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卷二
尚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重編三百九十七法
白話文:
這部分主要討論了對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進行了重新編輯和深入解析,總共包括了三百九十七種不同的治療方法。《傷寒論》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一部,由東漢時期的名醫張仲景所著,主要探討了各種由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的診斷與治療。此書在後世被廣泛研究和應用,成為中醫學理論和臨牀實踐的重要基礎。
在此卷中,作者對《傷寒論》中的各種治療原則、藥方、病證等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闡釋,並結合自身臨牀經驗,提出了新的理解和見解。這不僅有助於後人更全面地理解《傷寒論》的內涵,也為中醫學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。
2. 尚論陽明經證治大意
傷寒之證,無如太陽一經,風寒參錯,表裡差殊,難於辨認。昌分為三篇,先列鄙語,以引其端,後隨仲景原文,闡其立言精意,俾業醫者得其門而入,庶足以窺其富美也。而陽明一經之病,治之尤難,蓋胃為水穀之海,五臟六府之大源,多氣多血之沖,乃吉凶死生所攸關。仲景著論精詳,後人讀之憒憒,今僭為尚論,請得而要言之也。
夫陽明者,胃也。陽明以胃實為正,胃實則皆下證也。然陽明之邪,其來路則由太陽,凡陽明證見八九,而太陽證有一二未罷,即從太陽而不從陽明,可汗而不可下也。其去路則趨少陽,凡陽明證縱見八九,而少陽證略見一二,即從少陽而不從陽明,汗、下兩不可用也。
惟風寒之邪已離太陽,未接少陽,恰好在陽明界內之時,用藥亟為攻下,則渙然冰釋,而不再傳他經,津液、元氣兩無虧損,何快如之!此等機會,間不容髮,庸愚無識,妄守專門,必俟七日傳經已盡,方敢言下,縱不危殆,而津液、元氣所喪滋多矣。況太陽一經,早有十餘日不解者,若不辨經,而但計日,其誤下仍在太陽。
至陽明二三日內,即顯下證,反以計日,當面錯過。及陽明已趨少陽,又以計日,妄行攻下,乃至少陽復轉陽明,更全不識其證,以至熱邪在胃,爍盡津液,輕者重,而重者死矣,所關顧不鉅耶!謹將陽明之證,亦比太陽之例,分為三篇,俾觀者了無疑惑,斯臨病不致差誤耳。
白話文:
關於治療陽明經病症的理解和方法,沒有一個比太陽經更複雜的了。在太陽經中,風邪與寒邪交織,表面症狀和內部情況差異大,讓人很難辨別。我將它分成三個部分來討論,先用淺顯的話語開頭,讓大家理解其基本概念,然後再跟隨張仲景的原論,深入解析其精華,使醫學工作者能更容易地掌握核心內容,從而充分理解其深奧的美麗。而陽明經的病症,治療起來更是困難,因為胃是食物與飲水的倉庫,是身體所有器官的主要供應源,也是氣血充盈的通道,其健康狀況直接關係到生死。
陽明經,也就是胃。在陽明經中,胃的實證是主要的,一旦出現胃實證,通常需要採取下法治療。然而,導致陽明經病症的邪氣,通常是從太陽經來的。如果陽明經的症狀已經出現了八九成,但太陽經的症狀還有一兩成未消,那麼應該按太陽經的病症處理,使用汗法而非下法。同樣,如果陽明經的症狀縱然出現了八九成,但少陽經的症狀也有一兩成,那麼就應該按照少陽經的病症來處理,既不能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。
只有當風寒邪氣已經離開太陽經,尚未進入少陽經,正好在陽明經的範圍內,這時如果能及時用藥進行攻下,就能像冰雪遇春般迅速消散,且不會再傳染到其他經絡,這樣一來,身體的津液和元氣都不會受到損耗,效果極佳!這種機會稍縱即逝,如果醫術平庸或無經驗的人,固守某種特定的治療方法,一定要等到七天的傳經期過後纔敢用下法,即使病人不會立即危險,但身體的津液和元氣損失也會大大增加。況且,太陽經的病症,有的十多天都沒有好轉,如果不辨別經絡,只看時間,那在太陽經時的錯誤下法仍會持續。
然而,當陽明經在兩三天內就出現了下證,反而因為計日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等到陽明經的病症已經轉向少陽經,又因為計日而胡亂使用攻下法,結果導致少陽經又轉回陽明經,完全無法辨別症狀,導致熱邪在胃中肆虐,消耗盡所有的津液,病情輕的會加重,病情重的可能就會死亡,這其中的風險不是非常重大嗎?因此,我將把陽明經的病症,也像太陽經一樣,分成三個部分來講解,讓讀者完全沒有疑問,這樣在臨牀診療時就不會出錯。
3. 陽明經上篇
凡外邪初入陽明地界,未離太陽淨盡者,謂之太陽陽明,列於此篇。
太陽與陽明兩經各半,謂之合病;兩經連串,謂之並病,另自名篇於三陽經後,不在此例。此乃邪入陽明,而太陽將盡未盡之證也。
(1)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原文
(2)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原文
仲景此二條之文,前條云風未解,後條即不云寒未解者,互文也。前條云宜發汗,後條云發汗則愈者,亦互文也。蓋外邪初入陽明,用桂枝湯解肌,則風邪仍從衛分出矣;用麻黃湯發汗,則寒邪仍從營分出矣。營分之邪深於衛分,且從外出而愈,則衛分更不待言矣。論中每用互文處,其妙義大率若此。
(3)陽明病,能食者,為中風;不能食者,為中寒。原文
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,一定之理。是則足三陽經,太陽行身之背,陽明行身之前,少陽行身之側,皆可言營衛受邪,何仲景於陽明經,但以能食不能食分風寒,而不以營衛分風寒耶?蓋營衛交會於中焦,論其分出之名,則營為水穀之精氣,衛為水穀之悍氣;論其同出之源,混然一氣,何由分其孰為營,孰為衛哉?惟風為陽,陽能消穀,故能食;寒為陰,陰不能消穀,故不能食。以此而辨風寒之邪,庶幾確然有據耳。
仲景析義之精若此,如習矣不察者何?
(4)脈陽微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也;汗出多者,為太過。陽脈實,因發其汗,出多者,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原文
陽微者,中風之脈,陽微緩也;陽實者,傷寒之脈,陽緊實也。陽絕,即亡津液之互辭。仲景每於亡津液者,悉名無陽。本文陽絕於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甚明。注家認作汗多而陽亡於外,大謬。
傷寒發太陽膀胱經之汗,即當顧慮陽氣,以膀胱主氣化故也;發陽明胃經之汗,即當顧慮陰津,以胃中藏津液故也。所以陽明多有熱越之證,謂胃中津液隨熱而盡越於外,汗出不止耳。
然則陽明證,不論中風、傷寒、脈微、脈實,汗出少而邪將自解,汗出多則陰津易致竭絕,業醫者可不謹持其柄,而用重劑發汗,以劫人之津液耶!觀仲景於太陽發汗之重劑,以青龍名之,可見亢旱得之,則為甘霖,若淫雨用之,則沉灶產蛙,傷禾害稼,有載胥及溺已耳。此陽明所以有桂枝、麻黃湯證,而無大青龍湯證也。
噫,微矣哉!
(5)問曰:陽明病外證云何?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原文
以此辨陽明中風之外證,正兼大陽也。
(6)問曰:何緣得陽明病?答曰:太陽病,若發汗,若下,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;不更衣內實,大便難者,此名陽明也。原文
白話文:
凡是外來的邪氣剛進入陽明經的範圍,但還沒有完全脫離太陽經的影響,這種情況就叫做「太陽陽明」,放在這篇討論。
太陽經和陽明經各佔一半的病症,叫做「合病」;兩條經脈連在一起發病,叫做「並病」,這會另外單獨成篇放在三陽經之後討論,不屬於這裡的例子。這裡指的是邪氣進入陽明經,但太陽經的病症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情況。
(1)陽明病,脈象遲緩,出汗很多,稍微怕冷,這是表證還沒解除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適合用桂枝湯。
(2)陽明病,脈象浮在表面,沒有汗而喘氣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好,適合用麻黃湯。
張仲景這兩條條文,前一條說「風邪還沒解除」,後一條卻不說「寒邪還沒解除」,這是互相補充說明的意思。前一條說「適合用發汗」,後一條說「發汗就會好」,也是互相補充說明的意思。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剛進入陽明經,用桂枝湯來疏通肌肉,那麼風邪還是會從衛分(體表)散出;用麻黃湯來發汗,那麼寒邪還是會從營分(體內)散出。營分的邪氣比衛分更深,並且可以從體內排出而治好,那麼衛分的邪氣更不用說了。書中常常用到這種互相補充說明的寫法,其中的奧妙大概就是這樣。
(3)陽明病,如果還能吃東西,那是中了風邪;如果不能吃東西,那是中了寒邪。
風邪會損傷衛分,寒邪會損傷營分,這是固定的道理。這樣看來,足三陽經,太陽經走在身體的背部,陽明經走在身體的前部,少陽經走在身體的側面,都可以說營分或衛分受到邪氣侵襲,為什麼張仲景在講陽明經時,只用能不能吃東西來區分風寒,而不是用營衛來區分風寒呢?這是因為營分和衛分在中焦交會,從它們分出的名稱來看,營是水穀的精氣,衛是水穀的悍氣;從它們共同的來源來看,它們混成一團,根本無法分辨哪個是營,哪個是衛。只有風屬於陽,陽能消化食物,所以能吃東西;寒屬於陰,陰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不能吃東西。用這個來區分風邪和寒邪,才比較可靠。
張仲景分析病理如此精細,如果學了卻沒有仔細觀察,那怎麼行呢?
(4)脈象偏弱,而汗出得少,這是身體正在自行調和;汗出得很多,就是太過了。脈象有力,因為發汗而汗出很多,也是太過了。太過就是陽氣在體內耗盡,津液喪失,導致大便乾燥。
脈象偏弱,是中風的脈象,脈象微弱而和緩;脈象有力,是傷寒的脈象,脈象緊實。陽氣耗盡,就是津液喪失的另一種說法。張仲景提到津液喪失時,都說成是沒有陽氣。這段文字說「陽氣在體內耗盡,津液喪失,大便乾燥」,已經很明確了。註解的人認為是汗出太多導致陽氣從體表散失,是大錯特錯。
發太陽膀胱經的汗時,就應該考慮到陽氣,因為膀胱主管氣化;發陽明胃經的汗時,就應該考慮到陰津,因為胃中儲藏津液。所以陽明病常常有熱邪外散的症狀,這是因為胃中的津液隨著熱邪都跑到體外,導致汗出不止。
這樣說來,陽明病的症狀,不論是中風、傷寒、脈象弱或強,只要汗出得少,邪氣就會自行解除;汗出得多,陰津就容易耗盡。學醫的人能不謹慎地把握這些要點,而使用猛藥發汗,耗損病人的津液嗎?看張仲景對太陽病用藥猛烈的方子,取名叫「青龍」,就可以知道,如果久旱逢甘霖,就會是很好的藥;如果連續下大雨還用它,就會像灶台下積水生青蛙,傷害莊稼,導致大家一起被淹死一樣。這也是陽明病會有桂枝湯和麻黃湯的適應症,而沒有大青龍湯的原因。
唉,這些道理真是太細微了啊!
(5)有人問: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?回答說:身體發熱,自己會出汗,不怕冷,反而怕熱。
用這些症狀可以區分陽明病中的中風類型,同時也包含太陽病的特點。
(6)有人問:陽明病是怎麼得的?回答說:太陽病,如果用發汗、瀉下、利小便等方法,導致津液喪失,胃中乾燥,就會轉變成陽明病;如果大便不通暢,體內阻塞,大便困難,這也叫做陽明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