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13)
卷二 (13)
1. 陽明經中篇
(26)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(27)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發汗不解,而反腹中滿痛,則邪不在表而在裡,亦惟有急下一法,庶滿痛去,而病自解也。減不足言四字,形容腹滿如繪,見滿至十分,即減去一二分,不足殺其勢也。此所以縱有外邪未解,而當下無疑耳。
(28)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此一條,辨證最微細。大便難,則非久秘,里證不急也;身微熱,則非大熱,表證不急也,故曰無表裡證,只可因是而驗其熱邪在中耳。熱邪在中,亦不為急,但其人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則急矣。以陽明之脈絡於目,絡中之邪且盛,則在經之盛更可知,故惟有急下之而已。
按:少陰經有急下三法,以救腎水:一本經水竭,一木邪湧水,一土邪淩水。而陽明經亦有急下三法,以救津液:一汗多津越於外,一腹滿津結於內,一目睛不慧,津枯於中。合兩經下法,以觀病情生理,恍覺身在冰壺,腹飲上池矣。
(29)陽明病,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。原文
(30)脈浮而芤,浮為陽,芤為陰,浮芤相搏,胃氣生熱,其陽則絕。原文
其陽則絕,即無陽之互辭,謂津液內亡也。當下不下,故致此耳。
(31)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則難,其脾為約,麻仁丸主之。原文
脾約之證,在太陽陽明已當用麻仁丸潤下。失此不用,延至正陽陽明,胃中津液,甕乾杯罄,下無及矣。然則浮澀之脈,轉為浮芤,不可類推乎?詳見本卷末答門人脾約問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中篇
(26) 發汗後症狀未解,肚子脹痛的,要緊急瀉下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(27) 肚子脹滿沒有減輕,減輕的程度微不足道,應該瀉下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 發汗後症狀未解,反而肚子脹痛,表示邪氣不在體表而在內臟,只有緊急瀉下才能消除脹痛,疾病自然痊癒。 「減不足言」四個字,形容肚子脹滿的程度,如同畫出來的一樣,即使減輕了一兩分,也無法減輕其脹滿的趨勢。所以即使體表邪氣尚未消除,也應該毫不猶豫地瀉下。
(28) 傷寒病五六七天,眼睛昏花不清,眼珠無神,沒有表裡證候,大便秘結,身體微熱,這是實證,應立即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 這條辨證最精細。大便秘結,但不是很久便秘,裡證不緊急;身體微熱,但不是高熱,表證不緊急,所以說沒有表裡證,只能由此驗證熱邪在內臟。熱邪在內臟,也不算緊急,但是眼睛昏花不清,眼珠無神就緊急了。因為陽明經脈絡於眼睛,經絡中的邪氣很盛,則經絡之盛更可知,所以只有緊急瀉下而已。
少陰經有急下三種方法,以拯救腎水:一是經脈水液枯竭,一是木邪衝擊腎水,一是土邪侵犯腎水。而陽明經也有急下三種方法,以拯救津液:一是汗多津液外泄,一是腹脹津液內結,一是眼睛昏花,津液枯竭。結合兩經的瀉下方法,觀察病情生理,就能如同置身冰壺,腹部有如上池般積滿水液。
(29) 陽明病,將要痊癒時,時間在申時到戌時之間。(申時:下午三點到五點,戌時:下午七點到九點)
(30) 脈象浮而虛弱,浮屬陽,虛屬陰,浮虛同時出現,胃氣產生熱邪,其陽氣將要衰竭。 其陽則絕,也就是沒有陽氣互相調和的意思,指的是體內津液損耗殆盡。應該瀉下卻沒有瀉下,所以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。
(31) 足陽明脈浮而澀,浮表示胃氣強盛,澀表示小便次數多,浮澀同時出現,大便秘結,脾經功能受阻,可用麻仁丸治療。 脾經受阻的症狀,在太陽、陽明經階段就應該使用麻仁丸潤腸通便。錯過這個時機不用,延誤到正陽、陽明經階段,胃中津液耗竭,瀉下就無效了。那麼,浮澀的脈象,轉變為浮虛的脈象,是否可以類推呢?詳見本書末尾回答門人關於脾經受阻問題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