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19)
卷一 (19)
1. 太陽經中篇
(28)作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原文
此條痞證,傷寒與中風互言。大意具見下利完穀、腹鳴、嘔煩,皆誤下而胃中空虛之互詞也。設不知此義,以為結熱而復下之,其痞必益甚,故重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昭揭病因。方用甘草瀉心湯者,即生薑瀉心湯除生薑、人參不用,而倍甘草、乾薑也。客邪乘虛結於心下,本當用人參,以誤而再誤,其痞已極,人參仁柔,無剛決之力,故不用也。
生薑辛溫,最宜用者,然以氣薄主散,恐其領津液上升,客邪從之犯上,故倍用乾薑代之以開痞。而用甘草為君,坐鎮中州,庶心下與腹中漸至太寧耳。今人但知以生薑代乾薑之僭,孰知以乾薑代生薑之散哉?但知甘草增滿,孰知甘草能去滿哉?
(29)傷寒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,宜桂枝湯;攻痞,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原文
大下之後復發汗,先里後表,顛倒差誤。究竟已陷之邪痞結心下,證兼惡寒,表邪不為汗衰,即不可更攻其痞,當用桂枝解肌之法,先解其外。外解已後,乃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去其心下之痞也。
(30)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原文
傷寒脈浮而緊,即不可下,誤下而緊反入里,則寒邪轉入轉深矣,故作痞。外邪與內飲摶結,故心下滿硬。若按之自濡而不滿硬,則證不挾飲。其所挾者,乃身中之陰氣,上逆而痞聚於心下也。陰氣上逆,惟苦寒可瀉之,上條大黃黃連瀉心之法即為定藥。若惡寒汗出,前方必加入附子,以救陽虛。
蓋否者,乾往居內,坤往居外,所以宜切陰盛陽微之慮。今惡寒汗出,其事著矣,故三黃湯內另煎附子汁和服,以各成其事,而共成傾否之功。即一瀉心方中,其法度森森若此。
(31)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;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湯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原文
半段當節入《少陽篇》中,因有半夏瀉心湯之法,不便分析,故錄全文
上篇論結胸有陽明之兼證矣,此復論結胸及痞有少陽之兼證。見五六日嘔而發熱為少陽之本證,然太陽未罷亦間有之,所以陽明致戒云:嘔多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,以嘔屬太陽故也。且發熱而非往來之寒熱,尤難辨識。果系少陽證,則太陽證將罷,不似陽明之不可攻。若系太陽遷延未罷,誤下即成痞結,其為逆更大矣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中篇
(28)有人患寒邪引起的感冒,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結果病人腹瀉不止,持續好多天,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,肚子裡咕嚕作響,心窩處脹硬滿滿的,想吐,心裡煩躁不安。醫生見他心窩脹硬,以為病沒治好,又再次用下瀉的方法,結果脹硬更嚴重了。這並不是因為體內有熱結,而是因為胃裡虛弱,外邪上逆,所以才導致心窩脹硬,因此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
這條記載的痞證,傷寒和中風是互通的說法。主要意思就是腹瀉不止、食物消化不良、腹鳴、嘔吐煩躁,這些都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,導致胃中空虛所造成的症狀。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誤以為是熱結而再次使用瀉下法,那麼脹硬的症狀一定會加重,所以文中特別強調胃中虛弱,外邪上逆才是致病的原因。處方使用甘草瀉心湯,是將生薑瀉心湯中的生薑、人參去除不用,而將甘草、乾薑的用量加倍。外邪乘虛而入,結聚於心窩,本來應該使用人參,但因為已經錯誤治療過一次,痞證已經很嚴重了,而人參藥性平和,缺乏強烈的攻邪之力,所以不用。
生薑辛溫,是最適合使用的藥物,但是因為它的藥力較弱,容易使體液上湧,外邪可能隨之犯上,所以用乾薑代替,加倍用量來開通痞證。而用甘草做主藥,鎮守中焦,這樣心窩和肚子裡的症狀就能逐漸平息。現在的人只知道用乾薑代替生薑是錯誤的,卻不知道用乾薑代替生薑散邪也是不妥當的;只知道甘草增量可以去滿,卻不知道甘草本身就有去除脹滿的作用。
(29)傷寒病經過大量瀉下後,又再次發汗,導致心窩脹硬,並且畏寒,這是因為表邪未解,不能攻治痞證,應該先解表,表邪解了才能攻治痞證。解表,用桂枝湯;攻治痞證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大量瀉下之後又發汗,先治裡後治表,治療順序顛倒錯誤。寒邪已經深入內裡,結聚在心窩,症狀又伴有畏寒,表明表邪並未因發汗而減弱,所以不能再攻治痞證,應該用桂枝湯解表,先解除外邪。外邪解除後,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治心窩的痞證。
(30)脈象浮而緊,卻又使用了瀉下法,導致緊脈內陷,而出現痞證。按壓腹部感覺柔軟,只是氣滯引起的痞證。心窩脹硬,按壓感覺柔軟,脈象在關脈處浮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心窩脹硬,又伴有畏寒出汗,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
傷寒脈象浮而緊,就不能使用瀉下法,錯誤使用瀉下法導致緊脈內陷,寒邪就會轉入更深,因此出現痞證。外邪和內在的寒飲凝聚在一起,所以心窩部位脹滿堅硬。如果按壓感覺柔軟而不堅硬,說明病情中沒有寒飲。它所伴隨的是體內陰氣上逆,聚集在心窩而形成痞證。陰氣上逆,只有苦寒的藥物才能瀉掉它,上文提到的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的方法就是確定的治療方法。如果伴有畏寒出汗,就要在前方中加入附子,以救治陽氣虛弱。
總之,陰盛陽衰的情況要特別注意。現在畏寒出汗,情況已經很明顯了,所以將附子另煎取汁和藥一起服用,這樣就能各司其職,共同完成治療的效果。即使是一個瀉心湯方,其治療方法也是如此嚴謹。
(31)傷寒五六天,嘔吐發熱,是柴胡湯的主治證候,但卻用其他的瀉下藥物治療,柴胡證候仍然存在,就再次使用柴胡湯。雖然已經用過瀉下藥,但不算逆治,病症會逐漸好轉,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。如果心窩部位脹滿堅硬疼痛,這是結胸,用大陷胸湯治療;如果只是脹滿而不疼痛,這是痞證,柴胡湯不適合使用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。
這一段內容應該放在少陽篇裡,因為裡面提到了半夏瀉心湯的用法,不便在此分析,所以全文錄入。
前面已經討論過結胸有陽明病的兼證,這裡再次討論結胸和痞證有少陽病的兼證。五六天嘔吐發熱是少陽病的本證,但太陽病未癒時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所以陽明篇中告誡:即使嘔吐很多,有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能攻治,因為嘔吐屬於太陽病的症狀。而且發熱又不是往來寒熱,更難辨別。如果確實是少陽病,那麼太陽病將要痊癒,不像陽明病那樣不能攻治。如果是太陽病遷延未癒,誤用瀉下藥就會形成痞證結胸,這逆治的程度就更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