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合病
合病者,兩經之證各見一半,如日月之合朔,如王者之合圭璧,界限中分,不偏多偏少之謂也。
(1)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原文
(2)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無汗,惡風者,葛根湯主之。原文
二條以有汗、無汗定傷風、傷寒之別。蓋太陽初交陽明,未至兩經各半,故仲景原文不用合病二字。然雖不名合病,其實乃合病之初證也。𠘧𠘧者,頸不舒也。頸屬陽明,既於太陽風傷衛證中,才見陽明一證,即於桂枝內,加葛根一藥;太陽寒傷營證中,才見陽明一證,即於麻黃內,加葛根一藥,此大匠天然不易之彀率也。然第二條不用麻黃全方加葛根,反用桂枝全方加麻黃、葛根者,則並其巧而傳之矣。
白話文:
(1)當出現太陽經的病症時,如果病人的脖子和背部感到僵硬不適,且出乎意料地伴有出汗和畏風的症狀,這時適用的方劑是[桂枝加葛根湯]。
(2)同樣是太陽經的病症,假使病人脖頸和背部僵硬,但沒有出汗,並且畏懼風寒,這種情況下,應該使用[葛根湯]作為治療方劑。
這兩條描述根據有無出汗的特徵,來區分風邪侵襲(傷風)和寒邪束表(傷寒)的不同。當太陽經的病狀剛開始影響到陽明經,還未達到兩經症狀各佔一半的程度,張仲景在原著中並未直接使用「合病」這個詞彙。然而,儘管未明確稱之為合病,實際上這已經是兩經同時受病初期的表現了。「𠘧𠘧」是指脖子不舒暢的狀態。脖子屬於陽明經的範疇,因此,在太陽經遭受風邪侵犯、防衛系統受損(風傷衛)的症狀中,一旦發現陽明經的跡象,就在原本的[桂枝湯]基礎上添加[葛根]這一味藥;同樣地,在太陽經遭受寒邪侵犯、營養系統受損(寒傷營)的症狀中,一旦發現陽明經的症狀,就將[麻黃湯]中的麻黃與[葛根]一同加入,這樣的配伍方法是高明醫家遵循的固定原則。然而,在第二條中,並未直接使用含有[麻黃]的全方再加葛根,而是選用了包含[桂枝]的全方,再加上麻黃和葛根,這裡展示的是更加細膩的處方技巧。
見寒邪既欲傳於陽明,則胸間之喘必自止,自可不用杏仁。況頸項背俱是陽位,易於得汗之處。設以麻黃本湯加葛根,大發其汗,將毋項背強𠘧𠘧者,變為經脈振搖動惕乎!此仲景之所為精義入神也。
桂枝湯、麻黃湯,分主太陽之表;葛根湯,總主陽明之表;小柴胡湯,總主少陽之表,三陽經合、並受病,即隨表邪見證多寡定方,絲絲入扣。
(3)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原文
(4)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原文
白話文:
如果寒邪想要傳入陽明經,胸口的喘息就會自然停止,也就不需要使用杏仁了。而且頸項背部都是陽位,容易出汗。如果用麻黃湯加上葛根,大量出汗,可能會導致頸項背部疼痛,甚至出現經脈震動、心神不安的情況。這正是仲景醫術精妙、入木三分的体现。
桂枝湯、麻黃湯主要針對太陽經的表證;葛根湯則主治陽明經的表證;小柴胡湯則主治少陽經的表證。三陽經互相交匯,同時受到病邪侵襲,就需要根據表證的輕重缓急,選擇合适的方剂,精准用药。
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没有腹泻,只是呕吐,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。
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一定會出現腹瀉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
二條又以下利、不下利辨別合病主風、主寒之不同也。風者陽也,陽性上行,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;寒者陰也,陰性下行,故合陽明胃中之水穀而下奔。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根湯,以滌飲止嘔;若下利,則但用葛根湯,以解兩經之邪,不治利,而利自止耳。葛根湯即第一條桂枝湯加葛根,不用麻黃者是也。
(5)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麻黃湯主之。原文
兩經合病,當合用兩經之藥,何得偏用麻黃湯耶?此見仲景析義之精。蓋太陽邪在胸,陽明邪在胃,兩邪相合,必上攻其肺,所以喘而胸滿。麻黃、杏仁治肺氣喘逆之專藥,用之恰當,正所謂內舉不避親也,何偏之有?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同時出現腹瀉和不排便的情況,就要區分是風邪還是寒邪引起的。風邪屬陽,陽氣向上,所以會導致陽明胃中的水飲上逆;寒邪屬陰,陰氣向下,所以會導致陽明胃中的水穀下瀉。如果出現上逆,就要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來化解水飲止嘔;如果出現下瀉,只需服用葛根湯,就能解除兩經的邪氣,不用特別治療腹瀉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葛根湯就是第一條桂枝湯中加入葛根,但不用麻黃的藥方。
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,出現呼吸困難和胸悶,不能使用瀉下藥,應該用麻黃湯治療。
有些人可能會問,既然是兩經合病,就應該同時使用治療兩經的藥物,為什麼只用麻黃湯呢?其實這就顯示了仲景的醫術精湛。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在胸,陽明經的邪氣在胃,兩者互相影響,就會向上攻襲肺部,導致呼吸困難和胸悶。麻黃和杏仁是專門治療肺氣喘逆的藥物,使用它們非常合適,就像親兄弟一樣,是內舉不避親,哪裡有偏之說呢?
(6)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原文
太陽陽明合病下利,表證為多;陽明少陽合病下利,里證為多;太陽少陽合病下利,半表半裡之證為多,故用黃芩、甘草、芍藥、大棗為和法也。
(7)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。其脈不負者,順也。負者,失也,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白話文:
如果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並且出現腹瀉,可以服用黃芩湯;如果還伴有嘔吐,就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太陽病、陽明病同時發作導致腹瀉,多屬於表證;陽明病、少陽病同時發作導致腹瀉,多屬於里證;太陽病、少陽病同時發作導致腹瀉,則多半是表里兼證,因此用黃芩、甘草、芍藥、大棗調和表里。
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必然會導致腹瀉。脈象不沉者,氣血運行順暢;脈象沉者,則氣血運行不暢,互相剋制,稱為「負」。脈象滑數者,說明有宿食積滯,需要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土木之邪交動,則水穀不停而急奔,故下利可必也。陽明脈大,少陽脈弦,兩無相負,乃為順候。然兩經合病,陽明氣衰,則弦脈獨見,少陽勝而陽明負矣。下之,固是通因通用之法,而土受克賊之邪,勢必藉大力之藥,急從下奪,乃為解圍之善著。然亦必其脈滑而且數,有宿食者,始為當下無疑也。設脈不滑數而遲軟,方慮土敗垂亡,尚敢下之乎!
按:太陽與陽明合病,陽明與少陽合病,俱半兼陽明,所以胃中之水穀不安,而必自下利。其有不下利者,亦必水飲上越而嘔,與少陽一經之證,乾嘔者大不同也。或利、或嘔,胃中之真氣與津液俱傷,所以亟須散邪以安其胃。更慮少陽勝而陽明負,即當急下以救陽明,其取用大承氣湯,正迅掃外邪,而承領元氣之義也。設稍牽泥,則脈之滑數必轉為遲軟,下之無及矣,微哉危哉!
白話文:
當土和木兩種病邪相互影響時,就會導致水谷無法正常停留而迅速排出,因此必然會出現腹瀉的症狀。陽明脈象宏大,少陽脈象弦緊,如果這兩種脈象沒有互相顯示出異常,就表示病情趨向穩定。然而,當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時,如果陽明經的氣力衰退,就可能只見到弦緊的脈象,這時少陽經佔了上風,陽明經就處於劣勢了。使用下法治療,本質上是利用通導的方法來治療因通導不畅引起的病症,但對於受到克制侵襲的脾胃來說,必須使用效力強大的藥物,迅速從下方清除病邪,才是解危的好策略。然而,這種做法也必須在脈象滑且數,並且存在宿食的情況下,才可確定是適合使用下法的。如果脈象不滑不數反而遲緩柔軟,那就應該考慮脾胃機能可能已經嚴重衰敗,還敢使用下法嗎?
再說,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,或是陽明經與少陽經合病時,都涉及到陽明經,因此胃中的水谷難以安定,必定會出現腹瀉。如果有不腹瀉的情況,也往往是因為水液上逆而引發嘔吐,這與少陽經单纯的乾嘔症狀大不相同。無論是腹瀉還是嘔吐,都會損傷胃中的真氣和津液,因此必須迅速驅除邪氣以安撫胃部。更要注意的是,當少陽經佔優勢而陽明經處於劣勢時,就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急下治療,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迅速清除外部病邪,並扶持身體的元氣。如果在處理上稍有猶豫或執著,原本滑數的脈象可能會轉變為遲軟,那時再使用下法就為時已晚了,情況非常微妙且危險!
(8)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原文
(9)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。發汗則譫語;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者,白虎湯主之。原文
三陽合病,五合之表裡俱傷,故其脈浮大,其證欲眠,而目合則汗,中州之擾亂可知矣。此時發汗則偏於陽,而陽明之津液倍竭,故譫語益甚,將成無陽之證也。下之則偏於陰,而真陽以無偶而益孤,故手足逆冷而額上生汗,將成亡陽之證也。既不宜於汗下,惟有白虎一湯,主解熱而不礙表裡,在所急用。
然非自汗出,則表猶未解,尚未可用。此證夏月最多,當與痙濕暍篇參看。
白話文:
三陽合病,脈搏浮大,頭部緊繃,患者昏昏欲睡,閉眼就會流汗,這是中焦紊亂的表現。此時發汗偏向陽氣,會導致陽明經的津液更加枯竭,譫語加重,甚至出現無陽之症。瀉下偏向陰氣,會使真陽無所依附,更加孤虛,導致手足冰冷而額頭出汗,進而發展為亡陽之症。因此,發汗和瀉下都不適合,唯有白虎湯可以解熱,且不傷表裡,是緊急情況下的首選。
然而,若非自汗,則表證未解,不宜使用白虎湯。這種病症在夏季最常見,可以參考痙濕暍篇對照理解。
按:三陽經之受外邪,太陽頭疼,腰脊痛;陽明目痛,鼻乾,不眠;少陽寒熱往來,口苦嘔渴,各有專司。合病者,即兼司二陽、三陽之證也。仲景但以合之一字括其義,而歸重在下利與嘔喘胸滿之內症。蓋以邪既相合,其人腹內必有相合之徵驗故也。
後人於此等處,漫不加察,是以不知合病為何病耳!再按:少陽篇第九條云,傷寒六七日,發熱,微惡寒,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一條,其證全是太陽與少陽合、並之病,但內無下利,其嘔復微,即不謂之合病。心下支結,又與心下痞硬,時如結胸者不同,即不謂之並病。
白話文:
三條陽經受到外邪侵襲,太陽經會出現頭疼、腰脊疼痛;陽明經會出現目痛、鼻乾、失眠;少陽經則會出現寒熱交替、口苦、口渴,每條經脈都有其獨特的症狀。如果出現合病,就表示同時兼具兩個或三個陽經的症狀。張仲景用「合」字概括了這個概念,並將重點放在腹瀉、嘔吐、喘息、胸悶等內部症狀上。這是因為外邪相合,患者的腹內必然會有相應的徵兆。
後人對此不加探究,所以不知道合病究竟是什麼病。另外,少陽篇第九條提到,傷寒發病六七天,出現發熱、輕微惡寒、四肢關節疼痛、輕微嘔吐、心下脹痛,而外在症狀未消退的情況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但沒有腹瀉,嘔吐也比較輕微,所以不叫合病。心下脹痛也不同於心下痞硬、如同結塊的症狀,因此也不叫並病。
乃知合、並之病,重在內有合、並之微驗,非昌之臆說矣。
後人謂三陽合病,宜從中治,此等議論,似得仲景表邪未散用小柴胡湯,裡熱已極用白虎湯之旨,然未可向癡人說夢也。設泥此,則仲景所用麻黃湯、大承氣湯之妙法,萬不敢從矣。噫!吾安得盡闢捷徑為周行也哉!
白話文:
所以明白,合病、並病的关键在于内在细微的征兆,并非妄加推测。
后人说三阳合病,应该从中间治疗,这种说法好像理解了张仲景表邪未散用小柴胡汤,里热已极用白虎汤的道理,但也不能完全照搬。如果一味固执地遵循这种理论,那么张仲景所用的麻黄汤、大承气汤等妙法就无法使用了。唉!我实在难以完全开拓捷径,遍行天下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