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7)

1. 陽明經下篇

豈有反汗之而傷其陽,下之而傷其陰之理哉!又如: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症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。服之本當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矣。乃反加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微煩者,此邪因屢下而入里已深,非一柴胡湯可以盡提之,傳出於表,必再與大柴胡湯分提表裡之邪。陽邪傳陽,陰邪傳陰,一舉而分解之,始為合法。

不然,豈有嘔急、郁煩,表症轉增,反行兼解其里之理哉!又如: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。乃是說陽分之邪微微結聚,不能傳出於表裡,故本文即繼之曰必有表,復有里也,其旨甚明也。末云可與小柴胡湯,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,即前證過經十餘日,用大小柴胡分提使傳之法也。乃知舍此更無可使其傳矣。

又如: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。此邪退正虛,而餘邪阻滯,不能傳散,以致無可奈何也。此時將汗之乎?下之乎?和之乎?溫之乎?仲景巧用梔子豉湯,湧載其餘邪於上,俾一吐而盡傳無餘。設非此一法從高而越,有殆而已矣。又如:云食谷則噦;不能食,攻其熱則噦;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;不能食者,與水則噦,何其言之不一耶?皆是為胃氣虛寒,餘邪不能傳散者,致其叮嚀也。

更有谷癉一證,邪熱在胃,不能傳出,反蒸食而發黃;固瘕一證,胃氣虛寒,水停不行,反滲大腸而瘕泄。此三證者,仲景但言證,而不言治,學者倘不透此一關,果何從而施治耶?是則邪之傳與不傳,所關如此甚鉅。乃治傷寒家,初不量邪勢之淺深,胃氣之厚薄,而貿貿以從事也,實由先聖法則,未經昔賢闡繹,後學漫無入路耳。

夫足太陽膀胱,足陽明胃,足少陽膽,皆府也,何必獨歸陽明始不傳耶?蓋膀胱主出,胃主納,膽不主出納,所以惟陽明胃為藏納之地,具載物之體,傳經之邪,必歸陽明始能消之。若夫胃土告困,不能消邪,則在府之邪,漫無出路,久之必漸積於本經,其脈必仍轉為浮。所以仲景云脈續浮者,與柴胡湯。

此中復有奧義,其義維何?即必有表,復有里之說也。胡用柴胡湯提出少陽,俾循經次而傳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以盡其邪,乃始得以無患耳。若但浮,無餘證,則是有表無里,只用麻黃湯提出太陽,其邪立解,不勞餘力矣。

得仲景之神者,目擊道存,即如天以四時成歲,中土各旺於季月之末,然後木庇其根,火收其焰,金銷其肅,水藏其瀾,使非傳之中土,則木火金水不相連貫,何以化機盈眸不息乎?人之飲食入胃,清氣升而濁氣降,渣滓不留者,其妙惟在於傳。設一日不傳,則積滯而不能化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下篇

怎麼會有因為發汗而傷陽氣,因為下瀉而傷陰氣的道理呢!例如:太陽病,超過十幾天,反覆瀉下兩三次,四五天後,柴胡症狀仍然存在,先給予小柴胡湯。服用後本應該身體溫暖舒適,然後發汗解熱,卻反而嘔吐不止,心下急迫,鬱鬱寡歡,微感煩躁。這是因為多次下瀉,邪氣深入臟腑,單用小柴胡湯無法完全把它提出來,傳達到表層,必須再用大柴胡湯分別提舉表裡之邪。陽邪傳至陽經,陰邪傳至陰經,一次性解決,才是合乎醫理的。

否則,怎麼會有嘔吐急迫、鬱悶煩躁,表症加重,反而同時治療裡症的道理呢!例如:傷寒五六天,頭部出汗,輕微惡寒,手腳冰冷,心下痞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燥,脈象細弱,這是陽氣微弱而邪氣結聚。也就是說陽分之邪氣微微聚集,無法傳達到表裡,所以本文接著說:必定有表證,又有裡證,其道理非常明確。最後說可以用小柴胡湯,如果效果不顯著,等到大便通暢後症狀就會解除,這就如同前面所說的,超過十幾天,用大小柴胡湯分別提舉邪氣使其傳導的方法一樣。可見捨棄這種方法,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使邪氣傳導了。

例如:發汗瀉下後,虛煩失眠,如果嚴重的話,必然反覆輾轉,心中懊惱。這是因為邪氣退去正氣虛弱,而殘餘邪氣阻塞,無法傳散,以致於束手無策。此時該發汗嗎?該下瀉嗎?該調和嗎?該溫補嗎?張仲景巧妙地使用梔子豉湯,將餘邪向上宣泄,使之嘔吐出來,完全排出體外。如果不是用這種方法從上往下疏通,那就危險了。又例如:說吃米飯就呃逆;不能吃,攻其熱就呃逆;想喝水,給水就呃逆;不能吃,給水就呃逆,怎麼說法不一呢?這些都是因為胃氣虛寒,餘邪無法傳散所導致的囉嗦。

還有谷癉一種症狀,邪熱在胃,無法傳出,反而蒸騰食物而發黃;還有固瘕一種症狀,胃氣虛寒,水液停滯不通,反而滲漏到大腸而導致腹瀉。這三種症狀,張仲景只說症狀,而不說治療方法,學習者如果不能透徹理解這一點,又該如何施治呢?所以邪氣的傳導與否,關係如此重大。治療傷寒的醫生,一開始不衡量邪氣的輕重深淺,胃氣的盛衰厚薄,就草率地施治,實際上是因為先賢的法則,沒有被後世的醫家闡釋,後學者就沒有路徑可循。

足太陽膀胱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,都是臟腑,為什麼偏偏只有陽明經邪氣不傳導呢?因為膀胱主排泄,胃主吸收,膽經不主排泄和吸收,所以只有陽明胃經是貯藏吸收的場所,具有容納之體,傳經的邪氣,必須到達陽明經才能消解。如果胃土虛弱,不能消解邪氣,那麼停留在臟腑的邪氣,就沒有出路,久而久之必然逐漸積聚在本經,其脈象必然轉為浮脈。所以張仲景說脈象持續浮的,就用柴胡湯。

這裡面還有深奧的道理,是什麼道理呢?就是必定有表證,又有裡證的道理。為什麼用柴胡湯提出少陽經之邪,讓它按照經絡循行順序傳到太陰、少陰、厥陰經,以完全排出邪氣,才能最終平安無事。如果只是浮脈,沒有其他症狀,那就是有表證無裡證,只要用麻黃湯提出太陽經之邪,邪氣就會立即解除,不需費其他力氣。

能領悟仲景醫學精髓的人,就能夠洞察其奧妙,如同天以四季成一年,中土之氣在每個季節的末尾最旺盛,然後木氣保護根部,火氣收斂其焰,金氣肅殺,水氣收藏其波瀾,如果沒有傳導到中土,那麼木火金水就不能互相連貫,又怎麼能生生不息呢?人的飲食進入胃,清氣上升濁氣下降,渣滓不留,其奧妙就在於傳導。如果一天不傳導,就會積滯而無法消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