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陽明經中篇

(20)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則譫語,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,更莫復服。原文

此條舉譫語之因,汗多津越者為言。

(21)傷寒四五日,脈沉而喘滿,沉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。原文

此舉譫語,因誤汗而致者,其曰裡實,亦即上文胃中燥,大便必硬之互辭。其不出方者,亦即上文小承氣湯之互意也。

(22)傷寒,若吐,若下後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;微者,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止後服。原文

此條舉譫語之勢重者為言。而勢重之中,復分二等:劇者生死仍憑乎脈,微者則主以大承氣湯。比上條之小承氣為更進矣。前云譫語脈短者死,此云脈弦者生;前云譫語脈滑疾者,用小承氣,此云脈澀者死,更互一字,而大意躍然。

(23)汗出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。須下之,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,語言必亂,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
此條之文似淺而實深,仲景懼人不解,已自為註腳,不識後人何故茫然!胃有燥屎,本當用下,以譫語而兼汗出,知其風邪在胸,必俟過經下之,始不增擾。所以然者,風性善行數變,下之若早,徒引之走空竅,亂神明耳。然胃有燥屎,下之不為大誤,其小誤止在未辨證兼乎風。

若此者,必再一大下,庶大腸空,而風邪得以並出,故自愈。此通因通用之法,亦將差就錯之法也。

(24)陽有病,譫語,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,但硬耳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原文

有燥屎,則腸胃熱結,故不能食。若能食,則腸胃未結,故但硬耳。前條云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硬而少也;此云但硬耳,不更言其少,乃於胃中有燥屎者,言其五六枚之多,亦互舉以辨微細之意,不可忽也。俱宜大承氣湯者,已結者,開其結;未結者,滌其熱,不令更結。同一譫語、潮熱,故同一治,至於藥制之大小,必有分矣。

合九條觀之,既雲實則譫語矣,乃其用治,遲徊審諦。始以和法為攻法,俟服藥後重辨脈證,不敢徑情急攻,即攻之,又一服利,止後服,何其鄭重耶!可見所謂實者,乃邪氣實也。

邪氣實,正氣未有不虛,況津液為邪所耗;而至於譫語,方寸幾於無主,其虛為何如哉?邪實不可不下,正虛不可太下,斟酌於邪正之間,以權宜而善其治,良工苦心,要當三複於聖言矣。

(25)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
胃中止一津液,汗多則津液外滲,加以發熱,則津液盡隨熱勢,蒸蒸騰達於外,更無他法可止其汗。惟有急下一法,引熱勢從大腸而出,庶津液不致盡越於外耳。前條云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可見調胃之義,乃和緩其胃中之熱,以存津液也。此證發熱而至於汗多,明是始先未行調胃所致,故宜急下,無取緩調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中篇

(20) 陽明病患者,出汗很多,體液大量流失,胃部乾燥,大便必然堅硬,大便堅硬就會神志不清(譫語),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次後神志就清醒了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
(21) 傷寒病發四五天,脈象沉弱且呼吸困難胸悶,脈象沉弱表示病邪在裡,反而出汗,體液大量流失,大便困難,表現為外證虛弱內證實熱,時間久了就會神志不清。

(22) 傷寒病,如果嘔吐或瀉下後症狀沒有減輕,大便不通暢五到六天,甚至十多天,每天下午發熱,不畏寒,獨自說話像看見鬼一樣。如果病情嚴重,發病時不認識人,沿著衣服摸床,驚恐不安,輕微喘息,直視前方,脈象弦細者能活,脈象澀滯者會死;病情較輕的,只是發熱神志不清,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次後通便了,就停止後續服用。

(23) 出汗伴隨神志不清的患者,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積滯,這是風邪引起的。必須瀉下,等到過了經脈循行的時間才能瀉下。如果瀉下過早,說話必然會語無倫次,因為外證虛弱內證實熱的緣故。瀉下後就會痊癒,宜用大承氣湯。

(24) 陽明經有病,神志不清,有潮熱,卻吃不下東西的,胃中一定有五到六枚乾燥的糞便積滯。如果能吃東西,只是大便乾燥而已,就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
(25) 陽明病,發熱出汗多的,要立即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