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陽明經上篇

(10)太陽病,若吐,若下,若發汗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和之愈。原文

微煩、小便數、大便因硬,皆是邪漸入里之機,故用小承湯和之,是變不可下之例。然曰和,則與用下之意不同矣。

(11)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原文

吐後而腹脹滿,則邪不在胸,其為裡實可知。然但脹滿而不痛,自不宜用急下之法,少與調胃承氣可耳,此亦和法非下法也。觀正陽陽明篇中,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如是之急者,止言當下,自可類推。

(12)陽明病,心下硬滿者,不可攻之,攻之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原文

心下硬滿,邪聚陽明之膈,正兼太陽也,故不可攻。攻之利不止,則邪氣未盡,真氣先脫,故主死也。利止則邪去,而真氣猶存,故自愈也。

(13)傷寒嘔多,即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原文

嘔屬太陽,嘔多則太陽未除,縱有陽明諸症,在所不計,故戒攻下。

(14)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;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原文

此條復辨嘔有太陽,亦有陽明,本自不同。若食谷欲嘔,則屬胃寒,與太陽之惡寒嘔逆,原為熱症者相遠,正恐誤以寒藥治寒嘔也。然服吳茱萸湯轉劇者,仍屬太陽熱邪,而非胃寒明矣。

(15)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。若下之,則腹滿,小便難也。原文

此條陽明中風,俱該傷寒而言,俱太陽未除之候,但以腹滿一端,知為熱入陽明,然終與大實、大滿不同。若誤下,則外邪乘虛內陷,而腹愈滿矣。小便難者,亡津液也。

(16)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,反譫語。若加燒針,必怵惕,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;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;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原文

發熱以上與前條同。而汗出、不惡寒、反惡熱、身重四端,則皆陽明之見症,所以汗、下、燒針俱不可用。而舌上胎,則膈熱甚,故湧以梔子豉。而徹去其膈熱,則治太陽而無礙陽明矣。若前症更加口乾舌燥,則宜用白虎湯以解熱生津。更加小便不利,則宜用豬苓湯,以導熱滋干也。

(17)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胃中燥,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原文

太陽症中,有用五苓散兩解表裡一法矣。而太陽入陽明症中,復有豬苓湯導熱滋幹一法。然汗出多而渴者不可服,蓋陽明胃經主津液者也,津液充則不渴,津液少則渴矣。故熱邪傳入陽明,必先耗其津液,加以汗多而奪之於外,複利其小便而奪之於下,則津液有立亡而已,故示戒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上篇

(10) 太陽病,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或發汗,伴隨輕微煩躁、小便次數增多、大便乾燥,可用小承氣湯加減治療,效果很好。微煩、小便數、大便乾燥,都是邪氣逐漸深入臟腑的徵兆,所以用小承氣湯加減治療,這是改變不能下瀉的常規方法。但是說「加減」,則與直接使用下瀉藥之意不同。

(11) 傷寒病嘔吐後,腹部脹滿的,用調胃承氣湯。嘔吐後腹部脹滿,表示邪氣不在胸部,而是裡實證,可以確定。但是只是脹滿而不痛,不宜使用急下之法,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即可,這也是加減的方法而非下瀉的方法。觀察《傷寒論》正陽陽明篇中,腹部脹滿不減輕,減輕得不足以言說的,這樣緊急的情況,才說應該下瀉,其他的可以類推。

(12) 陽明病,心下堅硬脹滿,不可以攻伐它,攻伐它如果腹瀉不止,就會死亡;腹瀉停止,則會痊癒。心下堅硬脹滿,是邪氣聚集在陽明經的膈膜,兼及太陽經,所以不可以攻伐。攻伐它腹瀉不止,則邪氣沒有去除,真氣先衰竭,所以會死亡。腹瀉停止則邪氣去除,而真氣還存在,所以會痊癒。

(13) 傷寒病嘔吐得很厲害,即使有陽明證,也不可攻伐。嘔吐屬於太陽經病症,嘔吐很厲害,表示太陽經的邪氣還沒有去除,即使有陽明經的諸多症狀,也不必考慮,所以告誡不可攻下。

(14) 吃東西就想嘔吐,屬於陽明經病症,用吳茱萸湯治療;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加重,則屬於上焦病症。這段文字再次辨別嘔吐有太陽經病症,也有陽明經病症,本質上是不同的。如果吃東西就想嘔吐,則屬於胃寒,與太陽經的惡寒嘔逆,本是熱症,差別很大,正擔心誤用寒涼藥物治療寒性嘔吐。但是服用吳茱萸湯病情加重,仍然屬於太陽經熱邪,而非胃寒,這是很明顯的。

(15) 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部脹滿輕微喘息,發熱惡寒,脈象浮而緊。如果下瀉,則腹部更加脹滿,小便困難。這段文字陽明中風,都是指傷寒而言,都是太陽經邪氣沒有去除的徵兆,但是以腹部脹滿這一方面,知道是熱邪進入陽明經,但是終究與大實證、大脹滿不同。如果錯誤地使用下瀉藥,則外邪乘虛而入,腹部會更加脹滿。小便困難,是津液損耗的表現。

(16) 陽明病,脈象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部脹滿而喘息,發熱出汗,不惡寒,反而惡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發汗則躁動不安,心神恍惚,甚至出現譫語。如果用燒針療法,必然會感覺驚恐不安,煩躁難眠。如果使用下瀉藥,則胃中空虛,客邪氣動膈膜,心中懊惱,舌苔厚膩,用梔子豉湯治療;如果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;如果脈象浮,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治療。發熱以上與前條相同。而汗出、不惡寒、反惡熱、身重四個方面,都是陽明經的顯著症狀,所以發汗、下瀉、燒針療法都不可以使用。而舌苔厚膩,則是膈膜熱盛,所以使用梔子豉湯以清熱。而徹底去除膈膜的熱邪,則治療太陽經病症而不妨礙陽明經。如果之前的症狀再加上口乾舌燥,則應該使用白虎湯以解熱生津。如果再加上小便不利,則應該使用豬苓湯,以利水消腫。

(17) 陽明病,出汗很多而且口渴,不可以服用豬苓湯,因為出汗很多胃中乾燥,豬苓湯又會利尿,所以這樣會更糟糕。太陽經病症中,有用五苓散同時治療表裡的方法。而太陽經病症進入陽明經病症中,又有豬苓湯利水消腫的方法。但是出汗很多而且口渴,不可以服用,因為陽明經胃經主司津液,津液充足則不口渴,津液不足則口渴。所以熱邪傳入陽明經,必然先耗傷津液,再加上出汗很多而從體表奪去津液,又利尿而從下焦奪去津液,則津液就會立刻耗盡,所以告誡不可以這樣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