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少陰經後篇
凡少陰傳經熱邪,正治之法,悉列此篇。
(1)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原文
陽脈滑大,陰脈微細,外邪傳入少陰,其脈必微細,而與三陽之滑大迥殊。衛氣行陽則寐,行陰則寐,邪入少陰,則氣行於陰,不行於陽,故但欲寐也,此少陰之總脈總證也。
(2)少陰病,脈細沉數,病為在裡,不可發汗。原文
沉細之中加之以數,正熱邪入里之徵。熱邪入里,即不可發汗,發汗則動其經氣,而有奪血亡陽之變,故示戒也。
(3)少陰病,咳而下利,譫語者,被火氣劫故也,小便必難,以強責少陰汗也。原文
少陰之脈,從足入腹,上循喉嚨,縈繞舌根,故多咽痛之證。其支別出肺,故間有咳證。今以火氣強劫其汗,則熱邪挾火力上攻,必為咳,以肺金惡火故也。下攻必為利,以火勢逼迫而走空竅故也。內攻必譫語,以火勢燔炳而亂神識故也。小便必難者,見三證皆妨小便,蓋肺為火勢所傷,則膀胱氣化不行;大腸奔迫無度,則水穀並趨一路;心包燔灼不已,則小腸枯涸必至耳,少陰可強責其汗乎?
白話文:
(1)當少陰經遭受熱邪侵襲時,正確的治療方法都詳列在本篇章中。
在少陰病的情況下,脈象呈現微細的特徵,患者總是感到昏昏欲睡。一般來說,陽性的脈象通常是滑大有力的,而陰性的脈象則是微細的。當外來的邪氣滲透到少陰經時,脈搏就會變得微細,這與三陽經的滑大脈象有明顯區別。人體的衛氣在白天行於陽分時保持清醒,在夜晚行於陰分時促進睡眠。一旦邪氣侵入少陰經,氣血運行偏於陰分而非陽分,因此患者會感到只想睡覺而不易真正入睡,這是少陰病的總脈象和主要症狀。
(2)在少陰病的狀況下,如果脈象細且沉且速,表示病已經深入內部,這種情況下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
脈象沉細且伴有數速,是熱邪已深入體內的表現。一旦熱邪進入身體深層,就不能使用發汗的療法,因為發汗會擾動體內的經絡之氣,可能導致血液流失和陽氣耗散的危險後果,所以這裡特別提醒不可輕易發汗。
(3)在少陰病中,如果出現咳嗽伴随著腹瀉,以及說胡話的症狀,這是因為受到過度的火熱治療影響所致。此外,小便也會變得困難,這是因為強迫少陰經出汗所造成的後果。
少陰經的走向從腳部開始,穿過腹部,向上經過喉嚨,環繞舌根,因此常伴有咽喉疼痛的症狀。其分支還連接著肺部,偶爾會引起咳嗽。如果使用火療強制出汗,火的威力會迫使熱邪向上攻擊,引起咳嗽,這是因為肺部對火非常敏感。向下則會引起腹瀉,因為火的力量迫使病邪向下的通道逃竄。向內攻擊則會導致意識混亂,胡言亂語,這是因為火的熱力擾亂了心神。小便困難的原因在於,上述三種症狀都會間接妨礙小便:肺部因火勢受損,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;大腸運作失調,導致水分和食物廢物混在一起排出;心包受火燒烤不停,小腸因此乾涸。可見,對於少陰病,我們怎能強行要求通過出汗來治療呢?
(4)少陰中風,陽微陰浮者,為欲愈。原文
風邪傳入少陰,仍見陽浮陰弱之脈,則其勢方熾。必陽脈反微,陰脈反浮,乃為欲愈。蓋陽微則外邪不復內入,陰浮則內邪盡從外出,故欲愈也。少陰傷寒之愈脈,自可類推。
(5)少陰病,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。原文
各經皆解於所王之時,而少陰獨解於陽生之時,陽進則陰退,陽長則陰消,正所謂陰得陽則解也。即是推之,而少陰所主在真陽,不可識乎?
(6)少陰病八九日,一身手足盡熱者,以熱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原文
少陰病難於得熱,熱則陰病見陽,故前篇謂手足不逆冷、反發熱者不死。然病至八九日,陰邪內解之時,反一身手足盡熱,則少陰必無此候,當是藏邪傳府,腎移熱於膀胱之證也。以膀胱主表,一身及手足正軀殼之表,故爾盡熱也。膀胱之血為少陰之熱所逼,其出必趨二陰之竅,以陰主降故也。
白話文:
(4)當少陰經遭受風邪侵襲時,如果出現了陽脈微弱而陰脈上浮的脈象,這表明病情即將好轉。一般來說,風邪入侵少陰時,脈象會呈現陽氣浮動而陰氣衰弱的特徵,但若陽脈不強反弱,而陰脈非但不弱反而浮起,這意味著外來的邪氣不再深入體內,而體內的邪氣也逐漸向外排出,因此可以判斷疾病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。這種情況下,少陰受寒後的好轉脈象也可依此類推。
(5)對於少陰病來說,最容易出現好轉的時間是在夜間的子時到凌晨的寅時之間。人體的十二經脈各自在特定的时辰中最为旺盛,而少陰病卻獨特地在代表陽氣初生的时辰開始好轉。這是因為隨著陽氣的增強,陰寒之氣相應減弱,正如陰寒遇到陽氣便能得到緩解一樣。進一步推敲,我們可以明白,少陰主管的是人體的真陽之氣,這不正說明了真陽對身體恢復的重要性嗎?
(6)患少陰病約八九天後,倘若全身包括手腳都感到發熱,這是由於熱邪積聚在膀胱之中,極有可能會導致便血的情況發生。少陰病本不易出現體熱的症狀,一旦出現體熱,則意味著陰寒之病轉變為陽熱表現,根據前文所述,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通常是病情好轉的跡象,不會致命。但是,如果到了病程的八九日,按理說陰邪應該在內逐漸消散之際,患者卻全身及手腳均感發熱,這並不符合典型的少陰病症狀,可能是原先蓄積在臟腑的病邪轉移到了六腑之一的膀胱,造成腎中的熱邪遷移到膀胱。由於膀胱負責管理人體的表層防禦,而全身及手腳正是人體最外層的部位,因此會出現普遍的發熱現象。膀胱中的血液受到少陰熱邪的逼迫,很可能會通過肛門或尿道等下體排泄口出血,這是因為陰性特質傾向於向下運行的緣故。
(7)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是名下厥上渴,為難治。原文
強發少陰汗而動其血,勢必逆行而上出陽竅,以諸發汗藥皆陽經藥也。或口鼻,或耳目,較前證血從陰竅出自則倍甚矣。下厥者,少陰居下,不得汗,而熱深也;上竭者,少陰之血,盡從上而越竭也。少陰本少血,且從上逆,故為難治。然則上條不言難治者,豈非以膀胱多血,且從便出為順乎!
(8)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原文
心煩不得臥而無躁證,則與真陽發動迥別。蓋真陽發動,必先陰氣四布,為嘔,為下利,為四逆,乃至煩而且躁,魄汗不止耳。今但心煩不臥,而無嘔利、四逆等證,是其煩為陽煩,乃真陰為邪熱煎熬,如日中纖雲,頃刻消散,安能霾蔽青天也哉!故以解熱生陰為主治,始克有濟,少緩則無及矣。
白話文:
(7)在少陰病的情況下,如果只有肢端冰冷而沒有出汗,卻強行使用發汗的方法,必定會導致血液受擾亂,無法預知血會從哪個部位冒出,可能會從口、鼻,或是眼睛流出,這種情況稱為下部厥冷而上部口渴,是治療上較為困難的狀況。
強迫少陰病的患者發汗導致血液受擾,這股力量很可能逆向上行,透過陽經的孔竅外出,因為發汗的藥物通常作用於陽經。相较于血液從陰竅自然外出,通過口鼻、耳目等陽竅外出的後果更加嚴重。所谓的“下厥”,是指少陰位處身體下部,未能正常出汗,體內的熱邪因而加深;“上竭”則是指少陰的血液大量向上逆出而耗竭。少陰本身血量就少,再加上血液逆流向上,因此治療起來非常困難。然而,之前的情況未被稱為難治,或許是因為膀胱部位血量較多,且血液能通過大小便排出,相對而言較為順暢。
(8)患少陰病達到二三天以上的時間,如果感到心中煩躁,無法安睡,建議使用[黃連阿膠湯]作為主療方劑。
當患者感到心中煩躁而無法入睡,但沒有出現躁動的症狀時,這就與真正陽氣亢盛的表現截然不同。真正的陽氣過盛,通常會先伴隨著陰氣四散的現象,如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冰冷,甚至會有煩躁不安、不停出汗的症狀。現在患者僅有心煩難眠,而沒有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冰冷等症狀,可見這種煩躁是由於邪熱煎熬真陰所引起,就像正午時分天空中的細微雲朵,很快就會消散,無法長期遮蔽晴朗的天空。因此,治療上應以清熱滋陰為主,及時施治才能有效,稍有遲緩可能就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。
(9)少陰病,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原文
腹痛,小便不利,少陰熱邪也;而下利不止,便膿血,則下焦滑脫矣。滑脫即不可用寒藥,故取乾薑、石脂之辛澀以散邪固脫,而加糯米之甘以益中虛。蓋治下必先中,中氣不下墜,則滑脫無源而自止也。注家見用乾薑,謂是寒邪傷胃欠清。蓋熱邪挾少陰之氣填塞胃中,故用乾薑之辛以散之,若混指熱邪為寒邪,寧不貽誤後人耶!
(10)少陰病,下利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少陰病,便膿血者,可刺。原文
白話文:
少陰病症,持續兩三天到四五天,伴隨腹痛、小便不順暢、腹瀉不止,且大便帶有膿血,可以用桃花湯治療。
腹痛、小便不順暢是少陰經熱邪所致;而腹瀉不止,大便帶有膿血,則說明下焦虛滑脫落。由於滑脫不可用寒涼藥物,因此選用乾薑、石脂辛澀的特性來散邪固脫,並加入糯米的甘味以滋補中氣虛弱。這是因為治療下焦疾病,必須先調理中焦,中氣不虛弱下墜,滑脫便會無源而自止。古籍註解中提到使用乾薑,認為是寒邪傷胃需要清熱。實際上,是熱邪挾裹少陰之氣阻塞胃中,所以用乾薑辛辣的特性來散之。如果把熱邪誤認為寒邪,難道不會誤導後人嗎?
此外,少陰病症,伴隨腹瀉,大便帶有膿血,可以用桃花湯治療,也可以用針灸治療。
證兼下利、便膿血,則用桃花湯;若不下利,而但便膿血,則可刺經穴,以散其熱。即上文之互意也。
(11)少陰病,下利,咽痛,胸滿,心煩者,豬膚湯主之。原文
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,少陰熱邪充斥上下中間,無所不到,寒下之藥不可用矣。又立傷寒湯一法,以潤少陰之燥,與用黑驢皮之意頗同。若以為燖傷寒外毛根薄膚,則薟劣無力,且與熬香之說不符,但用外皮,去其內層之肥白為是。此藥大不可忽。陽微者,用附子溫經;陰竭者,用豬膚潤燥。溫經、潤燥中,同具散邪之義,比而觀之,思過半矣!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同時出現腹瀉、排便帶膿血,就用桃花湯治療;如果沒有腹瀉,只是排便帶膿血,就可以針刺經穴,以散熱。這兩種情況,其實是互通的。
少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腹瀉、咽痛、胸悶、心煩,可以用豬膚湯治療。因為這種情況下,少陰經的熱邪充斥上下,寒涼的藥物無法使用。立傷寒湯也能滋潤少陰經的燥熱,與用黑驢皮的道理類似。有人認為應該用外毛根薄的皮,因為內層的肥白部分力量不足,而且與熬香的說法也不符合,所以應該只用外皮,去除內層的肥白部分。這種藥物非常重要,不可忽略。如果陽氣虛弱,就用附子溫經;如果陰液枯竭,就用豬膚潤燥。溫經和潤燥,都能散邪,兩者相比,就能理解大半了。
(12)少陰病二三日,咽痛者,可與甘草湯;不差者,與桔梗湯。原文
邪熱客於少陰,故咽痛,用甘草湯者,和緩其勢也;用桔梗湯者,開提其邪也。此在二三日,他證未具,故可用之;若五六日,則少陰之下利、嘔逆諸證蜂起,此法又未可用矣。
(13)少陰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湯主之。少陰病,咽中傷,生瘡,不能語言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原文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患有少陰病,病程兩三天,出現咽喉疼痛的症狀,可以用甘草湯來治療。若症狀未見好轉,則可以用桔梗湯來治療。
甘草湯的作用是緩和病邪的勢力,而桔梗湯則能開提病邪,使其排出體外。這兩種方法適用於病程兩三天,其他症狀尚未出現的階段。如果病程持續到五六天,少陰病的其他症狀,例如腹瀉、嘔吐等,就會相繼出現,這兩種方法就不再適用。
另外,如果患者患有少陰病,出現咽喉疼痛,可以用半夏散及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患有少陰病,咽喉部位出現潰爛,無法說話,聲音發不出,可以用苦酒湯來治療。
熱邪挾痰攻咽,當用半夏滌飲,桂枝散邪;若劇者,咽傷生瘡,音聲不出,桂枝之熱既不可用,而陰邪上結,復與寒下不宜,故用半夏、雞子以滌飲潤咽,更有藉於苦酒之消腫斂瘡,以勝陰熱也。
(14)少陰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原文
傳經熱邪至於手足四逆,最當辨悉。若見咳利種種之證,其為熱證無疑矣。然雖四逆而不至於厥,其熱未深,故主此方為和解,亦如少陽經之用小柴胡湯,為一定之法矣。讀者詳之。
白話文:
熱毒夾帶痰液攻擊咽喉時,應使用半夏來清除痰飲,並採用桂枝散驅散邪氣;如果病情嚴重,咽喉受損出現潰瘍,聲音無法發出,由於桂枝性熱不宜使用,而此时陰寒邪氣向上凝結,又不宜使用寒性藥物往下清解,因此選用半夏與雞蛋來清除痰飲並滋潤咽喉,同時還借助醋的消腫收口作用,以克制陰寒與熱毒所導致的病症。
(14)對於少陰病來說,如果出現四肢厥冷的症狀,病人可能伴有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暢、腹部疼痛或是腹瀉且排便時有沉重感,這時可以使用四逆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當熱邪傳變到手足出現四逆的症狀時,必須仔細辨別。如果伴隨有咳嗽、腹瀉等多種症狀,基本上可以確定為熱性病證。然而,即便四肢厥冷,但尚未達到真正厥逆的程度,表示熱邪還不深重,因此主張使用此方進行和解治療,這與在少陽經脈病證中使用小柴胡湯的原則相似,都是一種標準的治療方法。讀者應當詳細理解這一點。
(15)少陰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原文
下利六七日,本熱去寒起之時,其人尚兼咳渴,心煩不眠等證,則是熱邪摶結水飲,以故羈留不去,用豬苓湯以利水潤燥,不治利而利自止也。
(16)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得病才二三日,即口燥咽乾,則腎水之不足上供可知。延至五六日始下,必枯槁難回矣,故宜急下以救腎水也。
(17)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白話文:
(15)少陰病患者,腹瀉持續六七天,伴隨咳嗽、口渴、心煩意亂、失眠等症狀,可用豬苓湯治療。
(16)少陰病患者,發病二三日,口乾舌燥,說明腎水不足,無法供養上焦。若延至五六日才瀉下,則必然枯竭難救,因此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救治腎水不足。
(17)少陰病患者,自發性腹瀉,排泄清水,顏色呈純青色,心下疼痛,口乾舌燥,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熱邪傳入少陰,逼迫津水,注為自利,質清而無渣滓相雜,色青而無黃赤相間,可見陽邪暴虐之極,反與陰邪無異。但陽邪傳自上焦,其人心下必痛,口必乾燥;設系陰邪,必心下滿而不痛,口中和而不燥。必無此枯槁之象,故宜急下;以救其陰也。
(18)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六七日腹脹不大便,則胃土過實,腎水不足以上供,有立盡之勢,又非少陰負膚陽反為順候之比,此時下之已遲,安得不急!
(19)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。此條叔和編入厥陰,今移附少陰。
少陰水也,趺陽土也。諸病惡土剋水,而傷寒少陰見證,惟恐土不能制水,其水反得以泛溢。水一泛溢,則嘔吐下利,無所不至,究令中州土敗,而真陽外越,神丹莫救矣。故予其權於土,則平成可幾;予其權於水,則昬墊立至,此脈法中消悉病情之奧旨也。
白話文:
(18)當病邪發展到少陰階段,大約六七天後,如果出現腹部脹滿且無法排便的情況,應當迅速使用大承氣湯進行瀉下治療。這是因為在這個時候,如果腹部脹滿且便秘,表示胃部實熱過盛,而腎水不足以調和上行,呈現出一種即將衰竭的態勢。這與少陰病通常表現為體溫下降、機能衰退的「順候」不同,此刻採取瀉下治療已經稍嫌遲緩,因此必須迅速行動以挽救衰弱的陰液。
(19)在少陰病中,若少陰的症狀表現低於趺陽(脾胃)的正常機能,這被視為病情趨向好轉的跡象。原先這條記載被叔和歸類在厥陰病篇中,現已移至少陰病篇作為補充說明。
少陰代表水,趺陽代表土。一般來說,疾病中忌諱土來剋制水,但在傷寒少陰病的表現中,反而擔心的是脾胃之土無法有效控制水液,導致水液失調而氾濫。一旦水液氾濫,就會引發嘔吐、腹瀉等各種問題,最終可能導致中焦脾胃功能衰敗,身體的真陽之氣外泄,到那時即便是神奇的藥物(如神丹)也難以挽回局勢。因此,在治療上給予脾胃足夠的調節能力是關鍵,這樣才能趨向病情的好轉;反之,若水氣過盛控制了局面,則病情會迅速惡化,這正是脈診中深入理解病情變化奧妙的重要性所在。
按:少陰水藏也,水居北方,原自坎止,惟挾外邪而動,則波翻浪湧,橫流逆射,無所不到,為嘔,為咳,為下利,為四肢沉重。仲景不顧外邪,惟以真武一法,坐鎮北方之水,水不橫溢,則諸證自止,而人之命根,賴以攸固。命根者何?即父母構精時,一點真陽伏藏於腎水之中者是也。
水中火發,所以其證雖陰,其人反煩躁、多汗而似陽。仲景每用乾薑、附子、白通之法,以收攝其陽,初不慮夫外感。蓋陽出則腠理大開,外感先出。所以一回陽,而了無余義也。若用寒涼以助水,則真陽不返,而命根斯斷矣。
其有腎水衰薄,邪入不能橫溢,轉而內挾真陽,蘊祟為患,外顯心煩、舌燥、咽痛、不眠等證,即不敢擅用汗下諸法,以重傷其陰,但用黃連阿膠湯、苦酒湯、豬苓湯、豬膚湯、四逆散之類,以分解其熱,而潤澤其枯。於中雖有急下三證,反無當下一證,所以前方俱用重劑潤下,一日三服,始勝其任。
白話文:
註釋:少陰屬於水的臟器,水位在人體的北方位置,原本應如深潭般平靜,但若被外來病邪影響而波動,就會像波濤翻騰,浪花四濺,甚至逆流亂竄,無處不及,導致嘔吐、咳嗽、腹瀉、四肢沉重等症狀。張仲景在治療上並未直接針對外邪,而是單純使用真武湯這一方劑,像坐鎮北方的水神一般,使水行不泛濫,這樣各種病症自然就會停止,人的生命根本也因此得以鞏固。所謂的生命根本,就是在父母精卵結合時,隱藏在腎水中的那一點原始的陽氣。
當腎水中的陽氣上浮時,即使病症表現為陰性,病人反而會感到煩躁不安、多汗,看似陽性症狀。張仲景常用乾薑、附子、白通等方法,來收斂這些逸失的陽氣,起初並不考慮外感的因素。因為一旦陽氣回復,肌膚腠理就會打開,外來的病邪自然隨之而出。因此,一經回復陽氣,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來助長水勢,那麼真陽無法返回,生命的根基就會斷絕。
有的情況是腎水衰弱,外邪侵入後並未引起水液泛濫,反而內陷攜帶真陽,潛伏而成為病患,外表呈現心煩、舌乾、咽喉疼痛、失眠等症狀。這時候就不敢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,以免進一步損傷陰分,而是採用黃連阿胶湯、苦酒湯、豬苓湯、豬膚湯、四逆散等方劑,來分解體內的熱毒,滋潤因病而乾涸的身體。雖然在某些急性狀況下需要迅速瀉下,但這裡並未提到直接使用瀉下方,因此前面提到的方劑都是用大量且滋潤的藥物,每日服用三次,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設熱邪不能盡解,傳入厥陰,則熱深者,其厥亦深;而咽痛者,轉為喉痹;嘔咳者,轉吐癰膿;下利者,轉便膿血;甚者發熱厥逆,躁不得臥,仍是腎氣先絕而死也。必識此意,然後知仲景溫經散邪之法與清熱潤燥之法,微細直折,與九轉還丹不異。後人窺見一班者,遇陰邪便亟溫,遇陽邪便亟下,其鹵莽滅裂,尚不可勝言,況於聾瞶之輩乎!茲分前後二篇,暢發其義,有知我者,諒不以為僭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熱邪無法完全消解,進而侵犯厥陰經,那麼熱邪深入,厥症也會很重;原本咽喉疼痛,會轉變成喉嚨阻塞;嘔吐咳嗽,會變成吐出膿血;腹瀉,會變成排泄膿血;嚴重者會發熱、昏迷、躁動不安,無法平躺,最後因腎氣衰竭而死亡。必須明白這個道理,才能理解仲景溫經散邪、清熱潤燥的醫法,其精妙程度如同九轉還丹一般。後世有些人只看到表象,遇到陰邪就急於溫補,遇到陽邪就急於瀉下,這種魯莽行事,實在無法形容,更何況是那些愚昧無知的人!因此,我分為前後兩篇,詳細闡述這些道理,希望明智之人不會認為我僭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