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並病

並病者,兩經之證連串為一,如貫索然,即兼併之義也。並則不論多寡,一經見三五證,一經見一二證,即可言並病也。然太陽證多,陽明、少陽證少,如秦之並六國者,乃病之常。若陽明、少陽證多,太陽證少,則太陽必將自罷,又不得擬之為六國並秦矣。

(1)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,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熏之。

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,陽氣怫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汗則愈,何以知汗出不徹?以脈澀故知也。原文

(2)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
按:二陽並病二條,皆是太陽與陽明並也。上條證初入陽明,而太陽仍未罷,宜小汗。此條證已入陽明,而太陽亦隨罷,宜大下。所以宜小汗大下之故,昌言之已悉,可以無贅。但上條之文,從前未有註釋,茲特明之。太陽初得寒傷營之病,以麻黃發其汗,汗出而邪去,病不傳矣。

因汗出不徹,故傳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,陽明熱熾,似乎當用下法,以太陽之邪未徹,故下之為逆,謂其必成結胸等症也。如此者,可小發汗,然後下之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寒邪深重,陽氣怫鬱在表,必始先未用麻黃湯,或已用麻黃湯而未得汗,所以重當解之、熏之,又非小發汗所能勝也。若是發汗不徹,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也,畢竟當汗不汗。

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方是陽氣不得越耳。短氣者,因汗而氣傷也;脈澀者,因汗而血傷也。汗雖未徹,其已得汗可知,其不拂鬱又可知,所以宜更他藥,以小發其汗。更字讀平聲,與太陽中篇傷寒發汗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互發。

然則彼更桂枝湯,此更桂枝加葛根湯,並可推矣。

(3)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脈弦,五六日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原文

少陽之脈絡脅脅間,併入太陽之邪,則與結胸證似是而實非也。肝與膽合,刺肝俞,所以瀉膽也。膀胱不與肺合,然肺主氣,刺肺俞以通其氣,斯膀胱之氣化行,而邪自不能留矣。發汗則譫語,與合病木盛剋土之意同,注謂木盛則生心火,節外生枝,反失正意。脈弦亦即合病內,少陽勝而陽明負之互詞,此所以刺期門,隨木邪之實而瀉之也。

仲景通身手眼,後人只泥於一手一目,可乎!

(4)太陽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頸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原文

重申不可下之禁,與上條不可汗互發。

(5)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硬,下利不上,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。原文

誤下之變,乃至結胸、下利,上下交徵,而陽明之居中者,水漿不入,心煩待斃,傷寒顧可易言哉!

並病即不誤用汗、下,已如結胸,心下痞硬矣,況加誤下乎!此比太陽一經誤下之結胸,殆有甚焉!其人心煩,似不了之語,然仲景太陽經謂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亦死,意者,此謂其人心煩者死乎!

2. 壞病

壞病者,已汗、已吐、已下、已溫針,病猶不解,治法多端,無一定可擬,故名之為壞病也。壞病與過經不解大異:過經不解者,連三陰經俱已傳過,故其治但在表裡,差多差少,宜先宜後之間;若壞病則在三陽,未入於陰,故其治但在陽經,其證有結胸、下利、眩冒、振惕、驚悸、譫妄、嘔噦、躁煩之不同,其脈有弦促、細數、緊滑、沉微、澀弱、結代之不同,故必辨其脈證犯何逆,然後得以法而治其逆也。

(1)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,若吐,若下,若溫針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,桂枝不中與也。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。原文

相傳傷寒過經日久,二三十日不痊者,謂之壞病,遂與過經不解之病無辨,此古今大誤也。仲景止說病三日,即五六日亦未說到;且此條止說太陽病,連少陽亦未說到,故謂桂枝偏表之法不可用。觀下條太陽轉入少陽之壞證,有柴胡證罷四字,可見此為桂枝證罷,故不可復用也。

設桂枝證仍在,即不得謂之壞病,與少陽篇內柴胡證仍在者,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,汗出而解之文,又互相綰照也。豈有桂枝、柴胡之證尚未罷,而得指為壞病之理哉!故必細察其脈為何脈,證為何證,從前所誤,今犯何逆,然後隨其證而治之,始為當耳。

(2)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若已吐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原文

按:上條太陽經之壞病也,此條少陽經之壞病也,兩條文意互發,其旨甚明。叔和分匯,致滋疑惑。茲合而觀之,乃知上條云桂枝不中與,則其所犯,要不離於太陽一經之誤吐、誤下、誤發汗、誤燒針之諸逆也。此條云柴胡湯不中與,則其所犯,要不離於少陽一經之誤吐、誤下、誤發汗,誤燒針之諸逆也。後人擬議何逆,四治見為創穫;由茲觀之,真囈語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