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太陽經上篇
不解肌,而誤發大汗,其變逆有救亡陽漏風二法
(21)太陽病,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原文
此本為誤服大青龍湯,因而致變者立法。然陽虛之人,才發其汗,便出不止,即用麻黃、火劫等法,多有見此證者。所以仲景於桂枝湯中垂戒不可令如水流漓,益見解肌中且有逼汗亡陽之事矣。太陽下篇大青龍證中垂戒云: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正與此段互發。
振振欲擗地五字,形容亡陽之狀如繪,諸家竟不加細繹,妄取《詩經》注,擗,拊心貌為解。噫!是何言歟!仲景論中,心下悸,欲得人按,與夫叉手自冒心間,且與拊心之義不協,何得妄指擗地為拊心耶?蓋擗者,闢也,避也。汗出過多,衛氣解散,其人似乎全無外廓,故振振然四顧彷徨,無可置身,思欲闢地,而避處其內也。陰證似陽者,欲坐井中,避熱就冷也。
汗多亡陽者,欲入土中,避虛就實也。試觀嬰孩出汗過多,神虛畏怯,嘗合面偎入母懷者,豈非振振欲擗地之一驗乎?從來皆以為驚風誤治,實由未透傷寒證中之大關耳。
(22)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原文
大發其汗,致陽氣不能衛外為固,而汗漏不止,即如水流漓之互詞也。惡風者,腠理大開,為風所襲也。小便難者,津液外泄而不下滲,兼以衛氣外脫,而膀胱之化不行也。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筋脈無津液以養,兼以風入而增其勁也。此陽氣與陰津兩亡,更加外風復入,與前條亡陽一證,微細有別,故用桂枝加附子,以固表驅風,而復陽斂液也。
不解肌,而以火劫汗,傷陰致變四法
一法,辨陰未盡亡。
一法,辨邪所由解。
一法,不得汗,反躁,必圊血。
一法,辨脈微而數者,不可炙。
(23)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。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,陽盛則欲衄,陰虛則小便難,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,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,腹滿而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。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,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原文
風,陽也;火,亦陽也。邪風更被火熱助之,則血氣沸騰,所以失其常度。熱勢瀰漫,所以蒸身為黃。然陽邪盛於陽位者,尚或可從衄解,可從汗解。至於陽邪深入陰分,勢必劫盡精津,所以劑頸以下不能得汗,口乾咽爛,肺焦喘促,身體枯燥,小便難,大便秘,手足擾動,譫妄噦逆,乃是一團邪火內熾,真陰傾刻立盡之象,有非藥力所能勝者。必其人小便尚利,陰未盡傷,始得以行驅陽救陰之治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汗未解表,誤用發汗法,導致陽氣耗損,有兩種急救方法。
(21)太陽病,發汗後汗出不止,病人仍發熱,心悸,頭暈,身體顫抖,想抓地,用真武湯治療。
這是誤服大青龍湯導致的變化。但陽虛的人,只要一出汗就止不住,如果再用麻黃、火劫等發汗方法,很容易出現這種症狀。所以張仲景在桂枝湯的方劑中告誡,不可讓汗像流水一樣大量流失,更能說明解表過程中逼汗傷陽的情況。太陽下篇大青龍湯的條文中也告誡:如果脈微弱,出汗怕風,就不能服用,服用了就會厥逆,肌肉抽搐,這與本段互相印證。
「振振欲擗地」五個字,生動地描寫了陽氣耗損的樣子,很多醫家卻沒有仔細推敲,妄自引用《詩經》的註解,將「擗」解釋為撫摸胸口。唉!這是什麼話!仲景的論述中,心悸,想讓人按壓,以及叉手自己捂住胸口,與撫摸胸口的含義並不相符,怎麼能胡亂將「擗地」解釋為撫摸胸口呢?「擗」是指躲避、逃避。汗出過多,衛氣散失,病人好像完全沒有外在的保護,所以惶恐不安地四處張望,不知如何是好,想要挖個地洞,躲藏進去。陰證似陽者,想要躲進井裡,避熱就涼;汗多傷陽者,想要鑽進土裡,避虛就實。試想一下,嬰兒出汗太多,精神虛弱膽怯,總是依偎在母親懷裡,難道不是「振振欲擗地」的表現嗎?以往都認為是驚風誤治,實際上是因為沒有理解傷寒證候中的關鍵所在。
(22)太陽病,發汗後汗液不斷流失,病人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略微拘緊,難以屈伸,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
大量發汗,導致陽氣不能抵禦外邪,汗液不斷流失,就像流水一樣。怕風是因為肌膚腠理大開,受風邪侵襲。小便困難是因為津液外泄,不能向下滲透,加上衛氣外泄,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。四肢略微拘緊,難以屈伸,是因為筋脈缺乏津液滋養,又加上風邪入侵,加重了病情。這是陽氣和陰液都損失了,再加上外風入侵,與上一條亡陽的症狀略有不同,所以用桂枝加附子湯,來固護肌表,驅除風邪,恢復陽氣,收斂津液。
不解表,而用發汗的猛烈方法傷陰導致病變的四種情況:
一種情況是:辨別陰氣尚未完全耗損。
一種情況是:辨別邪氣從何處解脫。
一種情況是:得不到汗,反而煩躁,必定是血瘀。
一種情況是:辨別脈象微弱而數的,不可用灸法。
(23)太陽病中風,用猛烈發汗法,邪風被火熱加重,氣血運行失常。兩種陽邪相互熏灼,身體發黃,陽盛則想鼻出血,陰虛則小便困難,陰陽都虛損,身體乾燥,只有頭部出汗,汗液流到頸部就停止了,腹部脹滿喘不過氣,口乾咽喉潰爛,或者不大便。時間久了就神志不清,嚴重者甚至出現呃逆,手腳煩躁不安,抓撓衣物摸床,如果小便通暢,病人是可以治癒的。
風屬陽,火也屬陽。邪風又被火熱助長,則氣血沸騰,所以運行失常。熱勢瀰漫,所以蒸灼身體發黃。但是陽邪盛於陽位,尚且可以通過鼻出血或出汗來解。至於陽邪深入陰分,勢必耗盡精津,所以頸部以下不能出汗,口乾咽喉潰爛,肺部燥熱喘促,身體乾燥,小便困難,大便秘結,手腳煩躁不安,神志不清,呃逆,這是一團邪火內盛,真陰瞬間耗盡的徵象,非藥力所能抵擋。必須病人小便尚且通暢,陰氣尚未完全損傷,才能施行驅除陽邪,救護陰氣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