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陽明經上篇
以此辨陽明中風之裡證。此屬正陽陽明,可下,當置中篇,以全文不便分割,讀者識之可也。
(7)問曰:病有一日得之,不發熱而惡寒者,何也?答曰: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原文
以此辨陽明傷寒之外證,正兼大陽也。
(8)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: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原文
以此辨陽明傷寒之裡證。此屬正陽陽明,可下
已上八條,見仲景於太陽傳入陽明之證,其辨認之法,即少變太陽之定例矣。蓋太陽有營衛之兩路,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;而陽明則營衛難以辨別,辨之全藉於脈與證。風邪之脈,傳至陽明,則緩去而遲在;寒邪之脈,傳至陽明,則緊去而浮在。風邪之脈,輕高而上,前者風邪本微,殊無內向之意,雖汗出少,而不為過也;寒邪之脈,已至於實,則將去太陽,而成可下之證,故發其汗太多,反為過也。
如此辨別,讀者猶不心花開朗耶!至其辨證,則為能食不能食為諦,蓋陽邪能化谷,陰邪不能化谷之義也。又設四問,以辨風寒之在表在裡,而定汗下之權衡,何其明且盡耶!由是推之,病已傳經,而太陽邪有未盡,其用桂枝、麻黃二湯,即當狹小其制,不可使太過明矣!太陽邪已盡,其用承氣諸湯,即當竭蹶從事,不可使不及,又明矣!
問:經言一脈分為二病,謂營衛不同也。是則十二經脈中,以營衛之故,分為二十四病矣。乃仲景於陽明一經,獨以能食不能食分營衛,至於少陽以後,更不申營衛之辨,其義何居?答曰:明哉,問也!道之原也。叔和以後,諸賢俱有未徹,果識各經皆有營衛,曷為將仲景少陽經之文,編入太陽經中乎?後人更添蛇足,謂邪至陽明,則已過營衛,無復可言。
果爾,則邪至少陽與三陰,其過營衛,不更遠乎?《靈樞》謂營氣起於中焦,衛氣起於下焦,而行至中焦。是則中焦胃中,正是營衛所起之源,混然未分,而外入之風寒,自難辨別也。至於少陽以下諸經,《內經》明有一脈分為二病之旨,仲景可以不贅。況始先中衛,其傳經必不轉中於營;始先中營,其傳經必不轉中於衛。
然則能食為中風,不能食為中寒,自可由陽明而類推三陰各經矣。此等處須細心體會,略一鹵莽,謬迷多矣。
(9)本太陽病,初得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原文
發其汗,兼解肌、發汗二義。汗出不徹,則未得如法,故邪不服而轉入陽明也。
若汗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;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節文,全文見《陽明中篇》。
表未解而腹大滿,則里亦急,故用小承氣湯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上篇
本文用以辨析陽明經中風的裡證。此屬於正陽陽明證候,可以服用下瀉的藥物,但此段內容應置於中篇,因全文不便分割,讀者需知曉。
(7) 問:病人一日內發病,沒有發熱卻惡寒,這是為什麼?答:雖然發病僅一日,惡寒很快就會停止,接著就會自汗而出,而感到惡熱。
本文用以辨析陽明傷寒的外證,兼有太陽經的病症。
(8) 問:為什麼惡寒會自行停止?答:陽明經位於中焦(脾胃),是萬物歸宿之處,邪氣無處可傳,所以雖然一開始惡寒,但兩天後就會自行停止,這就是陽明經的病症。
本文用以辨析陽明傷寒的裡證。此屬於正陽陽明證候,可以服用下瀉的藥物。
以上八條,是張仲景所述太陽經傳入陽明經的證候,其辨認方法,略微改變了太陽經的診斷規律。因為太陽經有營氣和衛氣兩條經絡,風邪傷及衛氣,寒邪傷及營氣;而陽明經則營衛氣不易區分,辨證主要依靠脈象和症狀。風邪的脈象,傳至陽明經,則脈象緩慢而遲滯;寒邪的脈象,傳至陽明經,則脈象緊而浮。風邪的脈象,輕浮而上揚,這是因為風邪本身較輕微,沒有向裡侵入的趨勢,即使汗出較少,也不算過度;寒邪的脈象,已經發展到實證階段,將要離開太陽經而轉入陽明經,成為可以服用下瀉藥物的證候,所以出汗太多反而不對。
如此辨別,讀者是否豁然開朗?至於辨證,則以能否進食為準,這是因為陽邪可以轉化水谷精微,陰邪則不能的道理。文章又設置四個問題,用以辨別風寒邪氣在表在裡,並確定發汗或下瀉的治療方案,其論述何其清晰完整!由此推論,如果病邪已經傳入經絡,而太陽經的邪氣還未完全清除,使用桂枝湯、麻黃湯等藥物,就要減少劑量,不能過度;如果太陽經的邪氣已經清除,使用承氣湯等藥物,就要積極治療,不能不足,道理亦如此。
問:經文中說一條脈象可以分為兩種疾病,是指營衛氣不同。那麼十二經脈中,由於營衛氣的關係,可以分為二十四種疾病。然而張仲景在陽明經一經,只用能否進食來區分營衛,到了少陽經以後,就不再詳細說明營衛氣的區分,這是為什麼?答:問得好!這就是道的根本。叔和(指後世醫家)以後,許多賢者都未能完全理解,如果知道各經都有營衛氣,為什麼要把張仲景少陽經的內容,編入太陽經中呢?後人更添枝節,說邪氣到達陽明經,已經過了營衛氣的階段,無需再說了。
果真如此,那麼邪氣到達少陽經和三陰經,豈不是更遠離營衛氣了?《靈樞》說營氣起於中焦(脾胃),衛氣起於下焦(腎),然後運行到中焦。那麼中焦胃部,正是營衛氣起源之處,二氣混雜未分,外來的風寒邪氣,自然難以區分。至於少陽經以下各經,《內經》明確指出一條脈象可以分為兩種疾病的道理,張仲景可以不必贅述。況且,如果先傷及衛氣,傳經時必然不會轉入營氣;如果先傷及營氣,傳經時必然不會轉入衛氣。
那麼,能進食是中風(陽明經風證),不能進食是中寒(陽明經寒證),就可以由陽明經推及三陰經的各經。這類地方必須仔細體會,稍有疏忽,就會產生許多錯誤。
(9) 本來是太陽經的病症,初期發病時,讓病人出汗,但汗出不透,因此轉入陽明經。
發汗,兼具解表和發汗兩種作用。汗出不透,就是沒有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,所以邪氣不能被驅除而轉入陽明經。
如果出汗很多,略微發熱惡寒,說明表證沒有解除。其熱不屬潮熱,不能服用承氣湯;如果腹部脹滿不通,可以服用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胃氣,不要使其過度泄瀉。這段內容,全文見於《陽明經中篇》。
表證沒有解除而腹部脹滿,則裡證也危急,所以服用小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