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太陽經上篇
(17)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原文
中風之證,凡未傳變者,當從解肌,舍解肌無別法也。然服桂枝湯以解肌,而反加熱悶者,乃服藥時不如法也。其法維何?即歠稀熱粥以助藥力,不使其不及;但取周身漐漐,微似有汗,不使其太過之謂也。此云服湯反煩者,必微似汗亦未得,肌竅未開,徒用藥力,引動風邪,漫無出路,勢必內入而生煩也。
刺風池、風府,以瀉風熱之暴甚,後風不繼,庶前風可熄,更與桂枝湯,引之外出則愈矣,可見解肌當如法也。因服桂枝生煩,豎此妙義,不可不講,故特詳其意,俾用藥者知所當務焉。
(18)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,十二日愈。原文
風家表解,已用桂枝湯之互詞也。用桂枝湯表解,已勝其任矣。而不了了者,風為陽邪,衛為陽氣,風邪雖去,而陽氣之擾攘未得遽寧,即欲治之,無可治也。七日不愈,俟十二日,則餘邪盡出,正氣復理,必自愈矣。見當靜養以需,不可喜功生事也。
已上七條,曲盡用桂枝湯妙義。一條辨用桂枝之證;二條辨用桂枝之脈;三條辨衛強營弱,宜用桂枝兩和營衛;四條辨衛氣不和,宜在未發熱前用桂枝和衛;五條辨營氣不和,宜仍用桂枝和衛;六條辨陽邪熾盛,服桂枝轉煩者,先刺風穴,再行桂枝;七條辨用桂枝表已解,宜俟勿藥。似此深切著明,可惜從前混編,茲特挈出。
不解肌或誤汗,病邪入里,用五苓兩解表裡二法
(19)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多服暖水,汗出愈。原文
傷風證原有汗,以其有汗也,延至日久,不行解肌之法,汗出雖多,徒傷津液,表終不解。轉增煩渴,邪入於府,飲水則吐者,名曰水逆,乃熱邪挾積飲上逆,以故外水格而不入也。服五苓散後,頻溉熱湯,得汗則表裡俱解。蓋表者,陽也;里之屬府者,亦陽也,所以一舉兩得也。
然亦以未經誤治,邪不內陷,故易為力耳。膀胱為津液之府,用五苓散通調水道,則火熱自化,而津液得全矣
(20)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;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與五苓散主之。原文
不行解肌,反行發汗,致津液內耗,煩躁不眠,求救於水,若水入不解,脈轉單浮,則無他變,而邪還於表矣。脈浮本當用桂枝,何以變用五苓耶?蓋熱邪得水,雖不全解,勢必衰其大半,所以邪既還表,其熱亦微,兼以小便不利,證成消渴,則府熱全具,故不從單解,而從兩解也。
凡飲水多而小便少者,謂之消渴,裡熱熾盛,何可復用桂枝之熱?故導濕、滋干、清熱,惟五苓有全功耳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(17) 太陽病,一開始服用桂枝湯,但煩躁不安持續未解,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位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,即可痊癒。中風的症狀,如果還沒有轉變複雜,就應該從疏通肌膚入手,沒有其他方法。但是,服用桂枝湯疏通肌膚,卻反而感到更加燥熱煩悶,這是因為服藥方法不正確。正確的方法是:喝少量溫熱稀粥來幫助藥力發揮,不要讓藥力不足;只要讓全身微微出汗,感覺有點汗意即可,不要出汗太多。服用桂枝湯後反而煩躁,一定是因為汗出不夠,肌膚毛孔沒有打開,藥力只在體內運行,反而引動風邪,沒有出口,勢必內陷而導致煩躁。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可以瀉去過盛的風熱,後續風邪就不會繼續侵犯,之前的風邪就能消除,再服用桂枝湯,引導風邪排出體外就能痊癒。由此可見,疏通肌膚一定要方法正確。服用桂枝湯後感到煩躁,這裡面蘊含著精妙的道理,不可不講,因此特別詳細地解釋其含義,讓用藥者知道應該注意的地方。
(18) 風邪表證已經好轉,但遲遲未能痊癒,十二日後就會痊癒。風邪表證已好轉,這是桂枝湯功效的另一種表現。使用桂枝湯治療表證,已經達到預期效果。但未能完全痊癒,是因為風邪屬陽邪,衛氣也屬陽氣,雖然風邪已去,但陽氣的擾動還沒有完全平息,如果想要治療它,卻找不到方法。七天內沒有痊癒,等到十二天,餘邪就會完全排出,正氣恢復,自然就會痊癒。這時候應該靜養等待,不可操之過急。
以上七條,詳盡闡述了桂枝湯的妙用:第一條辨析使用桂枝湯的病證;第二條辨析使用桂枝湯的脈象;第三條辨析衛氣強盛、營氣虛弱,宜用桂枝湯調和營衛;第四條辨析衛氣不和,宜在發熱之前服用桂枝湯調和衛氣;第五條辨析營氣不和,宜繼續服用桂枝湯調和營衛;第六條辨析陽邪盛極,服用桂枝湯反而煩躁,應先針刺風穴,再服用桂枝湯;第七條辨析表證已解,宜停止服藥等待痊癒。這些內容原本混雜編寫,現已重新整理歸類,使其條理清晰。
不解肌或誤汗,病邪入里,用五苓散解表裡二法
(19) 中風發熱,六七天沒有好轉反而煩躁,有表裡證候,口渴想喝水,但水喝下去就吐出來,稱為水逆,用五苓散主治。多喝溫水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傷風症狀本有汗出,因為有汗,拖延到很久,沒有使用疏通肌膚的方法,雖然汗出很多,卻只是損傷津液,表證仍然沒有解。反而加重煩渴,邪氣侵入內府,喝水就吐,稱為水逆,這是熱邪夾雜積聚的飲邪上逆,所以外來的水不能進入。服用五苓散後,頻頻喝溫水,出汗後表裡症狀都解除了。因為表證屬於陽,裡證屬於府,也屬於陽,所以能夠一舉兩得。然而,這也是因為沒有經過錯誤治療,邪氣沒有侵入內部,所以比較容易見效。膀胱是津液的府,使用五苓散通調水道,則火熱自然消除,而津液得以保全。
(20) 太陽病,發汗後,大量出汗,胃中乾渴,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想喝水,應少量給予飲水,使胃氣調和即可痊癒;如果脈象浮,小便不利,微熱口渴,用五苓散主治。沒有疏通肌膚,反而大量發汗,導致津液內耗,煩躁不安,想喝水解渴,如果喝水後症狀沒有改善,脈象變得單純浮弱,則邪氣又回到表層。脈象浮弱本應該用桂枝湯,為什麼改用五苓散呢?因為熱邪遇到水,雖然不能完全解除,但是勢必減弱大部分,所以邪氣返回表層,其熱也輕微,再加上小便不利,符合消渴的證候,則內府熱證俱全,因此不單獨解表,而是同時解表裡。凡是喝水很多而小便很少的,稱為消渴,裡熱熾盛,怎麼還能再用桂枝湯的溫熱呢?所以要利濕、滋陰、清熱,只有五苓散才能完全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