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0)

1. 太陽經中篇

方用半夏瀉心湯者,即生薑瀉心湯去生薑而君半夏也。去生薑者,惡其辛散引津液上奔也。君半夏者,瀉心諸方原用以滌飲,此因證起於嘔,故推之為主君耳。

服瀉心湯,痞不解,煩渴,小便不利,用五苓兩解表裡一法

(32)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,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原文

瀉心諸方,開結、蕩熱、益虛,可謂具備。乃服之而痞不解,更加渴而口燥、煩、小便不利者,前第九條五苓兩解表裡之法正當主用。蓋其功擅潤津滋燥,導飲蕩熱,所以亦得為消痞滿之良治也。

服瀉心湯後,復誤下,利不止,宜治下焦一法

(33)傷寒,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,複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原文

湯藥者,盪滌腸胃之藥,即下藥也。誤下而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瀉心湯為合法矣。乃復以他藥下之,他藥則皆盪滌下焦之藥,與心下之痞,全不相涉,縱痞硬微除,而關閘盡撤,利無休止,反取危困。用理中以開痞止利,原不為過。其利益甚者,明是以鄰國為壑,徒重其奔迫也。

故用赤石脂禹餘糧,固下焦之脫,而重修其關閘。倘更不止,復通支河水道,以殺急奔之勢,庶水穀分而下利自止耳。

痞證汗出,嘔吐,下利,用大柴胡湯兩解表裡一法

(34)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原文

外邪不解,轉入於裡,心下痞硬,嘔吐下利,攻之則礙表,不攻則里證已迫,計惟主大柴胡一湯,合表裡而兩解之耳。

汗吐下解後,餘邪挾飲作痞,用旋覆代赭石湯一法

(35)傷寒發汗,若吐,若下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原文

此亦伏飲為逆,但因胃氣虧損,故用法以養正而兼散餘邪,大意重在噫氣不除上。既心下痞硬,更加噫氣不除,則胃氣上逆,全不下行,有升無降。所謂弦絕者,其聲嘶;土敗者,其聲噦也。故用代赭領人參下行,以鎮安其逆氣,微加散邪滌飲,而痞自開耳。

病人素有痞,連臍脅,更加痛引陰筋,名為臟結一法

(36)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,死。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原文

傷寒有臟結之證,乃陰邪結於陰也。若加痛引少腹入陰筋,則悖亂極矣,故主死也。無陽證者,無表證也。不往來寒熱者,無半表半裡之證也。其人反靜者,並無里證也。既無表裡之證,而舌上仍有胎滑,此為何故?則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耳。夫丹田,陰也,反有熱;胸中,陽也,反有寒;則是其病不在表裡,而在上下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中篇

服用半夏瀉心湯後,如果痞症未解,還伴隨煩渴、小便不利,則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表裡。去除半夏瀉心湯中的生薑,是因為生薑辛散,容易導致津液上湧。而以半夏為主藥,是因為瀉心湯系列方劑本就用來消除飲邪,而此症因嘔吐而起,故以半夏為主藥。

服用瀉心湯後,痞症未解,且伴有口渴、口乾、煩躁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則應使用五苓散,來治療表裡症狀。五苓散擅長滋潤津液、消除燥熱、引導水液、化解熱邪,因此也能有效治療痞滿。

服用瀉心湯後,又錯誤地服用其他瀉下藥物,導致腹瀉不止,且心下痞硬,則應使用治療下焦的藥方。服用瀉下的湯藥,本意是清除腸胃積滯,如果錯誤地再次服用瀉下藥物,導致腹瀉不止,且心下痞硬,雖然服用瀉心湯是正確的,但再次服用瀉下藥物,會加重下焦的損傷,即使痞硬略有減輕,但腸胃功能已受損,腹瀉不止,反而更加危險。因此,使用理中湯來開痞止瀉是合理的,雖然效果很好,但只是治標不治本,只能暫時緩解症狀。

因此,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固護下焦,修復腸胃功能。如果腹瀉仍不止,則應再輔以利尿的方法,以緩解腹瀉的急迫之勢,使水穀代謝恢復正常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

傷寒發熱,汗出不止,心下痞硬,伴有嘔吐和腹瀉,則應使用大柴胡湯,來治療表裡症狀。外邪未解,轉入裡證,心下痞硬,嘔吐腹瀉,如果攻邪,則會加重表證;如果不攻邪,裡證又會加重,所以只能使用大柴胡湯,同時治療表裡。

汗、吐、下法治療後,餘邪夾雜飲邪導致痞症,則應使用旋覆代赭石湯。傷寒發汗、嘔吐或腹瀉後,如果心下痞硬,呃逆不止,則應使用旋覆代赭石湯。這是因為伏飲逆氣,胃氣虧損,因此用藥需兼顧養胃氣和散邪。心下痞硬,呃逆不止,說明胃氣上逆,無法下行。呃逆的聲音,說明胃氣上逆,因此使用代赭石配伍人參,引導胃氣下行,平抑逆氣,再輔以少量散邪滌飲之品,即可消除痞症。

患者素有痞症,連及臍部和脅肋,並伴有疼痛牽引至陰部,稱為臟結,此症預後不良。患有脅肋下痞塊,連到臍部旁邊,疼痛牽引至小腹部和陰部,稱為臟結,此症預後不良。臟結沒有陽證,沒有寒熱往來,病人反而比較安靜,舌苔滑膩,不可攻治。傷寒出現臟結,是陰邪積聚於下焦。如果疼痛牽引到小腹部和陰部,則病情危重,預後不良。沒有陽證,即沒有表證;沒有寒熱往來,即沒有半表半裡的證候;病人反而安靜,也沒有裡證。既然沒有表裡證候,而舌苔卻滑膩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下焦有熱,上焦有寒。下焦屬陰,反而有熱;上焦屬陽,反而有寒;因此,此病不在表裡,而在上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