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18)
卷一 (18)
1. 太陽經中篇
仲景所以諄諄告戒者,正恐人以傷寒已得汗之證,認為傷風有汗,而誤用桂枝,故特出誤汗、誤下兩條,示以同歸麻黃一治之要,益見營衛分途,而成法不可混施矣。
服麻黃湯後,有陽氣暴虛,叉手冒心二法
一法,心下悸,欲得按。
一法,耳聾無聞。
(23)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原文
發汗過多,陽氣虛衰。陽本受氣於胸中,胸中陽氣不足,故叉手冒心,不說到陰血上;方用桂枝甘草固表緩中,亦未說到養血上。注謂汗多則血傷,血傷則心虛,反置陽虛不理,所謂迂闊而遠於事情也。
(24)未持脈時,病人叉手自冒心,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,此必兩耳聾無聞也。所以然者,以重發汗虛故如此。原文
此示人推測陽虛之一端也。陽虛耳聾,宜亟固其陽,與少陽傳經邪盛之耳聾迥別矣。
服麻黃湯後,有陽氣暴虛,陰邪上逆,臍下悸、腹脹滿二法
一法欲作奔豚,預伐其邪。
一法行氣補益,以除其滿。
(25)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原文
汗本心之液,發汗後臍下悸者,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。腎邪欲上陵心,故臍下先悸。取用茯苓、桂枝,直趨腎界,預伐其邪,所謂上兵伐謀也。
(26)發汗後,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原文
吐後腹脹與下後腹脹多為實,以邪氣乘虛入里為實也。若發汗後,外已解而腹脹滿,知非裡實之證,由脾胃氣虛,津液摶結,陰氣內動,壅而為滿也。故以益胃和脾,降氣滌飲為治也。
服麻黃湯,汗後,不由誤下,津干飲結,胃困變痞一法
(27)傷寒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知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原文
汗後外邪雖解,然必胃氣安和,始得脫然無恙,以胃主津液故也。津液因邪入而內結,因發汗而外亡,兩傷告匱,其人心下必痞硬,以伏飲摶聚,胃氣不足以開之也。胃病,故乾噫食臭,食入而噯餿酸也。胃病,故脅下有水氣,水入而旁滲脅肋也。胃中水穀不行,腹中必雷鳴,而搏擊有聲,下利而清濁不分也。
雖不由誤下而且成痞,設誤下,其痞結又當何以耶?上篇論結胸及痞之源,云胃中空虛,此云胃中不和,互意,以其未經誤下而致空虛。但言不和,然不和已足成痞,胃氣所關之鉅,固若此哉!
誤下成痞,用瀉心湯諸方次第不同四法
一法,誤下後,再誤下,客熱虛痞,用甘草瀉心湯。
一法,誤下後,復發汗,惡寒,先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一法,陰氣協熱邪作痞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;陰氣乘陽虛作痞,用附子瀉心湯。
一法,心下滿而不痛者,用半夏瀉心湯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中篇
張仲景一再告誡的原因,正是擔心人們把傷寒已出汗的症狀,誤認為是普通傷風感冒出汗,而錯誤地使用桂枝湯,因此特別列出誤汗、誤下兩條,說明它們都應該以麻黃湯治療,更能體現營衛分佈的差異,以及治療方法不能混用的原則。
服用麻黃湯後,出現陽氣暴虛,表現為叉手捂胸兩種情況:
一種是心下悸動,想讓人按壓。
一種是耳聾聽不見。
(23) 出汗過多,病人叉手捂胸,心下悸動,想讓人按壓,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原文中說汗多則傷血,血傷則心虛,卻忽略了陽虛的問題,這是治法失當。
(24) 在未把脈診斷前,病人叉手捂胸,醫生讓其咳嗽卻咳不出來,這一定是兩耳都聽不見了。原因是因過度出汗導致陽氣虛弱。原文說明了推測陽虛的一個方面。陽虛導致耳聾,應該迅速溫補陽氣,這與少陽經傳經邪盛導致的耳聾完全不同。
服用麻黃湯後,出現陽氣暴虛,陰邪上逆,表現為臍下悸動、腹脹兩種情況:
一種是感覺好像要發生奔豚病(一種腹部氣逆衝擊的病症),需要預先清除邪氣。
一種是需要行氣補益,以消除脹滿。
(25) 出汗後,病人臍下悸動,好像要發生奔豚病,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。原文指出,汗液是心液,出汗後臍下悸動,是因為心氣虛弱而腎氣亢進。腎邪欲上犯於心,所以臍下先悸動。使用茯苓、桂枝,直接作用於腎經,預先清除邪氣。
(26) 出汗後,腹部脹滿,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。原文指出,嘔吐後或瀉下後腹脹多為實證,是邪氣乘虛入侵內臟造成的。但出汗後腹部脹滿,則不是裡實證,而是脾胃氣虛,津液停滯,陰氣內動,阻塞而導致脹滿。所以治療方法是益胃和脾,降氣消水。
服用麻黃湯後出汗,並非因誤下而導致津液乾燥停滯,胃氣不和,出現痞症:
(27) 傷寒出汗,邪氣消除後,胃中感覺不適,心下痞硬,乾嘔,食物腐臭,脅下有水氣,腹部腸鳴,下利,用生薑瀉心湯治療。原文指出,雖然外邪已解,但必須胃氣調和才能痊癒,因為胃主司津液。邪氣入侵導致津液內結,出汗又導致津液外洩,兩者耗傷,所以心下痞硬,因為停滯的津液阻塞,胃氣不足以疏通。胃病所以乾嘔食物腐臭,食物進入胃中而噯氣酸臭。胃病所以脅下有水氣,水液入侵而滲透到脅肋。胃中水穀不能通行,腹部必然腸鳴,並有搏擊之聲,下利而清濁不分。
即使不是因為誤下而導致痞症,如果誤下了,痞結又當如何治療呢?上篇論述結胸和痞的病因,說胃中空虛,這裡說胃中不和,意思相近,因為它並非因誤下而導致空虛,只說不和,然而不和已經足以導致痞症,胃氣的重要性,由此可見。
誤下導致痞症,用瀉心湯等不同方劑的順序,有四種情況:
一種是誤下後,再次誤下,客熱虛痞,用甘草瀉心湯。
一種是誤下後,又出汗,惡寒,先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一種是陰氣與熱邪共同導致痞症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;陰氣乘虛陽氣不足導致痞症,用附子瀉心湯。
一種是心下脹滿但不疼痛,用半夏瀉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