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5)

1. 太陽經下篇

婁東胡卣臣先生,昌所為賢士大夫也。夙苦痰飲為恙,夏月地氣上升,痰即內動,設小有外感,膈間痰即不行。兩三日瘥後,當膺尚結小痤,無醫不詢,無方不考,乃至夢寐懇求大士救療。因爾聞疾思苦,深入三摩,地位薦分,治病手眼,今且仁智兼成矣。昌昔謂膀胱之氣化大行,地氣不升,則天氣常朗,其偶受外感,則仲景之小青龍一方,與大士水月光中、大圓鏡智無以異也。

蓋無形之感,挾有形之痰,互為膠漆,其當胸窟宅,適在太陽經位,惟於麻桂方中,倍加半夏、五味,以滌飲而收陰,加乾薑、細辛以散結而分邪,合而用之,令藥力適在痰邪綰結之處,攻擊片時,則無形之感從肌膚出,有形之痰從水道出,頃刻分解無餘,而膺胸空曠,不復叢生小痤矣。若泥麻、桂甘溫,減去不用,則不成其為龍矣,將恃何物為翻波鼓浪之具乎?

變青龍湯經制,改用白虎湯,權宜五法

(20)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原文

大汗出,則津液外亡;大煩渴,則躁熱內極;脈轉洪大,則凶變將起,青龍湯為不對矣。計惟白虎湯可兩解表裡之熱,加人參可潤燥止渴也。

(21)傷寒,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原文

傷寒之脈,陰陽俱緊。此雲浮滑,則兼風可知。滑為裡熱,浮滑則表亦熱矣。里有寒者,傷寒傳入於裡,更增裡熱,但因起於寒,故推本而曰里有寒,實則表裡俱為熱極也。

(22)傷寒,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;渴欲飲水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原文

白虎湯但能解熱,不能解表,必惡寒、身疼痛之表證皆除,但熱、渴而求救於水者,方可與之。

(23)傷寒,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原文

表裡熱極,燥渴心煩,全無惡寒、頭疼、身痛諸表證者,固當行白虎矣。若脈浮滑,背微惡寒,此為表熱少,裡熱多之證,仍可與之。蓋以脈滑,明系裡熱,而背為至陰之地,雖表退尚有餘寒,不當牽泥也。設脈但浮而不滑,證兼頭疼、身痛,則雖表裡俱熱,而在表之邪渾未退,白虎湯即不可用,以白虎辛涼,不能解表故也。

此條辨證最細。脈滑而帶浮,渾身無大熱,又不惡寒,但背間微覺惡寒,是表邪已將罷。其人口燥渴,心煩,是裡熱已大熾,更不可姑待,而當急為清解,恐遲則熱深津竭,無救於事耳。

門人問:用白虎則表熱不解,用青龍則裡熱轉增,試擬議於二者之間,不識當用何法?答曰:惟於大青龍湯中倍增石膏,少減麻、桂。或見寒多風少,則用麻杏甘石湯,亦倍增石膏,少減麻黃。斯固圓機,然亦即可為定法矣。

(24)傷寒病,若吐,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原文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下篇

婁東胡卣臣先生,是位德才兼備的賢士大夫。他長期受痰飲困擾,夏天地氣上升,痰液內動,稍微外感,痰就會阻塞於膈間。病癒兩三天後,胸口仍會長出一些小瘡。他遍訪名醫,查閱各種醫方,甚至夢中祈求神明醫治。因為他深切體會疾病的痛苦,深入思考,精研醫理,醫術精湛,仁心與智慧兼備。先生曾說,膀胱之氣化運暢通,地氣不升,則天氣清爽,若偶爾外感,則仲景的《小青龍湯》方,與神明加持無異。

無形的風邪與有形的痰液互相糾纏,阻塞於胸部,正好是太陽經的循行部位。因此需在麻黃桂枝湯中,加倍半夏、五味子,以化痰收斂陰液;再加乾薑、細辛以散結驅邪。這樣合方使用,藥力就能直達痰邪阻塞之處,迅速攻克,則無形的風邪從肌膚排出,有形的痰液從水道排出,很快就能痊癒,胸部不再長小瘡。如果減少或不用麻黃、桂枝的溫熱之性,就不能發揮藥效,又憑什麼去驅散痰飲呢?

變青龍湯經制,改用白虎湯,權宜五法

(20) 服用桂枝湯後,大汗淋漓,但口渴難忍,脈象洪大有力,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 大汗傷津,口渴則燥熱內盛,脈象洪大則病情危急,此時青龍湯已不適用。白虎湯能同時解決表裡之熱,加人參能滋陰止渴。

(21) 傷寒,脈象浮滑,這是表有熱邪,裡有寒邪,可用白虎湯。 傷寒的脈象,陰陽皆緊。這裡脈象浮滑,說明兼有風邪。滑脈代表裡熱,浮滑則表也有熱。裡有寒邪指的是傷寒邪氣深入內裡,加重裡熱,但因其起於寒邪,所以稱為裡有寒,實際上表裡都是熱盛。

(22) 傷寒,脈象浮,發熱無汗,表證未解,不可用白虎湯;若口渴想喝水,但沒有表證,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 白虎湯只能解熱,不能解表,必須先去除惡寒、身痛等表證,只有單純發熱口渴才可以用。

(23) 傷寒,沒有明顯發熱,口乾舌燥,心煩,背部輕微惡寒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 表裡熱盛,口乾心煩,完全沒有惡寒、頭痛、身痛等表證,當然可以用白虎湯。如果脈象浮滑,背部輕微惡寒,這是表熱少,裡熱多的症狀,也可以用。因為滑脈說明裡熱,而背部是至陰之處,即使表證消退,仍有餘寒,不必拘泥。如果脈象只是浮而不滑,伴隨頭痛、身痛,則即使表裡俱熱,但表邪尚未完全退去,白虎湯就不能用,因為白虎湯辛涼,不能解表。

這條辨證最細緻。脈象滑而兼浮,全身沒有明顯發熱,也沒有惡寒,只是背部輕微惡寒,說明表邪將要消失。但口乾舌燥,心煩,說明裡熱已盛,必須迅速清熱解毒,否則熱邪加重,津液耗竭,就難以挽救了。

門人問:用白虎湯則表熱不解,用青龍湯則裡熱加重,試問兩種之間,應該用什麼方法?答曰:可在小青龍湯中加倍石膏,少減麻黃、桂枝。或者寒邪多風邪少,則用麻杏甘石湯,也加倍石膏,少減麻黃。這樣才是靈活運用,但也可作為固定方法。

(24) 傷寒病,如果嘔吐或腹瀉後,七八天仍不見好,熱邪積聚在裡,表裡俱熱,經常惡風,口渴,舌苔乾燥,煩躁,想喝大量水,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