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33)
卷一 (33)
1. 太陽經下篇
況咽乾、譫語,熱證相錯,其非重陰冱寒可知,故才得足溫,即便以和陰為務,何其審哉!今與二三同調,抵掌談仲景當年治病機宜,愧無旨酒,滿浮大白耳!
青龍項中,汗下後,煩躁,將欲亡陽,宜補虛回陽一法
(14)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原文
煩躁本大青龍湯證,然脈弱、汗出、惡風者,誤服之則厥、筋惕、肉瞤,首條已諄諄致戒矣。此條復申其辨,見汗下不解,轉增煩躁,則真陽有欲亡之機,而風寒之邪在所不計,當用茯苓、人參、乾薑、附子,溫補兼行,以安和其欲越之陽,俾虛熱自退,煩躁自止,乃為合法。若因煩躁,更加散邪,則立斃矣。
夫不汗出之煩躁,與發汗後之煩躁,毫釐千里。不汗出之煩躁,不辨脈而誤投大青龍,尚有亡陽之變,是則發汗後之煩躁,即不誤在藥,已誤在汗矣。此仲景所為,見微知著,仿真武之例,更加人參之補,以嘿杜其危哉!下後煩躁,較未下之煩躁亦殊。
青龍項中,風寒兼見,寒熱兩壅,宜分散陰陽一法
(15)傷寒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原文
胸中有熱,風邪在上也;胃中有邪氣,寒邪在中也。腹中痛,陽邪欲下而不得下也;欲嘔吐,陰邪欲上而不得上也。此所以知其熱邪中下,寒邪中下,陰陽各不相入,失其升降之恆,故用黃連湯以分理陰陽,而和解之也。嘗因此法而推及臟結之證,舌上有胎者,又為寒反在上,熱反在下,陰陽悻逆。
既成危候,仲景但戒以不可攻,未言治法,然非先之以和解,將立視其死乎!學者請於黃連湯著眼。詳見太陽中篇臟結條
青龍項中,辨脈證之縱橫,而刺其經穴二法
(16)傷寒腹滿譫語,寸口脈浮而緊,此肝乘脾也,名曰縱,刺期門。原文
期門二穴,在不容兩旁,各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,肝之募也。
肝木乘脾土,名曰縱。其證腹滿譫語,其脈寸口浮而緊。寸口即氣口,脾胃脈之所主也。浮而且緊,即弦脈也。肝木過盛,所以脾胃之土受制也。
(17)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大渴欲飲水,其腹必滿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橫,刺期門。原文
肝脈乘肺金,名曰橫。發熱、嗇嗇惡寒者,太陽之本證也。大渴飲水者,木盛則熱熾,而求水以潤之也。木得水助,其勢益橫,反侮所不勝,而上乘乎肺。水勢氾濫,其腹必滿,然肺金素無他病者,必能暗為運布,或自汗而水得外滲,或小便利而水得下行。其病欲解也,亦由但腹滿而不譫語,故易解耳。
直貫上下曰縱,眠亙兩旁曰橫。木本剋土而乘乎土,其事直,故為縱;木受制於金而反乘金,其事不直,故曰橫。直則難愈,不直則易安,理之常也。然縱、橫之證不同,而同刺期門穴者,以賊土侮金,皆由木盛。腹滿譫語,證涉危疑,故亟以瀉木為主治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下篇
患者咽喉乾燥、胡言亂語,是熱證夾雜其他證候,顯然不是嚴重的陰寒證,所以只要腳部溫暖,就應以滋陰為先,這判斷得多精準啊!現在跟幾個朋友一起討論仲景當年治病的要領,可惜沒有好酒,只能以茶代酒了!
青龍湯證,汗出後煩躁,將要傷及陽氣,宜用補虛回陽的方法。
(14)發汗或瀉下後,病情仍未好轉,且煩躁不安的,用茯苓四逆湯。
煩躁原本是大青龍湯的證候,但如果脈象虛弱、汗出、惡風,誤服大青龍湯則會導致厥逆、肌肉抽搐,前面已經詳細地告誡過了。這條再次申明這個辨證要點,見汗出後病情未解,反而更煩躁,則說明真陽將要衰竭,而風寒邪氣已不足為慮,應該使用茯苓、人參、乾薑、附子,溫補兼施,以安撫將要衰竭的陽氣,使虛熱自然退去,煩躁自然停止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因為煩躁而加用散邪的藥物,則會立即死亡。
沒有汗出的煩躁,與發汗後的煩躁,區別巨大。沒有汗出的煩躁,不辨脈象而誤用大青龍湯,尚有傷及陽氣的危險,那麼發汗後的煩躁,即使藥物沒有用錯,也是汗出導致的錯誤。這是仲景善於觀察細微之處,洞察病情本質,仿效孫武兵法,更加入參的補益,以防止危險!瀉下後出現的煩躁,與瀉下前出現的煩躁也有很大不同。
青龍湯證,風寒兼見,寒熱交阻,宜用分清陰陽的方法。
(15)傷寒,胸中煩熱,胃中有邪氣,腹部疼痛,想嘔吐的,用黃連湯。
胸中煩熱,是風邪在表;胃中有邪氣,是寒邪在裡。腹部疼痛,是陽邪想要下行而下行受阻;想嘔吐,是陰邪想要上行而上行受阻。由此可知,熱邪在中下焦,寒邪也在中下焦,陰陽各不相順,失去了升降的常規,所以用黃連湯來分清陰陽,使之調和。曾經以此法推及到臟腑阻塞的證候,舌苔厚膩的,也是寒邪反而在上,熱邪反而在下,陰陽逆亂。
這已經是危急的症狀了,仲景只是告誡不可攻伐,沒有說明治療方法,但是如果不先用和解的方法,就要眼睜睜看著病人死了!學習者應該從黃連湯的運用中仔細體會。詳見太陽中篇臟腑阻塞條。
青龍湯證,辨別脈證的縱橫,並針刺經穴的兩種方法。
(16)傷寒腹部脹滿、胡言亂語,寸口脈浮緊,這是肝氣犯脾,稱為縱,刺期門穴。
期門穴兩個,位於不容穴兩旁,各距不容穴一寸五分,是肝的募穴。
肝木克脾土,稱為縱。其證候是腹部脹滿、胡言亂語,脈象是寸口脈浮緊。寸口脈就是氣口,是脾胃之脈所主。浮而緊,就是弦脈。肝木過盛,所以脾胃之土受到克制。
(17)傷寒發熱,惡寒,口渴想喝水,腹部必定脹滿,自汗出,小便通利,病情將要好轉,這是肝氣犯肺,稱為橫,刺期門穴。
肝脈犯肺金,稱為橫。發熱、惡寒,是太陽病的本證。口渴想喝水,是因為肝木盛則熱熾,而想喝水來潤燥。木氣得水助長,其勢力更加橫行,反過來侵犯所不克制的臟腑,而侵犯肺金。水勢泛濫,所以腹部必定脹滿,但是肺金原本沒有其他疾病,必定能夠暗中運化,或者自汗而使水液外泄,或者小便通利而使水液下行。病情將要好轉,也是因為只有腹部脹滿而沒有胡言亂語,所以容易好轉。
直貫上下稱為縱,橫亙兩旁稱為橫。木本克土而侵犯脾土,其運行方向是直的,所以稱為縱;木受制於金而反過來侵犯肺金,其運行方向不是直的,所以稱為橫。直則難以痊癒,不直則容易好轉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然而縱橫的證候不同,而都刺期門穴,是因為克制脾土、侵犯肺金,都是因為肝木過盛。腹部脹滿、胡言亂語,證候危急,所以立即瀉肝為主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