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少陰經前篇

凡本經宜溫之證,悉列此篇。

(1)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原文

脈沉為在裡,證見少陰,不當復有外熱,若發熱者,乃是少陰之表邪,即當行表散之法者也。但三陰之表法與三陽迥異,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,而少陰尤為緊關,故麻黃與附子合用,俾外邪出而真陽不出,才是少陰表法之正也。

(2)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。原文

得之一二日,即上條始得之之互文。口中和者,不渴不燥,全無裡熱,其背惡寒,則陽微陰盛之機,已露一班,故灸之以火,助陽而消陰;主之以附子湯,溫經而散寒也。

白話文:

(1)當少陰經的病症初起時,病人反而出現發熱,且脈象沉伏的,應使用【麻黃附子細辛湯】來治療。原本脈象沉伏表示病位在身體深層,而病狀顯現於少陰經,按理不應該再伴隨有外表的發熱。如果出現了發熱的情形,這表明是少陰經的表面邪氣所導致,此時就應該採取疏解表邪的治療方法。然而,三陰經處理表邪的方式與三陽經有著根本的差別,三陰經必須使用能溫暖經絡的藥物來處理表邪,尤其在少陰經更為關鍵。因此,【麻黃】配合【附子】使用,可以確保驅除外邪而不傷及體內的真陽之氣,這正是針對少陰經表邪正確的治療原則。

(2)患少陰經病症的一兩天內,如果口腔內感覺舒適,既不口渴也不燥熱,完全沒有內熱的跡象,而背部感到特別畏寒,這顯示陽氣衰微而陰寒偏盛的情況已經開始显现。對於這種情況,應當使用艾灸的熱力來輔助陽氣、消除陰寒;同時,以【附子湯】作為主要治療方劑,用以溫暖經脈並驅散寒氣。

(3)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,以二三日無里證,故微發汗也。原文

不吐利,煩躁嘔渴,為無里證。即無里證,病尚在表可知,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汗,又溫散之緩法也。

(4)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五六日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,虛故引水自救;若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悉具,小便白者,以下焦虛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原文

欲吐不吐,心煩,腎氣上逆之徵也。自利而渴,加以口燥舌乾,引水自救,似乎傳經熱病之形悉具。然腎熱則水道黃赤,若小便色白,又非腎熱證,乃下焦虛寒,不能制水,仍當從事溫法,不可誤認為熱,而輕用寒下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發病兩三天,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,因為兩三天內沒有裡證,所以只用微發汗。不吐不瀉,煩躁嘔吐口渴,就是沒有裡證。雖然沒有裡證,但病還在表證可知,所以用甘草代替細辛微發汗,也是溫和散寒的緩和方法。

少陰病,想吐但吐不出來,心煩意亂,只想睡覺,五六天後開始腹瀉並口渴,屬於少陰病,因為虛弱所以引水來救自己;如果小便顏色白,則是少陰病的典型症狀,小便白是因為下焦虛寒,不能控制水分,所以導致顏色發白。

想吐但吐不出來,心煩意亂,是腎氣上逆的徵兆。腹瀉口渴,再加上口乾舌燥,引水來救自己,似乎已經出現傳經熱病的典型症狀。但是腎熱的話小便應該是黃赤色,如果小便顏色白,就不是腎熱的症狀,而是下焦虛寒,不能控制水分,仍然應該採用溫和的方法治療,不能誤以為是熱證而輕易使用寒涼藥物。

(5)病人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,此屬少陰,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原文

陰陽俱緊,傷寒之脈也。傷寒無汗,反汗出者,無陽以固護其外,所以邪不出,而汗先出也。少陰之邪不出,則咽痛、吐利,一一顯少陰之本證,即當用少陰溫經散邪之法,不言可知矣。

(6)少陰病,脈微,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;陽已虛,尺脈弱澀者,復不可下之。原文

亡陽不可發汗,與上條互發。亡與無同,無陽則其邪為陰邪。陰邪本宜下,然其人陽已虛,尺脈弱澀者,復不可下,其當亟行溫法,又可見矣。

(7)少陰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而踡臥,手足溫者,可治。原文

白話文:

病人脈象陰陽都緊,反而出汗,這是陽氣衰竭的表現,屬於少陰病症,通常會出現咽喉疼痛並伴隨嘔吐腹瀉。

陰陽都緊,是傷寒的脈象。傷寒病人不應該出汗,反而出汗,是因為沒有陽氣來保護體表,所以外邪無法排出,而汗液卻先出來了。少陰病邪氣無法排出,就會出現咽喉疼痛、嘔吐腹瀉,這些都是少陰病的典型症狀,因此應該採用溫經散邪的治療方法,這是不言自明的。

少陰病,脈象微弱,不能發汗,因為陽氣衰竭。陽氣已經虛弱,尺脈弱澀,也不能使用瀉下藥物。

陽氣衰竭不能發汗,與上一條相互呼應。亡與無意思相同,沒有陽氣,則其邪氣為陰邪。陰邪本應該用瀉下藥物治療,但是患者陽氣已經虛弱,尺脈弱澀,就不能用瀉下藥物,應該盡快使用溫補的方法,這也是顯而易見的。

少陰病,腹瀉,如果腹瀉自行停止,並且出現惡寒蜷縮臥床,手足溫暖,就可以治療。

惡寒踡臥,證本虛寒;利止、手足溫,則陽氣未虧,其陰寒亦易散,故可用溫法也。

(8)少陰病,惡寒而踡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原文

自煩欲去衣被,真陽擾亂不寧,然尚未至出亡在外,故可用溫法也。

(9)少陰病,脈緊,至七八日,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為欲解也,雖煩,下利必自愈。原文

三條互見。此則邪解陽回,可勿藥自愈之證,即緊去入安之互詞也。

(10)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原文

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,皆寒邪入少陰之本證,即當用附子湯行溫經散寒之定法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感到惡寒、蜷縮著身體,說明是虛寒證。如果腹瀉停止、手腳溫暖,就代表陽氣未衰,陰寒也容易散去,可以採用溫熱療法。

若病人出現少陰病症,覺得惡寒、蜷縮身體,而且時常感到煩躁,想脫掉衣被,可以治療。 這種自覺煩躁想脫衣被的情況,說明陽氣躁動不安,但還沒有完全耗散,因此可以採用溫熱療法。

如果病人出現少陰病症,脈搏緊,持續七八天后出現腹瀉,脈搏變得微弱,手腳反而溫暖,脈搏緊澀的感覺消失,這是要痊癒的徵兆,雖然感到煩躁,腹瀉也會自行痊癒。

這三條症狀相互印證,說明邪氣消散,陽氣回升,可以不用藥物就能自行痊癒。這也是「緊脈轉為緩脈,病情趨於穩定」的互證表現。

如果病人出現少陰病症,全身疼痛、手腳冰冷、骨節疼痛,脈搏沉細,則應服用附子湯來治療。全身疼痛、手腳冰冷、骨節疼痛、脈搏沉細,這些都是寒邪入侵少陰經的典型症狀,應該使用附子湯來溫經散寒,這是治療這種疾病的固定的方法。

(11)少陰病,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原文

吐利厥冷,而至於煩躁欲死,腎中之陰氣上逆,將成危候,故用吳茱萸以下其逆氣,而用人參、薑、棗以厚土,則陰氣不復上干,此之溫經兼用溫中矣。

(12)少陰病,下利,白通湯主之。原文

下利無陽證者,純陰之象,恐陰盛而隔絕其陽,故用白通湯以通其陽,而消其陰也。

(13)少陰病,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。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,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原文

白話文:

少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甚至想死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
少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腹瀉,沒有陽氣不足的徵兆,可能是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阻隔,可以用白通湯治療,以通暢陽氣,消解陰氣。

少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腹瀉,脈象微弱,可以用白通湯治療。如果腹瀉不止,手腳冰冷無脈,乾嘔煩躁,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服用湯藥後,脈象突然跳動者會死亡,脈象微弱但持續者則會存活。

與白通湯反至厥逆、無脈、乾嘔而煩,此非藥之不勝病也,以無嚮導之力,宜其不入耳。故復加人尿、豬膽汁之陰,以引陽藥深入。然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,亦危矣哉!故上條才見下利,早用白通,圖功於未著,真良法也。

(14)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原文

陰寒內持,濕勝而水不行,因而內滲外薄,甚至水穀不分,或咳或利,泛溢無所不之,非賴真武坐鎮北方之水,寧有底哉!太陽篇中,厥逆、筋惕、肉瞤而亡陽者,用真武湯之法,已表明之矣。茲少陰之水濕上逆,仍用真武一法以鎮攝之。可見太陽膀胱與少陰腎,一藏一府,同居北方寒水之位。

白話文:

當使用白通湯後反而出現手足冰冷、脈搏細弱或消失、乾嘔且心煩的情況,這並非是藥物無法對抗病症,而是因為缺乏引導藥力深入的助力,導致藥效無法到達應到之處。因此,需要再加入人尿及豬膽汁這類屬陰的物質,以引領溫陽藥物更深入地发挥作用。然而,如果服用後脈象突然強烈搏動則預示死亡,僅微弱持續則代表生機尚存,這依然是非常危險的情況!所以,一旦發現下利症狀,及早使用白通湯治療,在病情未加重前即採取行動,真是個良好的治療策略。

(14)對於少陰病患,如果兩三天後病情仍未緩解,延續到第四、五天時,出現腹部疼痛、小便不通畅、四肢沉重且疼痛,甚至有自發性腹瀉的,這是體內有水氣積聚的表現。患者可能會有咳嗽、小便變順、腹瀉或嘔吐等不同症狀,這種情況下,應以真武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
這是因為體內陰寒之氣控制,濕氣過盛導致水液運行不暢,進而影響內外,嚴重時大小便都難以區分,或是出現咳嗽、腹瀉等症狀,廣泛而不定。唯有依賴真武湯中如同北方水神一般的藥力坐鎮,才能安定這樣的狀況。在《傷寒論》太陽篇中,對於手足冰冷、筋肉抽搐且陽氣衰竭的病人,已經說明了使用真武湯的原則。現在在少陰病中出現水濕上逆的問題,同樣採用真武湯的療法來鎮定和收斂。這顯示了太陽經的膀胱與少陰經的腎,作為一腑一臟,雖然職能不同,卻同屬北方寒水系統,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
府邪為陽邪,藉用麻、桂為青龍;藏邪為陰邪,藉用附子為真武。得此二湯,以滌痰導水,消陰攝陽,其神功妙濟,真有不可思議者矣。

(15)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赤色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利止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其脈即出者愈。原文

下利裡寒,種種危殆,其外反熱,其面反赤,其身反不惡寒,而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明系群陰隔陽於外,不能內返也。故仿白通之法,加蔥入四逆湯中,以入陰迎陽,而復其脈也。前條云脈暴出者死,此條云脈即出者愈,其辨最細。蓋暴出則脈已離根,即出則陽已返舍,由其外反發熱,反不惡寒,真陽尚在軀殼。

白話文:

府臟中的病邪,如果屬於陽性的,就使用麻黃、桂枝如同青龍來驱散外邪;如果病邪屬於陰性的,就借助附子的力量如同真武來溫陽驅寒。掌握了這兩種湯劑的應用,就能夠清除痰濕、引導水液、消除陰寒並調理陽氣,它們的神奇療效真是妙不可言,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。

(15)在少陰病的狀況下,如果出現腹瀉且排泄物清澈帶有未消化的食物,體內寒而外表表現出熱象,手腳冰冷至極點,脈搏微弱近乎消失,身體反而不感到寒冷,病人臉色紅潤,可能伴有腹部疼痛、乾嘔、咽喉痛,或是腹瀉停止但脈搏微弱無力的情況,應該以[通脈四逆湯]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一旦脈象恢復正常,就表示病情好轉。

腹瀉加上體內寒氣重的情況非常危險,而外表卻呈現熱象,臉色甚至紅潤,身體也不畏寒,手腳卻冰冷至極,脈搏細弱到幾近無力,這些都清楚表明是因為大量的陰寒之氣把陽氣阻隔在體外,無法回歸體內。因此,模仿白通湯的原理,在[四逆湯]中加入蔥,以此方法進入陰分迎接陽氣返回,從而恢復正常的脈象。先前的條文提到,如果脈象猛然強烈出現是死亡的徵兆,而這裡說到脈象一旦恢復就是痊癒的跡象,兩者的區別非常微妙。突然強烈的脈象表示陽氣已經脫離根本,而這裡的脈象恢復則意味著陽氣已經回到正常位置,由於外表仍有熱象、不畏寒,可見真正的陽氣還存在於體表。

然必通其脈而脈即出,始為休徵,設脈出艱遲,其陽已隨熱勢外散,又主死矣。

(16)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原文

外邪入少陰,宜與腎氣兩相搏擊,乃脈見沉而不鼓,即《內經》所謂腎脈獨沉之義,其人陽氣衰微可知,故當急溫之,以助其陽也。

(17)少陰病,飲食入口即吐,心下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,當吐之;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也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原文

飲食入口即吐,猶曰胃中不能納穀也。若不飲食之時,復欲吐而不能吐,明系陰邪上逆矣。此等處必加細察,若始得之,便手足寒,而脈弦遲,即非傳經熱邪,其為陰邪上逆無疑,當從事乎溫經之法也。若胸中實者,是為陽邪在胸,而不在腹,即不可用下,而當吐以提之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必須等到脈象恢復通暢並且脈搏明顯出現,這才算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如果脈搏出現困難且緩慢,表示身體的陽氣已經隨著熱勢向外消散,這樣的情況預示著死亡。

(16)對於少陰病,如果脈象沉伏,應立即進行溫補治療,適合使用四逆湯。這是因為外部病邪侵入少陰經,與腎氣相互搏鬥,導致脈象沉陷而不鼓動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腎脈獨沉」之意,可見患者的陽氣已經非常衰弱,因此需要迅速溫補以增強陽氣。

(17)在少陰病中,如果患者一吃東西就吐,並且感到胸口溫熱想吐,但又吐不出來,這種情況初發時伴隨著手腳冰冷,脈象弦遲,這表明胸部有實邪阻滯,並非傳變的熱邪,可以確定是陰寒邪氣上逆所致,治療上應專注於溫暖經絡的方法。如果患者的問題在於胸膈上有寒飲,表現為乾嘔,這種情況則不適合催吐,而應該迅速進行溫補治療,同樣適用四逆湯。這裡的區別在於,若是胸部有實邪阻滯,那是陽邪停留於胸部而非腹部,不宜使用瀉下的方法,而應該用催吐的方式將其提起排出;若是寒飲問題,則直接以溫補來對治。

然必果系陽邪,方可用吐。設膈上有寒飲,乾嘔即是陰邪用事,吐必轉增其逆,計惟有急溫一法,可助陽而勝陰矣。

(18)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者,當溫其上,灸之。原文

下利而脈見陽微陰澀,為真陰真陽兩傷之候矣。嘔者,陰邪上逆也。汗出者,陽虛不能外固,陰弱不能內守也。數更衣,反少者,陽虛則氣下墜,陰弱則勤弩責也。是證陽虛,本當用溫,然陰弱復不宜於溫。一藥之中,即欲救陽,又欲護陰,漫難區別,故於頂之上百會穴中灸之,以溫其上,而升其陽,庶陽不致下陷以逼迫其陰,然後陰得安靜不擾,而下利自止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確實是由陽氣外邪引起的,可以用吐法治療。但如果胃中寒飲停滯,出現乾嘔,則是陰邪作祟,吐反而會加重病情,只有急用溫熱的方法,才能助陽氣以克制陰邪。

少陰病患者,腹瀉、脈象微弱澀滯,嘔吐且出汗,經常換衣服,反而感到寒冷,應該溫暖其上半身,用艾灸治療。

腹瀉而脈象呈現陽氣微弱、陰氣澀滯,是真陰真陽都受損的表現。嘔吐是陰邪上逆所致。出汗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護衛體表,陰氣不足無法固守內部。經常換衣服,反而感到寒冷,這是因為陽氣虛弱,氣機下墜,陰氣不足,身體疲乏不堪。這種情況屬於陽虛,本應溫補,但陰氣不足又不能過於溫補。用藥時既要救陽又要護陰,很難兩全其美,所以選擇在頭頂百會穴艾灸,溫暖上半身,提升陽氣,避免陽氣下陷壓迫陰氣。這樣陰氣就能安靜不受擾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

此證設用藥以溫其下,必逼迫轉加,下利不止而陰立亡,故不用溫藥,但用灸法,有如此之迴護也。

前條用吳茱萸湯,兼溫其中;此條用灸法,獨溫其上,妙義天開,令人舞蹈。

(19)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;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。原文

既吐且利,手足逆冷者,其常也。若反發熱,則陽氣似非衰憊,然正恐真陽越出軀殼之外,故反發熱耳。設脈不至,則當急溫無疑。但溫藥必至傷陰,故於少陰本穴,用灸法以引其陽內返,斯脈至而吐利亦將自止矣。前條背惡寒之證,灸後用附子湯者,陰寒內凝,定非一灸所能勝。

白話文:

這個情況如果用溫熱藥物,會逼迫寒氣往上轉移,導致腹瀉不止,甚至危及生命。所以不使用溫熱藥物,而是用灸法治療,這樣才能保護身體。

前面提到的吳茱萸湯,是溫熱中焦的藥方;而這裏的灸法,是單純溫熱上焦的治療方法。這兩種方法都非常精妙,讓人不得不佩服。

如果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但反而發燒,則不會致命;如果脈搏微弱,就應該灸少陰穴七次。

因為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是少陰病的常見症狀。如果反而發燒,說明陽氣看似不衰弱,但實際上可能是真陽氣已經逸出體外,所以才出現發燒。如果脈搏微弱,就應該立即溫補陽氣。但溫補藥物容易傷陰,所以就選用少陰穴的灸法,引導陽氣回歸,這樣脈搏就會恢復,嘔吐腹瀉也會自然停止。之前提到的背部怕冷的情況,灸完後再用附子湯治療,是因為陰寒凝結在體內,單靠一次灸法無法完全解決。

此條手足反熱,止是陰內陽外,故但灸本經,以招之內入,不必更用溫藥也,絲絲入扣。

(20)少陰病,惡寒,身踡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原文

陰盛無陽,即用四逆等法,回陽氣於無何有之鄉,其不能回者多矣,故曰不治。

(21)少陰病,吐利,煩躁四逆者。死。原文

上吐下利,因至煩躁,則陰陽擾亂而竭絕可虞。更加四肢逆冷,是中州之土先敗,上下交徵,中氣立斷,故主死也。使早用溫中之法,寧至此乎?

(22)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,死。原文

下利既止,其人似可得生,乃頭眩,時時自冒者,復為死候,蓋人身陰陽相為依附者也。陰亡於下,則諸陽之上聚於頭者,紛然而動,所以頭眩,時時自冒,陽脫於上而主死也。可見陽回利止則生,陰盡利止則死矣。

白話文:

(20)如果出現手腳異常發熱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與外表的陽氣分離,因此只需灸燒相關的經絡,以引導陽氣返回內部,不必再使用溫熱的藥物,如此一舉一動都精確對應病情。

(21)對於少陰病患,如果感到極度畏寒,身體蜷縮並伴有腹瀉,手腳冰冷的,這種情況無法治愈。原本解釋為,當陰寒過盛而陽氣衰竭,即便使用回陽救逆如四逆湯等方法,在陽氣幾近消逝的情況下,能成功挽回的機率很低,因此說無法治療。

(22)少陰病患者,如果同時出現嘔吐與腹瀉,且感到煩躁不安、四肢冰冷的,這預示著死亡。這種上吐下瀉導致極度煩躁,加上四肢冰冷,顯示陰陽失衡且生命機能嚴重混亂,中氣(脾胃功能)首先崩潰,上下氣血交流中斷,因此判斷為致命的徵兆。如果能及早採取溫暖中焦(脾胃)的治療方法,或許就不至於到這個地步。

(23)少陰病患者,腹瀉停止但開始頭暈,並且經常感到一陣陣昏厥的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腹瀉雖止,看似好轉,但頭暈加劇並伴有頻繁昏厥,這表明人體內的陰陽失去了平衡。下部陰液耗盡後,聚集於頭部的陽氣變得紊亂不安,導致頭暈和昏厥,這是陽氣從上部脫離、即將耗盡的跡象,顯示若腹瀉因陽氣回復而停止則可能生存,若因陰液耗盡而停止則預示死亡。

(23)少陰病,四逆,惡寒而身踡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,死。原文

四逆、惡寒身踡,更加脈不至,陽已去矣。陽去故不煩,然尚可施種種回陽之法。若其人復加躁擾,則陰亦垂絕,即欲回陽,而基址已壞,不能回也。

(24)少陰病六七日,息高者,死。原文

諸陽主氣,息高則真氣上迸於胸中,本實先撥,而不能復歸於氣海,故主死也。六七日三字,辨證最細,見六七日經傳少陰而息高,與二三日太陽作喘之表證迥殊也。

(25)少陰病,脈微沉細,但欲臥,汗出不煩,自欲吐。至五六日,自利,復煩躁,不得臥寐者,死。原文

脈微沉細、但欲臥,少陰之本證也。汗出不煩,則陽證悉罷,而當顧慮其陰矣。乃於中兼帶欲吐一證,欲吐明系陰邪上逆,正當急溫之時,失此不圖,至五六日,自利有加,復煩躁不得臥寐,非外邪至此轉增,正少陰腎中之真陽擾亂,頃刻奔散,即溫之亦無及,故主死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,出現四逆、怕冷蜷縮、脈搏摸不到、不發燒卻煩躁的症狀,就會死亡。

四逆、怕冷蜷縮,再加上脈搏摸不到,代表陽氣已經衰竭。陽氣衰竭所以不發燒,但仍然可以嘗試用各種方法回陽。如果病人又變得煩躁,就代表陰氣也快要耗盡了,即使想回陽,基礎已經被破壞,也回不來了。

少陰病持續六七天,呼吸急促,就會死亡。

陽氣主宰呼吸,呼吸急促代表真氣上衝到胸腔,原本充實的真氣先被消耗,無法再回到氣海,所以就會死亡。六七天這三個字,在辨證上非常細緻,出現六七天經傳少陰且呼吸急促,和二三日太陽病發燒喘的表證完全不同。

少陰病,脈搏微弱沉細,只想躺著,出汗卻不發燒,自己想吐。到了五六天,腹瀉加重,又變得煩躁,無法入睡,就會死亡。

脈搏微弱沉細、只想躺著,是少陰病的典型症狀。出汗卻不發燒,代表陽氣完全消失,應該要擔心陰氣了。病人同時還想吐,說明陰邪上逆,正是需要急救回陽的時候,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,到了五六天,腹瀉加重,又變得煩躁無法入睡,就不是外邪加重,而是少陰腎中的真陽氣亂了,馬上就要散掉了,即使回陽也來不及了,所以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