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28)
卷一 (28)
1. 太陽經下篇
凡風寒兩傷營衛之證,列於此篇,法二十四條
按:上篇太陽中風,乃衛病而榮不病之證;中篇太陽傷寒,乃榮病而衛不病之證。然天氣之風寒每相因,人身之榮衛非兩截,病則俱病者恆多。迨俱病則邪勢孔熾,其人必增煩躁,非發汗不解,故仲景取用青龍之法,乃《內經》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之義也。但青龍為神物,最難駕馭,必審其人無少陰脈證,乃可用之,以少陰亦主煩躁故也。
因是更立真武一湯,以救青龍之誤;投白虎一湯,以匡青龍之不逮,神方畢用,所謂神乎其神者矣!有志精義入神之學者,請自茲篇證入。
用大青龍湯,詳辨脈證大綱二法
(1)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;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原文
天地鬱蒸,得雨則和;人身煩躁,得汗則解。大青龍湯證,為太陽無汗而設,與麻黃湯證何異?因有煩躁一證兼見,則非此法不解。蓋風為煩,寒為躁,故用之發汗,以解其煩躁也。究竟本方原於無汗者,取微似汗,若有汗者之煩躁,全非鬱蒸之比,其不藉汗解甚明。加以惡風、脈微弱,則是少陰亡陽之證;若脈浮弱、汗出、惡風,而不煩躁,即是太陽中風之證,皆與此湯不相涉也。
誤服此湯,寧不致厥逆、惕瞤,而速其陽之亡耶!仲景不能必用法者,盡如其法,更立真武一湯,以救其誤。學者能識其鄭重之意,即百用不致一誤矣。特為剖析疑義,相與明之。
按:解肌兼發汗,而取義於青龍者,龍升而云興,云興而雨降,鬱熱頓除,煩躁乃解,匪龍之為靈,何以得此乎?觀仲景制方之意,本是桂枝、麻黃二湯合用,但因芍藥酸收,為興龍致雨所不宜,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。辛以散風,甘以散寒,寒以勝熱,一藥而三善具備,且能助青龍升騰之勢,所以為至當至神之法也。
然而去芍藥之酸收,增石膏之辛散,外攻之力,猛而難制,在寒多風少,及風寒兩停之證,則用當而通神;其有風無寒之證,及微弱之脈,若不知辨而概用之,有厥逆、惕瞤而亡陽耳,此疏庸之輩所為望而畏之乎!詎知仲景於風多寒少之證,而見微弱之脈,有用桂枝二越婢一之法。桂枝全方不去芍藥,取用其二,全是不欲發汗之意。
復改麻黃一湯為越婢一者,略用麻黃、石膏二物,示微發於不發之中耳。夫婢,女子之卑者也。女子固以順為正,況於婢,則惟所指使,更無專擅矣。以大青龍之升騰變化,不可駕馭之物,約略用之,乃至性同女婢之卑柔,此仲景通天手眼也。只一方中,忽焉去芍藥為大青龍,而昇天興雲雨;忽焉存芍藥為小青龍,而蟠泥潤江海;忽焉用桂枝二越婢一,而細雨濕泥沙,精義入神之道,比仙經較著矣。後人不窺作者之藩,安望其能用之也哉!
白話文:
這篇主要講述太陽經受風寒侵襲,導致營衛功能失調的病症,總共列舉了二十四條法則。
重點在於區分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:太陽中風是衛氣生病,而營血沒有問題;太陽傷寒則是營血生病,而衛氣沒有問題。但通常風寒會同時侵襲人體,導致營衛同時生病。當營衛同時生病時,邪氣會更加強盛,病人會出現煩躁不安,必須通過發汗才能解決。因此,張仲景使用了大青龍湯這個方子,這個方子的原理來自《內經》中“陽氣發散如天地降雨”的說法。但大青龍湯藥性強勁,像神龍一樣難以駕馭,必須仔細辨別病人沒有少陰證(少陰病也可能出現煩躁),才能使用。
為了彌補大青龍湯的不足,張仲景又創立了真武湯來糾正大青龍湯的錯誤使用,並使用白虎湯來彌補大青龍湯發汗不足的情況。這些都是非常神奇的方子!希望有志於深入研究中醫的學者,能從這篇開始深入理解。
使用大青龍湯時,必須詳細辨別以下兩種主要情況:
(1)太陽中風,脈象浮緊,發熱怕冷,身體疼痛,沒有汗卻感到煩躁,這時候可以使用大青龍湯。但如果脈象微弱,汗出怕風,就不能使用,如果誤用會導致四肢冰冷、筋脈抽搐、肌肉跳動等嚴重情況,這是錯誤的用法。
天地間的鬱悶之氣,需要降雨來調和;人體的煩躁不安,需要通過出汗來解決。大青龍湯主要針對太陽經受風寒侵襲,沒有汗的情況,這與麻黃湯證很相似。但大青龍湯證多了煩躁不安的症狀,所以非此方不能解決。因為風會使人煩,寒會使人躁,所以用大青龍湯發汗來解除煩躁。但這個方子主要針對的是無汗的情況,即使有一點汗,也與體內鬱熱的煩躁有所不同,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。如果病人還有怕風、脈象微弱的情況,則屬於少陰亡陽的症狀。如果脈象浮弱、汗出怕風、卻不煩躁,則屬於太陽中風,與大青龍湯無關。
誤用大青龍湯會導致四肢冰冷、抽搐,加速陽氣的耗散。張仲景考慮到人們未必能正確使用這個方子,因此又設立了真武湯來糾正錯誤用法。學者如果能理解張仲景的用意,就可以避免錯誤。這裡特意分析了這些疑點,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。
大青龍湯的原理是通過發汗來解表,就像龍升起後雲朵聚集,雲朵聚集後就會降雨,鬱熱就能去除,煩躁不安也能解決。這不是因為龍的神奇,而是因為它能達到這樣的效果。張仲景創立這個方子的時候,本來是想把桂枝湯和麻黃湯合用,但因為芍藥酸澀收斂,不利於升發陽氣,因此改用辛甘大寒的石膏。石膏辛能散風,甘能散寒,寒能清熱,一味藥就具備三種功效,還能幫助青龍升騰,因此是非常精妙的方子。
但是,去掉芍藥的收斂作用,增加石膏的辛散作用,大青龍湯的藥力就變得猛烈難以控制。對於寒多風少的病證,以及風寒同時存在的病證,使用這個方子能達到很好的效果。但是,如果屬於有風無寒的病證,或者脈象微弱,如果不懂得辨證而濫用,就會導致四肢冰冷、抽搐,甚至亡陽。這也是為什麼庸醫會害怕使用這個方子的原因。實際上,張仲景在風多寒少的病證中,如果脈象微弱,就會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個方子。這個方子保留了桂枝湯中的芍藥,只是用量加倍,這就暗示了不宜發汗。
他還把麻黃湯改為越婢湯,只保留了麻黃和石膏,意在微微發汗,不宜過度。婢女是身份低微的女子,本性是順從的,更何況是婢女,更是只能聽從主人的吩咐,不能擅自行動。他把大青龍湯這種難以駕馭的藥物,降為像婢女一樣柔順,這是張仲景高超的醫術。同一個方子,去掉芍藥就變成大青龍湯,能升騰陽氣,興雲化雨;保留芍藥就變成小青龍湯,能滋潤大地;用桂枝二越婢一湯,則能細雨潤澤大地。這個方子蘊含的道理,比仙丹還要神奇。後人如果不能深入研究張仲景的醫學思想,又怎麼能靈活運用這些方子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