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卷一
尚論仲景《傷寒論》重編三百九十七法
白話文:
在這部分的文字裡,作者正在討論並重新編輯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該書原為中醫學的重要典籍。他將對書中的397種治療方法進行深度解析與現代化的詮釋。
[卷一]
正在深入探討和重新編輯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該書是中醫學的重要參考。我打算詳細分析書中記載的397種治療手法,並試圖以現代觀點去理解和解讀它們。
2. 論太陽經傷寒證治大意
王叔和當日編次仲景《傷寒論》,以辨痙濕暍脈證為第一,以辨太陽病脈證為第二。謂痙、濕、暍雖太陽經之見證,然宜應別論,故列之篇首。此等處最不妥當,豈有別論反在正論之前者!況既應別論,即當明言所指,而故虛懸其篇,此叔和不究心之弊也。至於太陽經中,一概混編,合病、並病、溫病、壞病、過經不解病,以及少陽諸病,如理棼絲,不清其脈,寸寸補接,所以不適於用,徒令觀者嘆息,此更叔和不究心之弊也。宋林億、成無己輩,以脈法及傷寒例居前,次痙濕暍,次太陽病,分上、中、下三篇。
其意以桂枝證、麻黃證匯上篇;大青龍證及汗後、下後諸證匯中篇;結胸及痞證匯下篇,究竟上篇混中下,下篇混上中,不能清也。更可笑者,下篇結胸例中,凡繫結字,一概收入。如陽微結、陰微結、脈代結之類,悉與結胸同匯。
尤可笑者,上篇第六條,傷寒大義,未及什一,何所見即匯溫病?中篇、下篇、太陽本證,未及什七,何所見即匯少陽證及合病、並病、過經不解諸病?如此割裂原文,後人縱思研究,無門可入矣!夫足太陽膀胱病,主表也。而表有營衛之不同,病有風寒之各異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,風寒兼受,則營衛兩傷,三者之病,各分疆界。
仲景立桂枝湯、麻黃湯、大青龍湯,鼎足大綱,三法分治三證。風傷衛,則用桂枝湯;寒傷營,則用麻黃湯;風寒兩傷營衛,則用大青龍湯。用之得當,風寒立時解散,不勞餘力矣。乃有病在衛,而治營;病在營,而治衛;病在營衛,而治其一,遺其一。與夫病已去營衛而復汗,病未去營衛而誤下,以致經傳錯亂,展轉不已,源頭一差,末流百出,於是更出種種節目,輔三法而行。
正如八卦之有六十四卦,八陣之有六十四陣,分統於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,天、地、風、云、龍、虎、鳥、蛇之下,始得井井不紊。仲景三五錯綜,以盡病之變態,其統於桂枝、麻黃、青龍三法,夫復何疑?第文辭奧約,義例互陳,雖穎敏之士,讀之不解其意,實由當時編次潦草糊塗,不察來意。
仲景一手一目,現為千手千目,編者反將千手千目,掩為一手一目,悠悠忽忽,沿習至今,昌不得已而僭為尚論。太陽經中仍分三篇,以風傷衛為上篇,寒傷營為中篇,風寒兩傷營衛為下篇,一一以膚淺之語,括大義於前,明奧旨於後。其溫病、合病等名,逐段清出,另立篇目,俾讀者了無疑惑於心,庶隨所施而恰當矣。
白話文:
王叔和在整理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時,他把辨識痙、濕、暍的脈象和病症放在第一章,而把太陽病的脈象和病症放在第二章。他認為痙、濕、暍雖然屬於太陽經的症狀,但應該另外討論,所以他把這部分放在書的開頭。然而,這種做法其實是不妥的,怎麼可能把另外的討論放在主要討論前面呢?如果真的要另外討論,那就應該清楚指出其討論的範疇,而不是模糊地掛在那裡,這就是王叔和未能深入理解的問題。
對於太陽經的病症,他把所有疾病混在一起編排,包括合病、並病、溫病、壞病、過經不解的病,甚至少陽病,就像整理亂線一樣,沒有清晰地梳理脈絡,只是片段地拼接,使得讀者無法適用,只能望著書嘆息,這是王叔和未能深入理解的另一個問題。
到了宋代,林億、成無己等人,把脈診法和傷寒病的常規放在前面,然後是痙、濕、暍,再後是太陽病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篇。他們的想法是把桂枝證和麻黃證放在上篇,大青龍證以及汗後、下後的各種症狀放在中篇,結胸和痞證放在下篇。但是,實際上,上篇混雜了中下篇的內容,下篇混雜了上中篇的內容,還是很混亂。更荒謬的是,在下篇結胸的例子中,所有帶有「結」字的症狀都被歸納進來,像陽微結、陰微結、脈代結等等,都和結胸症狀一起被討論。
更荒唐的是,上篇第六條,只講述了傷寒的基本原則的一小部分,為什麼會突然提到溫病?中篇、下篇、太陽病的基本症狀,只講述了七成不到,為什麼又會突然提到少陽證以及合病、並病、過經不解的各種病?這樣割裂原文,後人即使想研究,也找不到入門的方法!
足太陽膀胱病,主要影響表層。但是,表層又有營和衛的不同,病症也有風和寒的區別。風邪會傷害衛氣,寒邪會傷害營氣,風寒同時侵襲,則營衛二氣都會受損,這三種病症,各自有不同的範圍。
張仲景創立了桂枝湯、麻黃湯、大青龍湯,作為三個主要的治療方法,分別對應三種不同的病症。風邪傷害衛氣,就使用桂枝湯;寒邪傷害營氣,就使用麻黃湯;風寒同時傷害營衛,就使用大青龍湯。只要使用得當,風寒馬上就會消失,不用再花費更多的力氣。然而,有時候病症在衛氣,卻去治療營氣;病症在營氣,卻去治療衛氣;病症在營衛二氣,卻只治療其中一個,忽略了另一個。或者,營衛二氣已經恢復,卻還繼續發汗;營衛二氣尚未恢復,卻錯誤地下藥,導致病情越來越亂,越來越嚴重,一開始的誤解,會導致後面無數的錯誤,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症狀,這些都需要輔助三種主要療法進行治療。
這就好像八卦中有六十四卦,八陣中有六十四陣,各自歸屬於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,天、地、風、雲、龍、虎、鳥、蛇之下,才能井然有序。張仲景的治療方法雖然變化多端,但都歸屬於桂枝、麻黃、青龍三種主要療法,這還有什麼疑問嗎?只是他的文辭深奧簡潔,義理互相交織,即使是聰明的人,讀了也可能不明白他的意思,實際上,這是由於當時整理書籍的方式草率糊塗,未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原意。
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原本是全方位的,但整理者卻把它們縮減為單一的療法,讓人們從古至今一直沿用,我不得不越俎代庖,重新評論。我仍然把太陽經的病症分為三篇,以風邪傷害衛氣為上篇,寒邪傷害營氣為中篇,風寒同時傷害營衛為下篇,用淺顯易懂的語言,概括大義在前面,解釋深奧的道理在後面。對於溫病、合病等名詞,我會一段一段地清楚說明,另外建立篇章,讓讀者心中不再有任何疑惑,這樣就能根據病情恰當地治療了。
3. 太陽經上篇
凡風傷衛之證,列於此篇,法五十三條
太陽經受病之初,有定脈定證一法
(1)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原文
先挈太陽病之總脈、總證,統中風、傷寒為言也。太陽膀胱經乃六經之首,主皮膚而統營衛,所以為受病之始。
太陽受病,有風寒不同,宜辨陰陽而定愈日。,通計五法。
(2)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發於陽者,七日愈;發於陰者,六日愈,以陽數七,陰數六也。原文
風為陽,衛亦陽,故病起於陽。寒為陰,營亦陰,故病起於陰。無熱惡寒,指寒邪初受,未郁為熱而言也。少頃,鬱勃於營間,則仍發熱矣。太陽中篇第一條云: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正互明其義也。病發於陽,其愈宜速,乃六日傳經已盡,必至七日方愈者,陽數七,主進故也;病發於陰,其愈宜遲,乃至六日經盡即愈者,陰數六,主退故也。得病之始,各從陰陽之類而起;得病之終,各從陰陽之類而愈。
此道之所以本乎自然,而人身與天地同撰也。
(3)太陽病,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;若欲再作經者,針足陽明,使經不傳則愈。原文
七日而云已上者,該六日而言也。六日傳至厥陰,六經盡矣。至七日當再傳太陽,病若自愈,則邪已去盡,不再傳矣。設不愈,則七日再傳太陽,八日再傳陽明,故針足陽明以竭其邪,乃得不傳也。在他經則不然,蓋陽明中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之地,邪易解散故耳。然必針以竭其邪,始得歸併陽明,不犯他界也。
舊謂奪其傳路而遏之,則經經皆可遏矣,何獨取陽明也哉?
(4)太陽病,欲解時,從巳至未上。原文
凡病欲解之時,必從其經氣之王。太陽者,盛陽也,故從巳、午、未之王時而病解。
(5)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,何以知之?脈浮,故知汗出解也。原文
天地鬱蒸而雨作,人身煩悶而汗作,氣機之動也。氣機一動,其脈必與其症相應,故脈浮而邪還於表,才得有汗,而外邪盡從外解。設脈不以浮應,則不能作汗,其煩即為內入之候,又在言外矣。
已上四條,先挈太陽經始病、終愈、風寒之總法。
太陽受病,風寒不同,先辨中風定脈定證一法
(6)太陽病,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原文
既有第一條脈浮,頭項強痛,惡寒之總證,更加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,則其病乃是觸冒於風所致,即名中風。中字與傷字無別,即謂傷風亦可。風性屬陽,從衛而入,以衛為陽氣所行之道,從其類也。
此一條又中風病之總稱。已後凡言中風病三字,而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緩,即括在內。
中風病主用桂枝湯解肌大綱一法
(7)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原文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凡是風邪侵犯衛表的病症,都列在本篇中,總共有五十三條法則。
太陽經受病之初,有固定的脈象和症狀:
(1)太陽經發病的初期,脈象會呈現浮脈,同時會感到頭部和後頸部僵硬疼痛,並且怕冷。
這是在說明太陽病初期的總體脈象和症狀,包括了中風和傷寒這兩種情況。太陽膀胱經是六經之首,主管皮膚,統轄營衛之氣,因此是疾病開始侵入的途徑。
太陽受病,有風寒的區別,應辨別陰陽來判斷痊癒的日期:,共有五種方法。
(2)生病時,如果有發熱又怕冷的症狀,這是發於陽;如果沒有發熱只怕冷,這是發於陰。發於陽的,七天會好;發於陰的,六天會好,因為陽數是七,陰數是六。
風邪屬陽,衛氣也屬陽,所以病從陽開始。寒邪屬陰,營氣也屬陰,所以病從陰開始。沒有發熱只怕冷,是指寒邪剛侵入,還沒有鬱積成熱的情況。過一會兒,寒邪鬱積在營氣之間,就會發熱。太陽中篇第一條說:可能已經發熱,也可能還沒發熱,正是互相說明這個道理。病發於陽,痊癒得比較快,是因為病已經傳遍六經,到了第七天才會痊癒,陽數是七,主進的緣故;病發於陰,痊癒得比較慢,到第六經結束才會痊癒,陰數是六,主退的緣故。得病之初,各自從陰陽的類別開始;得病之後,也各自從陰陽的類別痊癒。
這說明了疾病的發展遵循自然規律,人體與天地是相通的。
(3)太陽病,頭痛到七天以上才自己好的,是因為病邪已經走完一經的緣故;如果還想繼續傳經的,可以針刺足陽明經,讓病邪不再傳經而痊癒。
這裡說的七天以上,包括第六天。六天病邪會傳到厥陰經,六經就走完了。到了第七天會再次傳到太陽經,如果病自己好了,就表示邪氣已經清除乾淨,不會再傳經了。如果沒好,第七天會再傳到太陽經,第八天會再傳到陽明經,所以要針刺足陽明經來竭盡邪氣,這樣才能不讓病邪傳到其他經絡。在其他經絡就不是這樣,因為陽明經屬土,是萬物歸屬的地方,沒有可以再傳的地方,邪氣容易消散。但是必須要針刺來竭盡邪氣,才能將病邪歸入陽明經,不侵犯其他經絡。
過去說要阻斷它的傳經路徑來遏制它,那麼每一條經絡都可以遏制了,為什麼只取陽明經呢?
(4)太陽病,想要痊癒的時間,是從巳時到未時之間。
一般疾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一定是從它所屬經絡的氣最旺盛的時候開始。太陽經是盛陽,所以從巳時、午時、未時這段氣最旺盛的時間痊癒。
(5)想要自己好的,一定會先感到煩躁,然後出汗才能好,怎麼知道的呢?是因為脈象浮,所以知道出汗就會好。
就像天地悶熱潮濕會下雨一樣,人體煩悶會出汗,這是氣機在運轉。氣機一動,脈象一定會和症狀相應,所以脈象呈現浮脈,邪氣才會回到體表,才能夠出汗,外邪才能從體表散發出去。如果脈象不呈現浮象,就不能出汗,煩躁就是邪氣要進入體內的徵兆了,這是在說文字之外的含義了。
以上四條,先總括了太陽經發病、痊癒、風寒的總原則。
太陽受病,風寒不同,先辨別中風,確定脈象和症狀:
(6)太陽病,如果發熱、出汗、怕風、脈象緩慢的,就叫做中風。
在第一條的脈象浮、頭頸僵硬疼痛、怕冷這些總體症狀的基礎上,加上發熱、出汗、怕風、脈象緩慢,那麼這種病就是因為感受了風邪所造成的,叫做中風。中字和傷字沒有差別,說成傷風也可以。風邪屬陽,從衛氣侵入,因為衛氣是陽氣運行的通道,與風邪同類。
這條又是對中風病的一個總稱。以後凡是提到中風病這三個字,就包括了發熱、出汗、怕風、脈象緩慢這些症狀在內。
中風病主要用桂枝湯來解肌的大綱:
(7)太陽中風,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,陽氣浮盛就會發熱,陰氣虛弱就會出汗,微微感到怕冷,又感到怕風,身上忽冷忽熱,鼻塞而且乾嘔,這是桂枝湯主治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