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太陽經上篇

陽浮陰弱與下文衛強營弱同義。陽浮者,陽邪入衛,脈必外浮。陽性本熱,風性善行,所以發熱快捷,不待閉郁自發也。陰弱者,營無邪助,比衛不足,脈必內弱。陰弱不能內守,陽強不為外固,所以致汗直易,不等覆蓋自出也。嗇嗇惡寒,內氣餒也;淅淅惡風,外體疏也。

雖寒與風並舉,義重惡風,惡風未有不惡寒者,所以中篇傷寒證中亦互云惡風,又見惡寒未有不惡風者。後人相傳謂傷風惡風,傷寒惡寒,苟簡辨證,誤人多矣。翕翕發熱,乃氣蒸濕潤之熱,比傷寒之乾熱不同。息鳴者,陽邪上壅也;乾嘔者,陽邪上逆也。故取用桂枝湯解散肌表之陽邪,而與發汗驅出陰寒之法,迥乎角立也。

服已,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,以助藥力。溫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後服,不必盡劑;若不汗,重服依前法;又不汗,後服小促其間,半日許令三服盡。若病重者,一晝一夜服,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,病證猶在者,更作服。

若汗不出者,乃服至二三劑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

桂枝氣味俱薄,服過片頃,其力即盡,所以能解肌者,妙用全在歠稀熱粥以助藥力。穀氣內充,則邪不能入,而熱歠以繼藥之後,則邪不能留,法中之法若此。世傳方書無此四字,駸失初意。更有肌膚已透微似之汗,蓋覆強逼,至令大汗流漓者,總由不識解肌為何義耳。

按:衛行脈外,風傷衛之證,皆傷其外。外者,肌膚也。故但取解肌以散外,不取發汗以內動血脈,更不取攻下以內動藏府,所以服桂枝時,要使周身漐漐然,似乎有汗者,無非欲其皮間毛竅暫開而邪散也。然恐藥力易過,又藉熱稀粥以助其緩,如此一時之久,肌竅不致速閉,則外受之邪盡從外解,允為合法矣。不識此意者,汗時非失之太過,即失之不及。

太過,則邪未入而先擾其營,甚則汗不止而亡陽;不及,則邪欲出而早閉其門,必致病不除而生變。仲景言之諄諄,後人轉加忽略,茲特詳發其義。

桂枝湯有禁用三法

(8)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人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也。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原文

已見寒傷營之脈證,即不可誤用風傷衛之治法。用之則寒邪漫無出路,留連肉腠,貽患無窮,故為首禁。

(9)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也。原文

桂枝辛甘,本胃所愛,服之反吐,其人濕熱素盛可知矣。濕熱素盛,更服桂枝,則兩熱相合,滿而不行,勢必上逆而吐。吐逆則其熱愈淫溢於上焦,蒸為敗濁,故必吐膿血,此一大禁也。其誤服未至於吐者,上焦清氣未傷,熱雖漸消,亦陷險矣。

(10)酒客病不可與桂枝,得湯則嘔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原文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陽浮陰弱,與下文衛強營弱意思相同。陽浮是指陽邪入侵衛氣,脈象一定外浮。陽氣本屬溫熱,風邪善於運行,所以發熱迅速,不必經過鬱結就能發作。陰弱是指營氣沒有邪氣的侵犯,比衛氣不足,脈象一定內弱。陰弱不能內守,陽氣旺盛又不固守外邪,所以容易出汗,不必蓋被就能汗出。瑟瑟發抖怕冷,是內氣不足;淅淅嗦嗦怕風,是體表疏鬆。

雖然怕冷和怕風同時出現,但更重視怕風,怕風的人一定也怕冷,所以中篇傷寒證中也互相提及怕風,又說明怕冷的人一定也怕風。後人相傳認為傷風是怕風,傷寒是怕冷,這種簡略的辨證方法,誤導了很多人。微微發熱,是氣體蒸騰濕潤引起的熱,與傷寒的乾燥發熱不同。呼吸聲音異常,是陽邪阻塞於上;乾嘔,是陽邪逆流於上。因此使用桂枝湯來疏散肌表陽邪,與發汗驅除陰寒的方法,截然不同。

服藥後,立刻喝一升多點溫熱稀粥,以增強藥力。溫暖覆蓋大約一時辰,全身微微發汗最佳,不可像水一樣大量流汗,否則病情一定不會痊癒。如果服藥後汗出病情好轉,就停止後續服用,不必服用完所有藥劑;如果不出汗,就重複服用,方法同上;如果還是不出汗,後續服用時間間隔縮短一些,半日內服用完三劑。如果病情嚴重,則一天一夜服用完,時常觀察病情。服用完一劑,病情症狀仍在,就再次服用。

如果汗不出,就服用到二三劑。禁止食用生冷、黏滑、肉類、辛辣食物、酒、酪漿、臭味食物等。

桂枝氣味都比較淡薄,服用後片刻,藥力就消失了,所以能夠解肌表,妙用全在於喝溫熱稀粥來增強藥力。穀氣充盈於內,則邪氣就不能入侵;而用溫熱粥來繼承藥效,則邪氣就不能停留,這就是治療方法中的最佳方法。世傳方書中沒有這四個字,偏離了最初的用意。更有肌膚已經微微出汗,卻因為強行蓋被,導致大量出汗的,都是因為不了解解肌的意義。

按:衛氣運行於脈外,風邪侵犯衛氣的證狀,都是傷及肌表。肌表指皮膚。所以只用解肌散邪於外,不用發汗來內動血脈,更不用攻下藥來內動臟腑,因此服用桂枝時,要使全身微微發汗,無非是想讓皮膚毛孔暫時張開而使邪氣散去。但又擔心藥力過於迅速,所以藉助溫熱稀粥來緩和藥效,如此持續一時辰,毛孔不會迅速閉合,則外來的邪氣就能從外排出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人,發汗時不是過度就是不及。

過度,則邪氣尚未入侵就先擾亂了營氣,嚴重時甚至汗出不止而亡失陽氣;不及,則邪氣想出來卻又提早關閉了通道,必然導致病情不癒而發生變化。仲景先生講解得非常詳細,後人卻更加忽略,因此特地詳細闡述其意義。

桂枝湯有三個禁忌:

(1) 桂枝原本是解肌表藥,如果病人脈象浮緊,發熱不出汗,就不能使用。必須認識到這一點,避免誤用。已經見到寒邪侵犯營氣的脈象證狀,就不能誤用治療風邪侵犯衛氣的方法。這樣使用,寒邪就沒有排出之路,停留在肌膚腠理,後患無窮,這是第一個禁忌。

(2) 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,其後一定會吐膿血。桂枝辛甘,本是胃腸喜歡的,服後反而嘔吐,說明此人濕熱體質很盛。濕熱體質很盛,再服用桂枝,則兩種熱邪相合,充滿體內而不能運行,勢必上逆而嘔吐。嘔吐則熱邪更加瀰漫於上焦,蒸化成敗壞的濁氣,所以一定會吐膿血,這是第二個禁忌。如果誤服後還沒有到嘔吐的程度,上焦清氣沒有受損,雖然熱邪漸漸消退,但也已經很危險了。

(3) 酒後生病不能服用桂枝,服用後會嘔吐,因為酒後的人不喜歡甜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