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26)
卷一 (26)
1. 太陽經中篇
此後非不有飲食漸生之津液,然久不共經脈同行,其旁滲他溢,與飲同事可知,其不能復榮經脈可知,所以竟成痿也。
按:汗下吐三法差誤,陰陽並竭,變症蠡起,如心悸,頭眩、身瞤動、面色青黃、四肢難以屈伸等症。本篇言之不一,皆是教人對症急治,不可因循以貽禍患。如此一症,心下痞硬,太陽之邪挾飲上逆也。脅下痛,少陽之邪挾飲上逆也。逆而不已,上衝咽喉。逆而不已,過頸項而上衝頭目,因而眩冒有加,則不但身為振搖,其頸項間且陽虛而陰湊之矣。陰氣劑頸反不得還,乃至上入高巔,則頭愈重而益振搖矣。
夫人身之筋脈,全賴元氣與津液為充養,元氣以動而漸消,津液以結而不布,上盛下虛,兩足必先痿廢。此仲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於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之日,早已用力乎!
辨傷寒熱瘀,小便反利,為蓄血,用抵當丸一法
(52)傷寒有熱,少腹滿,應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為有血也,當下之,不可余藥,宜抵當丸。原文
傷寒蓄血較中風蓄血更為凝滯,故變上篇之抵當湯為丸,煮而連滓服之,與結胸項強似柔痓用大陷胸丸同意。蓋湯者蕩也,陽邪入陰,一盪滌之即散。丸者緩也,陰邪入陰,恐盪滌之而不盡,故緩而攻之,所以求功於必勝也。其曰不可余藥者,即本湯不變為丸,不可得矣。
辨傷寒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脈症二法
(53)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與桂枝附子湯主之;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原文
風木濕土,雖天運六氣中之二氣,然而濕土實地之氣也。經云:地氣之中人也,下先受之。其與風相搏結,止是流入關節,身疼極重,而無頭疼及嘔渴等症,故雖浸淫於周身軀殼,自難犯高巔藏府之界耳。不嘔者,上無表邪。不渴者,內非熱熾也。加以脈浮虛而澀,則為風濕搏於軀殼無疑,故用桂枝附子,疾馳經絡水道,以迅掃而分竭之也。
(54)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原文
此條復互上條之意,而辨其症之較重者。痛不可近,汗出短氣,惡風不欲去衣,小便不利,或身微腫,正相搏之最劇處。故於前方加白朮以理脾,而下滲其濕;減薑、棗之和中,以外泄其風要皆藉附子之大力者,負之而走耳。
辨傷寒發黃,有寒濕相搏四法
(55)傷寒發汗已,身目為黃,所以然者,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,以為不可下也,於寒濕中求之。原文
傷寒發汗已,熱邪解矣,何由反蒸身目為黃?所以然者,寒濕搏聚,適在軀殼之裡,故爾發黃也。里者,在內之通稱,非謂寒濕深入在裡。蓋身目正屬軀殼,與藏府無關也。於寒濕中求之,即下文三法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中篇
治療過程中,即使病人逐漸產生津液,但長期沒有與經脈一同運行,就會滲漏到其他地方,如同飲水一樣,無法滋養經脈,最終導致痿證(肌肉萎縮)。
汗、下、吐三法運用失當,會導致陰陽俱虛,產生各種異常症狀,例如心悸、頭暈、身體抽搐、面色青黃、四肢活動困難等等。本章所述的各種治療方法,都著重於針對症狀的緊急處理,不可拖延以免造成更大的禍患。例如,心下痞硬,是太陽經的邪氣夾雜水飲上逆所致;脅下疼痛,則是少陽經的邪氣夾雜水飲上逆所致。如果邪氣持續上逆,會衝擊咽喉;若持續上逆,則會衝擊頸項,進而上衝頭目,導致頭暈目眩加重,身體不僅會搖晃,頸項還會出現陽虛陰盛的現象。陰氣聚集於頸項,不能回歸,甚至上達頭頂,就會導致頭痛加劇,身體更加搖晃。
人體的筋脈,完全依靠元氣和津液的滋養。元氣運行消耗,津液凝滯不通,就會導致上盛下虛,雙足首先痿廢。張仲景的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早在治療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時,就已經發揮了效用。
辨傷寒熱瘀,小便反利,用抵當丸
傷寒發熱,少腹脹滿,本應小便不利,但現在反而小便通利,這是因為有瘀血,應該瀉血,不必使用其他藥物,宜用抵當丸。
傷寒瘀血比中風瘀血更加凝滯,所以將上篇的抵當湯改為丸劑,煮熟後連渣服用,這與治療結胸、項強(類似於頸項強直)使用大陷胸丸的道理相同。湯劑的作用是蕩滌,陽邪入侵陰分,一經蕩滌就能散去。丸劑的作用是緩和,陰邪入侵陰分,擔心蕩滌不盡,所以緩慢地攻邪,這樣才能確保治療成功。所謂「不必用其他藥物」,就是指抵當湯不能直接改為丸劑,必須重新製作。
辨傷寒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兩種脈證
傷寒八九天,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不能翻身,不嘔吐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,用桂枝附子湯治療;如果病人大便乾燥,小便自利,則去除桂枝,加入白朮,用桂枝白朮湯治療。
風邪屬木,濕邪屬土,雖然是天運六氣中的兩種氣,但濕土是地氣,經書說:「地氣入於人體,下部先受其影響。」風濕相搏,只會停留在關節,造成劇烈疼痛,而無頭痛、嘔吐、口渴等症狀,所以雖然浸淫全身,但難以侵犯頭部和臟腑。不嘔吐,說明上焦沒有表邪;不口渴,說明內無熱盛。加上脈象浮虛而澀,可以確定是風濕搏於軀殼,所以使用桂枝附子湯,迅速疏通經絡水道,快速驅散風濕。
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牽扯疼痛,不能屈伸,觸摸則疼痛加劇,汗出氣短,小便不利,惡風怕冷不想脫衣,或身體略微浮腫,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此條與上一條意思相通,只是說明病情較重的情況。疼痛劇烈,觸之加劇,汗出氣短,惡風怕冷不想脫衣,小便不利,或身體略微浮腫,正是風濕相搏最嚴重的情況。因此,在前方加白朮以健脾,以利水濕的排出;減少生薑、大棗的和胃作用,以利於風邪的外泄。這些都需要依靠附子的大力作用來實現。
辨傷寒發黃,寒濕相搏四法
傷寒發汗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,原因是體內寒濕未解,所以不可攻下,應從寒濕方面治療。
傷寒發汗後,熱邪已解,為什麼還會導致身體和眼睛發黃呢?因為寒濕聚集在軀殼的內部,所以導致發黃。這裡的「裡」,是內部的通稱,並不是指寒濕深入臟腑。身體和眼睛都屬於軀殼,與臟腑無關。從寒濕方面治療,就是指下文的三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