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尚論仲景《傷寒論》重編三百九十七法

2. 尚論少陽經證治大意

仲景少陽經之原文,叔和大半編入太陽經中,昌殊不得其解。豈以太陽行身之背,少陽行身之側,其營衛顯然易辨,非如陽明與三陰之屬腑臟者,營衛難窺,故將少陽之文,匯入太陽耶?此等處,竊不敢仍叔和之舊。蓋六經各有專司,乃引少陽之文,與三陽合病、並病、過經不解及壞病諸條,悉入太陽篇中,適足以亂太陽之正也。

在太陽一經之病,已倍他經,辨之倍難,而無端蔓引混收,此後人所為多歧亡羊乎!茲將治少陽之法,悉歸本篇,其合病、並病、壞病、痰病,另隸於三陽經後,庶太陽之脈清,而少陽之脈亦清耳。

少陽證用小柴胡湯和解加減一法

(1)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熱,或咳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

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人參,加栝蔞實;若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、栝蔞根;若腹中痛,去黃芩,加芍藥;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;若心下悸、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;若不渴、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枝,溫覆取微似汗愈;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乾薑。原文

軀殼之表,陽也;軀殼之裡,陰也。少陽主半表半裡之間。其邪入而並於陰則寒,出而並於陽則熱,往來寒熱,無常期也。風寒之外邪挾身中有形之痰飲,結聚於少陽之本位,所以胸脅苦滿也。胸脅既滿,胃中之水穀亦不消,所以默默不欲食,即昏昏之意,非靜默也。心煩者,邪在胸脅,逼處心間也。

或嘔、不嘔,或渴、不渴,諸多見證,各隨人之氣體,不盡同也。然總以小柴胡之和法為主治,而各隨見證以加減之耳。

少陽病有辨證一法

(2)少陽之為病,口苦,咽乾,目眩也。原文

口苦、咽乾者,熱聚於膽也。目眩者,木盛生風而旋暈也。

少陽病有汗吐下三禁二法

(3)傷寒,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此屬胃,胃和則愈;胃不和,則煩而悸。原文

少陽傷寒禁發汗,少陽中風禁吐下,二義互舉,其旨益嚴。蓋傷寒之頭痛、發熱,宜於發汗者,尚不可汗,則傷風之不可汗,更不待言矣。傷風之胸滿而煩,痰飲上逆,似可吐下者,尚不可吐下,則傷寒之不可吐下,更不待言矣。

脈弦細者,邪欲入里,其在胃之津液,必為熱耗,重複發汗而驅其津液外出,安得不譫語乎!胃和者,邪散而津回也;不和者,津枯而飲結,所以煩而悸也。

(4)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原文

風熱上壅則耳無聞,目赤。無形風熱與有質痰飲搏結,則胸滿而煩,此但從和解中行分竭法可也。若誤汗下,則胸中正氣大傷,而邪得以逼亂神明,此時即為城下之盟,所喪不滋多乎!

辨少陽經病,有欲解、不解四法

(5)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原文

能食不嘔,與胃和則愈之義互發。

(6)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原文

脈不弦大,邪微欲解之先徵也。

(7)少陽病,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原文

受病之經,正氣虛衰,每藉力於時令之王,此趨三避五所由來乎。

(8)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原文

陽去入陰,則邪勢得以留連,轉致危困者多矣。有治傷寒之責者,線索在手,於邪在陽經之日,亟從外奪,不亦善乎?

少陽證具,將欲入里,而太陽、陽明小有未罷,但用小柴胡湯一法

(9)傷寒四五日,身熱惡風,頸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原文

身熱惡風,太陽證也;頭項強,太陽兼陽明證也;脅下滿,少陽證也。本當從三陽合、並病之例而用表法,但其手足溫而加渴,外邪輻湊於少陽,而向里之機已著,倘更用辛甘發散之法,是重增其熱,而大耗其津也。故從小柴胡之和法,則陽邪自罷,而陰津不傷,一舉而兩得矣。此用小柴胡湯,當從加減法,不嘔而渴者,去半夏加栝蔞根為是。

少陽證,脈弦澀,加腹痛,先用建中,後用小柴胡一法

(10)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者,先與小建中湯;不差者,與小柴胡湯主之。原文

陽脈澀,陰脈弦,渾似在裡之陰寒,所以法當腹中急痛,故以小建中之緩而和其急,腹痛止而脈不弦澀矣。若不差,則弦為少陽之本脈,而澀乃汗出不徹,腹痛乃邪欲傳太陰也,則用小柴胡以和陰陽,為的當無疑矣。

少陽證縣,已經汗下,而太陽未罷,胸有微結者,宜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一法

(11)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原文

少陽證尚兼太陽,所以誤下而胸間微結也。太陽中篇結胸條內,頭微汗出,用大陷胸湯,以其熱結在裡,故從下奪之法也。此頭汗出,而胸微結,用柴胡桂枝幹薑湯,以里證未具,故從和解之法也。小柴胡方中減半夏、人參,而加桂枝以行太陽,加乾薑以散滿,栝蔞根以滋干,牡蠣以軟結,一一皆從本例也。

少陽證,服小柴胡湯,加渴者,宜救津液一法

(12)服柴胡湯已,渴者屬陽明也,以法治之。原文

風寒之邪從陽明而轉少陽,起先不渴,里證未具。及服小柴胡湯已,重加口渴,則邪還陽明,而當調胃以存津液矣。然不曰攻下,而曰以法治之,意味無窮。蓋少陽之寒熱往來,間有渴證,倘少陽未罷,而恣言攻下,不自犯少陽之禁乎?故見少陽重轉陽明之證,但云以法治之。其法維何?即發汗、利小便已,胃中躁煩實,大便難之說也。

若未利其小便,則有豬苓、五苓之法;若津乾熱熾,又有人參白虎之法,仲景丸機活潑,人存政舉,未易言矣。

少陽證具,誤下而證尚未變者,仍用小柴胡湯二法

(13)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,若柴胡證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原文

(14)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;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湯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原文

二條互發,前略後詳。誤下雖證未變,然正氣先虛,胡服柴胡湯必蒸蒸而振,始得發熱汗出,而邪從表解也。若誤下而成結胸與痞,則邪尚在太陽,而柴胡非所宜矣。結胸及痞,太陽經各有專條。

重以汗下,為逆,不為逆,申上文而廣其義

(15)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也;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本先下之,而反汗之,此為逆也;若先下之,治不為逆。原文

少陽雖有汗、下二禁,然而當汗、當下,正自不同。本當發汗,而反下之,則為逆,若先汗後下,則不為逆。本當下之,而反發汗,則為逆,若先下後汗,則不為逆。全在辨其表裡,差多差少之間矣。

少陽病有疑似少陰者,當細辨脈證用藥一法

(16)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,復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裡也。汗出,為陽微。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裡,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。可與小柴胡湯,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原文

陽微結者,陽邪微結,未盡散也。注作陽氣衰微,故邪氣結聚,大差。果爾,則頭汗出為亡陽之證,非半表半裡之證矣。果爾則陰結,又是陰氣衰微矣。玩本文,假令純陰結等語,謂陽邪若不微結,純是陰邪內結,則不得復有外證,其義甚明。得屎而解,即取大柴胡為和法之意也。

用汗吐下後,有辨脈證而識其必愈一法

(17)凡病,若發汗,若吐,若下,若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原文

汗吐下三法難於恰當,若誤用之,則病未去而胃中之津液已先亡。凡見此者,診視其脈與證,陰陽自和,則津液復生,必自愈也。

辨婦人傷寒傳少陽,有熱入血室之證四法

(18)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經水適來,得之七八日,熱除而脈遲身涼,胸脅下滿如結胸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也。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。原文

(19)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原文

(20)婦人傷寒,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,此為熱入血室,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原文

(21)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,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飲食,藏府相連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嘔也,小柴胡湯主之。原文

四條皆互文見意也。一云經水適來,一云經水適斷。一云七八日熱除,而脈遲身涼;一云七八日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。一云胸脅下滿;一云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摶,結於脅下。一云如結胸狀;一云邪高痛下。一云譫語;一云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如見鬼狀。一云如瘧狀;一云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。

一云刺期門;一云用小柴胡湯;一云毋犯胃氣及上二焦。皆互文以明大義,而自為註腳也。學者試因此而細繹全書,思過半矣!

如結胸狀四字,仲景尚恐形容不盡,重以藏府相連,邪高痛下之語,暢發病情。蓋血室者,衝脈也。下居腹內,厥陰肝之所主也。而少陽之膽,與肝相連,腑邪在上,臟邪在下,胃口逼處二邪之界,所以默默不欲飲食,而但喜嘔耳。期門者,肝之幕也,隨其實而瀉之,瀉肝之實也,又刺期門之註腳也。

小柴胡湯治少陽之正法也。毋犯胃氣及上二焦,則舍期門、小柴胡,更無他法矣。必自愈,見腑邪可用小柴胡湯,而臟邪必俟經水再行,其邪熱乃隨血去,又非藥之所能勝耳。少陽止此。

重編合病、並病、壞病、痰病,附三陽經後,其過經不解,附三陰經後。

上症叔和俱編入太陽經中,不知何意。或謂傷寒只分六經,舍太陽一經,別無可入諸項也。然則霍亂證及陰陽易等證,曷不盡入太陽耶?況乎既重六經,則少陽亦六經之一,曷為不重耶?茲一一清出,以六經等六國,以合、並諸病等附庸,俾業傷寒者,一展玩而瞭然於心目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