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太陽經上篇
噫!亦危矣。
仲景以小便利一端,辨真陰之亡與未亡最細。蓋水出高源,小便利,則津液不枯,肺氣不逆可知也。腎以膀胱為府,小便利,則膀胱之氣化行,腎水不枯可知也。
按:此證陽邪挾火,擾亂陰分而亡其陰,與前二條亡陽證,天淵懸絕。觀陽盛欲衄,身體枯燥等語,明是失汗所致,失汗則陽必內入,何反外亡耶?注家泥陰陽俱虛竭一語,遂謂小便利者,陰未甚虛,則陽猶可回,是認可治,為回其陽,大失經旨。不知此證,急驅其陽,以存陰氣之一線,尚恐不得,況可回陽以更劫其陰乎?且頭汗乃陽邪上壅,不下通於陰,所以劑頸以下,不能得汗。設見衄血,則邪從衄解,頭間且無汗矣。
設有汗,則邪從汗解,又不衄矣。後條火邪深入,必圊血一證,亦謂身體枯燥而不得汗者,必致圊血,設有汗更不圊血矣。讀古人書,全要會意,豈有得汗而加衄血、圊血之理哉!又豈有遍身無汗,而頭汗為亡陽之理哉!
(24)太陽病二日,反躁,反熨其背而大汗出,火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,十餘日,振慄,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嘔欲失溲,足下惡風,大便硬,小便當數而反不數,及多,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,穀氣下流故也。原文
此段文義隱奧,從來註釋不得其解,謹明之以暢尚論之懷。蓋火邪入胃中,十餘日不解,忽振慄自下利者,火邪從大腸下奔,其候本為欲解,然而不解者,以從腰以下不得汗,邪雖下走,終不外走,故不解也。上條從頸已下不得汗,其勢重;此從腰以下不得汗,其勢較輕。足下惡風,見陽邪但在下也。
小便不得,見陽邪閉拒陰竅也,與不得汗正同,所以大便亦硬。益見前之下利為火熱急奔,火勢衰減則仍硬也。反嘔者,邪欲從上越也;欲失溲者,邪欲從前陰出也,皆餘邪欲散之徵也。胃火既減,小便當數,復不數,則津液可回。及至津之下潤,則久積之大便必盡出矣。大便出多,則小便之當數者始數矣。
腸胃之間,邪熱既散而不持,則腰已下之得汗並可知矣。得汗,則陰分之陽邪盡從外解,然後身半以下之陰氣得上,而反頭痛;身半以上之陽氣得下,而反足心熱。欲愈之狀,尚類病狀,火邪助虛,為何如哉?
(25)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。到經不解,必清血,名為火邪。原文
火邪入胃,胃中水液多者,必奔迫下利,其漸解悉如上條矣。若胃中津液素乏之人,復受火邪,則漫無可御,必加躁擾不寧,由是深入血室而圊血也。蓋陽邪不從汗解,得以襲入陰中,動其陰血。倘陽邪不盡,其圊血必無止期。故申之曰名為火邪,示人以治火邪,而不治其血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唉!情況危急啊!
張仲景通過小便的多少,精細地辨別真陰是否已亡。因為水源於高處,小便通暢,則津液不枯竭,肺氣不逆轉可知。腎以膀胱為府,小便通暢,則膀胱之氣化運轉,腎水不枯竭可知。
這症狀是陽邪挾帶火熱,擾亂陰分而耗傷陰氣,與前面兩種亡陽證是截然不同的。觀察到陽盛欲出血、身體乾燥等情況,說明是因出汗過多造成的,出汗過多則陽氣必然內收,怎麼反而說是外亡呢?註釋者拘泥於「陰陽俱虛竭」一句話,便認為小便通暢者,陰氣未甚虛弱,陽氣尚可回升,因此認為可以治療,以回陽氣,這就大違經旨。不知道這種症狀,急著驅趕陽氣,來維持陰氣的一線生機尚且可能辦不到,更何況可以回陽氣而更加損傷陰氣呢?而且頭汗是陽邪上壅,不能下達陰分,所以頸部以下無法出汗。如果見出血,則邪氣從出血處排出,頭部也就無汗了。
如果出汗了,則邪氣從汗液排出,也不會出血了。後面的條文中提到火邪深入,必然有血便這一症狀,也說身體乾燥而不出汗的,必然導致血便,如果出汗了就不會血便了。讀古人的書,必須領會其意,怎麼會有出汗了還加出血、血便的道理呢!又怎麼會有全身不出汗,而只有頭汗是亡陽的道理呢!
太陽病兩天,反覆躁動,用熱熨其背而大量出汗,火熱進入胃中,胃中津液耗竭,躁動煩亂,必然會說胡話,十多天,身體震顫,從下腹瀉,這是將要痊癒的表現。所以汗液從腰部以下不出,想小便卻不行,反胃想嘔吐想失禁,腳下怕風,大便乾燥,小便應該多而反而不多,甚至很多,大便通暢了,頭部猛然疼痛,此人足心必然發熱,這是穀氣下流的緣故。
這段文字含義深奧,從來註釋都未能理解,我謹細緻地闡明它,以暢達我的心得。蓋火邪進入胃中,十多天未解,突然震顫從下腹瀉,火邪從大腸向下奔走,其徵候本來是要痊癒的,然而沒有痊癒,是因為從腰部以下不出汗,邪氣雖向下走,終究不向外走,所以沒有痊癒。上一條文中說從頸部以下不出汗,其病情較重;這一條文中說從腰部以下不出汗,其病情較輕。腳下怕風,說明陽邪在下面。
小便不通,說明陽邪阻礙陰竅,與不出汗是一樣的道理,所以大便也乾燥。更說明前面下腹瀉是火熱急迫奔走,火勢減弱則大便又乾燥了。反胃,是邪氣想從上面突破;想失禁,是邪氣想從前陰排出,都是餘邪欲散的徵兆。胃火減弱,小便應該多而反而不多,則津液可以回升。等到津液下行潤澤,則長期積累的大便必然全部排出。大便排出很多,則小便應該多的情況才會多起來。
腸胃之間,邪熱已經散去而不停留,則腰部以下出汗也就可知了。出汗了,則陰分之中的陽邪都從外排出,然後半身以下的陰氣上升,而反頭痛;半身以上的陽氣下降,而反足心熱。將要痊癒的樣子,還像生病的樣子,火邪助長虛弱,該怎麼辦呢?
太陽病,用火熏烤,不出汗,此人必然躁動不安。到了經絡不通,必然清血,稱為火邪。
火邪入胃,胃中水液多的人,必然奔迫下瀉,其漸漸痊癒的過程都像上一條一樣。如果胃中津液本來就缺乏的人,又受到火邪,則毫無抵禦之力,必然更加躁動不安,由此深入血室而導致血便。因為陽邪不從汗液排出,得以侵入陰中,擾動其陰血。倘若陽邪不盡,其血便必然無止期。所以申明它叫做火邪,讓人知道治療火邪,而不是治療其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