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陽明經上篇
(18)太陽病,寸緩關浮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若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。十日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。原文
寸緩關浮尺弱,發熱汗出,復惡寒,純是太陽未罷之症也。設非誤下,何得心下痞結耶!如不誤下,則心下亦不痞,而太陽症必漸傳經,乃至不惡寒而渴,邪入陽明審矣。然陽明津液既偏滲於小便,則大腸失其潤,而大便之硬與腸中熱結,自是不同,所以旬日不更衣亦無苦也。以法救之,救其津液也,與水及用五苓,即其法也。
五苓,利水者也。其能止渴而救津液者何也?蓋胃中之邪熱,既隨小水而滲下,則利其小水,而邪熱自消矣。邪熱消,則津回而渴止,大便且自行矣,正《內經》通因通用之法也。前段汗出多而渴者,不宜用豬苓湯重驅津液;此段仍有汗、仍渴,但汗出不至於多,而渴亦因熱熾,其津液方在欲耗未耗之界,故與水而用五苓為合法也。
今世之用五苓者,但知水穀偏注於大腸,用之利水而止泄;至於津液偏滲於小便,用之消熱而回津者則罕,故詳及之。
(19)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,發作有時;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原文
陽明脈之浮緊,即太陽寒傷營之脈也;單浮,即太陽風傷衛之脈也。但傳至陽明,仲景不欲以營衛辨症,而姑變其文耳。至於太陽症,有未罷,各條雖悉,尚恐未明,再舉潮熱及盜汗,陽明之必至者辨之,確然無疑矣。從前註解,皆是斷章取義,而不會其大意,不知脈緊與潮熱,脈浮與盜汗,非的對之症也,不過藉以辨陽明八九,太陽一二之候耳。至謂浮為陽盛,陽盛則陽虛,陰虛則盜汗出,節外生枝,幾於說夢矣。
(20)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,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。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後腫。刺之小差,外不解。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,無餘證者,與麻黃湯;若不尿,腹滿加噦者不治。原文
此條陽明中風之症居七八,而中寒之症亦居二三。觀本文不得汗及用麻黃湯,其義自見也。然此一症,為陽明第一重症,何以知之?太陽症既未罷,而少陽症亦兼見,是陽明所主之位,前後皆邪,而本經之彌滿流連,更不待言矣。蓋陽明脈本大,兼以少陽之弦,太陽之浮,則陽明之大,正未易衰也。
腹滿、鼻乾、嗜臥、一身面自悉黃、潮熱,陽明之症既盡見,兼以少陽之脅痛,太陽之膀胱不利,乃至時時噦,耳前後腫,則陽明之諸症,正未易除也。所以病過十日,外症不解,必審其脈症,或可引陽明之邪從少陽出,則用小柴胡湯;或可引陽明之邪從太陽出,則用麻黃湯方合法。若不尿,腹滿加噦,則真氣垂盡,更無力可送其邪,故知藥不能治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上篇
(18)太陽病,脈象寸關緩弱,尺脈微弱,病人發熱出汗,又覺得惡寒,不嘔吐,只是心下痞悶,這是因為用藥錯誤,瀉下過度造成的。如果沒有瀉下過度,病人不惡寒反而口渴,這就是轉屬陽明經證候了。小便次數多,大便必定乾燥,不換衣服,十天也沒有什麼痛苦。口渴想喝水,應該少量多次給他喝,用正確的方法治療。口渴的,應該服用五苓散。
寸關緩弱、尺脈微弱、發熱出汗又惡寒,這些都是太陽病未癒的症狀。如果不是誤用瀉下藥,怎麼會出現心下痞悶呢?如果不誤用瀉下藥,心下就不會痞悶,太陽病的症狀會逐漸傳變到其他經脈,直到不惡寒而口渴,邪氣入侵陽明經就確定了。陽明經的津液大量滲漏到小便,大腸就失去滋潤,所以大便乾燥,腸道熱結,因此十天不換衣服也沒有什麼痛苦。用正確的方法治療,就是拯救津液,給病人喝水,服用五苓散就是這個方法。
五苓散,是利水消腫的藥物。它為什麼能止渴,拯救津液呢?因為胃中的邪熱,隨著小便排出,利小便,邪熱自然就消除了。邪熱消除,津液恢復,口渴也就止住了,大便也會自行通暢,這正是《內經》中“通因通用”的治療方法。前面提到的汗出很多又口渴的,不適合用豬苓湯過度驅除津液;這裡雖然還有汗出、口渴,但是汗出不多,口渴也是因為熱盛,津液正處於將要耗盡而尚未耗盡的邊緣,所以給病人喝水並服用五苓散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現在很多人使用五苓散,只知道水穀停滯在大腸,用它利水止瀉;至於津液大量滲漏到小便,用它來消除邪熱,恢復津液的用法,則很少有人知道,所以詳細說明一下。
(19)陽明病,脈象浮而緊,必然出現潮熱,發作有規律;脈象只是浮的,必然盜汗。
陽明經脈象浮緊,是太陽病寒邪傷及營氣的脈象;單純浮脈,是太陽病風邪傷及衛氣的脈象。但是傳到陽明經後,張仲景不想再用營衛來辨別症狀,只是稍微改變了描述而已。至於太陽病的症狀,即使全部列舉出來,仍然可能不夠清楚,所以再次舉例說明潮熱和盜汗,這是陽明經必然出現的症狀,可以明確無誤地辨別。以前的註解,都是斷章取義,不明白其中的大意,不知道脈緊和潮熱,脈浮和盜汗,不是相對應的症狀,只是藉此來辨別陽明經八九分症狀和太陽經一二分症狀而已。認為浮脈是陽盛,陽盛則陽虛,陰虛則盜汗,這是枝節問題,幾乎是在胡說八道。
(20)陽明中風,脈象弦數而浮大,並且氣短,腹部脹滿,脅肋下和心口疼痛,按壓很久氣都不通暢,鼻乾燥,不出汗,嗜睡,全身和面部都發黃。小便困難,有潮熱,經常呃逆,耳前後腫脹。用針刺治療後症狀略微好轉,但外在症狀沒有消除。病程超過十天,脈象仍然浮大的,服用小柴胡湯;脈象只是浮的,沒有其他症狀的,服用麻黃湯;如果小便不通,腹部脹滿還經常呃逆,這是不能治療的。
這一條是陽明中風的症狀佔七分到八分,而中寒的症狀佔二分到三分。從文中可以看出,不出汗而服用麻黃湯,道理就在這裡。然而,這個症狀是陽明經最嚴重的症狀,怎麼知道的呢?太陽病的症狀沒有痊癒,而少陽病的症狀也同時出現,也就是說,陽明經所主治的部位,前後都有邪氣,而本經的邪氣充斥瀰漫,更不用多說了。因為陽明經脈本來就大,再加上少陽經的弦脈,太陽經的浮脈,那麼陽明經的脈象很大,正說明邪氣並不容易消退。
腹部脹滿、鼻乾燥、嗜睡、全身和面部都發黃、潮熱,陽明經的症狀都已經出現了,再加上少陽經的脅肋痛,太陽經的膀胱不利,甚至經常呃逆,耳前後腫脹,那麼陽明經的各種症狀,正說明不容易治癒。所以病程超過十天,外在症狀沒有消除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,也許可以引導陽明經的邪氣從少陽經排出,那就服用小柴胡湯;也許可以引導陽明經的邪氣從太陽經排出,那就服用麻黃湯是合法的。如果小便不通,腹部脹滿還經常呃逆,那就說明正氣將要耗盡,沒有力量驅除邪氣,所以知道藥物無法治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