維持,所以是必死的徵兆。「除」的意思是去除,和除夕的「除」意思相同。另一個意思是給予,和授鞶帶的「授」意思相同。

(7) 傷寒剛開始發燒第六天,出現厥逆,到了第九天開始腹瀉。凡是厥逆又腹瀉的,應該都不能吃東西。現在反而能吃東西,恐怕是「除中」的徵兆。給他吃乾餅,如果不再發燒,表示胃氣還在,一定會好。如果擔心會突然發熱又退燒,三天後再來診脈,如果熱還在,預計到隔天半夜就會好。之所以這樣推斷,是因為本來發燒第六天,出現厥逆第九天,然後又發燒三天,加起來也是九天,與厥逆的時間相呼應,所以預計到隔天半夜會好。三天後再來診脈,如果脈象快速,而熱仍然不退,表示熱氣過剩,一定會產生癰膿。

少陰經中,內藏真陽,最害怕四肢冰冷,所以說出現吐瀉,但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,就沒有生命危險。厥陰經中,沒有真陽,不擔心出現厥逆,只是擔心不能發熱,或是有熱但厥逆的情況較多。原文中擔心發熱又突然退燒的情況,如果三天後脈象顯示熱仍在,這描寫了厥證嚴重時發熱的狀況,心思縝密,讀者不可草率。但如果發熱與厥逆的時間相符,就沒有後患。如果熱氣過多,即使病情有所減退,之後也一定會長癰膿,因為厥陰經主管血,熱和血長時間積聚不散,一定會導致阻塞潰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