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27)
卷一 (27)
1. 太陽經中篇
(56)傷寒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。原文
傷寒之邪,得濕而不行,所以熱瘀身中而發黃,故用外解之法。設泥里字,豈有邪在裡而反治其表之理哉!
(57)傷寒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原文
黃色鮮明,其為三陽之熱邪無疑。小便不利,腹微滿,乃濕家之本症,不得因此指為傷寒之裡症也。方中用大黃者,取佐茵陳、梔子,建驅濕除熱之功,以利小便,非用下也。
(58)傷寒身黃,發熱者,梔子柏皮湯主之。原文
熱已發出於外,自與內瘀不同,正當隨熱勢清解其黃,俾不留於肌表間也。前條熱瘀,故用麻黃。此條發熱,反不用麻黃者,蓋寒濕之證難於得熱,熱則其勢外出而不內入矣。所謂於寒濕中求之,不盡泥傷寒定法,此非一徵歟!
用三法以驅傷寒發黃,於寒濕中求之,能事畢矣。設不知此,妄行攻下,其邪乘虛陷入陽明中土,日與水穀相蒸,身目之黃有加無已,漸致沉錮不返者多矣。此仲景所為叮嚀不可下之意乎!
同一濕也,與風相摶則為掣痛,與寒相結則發黃,以俱太陽表邪,故戒不可下。叔和不察,將寒濕編入陽明之末,未免與不可下之旨相悖。今悉歸太陽,求不違先聖矩矱云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中篇
(56) 傷寒導致瘀熱積聚在體內,身體就會發黃,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。傷寒邪氣遇到濕氣就無法順利排出,所以熱邪瘀滯在體內導致發黃,因此要用疏散表邪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一味拘泥於書本上的條文,豈有邪氣在裡而反而治療其表面的道理呢!
(57) 傷寒病發七八天,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,小便不利,腹部微微脹滿,用茵陳蒿湯治療。黃色鮮明,顯然是三陽經的熱邪。小便不利、腹部微微脹滿,是濕邪的典型症狀,不能因此就認為是傷寒邪氣深入體內造成的。方子裡用大黃,是輔佐茵陳、梔子,增強驅除濕邪和熱邪的效果,以利於小便通暢,並不是用來瀉下的。
(58) 傷寒導致身體發黃,並伴有發熱,用梔子柏皮湯治療。熱邪已經發散到體表,與內部瘀滯的情況不同,應該順著熱邪發散的趨勢來清解黃疸,以免滯留在肌膚表面。前面提到熱邪瘀滯,所以用麻黃。這裡出現發熱,卻不用麻黃,是因為寒濕的證狀不易發熱,發熱則邪氣會外散而不內入。所謂在寒濕之中尋找治療方法,不能完全拘泥於傷寒的固定治療方法,這難道不是一個重要的徵兆嗎?
用這三種方法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發黃,在寒濕的病理基礎上尋找治療方法,就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妄自使用攻下之法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,深入陽明經的脾胃,日夜與水穀互相蒸騰,身體和眼睛的黃疸會越來越嚴重,最終導致病情沉重難以恢復的人很多。這難道不是仲景告誡我們不可下瀉的用意嗎?
同樣是濕邪,與風邪結合就造成掣痛,與寒邪結合就導致發黃,因為都是太陽經表邪,所以告誡不可下瀉。叔和沒有察覺到這一點,將寒濕的病證歸入陽明經的末尾,難免與不可下瀉的原則相違背。現在將其都歸於太陽經,以符合先賢的醫學規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