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陽明經上篇
其四條俱是脈遲胃冷,反為水熱所勝之症。夫傷寒之症,皆熱症也。而其人胃中虛冷者,又未可一例而推。蓋胃既虛冷,則水穀混然無別,熱邪傳入,必不能遽變為實也。胃不實則不可下,而熱邪既入,轉蒸水穀之氣,蘊祟為病,即下之而水熱不去,徒令胃氣垂絕而作噦耳。
仲景一一摯出,而於後條下利清穀一症,主之以四逆湯,則前條之較輕者,宜主之以溫胃,更不待言。惟合五條而總會其立言之意,始不至於傳訛耳。
門人問:濈然汗出而病解,乃手足濈然汗出者反作固瘕,何手足不宜於汗耶?答曰:前代之業醫者,皆極大聰明學問之人,故仲景書為中人以上,舉一隅能以三隅反者設也。胃氣虛寒之人,外邪入之,必轉增其熱。胃熱,故膀胱亦熱,氣化不行,小便因之不利。小便不利,而盡注於大腸,則為洞泄,即末條之下利清穀者是也。
小便不利,乘胃熱而滲於脾,則四肢先見色黃,乃至遍身發黃而成谷癉者是也。今手足濈然得汗,則脾中之濕熱行而色黃,谷癉之患可免。但汗從手足而出,水熱之氣未得遍泄於周身,不過少分大腸奔迫之勢,故不為洞泄,而為瘕泄耳。無病之人,小便不行,尚漬為他病,況傷寒症,極赤極熱之小便停蓄不行,能無此三種之變耶!一溯其源,而輕重自分矣。
(26)陽明病,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;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原文
此胃熱協風邪而上攻之症也。
(27)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以久虛故也。原文
此胃熱協寒邪而鬱於肌膚之症也。言久虛者,明所以不能透出於肌表之故也,非謂當用補也。
(28)陽明病,反無汗,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;若不咳,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原文
陽明症,本不頭痛,若無汗、嘔咳、手足厥者,得之寒因,而邪熱深也。然小便利,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,不在下而在上,故知必苦頭痛也。若不咳、不嘔、不厥,而小便利者,邪熱必順水道而出,豈有逆攻巔頂之理哉!
(29)陽明病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原文
下之而外有熱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幾成結胸矣。然手足溫,則陽氣未至傷陷;不結胸,則外邪原屬輕微。若其人頭汗出者,亦是膈中鬱熱上蒸所致,宜因其高而揚之,用梔子豉湯以徹其熱,則陽得下通於陰,而周身濈然汗解,並可知矣。此二條皆濕熱上攻之症。
(30)陽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咽,此必衄。原文
口中乾燥與渴異,漱水不欲咽,知不渴也。陽明氣血俱多,以漱水不欲咽,知邪入血分。陽明之脈起於鼻,故知血得熱而妄行,必由鼻而出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上篇
這四種症狀都表現為脈象遲緩、胃部冰冷,卻反而是水熱之邪盛行的病症。傷寒的症狀,都是熱症。但患者胃中虛寒的,也不能一概而論。因為胃部虛寒,則水谷難以區分,熱邪侵入,必定不能立刻轉變為實證。胃不實則不可下瀉,而熱邪既已侵入,反過來蒸騰水穀之氣,積聚成病,即使下瀉,水熱之邪也不會消除,反而會導致胃氣衰竭而發生嘔逆。
張仲景詳細分析了這些症狀,在後一條下利清穀的症狀中,用四逆湯治療,那麼前幾條較輕的症狀,就應該用溫胃的方法治療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只有綜合這五條症狀,才能理解其立論的意圖,才不至於誤解其意思。
門人問: profuse sweating 後疾病痊癒,但手足 profuse sweating 後反而加重病情,為何手足出汗不好?答曰:前代的醫生,都是非常聰明有學問的人,所以仲景的書是寫給中等以上的人看的,舉一反三是其設想。胃氣虛寒的人,外邪侵入,必定會加重其熱。胃熱,所以膀胱也熱,氣機運行不暢,小便因此不利。小便不利,而全部流入大腸,則會導致頻繁腹瀉,也就是最後一條下利清穀的症狀。
小便不利,乘著胃熱滲入脾臟,則四肢首先出現黃色,甚至全身發黃而成為黃疸。現在手足 profuse sweating ,則脾臟中的濕熱排出,黃色減退,黃疸的症狀可以避免。但是汗液從手足排出,水熱之邪還沒有完全排出體外,只減輕了部分大腸的壓力,所以不會導致頻繁腹瀉,而是形成腫塊。沒有疾病的人,小便不通暢,尚且會導致其他疾病,何況傷寒病,極度紅赤熱的小便停滯不通暢,能沒有這三種變化嗎!只要追溯其根源,輕重就能分辨了。
(26)陽明病,只有頭暈,不惡寒,能夠進食卻咳嗽,患者必定咽喉疼痛;如果不咳嗽,咽喉就不痛。
這是胃熱與風邪相合而上犯的症狀。
(27)陽明病,通常多汗,反而無汗,其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,這是因為久病體虛造成的。
這是胃熱與寒邪相合而鬱積在肌膚的症狀。說久病體虛,是說明不能透發於肌表的原因,並不是說應該使用補益的藥物。
(28)陽明病,反而無汗,而小便通利,二三日嘔吐咳嗽,手足厥冷,必定頭痛;如果不咳嗽、不嘔吐、手足不厥冷,頭就不痛。
陽明病,本來不頭痛,如果無汗、嘔吐、咳嗽、手足厥冷,這是由於寒邪導致,邪熱很深。但是小便通利,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,不在下而在上,所以知道必定頭痛。如果不咳嗽、不嘔吐、不厥冷,而小便通利,邪熱必定順著水道排出,哪有逆行攻上頭頂的道理呢!
(29)陽明病下瀉,其體表有熱,手足溫暖,沒有胸滿,心中煩躁,飢餓卻不能進食,只有頭部出汗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下瀉而體表有熱,心中煩躁,飢餓卻不能進食,幾乎要形成胸滿了。但是手足溫暖,則陽氣還沒有受損;沒有胸滿,則外邪本來就輕微。如果患者頭部出汗,也是膈中鬱熱上蒸所致,應該順著其向上走的趨勢,用梔子豉湯來疏通其熱,則陽氣得以下通於陰,而全身 profuse sweating 而痊癒,這是可以知道的。這兩條都是濕熱上犯的症狀。
(30)陽明病,口乾,只想漱口,不想吞咽,這必定會鼻出血。
口中乾燥與口渴不同,漱口不想吞咽,知道不口渴。陽明經氣血都多,以漱口不想吞咽,知道邪氣入血分。陽明經脈起於鼻,所以知道血液受熱而妄行,必定從鼻子流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