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陽明經下篇
至於仙家攢簇五行,東三南二,木火相戀,歸於中土;西四北一,金水相親,歸於中土。其妙更在於不傳,設傳則流散而不能造矣。然則中土之傳與不傳,足盡天人之蘊,又何疑於醫事哉?門人爽然曰:似此剔出傷寒神髓以立言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恍疑身陟天星津,炯炯光芒,流射肺腑矣,請名之曰伐髓迪光論。
門人問:脾約一症,胃強脾弱,脾不為胃行其津液,如懦夫甘受悍妻之約束,寧不為家之索乎?余曰:何以見之?曰:仲景云,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為難,其脾為約,麻仁丸主之,以是知胃強脾弱也。余曰:脾弱即當補矣,何為麻仁丸中反用大黃、枳實、厚朴乎?子輩日聆師說,而腹笥從前相仍之陋,甚非所望也。仲景說胃強,原未說脾弱,況其所謂胃強者,正是因脾之強而強。
蓋約者,省約也。脾氣過強,將三五日胃中所受之谷,省約為一二彈丸而出,全是脾土過燥,致令腸胃中之津液日漸乾枯,所以大便為難也。設脾氣弱,即當便泄矣,豈有反難之理乎?相傳謂脾弱不能約束胃中之水,何以反能約束胃中之谷耶?在陽明例中,凡宜攻下者,惟恐邪未入胃,大便弗硬,又恐初硬後溏,不可妄攻;若欲攻之,先與小承氣,試其轉失氣,方可攻,皆是慮夫脾氣之弱,故爾躊躇也。
若夫脾約之症,在太陽已即當下矣,更何待陽明耶?子輩傅會前人,以脾約為脾弱,將指吳起之殺妻者為懦夫乎?有悖聖言矣。
門人又問曰:今乃知脾約之解矣。觸類而推,太陽陽明之脾約,與少陽陽明之胃中躁煩實、大便難者,同是一症,此其所以俱可攻下耶!余曰:是未可言觸類也。因難之曰:邪熱自太陽而陽明而少陽,為日既久,爍其津液,大便固當難矣。其在太陽,方病之始,邪未入胃,何得津液即便消耗,而大腸燥結耶?且太陽表邪未盡,又何不俟傳經即亟亟潤下,而自犯太陽之禁耶?門人不能對。
因誨之曰:脾約一症,乃是未病外感之先,其人素慣脾約,三五日一次大便者,乃至感受風寒,即邪未入胃,而胃已先實,所以邪至陽明,不患胃之不實,但患無津液以奉其邪,立至枯槁耳。仲景大變太陽禁下之例,而另立麻仁丸一法以潤下之,不比一時暫結者,可用湯藥盪滌之耳。此義從前瞶瞶,凡遇素成脾約之人,亦必俟經盡方下,百無一生矣!故因子問而暢發之。
附問難門人大意
暇日門人聚談仲景制方之妙,主伯亞旅,天然一定。因問曰:仲景於太陽經中,有兼帶陽明經者,其風傷衛,則桂枝湯中加葛根;其寒傷營,則麻黃湯中加葛根。有兼帶少陽經者,其風傷衛,則桂枝湯中加柴胡;其寒傷營,則麻黃湯中加柴胡,合、並之病亦然。是則陽明經以葛根為主藥,少陽經以柴胡為主藥矣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下篇
神仙家將五行攢簇排列,東方三種,南方兩種,木火相戀,歸於中土;西方四種,北方一種,金水相親,歸於中土。其奧妙更在於不傳授,如果傳授出去,就會流傳散失,無法精妙地運用。然而,中土的傳授與不傳授,都足以闡明天地人的奧妙,又何必在醫事上有所疑惑呢?學生豁然開朗地說:老師這樣精闢地闡述傷寒的精髓,可以舉一反三,推演至無窮無盡,彷彿登上天上的星河,光芒閃耀,照亮我的心胸,請將此論命名為《伐髓迪光論》。
學生問:脾約這一症狀,胃強脾弱,脾氣不能輸送津液給胃,如同懦弱的丈夫甘受悍妻的約束,難道不是家裡走向衰敗的原因嗎?我說:你怎麼知道的?學生說:仲景說,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次數多,浮澀並見,大便困難,這是脾約,用麻仁丸治療,由此可知胃強脾弱。我說:脾弱就應該補,為什麼麻仁丸中反而用大黃、枳實、厚朴呢?你們這些學生每天聽我講課,但腦海中仍然停留在以前的陳舊觀念,實在令人失望。仲景說胃強,並沒有說脾弱,況且他所謂的胃強,正是因為脾氣強盛而導致的。
所謂脾約,是指脾氣過於收斂的意思。脾氣過強,會將三五天內胃中所接收的食物,收斂成一兩粒彈丸大小就排出,這是因為脾土過於乾燥,導致腸胃中的津液日漸枯竭,所以大便困難。如果脾氣弱,就會腹瀉,怎麼會有大便困難的道理呢?古人說脾弱不能約束胃中的水液,為什麼反而能約束胃中的食物呢?在陽明經的病症中,凡是應該攻下瀉的,都擔心邪氣還沒有進入胃中,大便不夠堅硬,又擔心剛開始堅硬後來又稀溏,不能隨便攻下;如果要攻下,先用小承氣湯試探一下,觀察其氣機轉化,才能攻下,這些都是考慮到脾氣虛弱,所以才猶豫不決。
至於脾約的症狀,在太陽經階段就應該攻下了,還等到陽明經做什麼呢?你們這些學生曲解前人的意思,把脾約當作脾弱,難道要把殺妻的吳起當作懦夫嗎?這與聖賢的言論相違背啊!
學生又問:現在我明白了脾約的解釋。觸類旁通,太陽、陽明經的脾約,與少陽、陽明經的胃中煩躁、大便困難,是同一種症狀,所以都可以攻下瀉嗎?我說:這還不能說是可以觸類旁通。於是,我反駁他說:邪熱從太陽經到陽明經再到少陽經,時間久了,會灼傷津液,大便當然會困難。如果在太陽經階段,是疾病的初期,邪氣還沒有進入胃中,怎麼會津液就已經消耗殆盡,而大腸燥結呢?而且太陽經的表邪還沒有消除,為什麼不等到邪氣傳經之後再潤下通便,而要違反太陽經治療的禁忌呢?學生答不上來。
於是我教導他說:脾約這一症狀,是在外感疾病發生之前的內在因素,患者平時就習慣了脾約,三五天才排便一次,一旦感受風寒,即使邪氣還沒有進入胃中,胃卻已經先實了,所以邪氣到達陽明經,並不擔心胃不實,只擔心沒有津液來濡養邪氣,就會導致身體枯竭。仲景改變了太陽經禁止下瀉的原則,另立麻仁丸這一方法來潤下通便,這與一時性的便秘不同,一時性的便秘可以用湯藥盪滌,這個道理以前人們都理解得很模糊,凡是遇到素有脾約的人,也一定要等到經脈氣血運行完畢才能下瀉,否則百無一倖免!所以我因為你的問題而詳細闡述了這個道理。
附:門人質疑大意
閒暇時,學生們一起討論仲景制方用藥的精妙之處,各抒己見。於是有人問:仲景在太陽經中,有些方劑兼顧陽明經,比如風傷衛氣,則在桂枝湯中加葛根;寒傷營氣,則在麻黃湯中加葛根。有些方劑兼顧少陽經,比如風傷衛氣,則在桂枝湯中加柴胡;寒傷營氣,則在麻黃湯中加柴胡,其他的合並症狀也是如此。這樣看來,陽明經以葛根為主藥,少陽經以柴胡為主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