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16)
卷二 (16)
1. 陽明經下篇
此二語不識可括其義否?門人躊躇曰:起先惟恐傳經韙矣,其後惟恐不傳經之說大奇且大創,未之前聞也。余曰:仲景言之再四,但子輩雙眸未炯,見同未見耳,何奇創之有耶?仲景云: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
蓋陽明之脈行身之前,邪入其經,則有前經、後經相傳之次第;而陽明之府,乃中州之胃,為水穀之海,藏府經脈之總司,邪入其中,則無復傳次之可言,所以惟有下奪一法,奪其土而邪自不留耳。此仲景於陽明經內,特挈不傳之妙理也。
又云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,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後腫,刺之小差,外不解,病經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,無餘證者,與麻黃湯;若不尿,腹滿加噦者不治。此一段至理,千古無人看出,總不識其所言者何事。
詎知脈弦浮大而氣反短,連腹都滿者,邪不傳也;脅下及心痛,乃至久按之氣不通者,邪不傳也;鼻乾,不得汗,嗜臥,表裡俱困,乃至一身及面目悉蒸為黃者,邪不傳也;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者,胃熱熾盛,上下道窮,邪不傳也;耳前後腫,刺之小差者,內邪不傳,乃至外抉其血亦不散,但其腫小差也;外不解,過經十日,留連極矣。
所謂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者,原為美事,孰知病邪歸之而不傳,反成如此之危候耶!要知陽明之邪,來自太陽,去自少陽,所以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推其邪,使速往少陽去路也;脈但浮,無餘症者,與麻黃湯推其邪,使速還太陽來路也。若不尿,腹滿,則胃邪內壅,不下行矣;而更加噦,則胃氣將竭,愈上逆矣,再有何法可以驅其邪而使之傳哉?又云太陽病十日已去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解已也。
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;見脈浮細而嗜臥,邪已盡傳於外而解散者,方可無慮。設胸滿脅痛,則當與小柴胡湯推之,速往少陽而出;設脈但浮,無餘症,則當與麻黃湯推之,速往太陽而出,是皆惟恐其邪之不傳,暗伏危機也。必識此意,然後始識仲景用藥之故。
不然,豈有十餘日後而無故張皇,反用麻黃湯之理哉!凡此皆因太少二陽與陽明連貫,故用表法,所謂從外入者,驅而出之於外也。復有表裡陰陽之間,正已虛而邪不盡,無可速傳之候,仲景用法,悉從外邪不能傳出起見。如: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。
設不振慄,則邪不能傳之於表,而無從得汗可知也。然既云陰陽兩停,其傳表傳裡未可預定,所以惟陽脈微者,方是邪不能傳表,當從汗之而解;惟陰脈微者,方是邪不能傳裡,當從下之而解,此其故,甚可思也。若非邪住不傳之候,則陽脈微者,當補其陽;陰脈微者,當補其陰矣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下篇
這兩句話的意思你們懂了嗎?學生們猶豫地說:一開始只擔心傳經論述不對,後來又擔心不傳經的說法太過奇特和創新,以前從未聽說過。我說:張仲景反覆提到過,只是你們沒有仔細觀察,只看到相同的而沒有看到不同的,哪裡有什麼奇特創新呢?張仲景說:陽明經位於中焦,是萬物歸宿之處,邪氣不會再傳至其他經脈。
因為陽明經脈循行於身體前面,邪氣入侵陽明經,則會有前經後經依次傳變的順序;而陽明經的臟腑,就是中焦的胃,是水穀之海,是藏府經脈的總樞紐,邪氣入侵其中,就沒有傳變的順序可言了,所以只有下瀉這一法,瀉掉胃土,邪氣自然就不會停留了。這是張仲景在陽明經中,特別提出的不傳之妙理。
又說陽明經中風,脈象弦數而浮大,但氣短,腹部脹滿,脅肋下和心口疼痛,久按氣機不通,鼻乾燥,不出汗,嗜睡,全身和臉色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時呃逆,耳前後腫脹,針刺後稍有好轉,但外邪未解,病程十天,脈象仍然浮大者,用小柴胡湯;脈象只是浮大,沒有其他症狀者,用麻黃湯;如果小便不通,腹部脹滿,並伴有呃逆者,則不予治療。這一段至理名言,千百年來無人能透徹理解,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。
誰知道脈象弦數浮大而氣反而短,腹部脹滿者,是邪氣不傳之徵;脅肋下及心口疼痛,甚至久按氣機不通者,也是邪氣不傳之徵;鼻乾燥,不出汗,嗜睡,表裡俱虛,甚至全身和臉色都發黃者,也是邪氣不傳之徵;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時呃逆者,是胃熱熾盛,上下氣機不通,邪氣不傳之徵;耳前後腫脹,針刺後稍有好轉者,是內邪不傳,即使在外用藥拔血也不見效,只是腫脹稍減;外邪未解,病程超過十天,邪氣滯留極甚。
所謂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本是好事,誰知道邪氣歸於此而不傳,反而造成如此危急的症狀呢!要知道陽明經的邪氣,來自太陽經,去往少陽經,所以脈象弦數而浮大者,用小柴胡湯推動邪氣,使其迅速向少陽經傳變;脈象只是浮大,沒有其他症狀者,用麻黃湯推動邪氣,使其迅速向太陽經傳變。如果小便不通,腹部脹滿,則胃邪內阻,不能下行;如果還伴有呃逆,則胃氣將要耗竭,邪氣更要上逆,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驅除邪氣使其傳變呢?又說太陽病十天已過,脈象浮細而嗜睡者,外邪已解。
如果胸滿脅痛,用小柴胡湯;脈象只是浮大,用麻黃湯;如果看到脈象浮細而嗜睡,邪氣已完全傳至外而消散,就可以不用擔心了。如果胸滿脅痛,就應該用小柴胡湯推動邪氣,迅速向少陽經排出;如果脈象只是浮大,沒有其他症狀,就應該用麻黃湯推動邪氣,迅速向太陽經排出,這些都是因為擔心邪氣不傳,暗藏危機。必須理解這個意思,才能理解張仲景用藥的道理。
否則,怎麼會有十多天后無緣無故地驚慌失措,反而使用麻黃湯的道理呢!凡此皆因太陽、少陽二經與陽明經相互連貫,所以用表證的治療方法,所謂從外進入,是將邪氣從體外驅除。還有表裡陰陽之間,正氣已虛而邪氣未盡,沒有可以迅速傳變的機會,張仲景的用藥方法,都是從外邪不能傳出開始考慮的。例如:太陽病未解,脈象陰陽俱停,必然先有寒顫,汗出而解。
如果沒有寒顫,則邪氣不能傳至表,也就無從出汗可知了。然而既然說陰陽俱停,其傳表傳裡未可預料,所以只有陽脈微弱者,才是邪氣不能傳至表,應從發汗而解;只有陰脈微弱者,才是邪氣不能傳至裡,應從下瀉而解,這個道理,非常值得思考。如果不是邪氣停滯不傳的情況,則陽脈微弱者,應該補其陽;陰脈微弱者,應該補其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