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36)
卷一 (36)
1. 太陽經下篇
玩此條,表證比前較重,何以亦用白虎耶?本文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二句,已自酌量,惟熱結在裡,所以表熱不除,況加大渴飲水,安得不以清裡為急耶?白虎五證得隸青龍後者,以風寒俱有故也。
寒與風皆傷,宜從辛甘發散矣。而表與里又俱熱,則溫熱為不可用,欲並風寒表裡之熱而俱解之,不其難乎?故立白虎湯一法,以輔青龍之不逮,其藥乃石膏、知母辛涼之二物也。辛者,西方金也;涼者,秋令也。酷熱之時,欲求金風薦爽,萬不可得,計惟虎嘯則山谷間習習風生,風生則熱解耳。
所以取辛涼二物,偶而成方,以象白虎之陰也。夫青龍變化莫測,方無定體,故各用制伏之法。若白虎則地獸之靈,得風從而其威愈震,亦不易制伏之物。況裡熱已極,津液垂亡,元氣所存無幾,而領西方之肅殺以入胃中,能無慮乎?於是以甘草之甘緩,和其猛性,而入米同煎,以助胃中水穀之氣。虛者更加人參,以助胃中天真之氣,乃可用之而無患,製法早具於一方之內矣。
世傳孫思邈有降龍伏虎之能,豈非以仲景之心法為道法耶!
夫以石膏一物之微,入甘溫隊中,則為青龍;從清涼同氣,則為白虎。惟文武聖神之哲,乃能用之恰當,此龍虎所為慶風雲之會也。設在表之風寒未除,當用青龍而反用白虎;設在裡之熱渴已逼,當用白虎而反用青龍,則用者之誤,竟與倒行逆施者同類,寧不敗乃事乎?傷心哉,千古興亡之際,同一醫轍矣!
白話文:
太陽經下篇
這條方劑,表證比之前更重,為什麼也要用白虎湯呢?原文中「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」兩句,已經說明了用藥的考慮。只是因為熱結在裡,所以表熱不能去除,況且病人還非常口渴大量飲水,怎麼能不先清裡火呢?白虎湯五證能用在青龍湯之後,是因為同時兼有風寒的緣故。
寒邪和風邪都傷及人體,應該用辛甘發散的藥物治療。但是表裡都兼有熱證,溫熱的藥物就不能使用了。想要同時解決風寒表證和裡熱,這豈不是很困難?所以創立了白虎湯,來輔助青龍湯的不足,它的藥物是石膏、知母這兩種辛涼的藥物。辛屬西方金,涼屬秋季。酷熱的時候,想要像金風送爽那樣舒適涼快,根本不可能,只有老虎的吼叫才能使山谷間產生陣陣涼風,風生則熱解。
所以選用辛涼兩種藥物,偶合而成一方,以象徵白虎的陰寒之性。青龍湯變化莫測,方劑沒有固定的模式,所以各個方劑都有其制伏的方法。而白虎湯如同地上的靈獸,借風勢則威勢更盛,也不是容易制伏的。況且裡熱已經到了極點,津液將要耗盡,元氣所剩無幾,而用西方金屬的肅殺之氣進入胃中,能不擔心嗎?因此用甘草的甘緩之性,來調和它的猛烈之性,再用米同煎,來增強胃中水穀之氣。虛弱的病人可以加人參,來增強胃中元氣,這樣使用才沒有危險,製法早就包含在方劑之內了。
世人傳說孫思邈有降龍伏虎的本事,難道不是因為他掌握了張仲景的用藥方法嗎?
石膏這樣一種藥物,加入溫和的藥物中,就屬於青龍湯的藥性;如果和清涼的藥物在一起,就屬於白虎湯的藥性。只有文武兼備、智慧通達的人,才能恰當地運用它們,這就是龍虎相合、風雲際會的境界。如果表證的風寒還沒有去除,應該用青龍湯而卻用了白虎湯;如果裡熱口渴已經很嚴重,應該用白虎湯卻用了青龍湯,那麼用藥的錯誤,就和本末倒置一樣,豈能不失敗呢?令人痛心啊,千百年來興亡盛衰,醫學上同樣也犯著這樣的錯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