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4)

1. 太陽經下篇

用小青龍湯外散風寒,內滌水飲二法

(18)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原文

風寒不解,心下有水氣,水即飲也。水寒相搏,必傷其肺。或為多證者,人身所積之飲,或上,或下,或中,或熱,或冷,各不相同,而肺同為總司。但有一二證見,即水逆之應也。於散風寒、滌水飲藥中,加五味子之酸,以收肺氣之逆;乾薑之辛,以瀉肺氣之滿,名曰小青龍湯。蓋取其翻波逐浪,以歸江海,不欲其興云昇天,而為淫雨之意也。

後人謂小青龍湯為發汗之輕劑,毋乃味其旨乎!

(19)傷寒,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,小青龍湯主之。原文

風寒挾水飲上逆,津液不下行,故不渴。渴則可知津液不逆,為寒去欲解之徵也。寒去欲解,仍用小青龍湯。與上篇脈見單浮用桂枝湯,中篇脈見單浮用麻黃湯同意,大率以輕劑助其欲解之勢耳。按:桂枝、麻黃湯無大小,而青龍湯有大小者,以桂枝、麻黃之變法多,大青龍之變法,不過於麻、桂二湯內施其化裁。或增或去,或饒或減,其中神化,莫可端倪。

又立小青龍一法,散邪之功兼乎滌飲,取義山澤小龍,養成頭角,乘雷雨而翻江攪海,直奔龍門之意,用以代大青龍而擅江河行水之力,立法成大備也。因經叔和之編次,漫無統紀,昌於分篇之際,特以大青龍為綱,於中桂、麻諸法,悉統於青龍項下,擬為龍背、龍腰、龍腹,然後以小青龍尾之,或飛或潛,可弭可伏,用大用小,曲暢無遺,居然仲景通天手眼,馭龍心法矣。

更復顧名思義,清其血脈,於青龍尾後,方綴白虎為之對待,俾觀者知神用無方,爽然有會,表章之餘,聊資啟發云。

或問:青龍自為一隊,即白虎且剔出另峙其後,然則脈證之縱橫,何與青龍事耶?答曰:此等奧義,惟作者知之。傷寒多有忽然自汗,突爾亡陽之候,雖不用青龍之藥,蚤已犯青龍之逆者矣。況腹滿則陰盛可知,譫語則陽虛可慮,仲景特挈縱、橫以名之者,豈無說耶?蓋屈蠖者,龍之所以伏也;縱橫者,龍之所以飛也。縱橫之脈證不同,刺穴同用期門,期門乃肝木所主,東方青龍之位也。

刺其穴者,正所以制龍木而預弭亡陽之變耳。故一青龍方中,張大其施,則升行而為霖雨;狹小其制,則鼓浪而奔江海;馴其性能,則逾越女婢之卑柔;刺其經穴,則消弭靈幻於寂若。仲景於其奮髯昇天,萬難把捉之時,尚以真武一法,坐鎮北方之水,俾地氣不上,天氣不下,所謂其雨其雨,杲杲日出。

龍之既升於天者,且不得不復返於淵,況未及升騰,可馴可撫,顧無法以制伏之耶!此余所為有會於縱、橫之義也。倘不其然,匪但無與青龍之事,亦並無與傷寒之事矣!昔有善畫龍者,舉筆凝思,而青天忽生風雨。吾不知仲景制方之時,其為龍乎,其為仲景乎?必有倏焉雷雨滿盈,倏焉密雲不雨,倏焉波浪奔騰,倏焉天日開朗,以應其生心之經綸者。神哉,青龍等方!即擬為九天龍經可矣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下篇

小青龍湯能外散風寒,內除水飲。

(18)傷寒初期症狀未解,心下有水氣(水腫),伴隨乾嘔、發熱咳嗽,可能口渴、腹瀉、吞咽困難、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或呼吸困難,服用小青龍湯治療。原文中提到,風寒未解,心下有水氣(水氣即水飲),寒邪與水飲互相搏結,必然損傷肺部。病人症狀可能很多,體內積聚的水飲,可能在上焦、下焦或中焦,可能屬熱性或冷性,情況各不相同,但都與肺的功能失調有關。只要出現一兩種症狀,就表示水飲逆亂。此方在散寒除飲的基礎上,加入五味子(酸味)收斂肺氣的逆亂,用乾薑(辛味)瀉去肺氣的壅盛,稱為小青龍湯。藥方如同翻騰波浪,最終歸於大海,不使其像雲雨一樣上升,造成淫雨泛濫。

後人認為小青龍湯是發汗的輕劑,這恐怕只看到了藥味的美味而已!

(19)傷寒病人,心下有水氣,咳嗽並輕微喘息,發熱但不口渴,服用藥物後才感到口渴,這是寒邪已退,疾病將要痊癒的跡象,服用小青龍湯治療。原文中提到,風寒夾帶水飲逆亂上行,津液不能正常下行,所以不口渴。口渴則表示津液不再逆亂,是寒邪已退將要痊癒的徵兆。即使寒邪將退,仍使用小青龍湯。這與上篇脈象浮弱用桂枝湯,中篇脈象浮弱用麻黃湯的治療方法相似,都是用輕劑幫助疾病痊癒。桂枝湯、麻黃湯沒有大小之分,而小青龍湯有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之分,是因為桂枝湯、麻黃湯的變化方劑很多,大青龍湯的變化方劑,也只是在麻黃湯、桂枝湯的基礎上進行調整,或增或減,變化莫測。

另立小青龍湯一方,既能散邪又能除飲,取其如同山澤間的小龍,長成頭角,乘風雷雨翻江倒海,直奔龍門之意,以代替大青龍湯行使調治水濕的功效,藥方制定完善。由於經書編排次序雜亂,因此將其分篇,以大青龍湯為綱領,將桂枝湯、麻黃湯等諸法都列在小青龍湯之下,比作龍背、龍腰、龍腹,再以小青龍湯為龍尾,或飛或潛,可攻可守,用大用小,運用靈活周全,可見仲景醫學的精妙絕倫。

再從藥名含義上來說,小青龍湯可以清血脈,在小青龍湯之後,再配以白虎湯相對應,讓讀者明白藥物運用的靈活多變。

有人問:小青龍湯自成一派,白虎湯卻另列其後,那麼脈證的縱橫變化與小青龍湯有什麼關係呢?回答是:這些深奧的道理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白。傷寒病人常常突然自汗,或突然亡陽,即使不用小青龍湯,其實已經違背了小青龍湯的治療原則。況且,腹部脹滿說明陰盛,神志不清則說明陽虛,仲景用縱橫來命名,必然有其道理。屈身蜷伏是龍隱藏的狀態,縱橫變化是龍騰飛的狀態。縱橫不同的脈證,卻都用期門穴位進行針灸,期門穴是肝經的穴位,屬東方青龍之位。

針灸這個穴位,正是為了控制肝木之氣,預防亡陽的變化。因此,小青龍湯的應用,運用得當,則像升騰的雨水;運用得巧妙,則像奔騰的江海;掌握其特性,則像馴服的女婢;針灸其經穴,則可以消除靈異變幻。仲景在病症發展到極點,難以控制的時候,仍以真武湯一方來控制北方之水,使地氣不上升,天氣不下降,如同等待雨停,太陽出來。

龍既然已經升騰到天上,就不得不回到水底,何況還未升騰,是可以馴服的,難道沒有方法控制它嗎?這就是我對縱橫含義的理解。如果不是這樣,不僅與小青龍湯無關,也與傷寒治療無關!從前有一個善於畫龍的人,提起筆來凝神思考,青天就突然刮風下雨。我不知道仲景制定藥方時,是像龍一樣,還是像仲景一樣?一定有時候風雨充沛,有時候烏雲密佈不下雨,有時候波濤洶湧,有時候天日晴朗,以應合他內心的籌劃。真是神妙啊,小青龍湯等藥方!可以稱之為九天龍經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