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11)
卷二 (11)
1. 陽明經中篇
胃氣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傷,則心煩明系胃中熱熾,故可與調胃承氣以安胃氣,而全津液也。
合九條,總是以外證之解與不解,氣之轉與不轉,臍腹之痛與不痛,脈之弱與不弱,汗出之多與不多,小便之利與不利,邪熱之熾與不熾,津液之干與不幹,而辨腹中之燥屎多與不多,溏與不溏,以消悉微下之法。故惟手足濈然汗出,大便已硬者,主之以大承氣湯。
其他諸證,一則曰宜用導法,再則曰不可攻之,再則曰宜小承氣湯,再則曰少與小承氣湯,再則曰明日更與一升,再則曰宜大承氣湯,全是商量治法,聽人臨時斟酌,以祈無誤,所以不用主之二字。此等處關係安危最大。蓋熱邪入胃,不以寒藥治之則胃傷,然寒藥本以救胃也,不及則藥不勝邪,太過則藥反傷正。
況乎不勝其邪,勢必盡傷其正,徒傷其正,又未必盡去其邪,此仲景所為諄復於二者之間耶!
(16)陽明病,譫語,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矢氣者,更服一升;若不轉矢氣,勿更與之。明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,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原文
譫語而發潮熱,陽明之下證審矣。更兼其脈滑疾,復與脈弱者不倫,故主之以小承氣湯,一定之法也。然尚未知其里證若何?必轉矢氣方可再服。若服後不轉矢氣,並不大便,脈反微而且澀,又是裡氣虛寒之證。蓋陽明居於中土,其表虛、表實來自太陽,至此已明;其裡虛、裡實茫然未卜,故用法不可令虛者益虛,有如此之鄭重也。
(17)夫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鄭聲,重語也。原文
鄭聲也,鄭重之聲,正氣不足,聲出重濁也,亦辨裡實裡虛之一端也。
(18)直視譫語,喘滿者死,下利者亦死。原文
此條當會意讀,謂譫語之人,直視者死,喘滿者死,下利者死,其義始明。蓋譫語者,心火亢極也,加以直視,則腎水垂絕,心火愈無制,故主死也。喘滿者,邪聚陽位而上爭,正不勝邪,氣從上脫,故主死也。下利者,邪聚陰位而下奪,正不勝邪,氣從下脫,故主死也。
(19)發汗多,若重發汗者,亡其陽,譫語,脈短者死,脈自和者不死。原文
注擬此為太陽經脫簡,不知太陽經無譫語之例,必日久而兼陽明少陽,方有譫語。故此言太陽經得病時,發汗過多,及傳陽明時,重發其汗,亡陽而譫語之一證也。亡陽之人,所存者,陰氣耳,故神魂無主而妄見妄聞,與熱邪乘心之候不同。況汗多則大邪必從汗解,止慮陽神飛越難返,故脈短則陰陽不附,脈和則陰陽未離,其生死但從脈定耳。其脈既短,安問藥之長哉?
門人問:亡陽而譫語,四逆湯可用乎?答曰:仲景不言方,而子欲言之,曷不詳之仲景耶?蓋亡陽固必急回其陽,然邪傳陽明,胃熱之熾否,津液之竭否,里證之實否,俱不可知。設不辨悉,欲回其陽,先竭其陰,竟何益哉?此仲景不言藥,乃其所以聖也。然得子此問,而仲景之妙義愈彰矣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中篇
如果胃氣和津液沒有因為嘔吐或瀉下而受損,那麼心煩意亂一定是胃中熱盛引起的,所以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調理胃氣,從而保護津液。
綜合九個方面,總體來說是根據外在症狀是否緩解、氣機是否運行、臍腹是否疼痛、脈象是否虛弱、汗出多少、小便是否通暢、邪熱盛衰、津液盈虧以及腹部乾燥糞便的多少、稀稠來判斷病情,並據此選擇治療方法。因此,只有手足微微出汗,大便已經乾燥的人,才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其他各種症狀,有的應該用導瀉的方法,有的則不能攻邪,有的應該用小承氣湯,有的應該少用或少量使用小承氣湯,有的應該第二天再服用一升,有的應該用大承氣湯,這些都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斟酌的治療方法,力求不出錯,所以不用“主治”二字。這些地方關係到患者安危最大。因為熱邪入侵胃部,不用寒涼藥物治療,胃就會受損,然而寒涼藥物本是用來救護胃的,藥力不足則藥物不能克服邪氣,藥力過猛則反而傷及正氣。
況且,如果不能克服邪氣,勢必會嚴重損傷正氣;而只單純地傷害正氣,也未必能完全去除邪氣,這就是張仲景反覆強調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原因。
(16)陽明病,神志不清說胡話,發熱,脈象滑數的,用小承氣湯。如果服用承氣湯一升後,腹部排出氣體,可以再服用一升;如果沒有排出氣體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如果第二天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微弱澀滯,這是裡虛,很難治療,不能再服用承氣湯了。
神志不清說胡話且發熱,這是陽明病下焦證候的表現。再加上脈象滑數,又與脈象虛弱的情況不同,所以用小承氣湯治療,這是確定的方法。但是還不知道裡證的情況如何?必須排出氣體才能再次服用。如果服用後沒有排出氣體,而且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微弱而澀滯,這是裡氣虛寒的證候。因為陽明經位於中焦,其表虛、表實都來自太陽經,這點已經明確;其裡虛、裡實則尚未可知,所以用藥不能讓虛者更虛,所以治療要非常謹慎。
(17)實證會神志不清說胡話,虛證則會說話聲音低沉而重濁。聲音低沉而重濁,是指氣虛,聲音發出沉重濁滯,這也是辨別裡實裡虛的一個方面。
(18)神志不清說胡話,並且睜大眼睛直視,呼吸困難胸悶的,都會死亡;腹瀉的也會死亡。
這句話應該理解其含義,意思是說神志不清的人,睜大眼睛直視的會死,呼吸困難胸悶的會死,腹瀉的也會死,這樣意思才明確。因為神志不清是心火亢盛的表現,再加上睜大眼睛直視,則腎水將盡,心火更加無所制約,所以會死亡。呼吸困難胸悶是邪氣聚集在陽位而向上爭奪,正氣不勝邪氣,氣從上脫,所以會死亡。腹瀉是邪氣聚集在陰位而向下奪取,正氣不勝邪氣,氣從下脫,所以會死亡。
(19)出汗太多,如果再次大量出汗,就會耗損陽氣,神志不清說胡話,脈象短弱的會死亡,脈象平和的則不會死亡。
這段話似乎是從太陽經的內容中摘錄的,但太陽經沒有神志不清的記載,一定是時間久了,兼夾了陽明經和少陽經,才會出現神志不清。所以這段話指的是太陽經生病時,出汗過多,傳到陽明經時,再次大量出汗,耗損陽氣而神志不清。耗損陽氣的人,剩下的只有陰氣,所以神魂失守而胡言亂語,這與熱邪侵犯心臟的症狀不同。況且汗出過多,大邪氣一定會隨著汗液排出,只擔心陽氣脫落難以挽回,所以脈象短弱則陰陽分離,脈象平和則陰陽未離,其生死就根據脈象來判斷。既然脈象已經短弱,還問什麼藥效呢?
弟子問:耗損陽氣而神志不清,可以用四逆湯嗎?回答說:張仲景沒有提及藥方,而你想用藥方,為什麼不仔細研究張仲景的著作呢?因為耗損陽氣固然要緊急回補陽氣,但是邪氣傳到陽明經,胃熱是否盛,津液是否枯竭,裡證是否實證,都不可知。如果不能詳細辨別,想回補陽氣,反而先耗損陰氣,又有什麼益處呢?這就是張仲景沒有說明用藥的原因,正是他的高明之處。然而由於你的這個問題,張仲景的精妙義理更加突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