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9)

1. 太陽經下篇

再按:誤服大青龍湯,厥逆、筋惕肉瞤者,既有亡陽之逆矣。亡陽即當用四逆湯以回陽,乃置而不用,更推重真武一湯以救之者,其義何居?蓋真武乃北方司水之神,龍惟藉水可能變化,而水者,真武之所司也。設真武不與之以水,青龍之不能奮然昇天可知矣。故方中用茯苓、白朮、芍藥、附子,行水收陰,醒脾崇土之功,多於回陽,名之曰真武湯。

乃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,互鎮於少陰北方之位,其所收拾者,全在收拾其水,使龍潛而不能見也。設有一毫水氣上逆,龍即得遂其升騰變化,縱獨用附子、乾薑以回陽,其如魄汗不止何哉?厥後晉旌陽祖師,以仙斬蛟,捕至蛟龍遁跡之所,戒其家勿蓄勺水,乃至從硯水中逸去。可見水怪原有尺水丈波之能,向非真武坐鎮北方,天壤間久為龍蛇之窟矣。

即此推之,人身陽根於陰,其亡陽之證,乃少陰腎中之真陽飛越耳。真陽飛越,亟須鎮攝歸根,陽既歸根,陰必翕然之從,陰從則水不逆矣,陰從則陽不孤矣,豈更能飛越乎?故舍天人一致之理以譚醫者,非其至也。

後賢用附子為末,以止陰躁,名曰霹靂散,藥雖善,而名則可笑。夫陰躁正厥逆、瞤惕之候,而霹靂又青龍行雨之符,以是名方,其違聖悖理,可勝道哉!

(2)傷寒,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原文

前條太陽中風四字,括上篇而言;此條傷寒二字,括中篇而言。風寒之脈證錯見,則桂枝湯與麻黃湯為不可用,不待言矣。故二條反復互明,大青龍湯允為風寒兩兼的對之藥也。無少陰證,成注謂不久厥吐利,無少陰里證,夢語喃喃,誤人最大。仲景來文,但重乍有輕時六字,蚤已挈明,言但身重而無少陰之欲寐,其為寒因可審。

況乍有輕時,不似少陰之晝夜俱重,又兼風因可審。所以敢恣行無忌,力驅其在表之風寒。若脈微弱,身重欲寐,則內顧少陰且不遑矣,敢發之乎!

細玩二條文意,傷風脈本浮緩,反見浮緊;傷寒脈本浮緊,反見浮緩,是為傷風見寒,傷寒見風,兩無疑矣。既無可疑,又當辨無少陰證相雜,則用青龍萬舉萬當矣。故脈見微弱,即不可用大青龍湯,以少陰病脈必微細也。方注泥弱字,牽入中風之脈,陽浮陰弱為解,大失仲景叮嚀垂戒之意。

不思中風之脈,以及誤汗等證,太陽上篇已悉,此處但歸重分別少陰,以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合為表裡,膀胱邪勝,腎切震鄰,其在陰精素虛之人,表邪不俟傳經,蚤從膀胱之府襲入腎藏者有之。

況兩感夾陰等證,臨病尤當細察,設少陰不虧,表邪安能飛渡而見身重、欲寐等證耶?故有少陰證者,不得已而行表散,自有溫經散邪,兩相綰炤之法,豈可徑用青龍之猛,立鏟孤陽之根乎!仲景豎此一義,用法之妙已竭盡無餘。後人顛倒無傳,妄行註釋,致令察脈辨證之際,懵然不識要妙,只覺仲景之堂,無階可升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下篇

再次說明:誤服大青龍湯,出現厥逆、筋惕肉瞤(肌肉抽搐)等症狀,這是陽氣虛損的反常現象。陽氣虛損應該用四逆湯回陽,卻不用,反而用真武湯救治,這是什麼道理呢?因為真武是北方主宰水的神,青龍只有依靠水才能變化,而水是真武所掌管的。如果沒有真武以水相助,青龍就無法騰飛上天了。所以真武湯中使用茯苓、白朮、芍藥、附子,主要功效是利水收斂陰液,健脾益土,回陽的功效反而次之。

真武湯的作用是調和陰陽失衡的狀態,使陰陽互相制衡在少陰(腎經)的北方之位。它所調和的,主要是調和水,使青龍潛伏,不再顯現。如果有一絲水氣上逆,青龍就會乘勢升騰變化,即使單用附子、乾薑回陽,也無法止住汗出不止的症狀。晉代旌陽祖師曾用仙術捕捉蛟龍,發現蛟龍藏身之處,便告誡其家人不要儲存一勺水,結果蛟龍還是從硯台水中逃走了。可見水怪本領巨大,若非真武鎮守北方,天地間早就成了龍蛇盤踞之地了。

以此推論,人體陽氣根植於陰,陽氣虛損的症狀,是少陰腎中的真陽外溢。真陽外溢,必須及時收攝歸根,陽氣歸根後,陰氣就會自然跟隨,陰氣跟隨則水氣不會上逆,陰氣跟隨則陽氣不孤獨,又怎麼會外溢呢?所以,不遵循天人合一之理而談醫論藥,就不是真正的醫道。

後世有人用附子研末,治療陰虛火旺,稱為霹靂散,藥方雖然不錯,但名字卻很可笑。因為陰虛火旺正是厥逆、抽搐的表現,而霹靂又是青龍降雨的象徵,用這個名字命名藥方,簡直是違背醫理常規。

(2)傷寒,脈象浮緩,身體不痛,只是覺得沉重,間或略感輕鬆,沒有少陰證候的,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。原文

上一段「太陽中風」四個字,概括了上篇的內容;這一段「傷寒」二字,概括了中篇的內容。風寒的脈證如果錯誤,那麼桂枝湯和麻黃湯都不能使用,這是毋庸置疑的。所以這兩段文字互相闡明,大青龍湯確實是治療風寒兼夾的藥物。沒有少陰證候,注解中說不久就會出現厥逆、嘔吐、泄瀉,沒有少陰裏證,夢話喃喃自語,這是最大的誤導。張仲景原文中「但重乍有輕時」六個字,已經明確說明,只是身體沉重,而沒有少陰證候的嗜睡,其寒邪在表可知。

況且間或略感輕鬆,不像少陰證候的晝夜都沉重,又兼有風邪,也可知。所以才敢大膽使用,強力驅散表邪的風寒。如果脈象微弱,身體沉重想睡覺,那就應該考慮到少陰病了,哪還敢用大青龍湯治療!

仔細研讀這兩段文字的意思,傷風的脈象本是浮緩,反而出現浮緊;傷寒的脈象本是浮緊,反而出現浮緩,這就是傷風出現寒象,傷寒出現風象,毫無疑問。既然沒有疑問,又應該辨別是否有少陰證候夾雜,那麼使用大青龍湯就能萬無一失。所以脈象微弱,就不能使用大青龍湯,因為少陰病的脈象一定是微細的。方劑注解拘泥於「弱」字,牽扯到中風的脈象,解釋為陽浮陰弱,這是嚴重違背了張仲景的告誡。

沒有考慮到中風的脈象,以及誤汗等症狀,太陽上篇已經全部說明了,這裡只是重點區分少陰,因為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表裡相合,膀胱經邪氣盛,就會影響到腎經,那些陰精本來就虛弱的人,表邪不需經絡傳播,就會直接從膀胱經入侵腎經。

況且風寒夾雜陰證等症狀,臨症尤其要仔細觀察,如果少陰沒有虧損,表邪怎麼能直接導致身體沉重、想睡覺等症狀呢?所以如果有少陰證候,即使不得不使用表散藥物,也有溫經散邪的方法,互相配合,怎麼能直接用大青龍湯這種猛藥,一下子就清除陽氣的根本呢!張仲景提出這一點,用藥之妙已經盡善盡美。後人顛倒是非,胡亂注解,導致在察脈辨證時,完全不明白要點,只覺得張仲景的醫學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