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太陰經全篇(法九條)
(6)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爾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原文
太陽病之誤下,其變皆在胸脅以上。此之誤下而腹滿時痛,無胸脅等證,則其邪已入陰位,所以屬在太陰也。仍用桂枝解肌之法,以升舉陽邪,但倍芍藥,以收太陰之逆氣。本方不增一藥,斯為神耳!
(7)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原文
大實大滿,宜從急下。然陽分之邪,初陷太陰,未可峻攻,但於桂枝湯中少加大黃,七表三里以分殺其邪可也。
(8)太陰為病,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設當行大黃、芍藥者,宜減之,以其人胃氣弱,易動故也。原文
此段叮嚀,與陽明篇中互發。陽明曰不轉失氣,曰先硬後溏,曰未定成硬,皆是恐傷太陰脾氣。此太陰證而脈弱便利,減大黃、芍藥,又是恐傷陽明胃氣也。
(9)太陰病,欲解時,從亥至醜上。
白話文:
(6) 如果本來是太陽病,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下瀉的方法,結果導致病人肚子脹滿且時常疼痛,這就是屬於太陰病的範疇了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。太陽病誤用下瀉法治療,其變化症狀大多出現在胸脅以上。但這次誤下瀉卻出現肚子脹滿且時常疼痛,而沒有胸脅部位的症狀,表示邪氣已經侵入太陰經的範圍,所以歸屬於太陰病。仍然使用桂枝來解表散寒,提升陽氣,驅除邪氣,只是加倍芍藥的用量,以收斂太陰經逆亂的氣機。這個方子沒有增加任何藥物,卻能收到奇效!
(7) 肚子脹滿疼痛得很厲害,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。肚子脹滿得厲害,應該及時使用下瀉的方法。但是陽氣部位的邪氣,剛開始侵入太陰經,還不能猛烈攻邪,只需要在桂枝湯中稍微增加一點大黃,以七分表證三分裡證的比例來慢慢消滅邪氣就可以了。
(8) 如果太陰病的病人脈象虛弱,而且大便還算通暢,如果本來應該使用大黃、芍藥的,就要減少用量,因為患者的胃氣虛弱,容易被藥物影響。 這段話和陽明經的論述互相呼應。陽明經的論述提到不要損傷胃氣,提到大便先硬後軟,提到大便還沒完全成形就變硬了,都是擔心傷到太陰脾胃之氣。而這段太陰經的論述,脈象虛弱大便通暢,減少大黃、芍藥的用量,也是擔心傷到陽明經的胃氣。
(9) 太陰病,如果病情要好轉,通常會在亥時(晚上九點到十一点)到醜時(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)之間開始。
2. 尚論少陰經證治大意
傳經熱邪,先傷經中之陰,甚者,邪未除而陰已竭。獨是傳入少陰,其急下之證,反十之三;急溫之證,反十之七,而宜溫之中,復有次第不同,毫釐千里。粗工不解,必於曾犯房勞之證,始敢用溫,及遇一切當溫之證,反不能用。詎知未病先勞其腎水者,不可因是遂認為當溫也。
必其人腎中之真陽素虧,復因汗吐下,擾之外出而不能內返勢必藉溫藥以回其陽,方可得生,所以傷寒門中,亡陽之證最多。即在太陽已有種種危候,至傳少陰,其辨證之際,仲景多少遲徊顧惜,不得從正治之法,清熱奪邪,以存陰為先務也。今以從權溫經之法,疏為前篇;正治存陰之法,疏為後篇,俾業醫者免臨歧之惑云。
白話文:
在疾病過程中,熱邪首先會損傷經絡中的陰氣,嚴重時,邪氣未除而陰氣已耗盡。但當病情轉移到少陰階段,需急速用下法的案例只佔了三成,需急速溫補的案例卻佔了七成。而在應該溫補的情況下,又會有不同的順序,稍有差池,結果可能天差地遠。有些醫生不懂此理,只在患者曾經縱慾過度,損耗腎氣的情況下,纔敢使用溫補法,遇到其他應當溫補的情況,反而不敢使用。然而,未生病前就已勞損腎水的人,不能因此就認為他們一定適合溫補。
只有當一個人的腎中真陽本來就不足,再加上出汗、嘔吐或瀉下等治療方法,使真陽向外散發,無法內歸,這種情況下必須藉助溫補藥物來回陽,才能存活。因此,在傷寒類的疾病中,失去陽氣的情況最常見。即使在太陽經階段,已經出現各種危險徵兆,到少陰經階段,張仲景在判斷病情時,總是再三斟酌,無法直接採用正統的治療方法,如清熱去邪,而是以保存陰氣為首要任務。現在,將權宜性的溫經法整理為前篇;將正統的保存陰氣的方法整理為後篇,這樣可以讓醫學工作者在面對選擇時,不再感到困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