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陽明經上篇
(21)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癉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原文
脈遲則表症將除,似乎可下,然得食而微煩,仍是外邪助其內熱也。熱蒸食而上攻,故頭眩。小便必難者,濕熱上攻,水道必不順也。欲作谷癉者,水穀之濕得熱蒸而四迄,遍身發黃,勢所必至。下之腹滿如故,病既未除,其脈之遲者,愈益難復,故以為戒。注謂下之則外邪內陷,殊不切要。
蓋腹滿已是邪陷,寧俟下之始陷耶!所以然者,脈遲則胃不實,徒下其糟粕,不惟無益,而反害之耳。然則脈復其常,然後膀胱之氣化行,濕熱自除,谷癉自退,又不言可知矣。
(22)陽明病,若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後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原文
注謂固為堅固,瘕為積聚,大謬。蓋大便初硬後溏,因成瘕泄。瘕泄即溏泄,久而不止,則曰固瘕也。
(23)陽明病,初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然如有熱狀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者,此水不勝穀氣,與汗共並,脈緊則愈。原文
此段文義本明,注謂得汗則外邪盡解,脈緊且愈,全非本文來意。觀上二條,一以小便少而成谷癉,是濕熱由胃上攻胸腦,則頭眩而身發黃;一以小便不利而成固瘕,是濕熱由胃下滲大腸,則手足汗出而成溏泄。此條小便反不利,本當成谷癉及瘕泄之症,況其人骨節疼,濕勝也。
翕然如有熱狀,熱勝也。濕熱交勝,乃忽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者,何以得此哉?此是胃氣有權,能驅陽明之水與熱,故水熱不能勝,與汗共並而出也。脈緊則愈,言不遲也。脈緊疾,則胃氣強盛,所以肌肉開而濈然大汗。若脈遲,則胃中虛冷,偏滲之水不能透而為汗,即手足多汗,而周身之濕與熱又未能共並而出。此胃強能食脈健之人,所以得病易愈耶。
(24)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,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,故攻其熱必噦。原文,攻熱謂寒下之藥也。
(25)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若胃中虛冷,不能食者,飲水則噦。原文
表熱裡寒,法當先救其里,太陽經中,下利不止,身疼痛者,已用四逆湯不為過;其在陽明之表熱,不當牽制,更可知矣。此病比前一條虛寒更甚,故不但攻其熱必噦,即飲以水而亦噦矣。
前云能食者為中風,不能食者為中寒矣。此上五條,一云食難用飽;一云欲食,似乎指中風為言;一雲中寒不能食;及後二條之不能食又明指中寒為言,所以後人拘執其說,而誤為註釋也。不知此五條重舉風寒症中之能食、不能食,辨胃氣之強弱,非辨外邪也。故五症中,惟水不勝穀氣,脈緊則愈一症,為胃氣勝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上篇
(21)陽明經的病症,脈象遲緩,吃東西不容易吃飽,吃飽了就稍微煩躁頭暈,一定小便困難,這是將要發展成黃疸的徵兆。即使瀉下,腹部仍然脹滿,原因就是脈象遲緩。脈象遲緩表示表證將要消失,似乎可以瀉下,但是吃東西後就稍微煩躁,仍然是外邪助長內熱。熱氣蒸騰食物,向上侵犯,所以頭暈。小便一定困難,是因為濕熱上攻,水道不通暢。將要發展成黃疸,是因為水穀的濕氣受到熱氣蒸騰而遍佈全身,全身發黃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瀉下後腹部仍然脹滿,疾病尚未去除,而且脈象遲緩的情況更嚴重,因此要引以為戒。注釋說瀉下會使外邪內陷,這是不切要的。腹部脹滿已經是邪氣內陷了,難道要等到瀉下後才算內陷嗎?原因是脈象遲緩表示胃氣不足,單純瀉下糟粕,不僅沒有益處,反而有害。所以,要等到脈象恢復正常,然後膀胱的氣化運作恢復正常,濕熱自然消除,黃疸自然消退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
(22)陽明經的病症,如果感受寒邪,不能吃東西,小便不利,手腳出汗,這是將要發展成腹部腫塊的徵兆,一定是大便先硬後稀。原因是胃中寒冷,水穀不能區分。注釋說「固」是堅固,「瘕」是積聚,這是大錯特錯。大便先硬後稀,是因為形成了瘕泄。瘕泄就是稀便,時間長了就叫做腹部腫塊。
(23)陽明經的病症,一開始想吃東西,反而小便不利,大便正常,患者骨節疼痛,感覺好像發熱,突然發狂,渾身出汗然後就好了,這是水氣不能勝過穀氣,與汗一起排出,脈象有力則痊癒。這段文字意思原本就很清楚,注釋說出汗就表示外邪全部消除,脈象有力就痊癒,完全不是本文的本意。觀察前面兩條,一條是小便少而導致黃疸,這是濕熱由胃向上侵犯胸部和腦部,所以頭暈全身發黃;一條是小便不利而導致腹部腫塊,這是濕熱由胃向下滲入大腸,所以手腳出汗而大便稀溏。這條小便反而不利,應該會發展成黃疸和腹部腫塊的症狀,況且患者骨節疼痛,是濕氣過盛。感覺好像發熱,是熱氣過盛。濕熱交盛,所以突然發狂,渾身出汗然後就好了,這是怎麼回事呢?這是因為胃氣強盛,能夠驅動陽明經的水氣和熱氣,所以水熱不能佔據上風,與汗一起排出。脈象有力則痊癒,這是毫不遲疑的。脈象有力而快速,表示胃氣強盛,所以肌肉舒展而大量出汗。如果脈象遲緩,則胃中虛寒,滲出的水氣不能透發成汗,就會手腳多汗,而全身的濕氣和熱氣又不能一起排出。這是胃氣強盛、能夠吃東西、脈象有力的人,所以容易痊癒的原因。
(24)陽明經的病症,不能吃東西,攻治其熱一定會嘔吐,原因是胃中虛寒。因為患者本身虛弱,所以攻治其熱一定會嘔吐。攻治熱氣指的是寒涼瀉下的藥物。
(25)脈象浮而遲,表熱裡寒,大便稀溏排出食物,四逆湯主治。如果胃中虛寒,不能吃東西,喝水也會嘔吐。表熱裡寒,應該先救治裡寒,在太陽經的病症中,大便稀溏不止,身體疼痛,使用四逆湯是沒有問題的;在陽明經的表熱,不應該牽制,更可以知道這點。這種疾病比上一條虛寒更嚴重,所以不只是攻治其熱會嘔吐,即使喝水也會嘔吐。之前說能夠吃東西的是中風,不能吃東西的是中寒。這五條,一條說吃東西不容易吃飽;一條說想吃東西,似乎是指中風;一條說中寒不能吃東西;後面兩條不能吃東西又明確是指中寒,所以後人拘泥於這些說法,而錯誤地進行註釋。不知道這五條重複提及風寒症中能夠吃東西、不能吃東西,是辨別胃氣的強弱,而不是辨別外邪。所以,這五種症狀中,只有水氣不能勝過穀氣,脈象有力則痊癒這一種症狀,是胃氣強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