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7)

1. 太陽經中篇

惡寒者汗出,營衛新虛,故用法以收陰固陽而和其營衛。不惡寒者汗出,表氣未虛,反加惡熱,則津干胃實可知,故用法以泄實而和中。然曰與,似大有酌量,其不當徑行攻下,以重虛津液,從可識矣。

服麻黃湯,汗後,身痛脈遲者,宜行補散一法

(20)發汗後,身疼痛,脈沉遲者,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,新加湯主之。原文

傷寒發汗後,身反疼痛者,乃陽氣暴虛,寒邪不能盡出所致。若脈見沉遲,更無疑矣。脈沉遲者,六部皆然,與尺遲大異。尺遲乃素虛,此為發汗新虛,故於桂枝方中倍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以去邪,用人參三兩以輔正,名曰新加湯者,明非桂枝湯中之舊法也。

門人問:相傳仲景全方止得一百一十二道,因有新加一湯,故名為一百一十三方,其說然歟?答曰:此後人之囈語也。仲景意中,明明桂枝湯不欲與人參並用,以桂枝能解肌表之邪,人參反固肌表之邪故也。然在誤汗、誤下以後,表裡參錯,正氣虛微,餘邪不解,則有不得不並用之證。

如上篇太陽病,外證未除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下、痞硬,表裡不解,用桂枝理中湯,乃革去理中之名,但曰桂枝人參湯者,即此意也。人參尚主半表,故曰新加;理中則全不主表,故革其名,凡此皆仲景精微之蘊也。然桂枝人參湯中去芍藥者,以誤下而邪入於陰,芍藥主陰,不能散陽邪也。

桂枝新加湯中倍芍藥者,以誤汗而陽虛邪湊,恐陽孤無偶,用芍藥以和之,俾不至散亂也。故用法必識立法之意,斯用之各當矣。

服麻黃湯後,不可誤用桂枝,及飲水、灌水過多一法

(21)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發汗後,飲水多者,必喘;以水灌之,亦喘。原文

誤用桂枝固衛,寒不得泄,氣逆變喘,本當用大青龍湯,此於湯中除去桂枝、薑、棗者,以已經一誤,不可再誤,馭藥之嚴也。然有大熱者,恐兼里證,若無大熱,其為表邪實盛可知。故變青龍之制,為麻杏甘石,乃為的對也。飲水多者,內有大熱則能消之,汗后里證未具,內無大熱,故飲水多者,水氣上逆,必為喘也;以水灌其外,冷氣侵膚,與內邪相搏,亦主喘也,即形寒飲冷傷肺之意。但傷肺乃積漸所致,此不過偶傷耳,治法要不出麻杏甘石之外。

見內飲水多,外行水灌,皆足以斂邪閉汗,不獨誤行桂枝湯為然矣。

本麻黃湯證,誤下,表邪未盡,氣逆變喘一法

(22)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原文

易桂枝以石膏,少變麻黃之法,以治誤汗而喘,當矣!乃誤下而喘,亦以桂枝為戒,而不越此方者何耶?蓋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,一從桂枝,一從麻黃,分途異治。由中風之誤下而喘者,用厚朴、杏仁加入桂枝湯中觀之,則傷寒之誤下而喘者,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,乃天造地設,兩不移易之定法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中篇

若患者發冷並出汗,表示營衛機能虛弱,應採用收斂陰氣、溫補陽氣、調和營衛的方法治療。若患者不發冷卻出汗,表示表層氣機未虛,反而伴隨發熱,則說明體內津液阻塞,胃氣壅盛,應採用瀉實和中之法治療。然而,治療方法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,切不可盲目攻下,以免損傷津液。

服用麻黃湯後,出汗,身體疼痛,脈象遲緩者,應採用補散兼施的方法治療。

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象沉遲者,可用桂枝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,人參三兩,組成新加湯治療。傷寒發汗後,身體反而疼痛,是因為陽氣驟然虛弱,寒邪無法完全排出所致。如果脈象沉遲,則更加確診。脈象沉遲,六經皆然,與素體脈象遲緩有所不同。素體脈象遲緩是先天不足,而這是發汗後新發的虛弱,所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倍芍藥、生薑各一兩以祛除邪氣,用人參三兩以扶助正氣,命名為新加湯,說明這與桂枝湯原方不同。

有人問:相傳仲景全書只有112方,因為新增了這一味新加湯,所以才稱為113方,這種說法對嗎?回答說:這是後人的妄言。仲景的本意是,桂枝湯不願與人參同用,因為桂枝能疏解肌表邪氣,而人參反而固護肌表邪氣。然而,在誤用發汗或下瀉藥物之後,表裡錯雜,正氣虛弱,餘邪未盡,則不得不合用二者。

如同上篇太陽病,外邪未除卻多次使用下瀉藥物,導致裡熱加重,大便稀溏,腹部痞硬,表裡不通,則需使用桂枝理中湯,但將理中二字去除,只稱之為桂枝人參湯,其意即在此。人參尚能疏通部分表邪,故稱新加;理中則完全不疏通表邪,故去除其名,這都是仲景用藥精妙之處。然而桂枝人參湯中去掉了芍藥,是因為誤用下瀉藥物導致邪氣入陰,芍藥主治陰證,無法散寒邪。

桂枝新加湯中加倍芍藥,是因為誤用發汗導致陽氣虛弱,邪氣聚集,擔心陽氣孤獨無依,所以用芍藥來調和,使其不致散亂。因此,用藥必須理解其立法之意,才能恰當運用。

服用麻黃湯後,不可誤用桂枝湯,也不可飲水或灌水過多。

發汗後,不可再用桂枝湯。汗出而喘息,沒有明顯發熱者,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。發汗後,飲水過多,必然喘息;用水灌腸,也會喘息。

誤用桂枝湯固護衛氣,寒邪無法排出,氣機逆亂而喘息,本應使用大青龍湯,但此方去掉了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是因為已經犯了一個錯誤,不可再犯,這是用藥謹慎之處。如果伴有明顯發熱,則可能兼有裡證;如果沒有明顯發熱,則說明表邪盛實。所以,改變大青龍湯的組方,改用麻杏甘石湯,這是針對性的治療。飲水過多,如有裡熱則能消解;發汗後裡證未成,內無裡熱,所以飲水過多,水氣上逆,必然喘息;用水灌腸,寒氣侵犯肌膚,與內邪相搏,也會喘息,這就是形寒飲冷傷肺的道理。但是傷肺是積累造成的,這只是偶然受傷,治療方法仍在麻杏甘石湯範圍之內。

飲水過多,或用水灌腸,都會斂邪閉汗,不僅誤用桂枝湯如此。

本為麻黃湯的證候,誤用下瀉藥物,表邪未盡,氣機逆亂而喘息。

下瀉後,不可再用桂枝湯,如果汗出而喘息,沒有明顯發熱,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用石膏代替桂枝,略微改變麻黃湯的組方,用於治療誤用發汗藥物而引起的喘息,是正確的!但是誤用下瀉藥物而引起的喘息,也應該避免使用桂枝湯,而不超過這個方劑的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,一個用桂枝湯,一個用麻黃湯,治療方法不同。由於中風誤用下瀉藥物而引起的喘息,用厚朴、杏仁加入桂枝湯中;而傷寒誤用下瀉藥物而引起的喘息,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,這是天然而然的,兩種病證的治療方法都不會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