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並病

並病者,兩經之證連串為一,如貫索然,即兼併之義也。並則不論多寡,一經見三五證,一經見一二證,即可言並病也。然太陽證多,陽明、少陽證少,如秦之並六國者,乃病之常。若陽明、少陽證多,太陽證少,則太陽必將自罷,又不得擬之為六國並秦矣。

(1)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,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熏之。

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,陽氣怫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汗則愈,何以知汗出不徹?以脈澀故知也。原文

白話文:

並病是指兩種經脈的病症相互連貫,如同用繩索串在一起,也就是兼併的意思。並病不論病症的多少,只要一條經脈出現三五種病症,另一條經脈出現一兩種病症,就可以稱作並病。不過,太陽經的病症通常較多,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症較少,就像秦國並吞六國一樣,這是疾病的常態。如果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症較多,而太陽經的病症較少,那麼太陽經的病症一定會自行消失,不能把這種情況比作六國並吞秦國。

二陽並病,太陽經剛開始生病時,會發汗,汗先出來卻無法透出,因此轉屬陽明經,接著會從微汗中出來,不會惡寒。如果太陽經的病症沒有消失,不能用下法治療,下法治療會導致逆行,這種情況可以用小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面色紅潤鮮豔,那是陽氣鬱結在表面的表現,應該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發汗不透,不足以言,陽氣鬱結不能外泄,就會出汗不出汗,病人躁動煩悶,不知道哪裡痛,一會兒在肚子裡,一會兒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痛處,病人呼吸短促只能坐著,這是因為汗出不透的原因,再次發汗就可以痊癒。如何判斷汗出不透?可以通過脈象澀滯來判斷。

(2)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
按:二陽並病二條,皆是太陽與陽明並也。上條證初入陽明,而太陽仍未罷,宜小汗。此條證已入陽明,而太陽亦隨罷,宜大下。所以宜小汗大下之故,昌言之已悉,可以無贅。但上條之文,從前未有註釋,茲特明之。太陽初得寒傷營之病,以麻黃發其汗,汗出而邪去,病不傳矣。

因汗出不徹,故傳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,陽明熱熾,似乎當用下法,以太陽之邪未徹,故下之為逆,謂其必成結胸等症也。如此者,可小發汗,然後下之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寒邪深重,陽氣怫鬱在表,必始先未用麻黃湯,或已用麻黃湯而未得汗,所以重當解之、熏之,又非小發汗所能勝也。若是發汗不徹,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也,畢竟當汗不汗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同時患有太陽病和陽明病,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失,但仍然發熱出汗,手腳發熱冒汗,大便困難並且神志不清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,這樣就會痊癒。

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方是陽氣不得越耳。短氣者,因汗而氣傷也;脈澀者,因汗而血傷也。汗雖未徹,其已得汗可知,其不拂鬱又可知,所以宜更他藥,以小發其汗。更字讀平聲,與太陽中篇傷寒發汗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互發。

然則彼更桂枝湯,此更桂枝加葛根湯,並可推矣。

(3)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脈弦,五六日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原文

白話文:

病人容易焦躁煩悶,卻說不出哪裡痛,痛感忽而在腹部,忽而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確切的位置,這是陽氣無法順利運行導致的。呼吸短促是因出汗過多傷了氣,脈象澀滯則是出汗過多傷了血。即使汗還沒完全透出,也能從已出汗的程度和是否感到舒暢來判斷。所以應該換用其他藥物,輕輕地再發一次汗。

因此,像太陽篇中提到傷寒發汗後,半日就又感到煩躁,脈象浮而數的,就可以再發一次汗;而這裡也一樣,之前用桂枝湯,現在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,都可以類推。

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,表現為頭頸部強烈的疼痛,或頭昏眼花,有時像胸部堵塞,心窩處脹滿堅硬,應該針刺大椎穴第一間隙、肺俞穴、肝俞穴,要謹慎,不可發汗,發汗就會出現神志不清,脈象弦緊,如果神志不清持續五六天,就應該針刺期門穴。

少陽之脈絡脅脅間,併入太陽之邪,則與結胸證似是而實非也。肝與膽合,刺肝俞,所以瀉膽也。膀胱不與肺合,然肺主氣,刺肺俞以通其氣,斯膀胱之氣化行,而邪自不能留矣。發汗則譫語,與合病木盛剋土之意同,注謂木盛則生心火,節外生枝,反失正意。脈弦亦即合病內,少陽勝而陽明負之互詞,此所以刺期門,隨木邪之實而瀉之也。

仲景通身手眼,後人只泥於一手一目,可乎!

(4)太陽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頸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原文

重申不可下之禁,與上條不可汗互發。

(5)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硬,下利不上,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。原文

白話文:

少陽經絡位於脅肋之間,若與太陽經邪氣相合,則症狀看似結胸,但實際上並不相同。肝膽相合,所以刺肝俞可以瀉膽。膀胱雖然不與肺相合,但肺主氣,刺肺俞可以通暢肺氣,如此膀胱之氣就能正常運行,邪氣自然無法停留。發汗會導致譫語,這與合病木盛剋土的道理相同,意思是木氣盛則生心火,這屬於枝節問題,反而偏離了正意。脈弦也屬於合病內涵,少陽盛而陽明虛弱,這是互為表裡關係,因此要刺期門,順著木邪的實邪而瀉之。

張仲景醫術精湛,通曉全身各部位的病理,後人只拘泥於單一部位的治療,難道可行嗎?

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,心下硬,頸項僵硬且眩暈,應該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切不可向下治療。

再次強調不可向下治療的禁令,與上條不可發汗的禁令相互呼應。

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,卻反而向下治療,就會形成結胸,心下硬,下痢卻不往上,水漿也無法下行,患者心裡煩躁不安。

誤下之變,乃至結胸、下利,上下交徵,而陽明之居中者,水漿不入,心煩待斃,傷寒顧可易言哉!

並病即不誤用汗、下,已如結胸,心下痞硬矣,況加誤下乎!此比太陽一經誤下之結胸,殆有甚焉!其人心煩,似不了之語,然仲景太陽經謂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亦死,意者,此謂其人心煩者死乎!

白話文:

如果誤用下法治療,可能導致結胸、腹瀉,甚至上下交徵,也就是上吐下瀉的嚴重情況。尤其當陽明經受阻,水液無法進入,患者心煩意亂,命懸一線,這豈是傷寒病可以輕易治癒的嗎?

如果患者已經有併發症,就不應該再誤用汗法或下法。結胸症狀已經出現,心下痞硬,更不能隨意使用下法。這就如同太陽經中誤用下法引起的結胸,情況可能更加嚴重。患者心煩意亂,好像無藥可救,但仲景在太陽經中說,結胸症狀都出現,煩躁不安者也會死亡,難道這是說患者心煩意亂就會死亡嗎?

2. 壞病

壞病者,已汗、已吐、已下、已溫針,病猶不解,治法多端,無一定可擬,故名之為壞病也。壞病與過經不解大異:過經不解者,連三陰經俱已傳過,故其治但在表裡,差多差少,宜先宜後之間;若壞病則在三陽,未入於陰,故其治但在陽經,其證有結胸、下利、眩冒、振惕、驚悸、譫妄、嘔噦、躁煩之不同,其脈有弦促、細數、緊滑、沉微、澀弱、結代之不同,故必辨其脈證犯何逆,然後得以法而治其逆也。

(1)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,若吐,若下,若溫針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,桂枝不中與也。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。原文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已經出汗、嘔吐、瀉下、溫針治療,病症仍然沒有改善,這種情況就叫做“壞病”。“壞病”和“過經不解”完全不同:過經不解是指三陰經都已經傳過,所以治療重點在表裡,只需調整輕重緩急即可;而壞病則是在三陽經,還沒有進入陰經,所以治療重點在陽經。壞病的症狀有很多,例如結胸、腹瀉、頭昏眼花、身體顫抖、心慌、神志不清、嘔吐、躁動不安等等,脈象也有弦緊、細數、滑利、沉微、澀弱、結代等不同表現。因此,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病邪侵犯了哪條經脈,然後才能用相應的方法治療。

例如,如果太陽病三天了,已經發汗,也試過嘔吐、瀉下、溫針等方法,仍然沒有改善,這就是壞病,不能再用桂枝湯治療。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症狀,判斷病邪侵犯了哪條經脈,然後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

相傳傷寒過經日久,二三十日不痊者,謂之壞病,遂與過經不解之病無辨,此古今大誤也。仲景止說病三日,即五六日亦未說到;且此條止說太陽病,連少陽亦未說到,故謂桂枝偏表之法不可用。觀下條太陽轉入少陽之壞證,有柴胡證罷四字,可見此為桂枝證罷,故不可復用也。

設桂枝證仍在,即不得謂之壞病,與少陽篇內柴胡證仍在者,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,汗出而解之文,又互相綰照也。豈有桂枝、柴胡之證尚未罷,而得指為壞病之理哉!故必細察其脈為何脈,證為何證,從前所誤,今犯何逆,然後隨其證而治之,始為當耳。

白話文:

相傳傷寒病經過一段時間,二三十天都未痊癒的,稱為「壞病」,人們便把它和久病不愈的病症混為一談,認為是同一种病。这是古今醫學中的一大错误。

張仲景只提到病程三日,最多也只提到了五六日,并没有提到二三十天;而且这条论述只针对太阳病,连少陽病都没有提及,因此说桂枝偏表之法不可使用。看下一条论述,太阳病轉入少阳的坏证,有“柴胡证罢”四字,可以看出这是桂枝证已经退却了,所以桂枝汤就不能再用了。

如果桂枝证还在,就不能称为“坏病”,就像少阳篇中柴胡证还在,虽然已经过了發病初期,但并不意味着病势逆转。再看柴胡湯的功效,它能使病人蒸蒸而振,发热出汗而解,這兩段文字相互印证。怎麼可能桂枝证、柴胡证还没退却,就判定为“坏病”呢?

因此,必须仔细察看病人的脉象,判断病症的性质,了解以前误诊的状况,現在是否出现了逆转,然后根据病症进行治疗,才是正确的做法。

(2)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若已吐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原文

按:上條太陽經之壞病也,此條少陽經之壞病也,兩條文意互發,其旨甚明。叔和分匯,致滋疑惑。茲合而觀之,乃知上條云桂枝不中與,則其所犯,要不離於太陽一經之誤吐、誤下、誤發汗、誤燒針之諸逆也。此條云柴胡湯不中與,則其所犯,要不離於少陽一經之誤吐、誤下、誤發汗,誤燒針之諸逆也。後人擬議何逆,四治見為創穫;由茲觀之,真囈語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太陽病一直沒好,轉變成少陽病,患者會感到脅肋下硬滿、乾嘔不能吃飯、反覆發熱發冷,但還沒吐瀉,脈象沉緊,這時就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已經吐瀉、發汗、溫針治療過,患者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小柴胡湯的症狀也消失了,這就是病情加重的表現,必須找出病因,用正確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