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尚論仲景《傷寒論》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卷四上

白話文:

在這部分的內容中,討論的是對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進行重新編輯與解析,涉及了其中的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。在本卷中,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些方法中的後半部分。

我們會詳細解讀每一種療法背後的原理,並試圖理解張仲景在治療各種由傷寒引發的疾病時所採取的策略。這包括了藥物的使用、針灸、以及飲食調理等多方面的內容。

在深入研究這些方法的同時,我們也將嘗試將它們與現代醫學理論相結合,以期能夠為今天的臨牀實踐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啟示。此外,我們也會關注這些療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,以及它們可能存在的侷限性和副作用。

總的來說,本卷將會是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解析,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《傷寒論》中的治療方法,並在實際中靈活運用。

請注意,以上內容是基於古代醫學知識的現代化轉譯,實際應用時應考慮到現代醫學的進展和規範。然而,根據您的要求,此處不提供具體的醫療建議或警告。

2. 尚論太陰經證治大意

仲景《傷寒論》六經中,惟太陰經,文止九條,方止二道,後人致惜其非全書,昌細繹其所以約略之意。言中風即不言傷寒,言桂枝即不言麻黃,言當溫者則曰宜四逆輩,全是引伸觸類之妙。可見治法總不出三陽外,但清其風寒之原,以定發汗解肌,更於腹之或滿或痛間,辨其虛實,以定當下當溫而已,了無余義矣。自非深入閫奧者,孰能會其為全書也哉!

白話文:

在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對於六經之一的太陰經,只用了九段文字描述,且僅提供了兩種藥方,後世之人常感嘆這並未涵蓋全部內容。然而,我深入研究他之所以簡略的原因。

提到中風就不必再提傷寒,講到用桂枝湯就不用再說麻黃湯,提到應該溫補的,就會說適合用四逆湯一類的藥物,這種寫法充分展現了舉一反三、觸類旁通的智慧。

由此可知,治療太陰經病證的方法,總歸不離三陽病的範疇,只要清楚病因是風邪還是寒邪,就能決定該用發汗還是解肌的療法。再進一步地,在腹部有滿脹或疼痛的情況下,分辨出虛實,就可以確定該用攻下法還是溫補法,除此之外,再沒有其他的意思了。

如果不是對醫學有深度理解的人,誰能體會到這些簡略的描述其實已涵蓋了整個治療理論呢!

3. 太陰經全篇(法九條)

(1)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原文

腹滿自利,太陰之本證也。吐而食不下,則邪迫於上;利甚而腹痛,則邪迫於下,上下交亂,胃中空虛,此但可行溫散。設不知而誤下之,其在下之邪可去,而在上之邪陷矣,故胸下結硬,與結胸之變頗同。胃中津液上結,胸中陽氣不布,卒難開也。

(2)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原文

四肢煩疼者,脾主四肢,亦風淫末疾之驗也。陽脈微,陰脈澀,則風邪已去,而顯不足之象。但脈見不足,正恐元氣已漓,暗伏危機,故必微澀之中更察其脈之長而不短,知元氣未漓,其病為自愈也。注不審來意,謂澀為血凝氣滯,大謬,豈有血凝氣滯反為欲愈之理耶?

(3)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原文

太陰脈尺寸俱沉細,今脈浮,則邪還於表可知矣,故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也。

太陽經中,以浮緩為中風,浮緊為傷寒,故此不重贅,但揭一浮字,其義即全該。風邪用桂枝湯,其脈之浮緩,不待言矣。然則寒邪之脈浮緊,其當用麻黃湯,更不待言矣。況少陽篇中雲: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早已挈明用麻黃湯之義。故於太陰證中,但以桂枝互之,乃稱全現全彰也。

不然同一浮脈,何所見而少陽當用麻黃,太陰當用桂枝也哉!

(4)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藏有寒故也,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原文

注謂自利不渴,濕邪也,故用四逆輩以燠土燥濕,此老生腐變,非切要也。仲景大意,以自利不渴者屬太陰,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,分經辨證,所關甚鉅。蓋太陰屬濕土,熱邪入,而蒸動其濕,則顯有餘,故不渴而多發黃;少陰屬腎水,熱邪入,而消耗其水,則顯不足,故口渴而多煩躁。若不全篇體會,徒博註釋之名,其精微之蘊不能闡發者多矣。

(5)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,太陰當發身黃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,至七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穢腐當去故也。原文

太陰脈本緩,故浮緩雖類太陽中風,然手足自溫,則不似太陽之發熱,並不似少陰、厥陰之四逆與厥,所以系在太陰,允為恰當也。太陰脈見浮緩,其濕熱交盛,勢必蒸身為黃;若小便自利者,濕熱從水道暗泄,不能發黃也。前陽明篇中不能發黃,以上語句皆同,但彼以胃實而便硬,其證復轉陽明;此以脾實而下穢腐,其證正屬太陰耳。

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日十餘行,其證又與少陰無別,而利盡穢腐當自止,則不似少陰之煩躁有加,下利漫無止期也。況少陰之煩而下利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仍為欲愈之候,若不辨晰而誤以四逆之法治之,幾何不反增危困耶!雖陽明與太陰腑臟相連,其便硬與下利自有陽分陰分之別,注家歸重於脾,謂脾為胃行津液則如此,不為胃行津液則如彼,似是而非,全失仲景三陰互發之旨。

白話文:

(1) 太陰病的主要症狀爲腹部脹滿和嘔吐,食慾下降,腹瀉嚴重且腹痛時發。如果誤用了下法治療,胸部下方會變得硬結。腹部脹滿和腹瀉是太陰病的基本症狀。嘔吐和食慾下降代表上部受邪氣影響,腹瀉嚴重和腹痛則表示下部受邪氣影響,上下都受到邪氣侵擾,導致胃部空虛。此時應使用溫熱散寒的方法。如果誤用了下法,雖能去除下部的邪氣,但上部的邪氣卻會陷入更深,因此胸下會形成硬結,與結胸的變化相似。胃部的津液向上凝結,胸中的陽氣無法散發,難以打開。

(2) 如果太陰病患者出現風邪,四肢感到疼痛,脈象顯示陽氣微弱,陰脈澀長,這是即將康復的跡象。四肢疼痛是因爲脾臟主管四肢,這也是風邪侵入末梢的表現。陽脈微弱,陰脈澀長,表示風邪已經離開,顯現出虛弱的狀況。但脈象顯示出虛弱,可能意味着元氣已流失,暗藏危險。因此,必須在微弱和澀長的脈象中,再觀察脈象是否長而不是短,以此判斷元氣並未流失,疾病將自行痊癒。

(3) 如果太陰病患者脈象浮起,可以發汗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太陰病的脈象通常是沉細的,如果脈象變爲浮起,就表示邪氣回到了體表,所以仍然使用桂枝湯來解除肌肉的邪氣。

(4) 自行腹瀉但不口渴的,屬於太陰病,因爲體內有寒氣。應當進行溫熱治療,適合服用四逆湯類藥物。

(5) 患傷寒的人脈象浮起且緩和,手腳自然溫暖,這表明病情與太陰有關。太陰病可能引發黃疸,但如果小便通暢,則不會發生黃疸。到了第七八天,即使突然煩躁並每天腹瀉十多次,也會自動停止,因爲脾臟實質,正在排除腐爛物質。

(6) 原本是太陽病,醫生誤用了下法,結果導致腹滿並伴有周期性疼痛,這屬於太陰病,應使用桂枝加芍藥湯。

(7) 如果腹痛非常嚴重,應使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
(8) 如果太陰病人的脈象虛弱,並持續腹瀉,如果需要使用大黃或芍藥,應減少劑量,因爲他們的胃氣較弱,容易受到影響。

(9) 太陰病的病情好轉通常發生在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之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