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尚論篇卷首 (1)
尚論篇卷首 (1)
1. 尚論篇卷首
2. 尚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大意
後漢張仲景,著《卒病傷寒論》十六卷,當世兆民,賴以生全。傳之後世,如日月之光華,旦而復旦,萬古常明可也。斯民不幸,至晉代不過兩朝相隔,其《卒病論》六卷已不可復睹。即《傷寒論》十卷,想亦劫火之餘,僅得之讀者之口授,故其篇目,先後差錯。賴有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,可為校正。
太醫令王叔和,附以己意,編集成書,共二十二篇。後人德之,稱為仲景之徒。究竟述者之明,不及作者之聖,祗令學者童而習之,白首不得其解。雖有英賢輩出,卒莫能捨叔和疆畛,追溯仲景淵源。於是偶窺一班者,各鳴一得。如龐安常、朱肱、許叔微、韓祇和、王實之流,非不互有闡發,然不過為叔和之功臣止耳,未見為仲景之功臣也。今世傳仲景《傷寒論》,乃宋秘閣臣林億所校正,宋人成無己所詮註之書也。
林億不辨朱紫菽粟,謂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,惟王叔和能學之。其間如葛洪、陶弘景、胡洽、徐之才、孫思邈輩,皆不及也。又傳稱成無己注《傷寒論》十卷,深得長沙公之秘旨。殊不知林、成二家,過於尊信叔和,往往先傳後經,將叔和緯翼仲景之辭,且混編為仲景之書,況其他乎!如一卷之平脈法,二卷之序例,其文原不雅馴,反首列之,以錯亂聖言,則其所為校正,所為詮註者,乃仲景之不幸,斯道之大厄也。元泰定間,程德齋作《傷寒鈐法》,尤多不經。
國朝王履,並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三方,亦竊疑之。謂仲景書甚平易明白,本無深僻,但王叔和雜以己意,遂使客反勝主,而仲景所以創法之意,淪晦不明。今欲以傷寒例居前,六經病次之,類傷寒病又次之。至若雜病、雜脈、雜論與傷寒無預者,皆略去。計得二百八十三條,並以「治」字易「法」字,而曰二百八十三治。
雖有深心,漫無卓識,亦何足取?萬曆間,方有執著《傷寒條辨》,始先即削去叔和《序例》,大得尊經之旨。然未免失之過激,不若愛禮存羊,取而駁正之。是非既定,功罪自明也。其於太陽三篇,改叔和之舊,以風寒之傷營衛者分屬,卓識超越前人。此外不達立言之旨者尚多,大率千有餘年,若明若昧之書,欲取而尚論之,如日月之光昭宇宙,必先振舉其大綱,然後詳明其節目,始為至當不易之規。誠以冬春夏秋,時之四序也。
冬傷於寒,春傷於溫,夏秋傷於暑熱者,四序中主病之大綱也。舉三百九十七法,分隸於大綱之下,然後仲景之書,始為全書。其冬傷於寒一門,仲景立法,獨詳於春夏秋三時者,蓋以春夏秋時令雖有不同,其受外感則一,自可取治傷寒之法,錯綜用之耳。仲景《自序》云:學者若能尋余所集,思過半矣!可見引伸觸類,治百病有餘能,況同一外感乎!是春夏秋之傷溫、傷熱,明以冬月傷寒為大綱矣。
白話文:
後漢時期的張仲景,撰寫了《卒病傷寒論》共十六卷,當時的人們依靠這部著作得以保命。此書傳至後世,猶如日月的光芒,日復一日,永恆明亮。然而,百姓不幸,在晉代,距離張仲景的時代不過兩個朝代,他的《卒病論》六卷已經無法再見。即使《傷寒論》十卷,似乎也是在災難後,僅憑口述傳承下來,因此篇章的順序出現錯誤。幸好有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三個藥方的名稱,可以作為校正的依據。
太醫令王叔和,根據自己的理解,編輯整合成書,共有二十二篇。後人對他充滿感激,稱他為張仲景的弟子。然而,傳承者的智慧遠不及創作者的聰明,只讓學者從小學習,到老卻無法理解其中的深意。即便有傑出的人才陸續出現,終究無法擺脫王叔和的影響,追尋張仲景的根源。於是,偶爾有所領悟的人,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。如龐安常、朱肱、許叔微、韓祇和、王實等人,雖然都有各自的見解,但不過是王叔和的追隨者罷了,並未真正成為張仲景的追隨者。現今傳世的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是由宋代祕閣大臣林億校正,由宋代人成無己註釋的版本。
林億不能分辨是非,認為自張仲景至今八百多年,只有王叔和能夠學習他的理論。期間如葛洪、陶弘景、胡洽、徐之才、孫思邈等,都無法達到。又傳說成無己註釋的《傷寒論》十卷,深刻理解了張仲景的祕訣。然而,林、成二人過度信奉王叔和,常常先傳後經,將王叔和輔助張仲景的言論,混編為張仲景的著作,更何況其他的呢!例如第一卷的平脈法,第二卷的序例,原本的文詞並不優美,反而被列在前面,使得聖人的言論混淆不清,他們所謂的校正和註釋,對於張仲景來說,是不幸,對於醫學來說,是巨大的困擾。元朝泰定年間,程德齋撰寫了《傷寒鈐法》,更是充滿錯誤。
明朝的王履,對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三個藥方也有懷疑。他認為張仲景的書非常通俗易懂,本來沒有深奧的地方,只是王叔和加入了自己的觀點,使得客觀的描述反而超過了主觀的描述,導致張仲景創立法則的初衷模糊不清。現在想要將傷寒的範例放在前面,六經病其次,類似傷寒病再次之。至於那些和傷寒無關的雜病、雜脈、雜論,都省略掉。總計得到二百八十三條,並且用「治」字代替「法」字,稱之為二百八十三治。
雖然用心良苦,但缺乏卓越的見識,又有什麼價值呢?明朝萬曆年間,方有執著《傷寒條辨》,首先刪除了王叔和的序例,完全遵循經典的精神。然而,不免有些過激,不如保存禮儀,取其精華,駁斥其錯誤。是非分明,功過自然顯現。他對於太陽三篇,改變了王叔和的舊觀點,將風寒對營衛的傷害分類,見解超越前人。除此之外,對於立言的宗旨仍有很多不解之處,大約一千多年來,這本書一直處於半明半暗的狀態,想要探討它,必須像日月照亮宇宙一樣,先確立大綱,然後詳細說明細節,這樣纔是最恰當和不可更改的原則。確實,冬天、春天、夏天、秋天,是四季的循環。
冬天受寒,春天受溫暖,夏天和秋天受暑熱,這是四季中疾病的大綱。將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,分類在大綱下,然後張仲景的書才能算是完整的。在冬天受寒這一類別中,張仲景的法則,特別詳細地描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,因為春夏秋的氣候雖然不同,但受到外界的感染是一樣的,可以取用治療傷寒的方法,綜合運用。張仲景在自序中提到:如果學者能研究我收集的資料,那麼理解的程度就會提高一半以上!可見,通過類比和擴展,治療各種疾病的能力將大大提升,何況是同樣的外感呢!因此,春夏秋的溫熱傷害,明確地以冬天受寒為大綱。
至於傷寒的六經中,又以太陽經為大綱,而在太陽經中,又以風傷衛、寒傷營、風寒同時傷營衛為大綱。過去,大綱混在細節中,無法理清,只覺得書籍殘缺難讀。現在大綱已經確定,然後詳細研究細節,才發現張仲景的書中有嚴謹的規則。不僅法則中有更多的法則,方劑中也有更多的法則。全面理解和應用,才能真正體會到書中的精髓,閱讀時心靈開闊,不再被以往老師的解釋所矇蔽。
如果按照這種方法深入研究,張仲景的理論將更加光彩照人,我的生命將得到最大的安慰!無論是讚賞還是責怪我,我都無所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