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尚論篇卷首 (3)
尚論篇卷首 (3)
1. 駁正王叔和《序例》
王叔和序例,傳習已久,中人已深,欲削去之,而坊刻盛行,難掩眾目。姑存原文,駁正其失,以定所宗。非故攻擊前賢,實不得已之思耳!
《陰陽大論》云:春氣溫和,夏氣暑熱,秋氣清涼,冬氣冷冽,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。冬時嚴寒,萬類深藏,君子固密,則不傷於寒。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耳。其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。以傷寒為毒者,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。
引用《內經》,足見大意。然入一毒字,便開過端。
中而即病者,名曰傷寒;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。
寒邪由肌膚而入,辛苦之人,邪藏肌膚則有之;若膏粱輩,冬不藏精者,其寒邪且有藏於骨髓者矣。是未可以一端定也。
至春變為溫病。
變字下得怪誕駭人。
設謂春氣既轉為溫,則病發不當名傷寒,當變其名為溫病則正矣。
至夏變為暑病。
此一語尤為無據。蓋暑病乃夏月新受之病,豈有冬月伏寒,春時不發,至夏始發之理乎?
設謂夏氣既轉為熱,外邪當變名為熱病則正矣。
暑病者,熱極重於溫也。
此一語,更添蛇足。設有冬時伏寒,至春不發,其邪本輕可知,豈有反重於溫之理乎?其誤始於楊操。
是以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,皆由冬時觸寒所致,非時行之氣也。
《內經》但言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未嘗言夏必病暑也。但言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,未嘗牽引冬春也。其意蓋謂春月之病始於冬,秋月之病始於夏耳。此等關頭不徹,故以溫熱病並舉,故謂暑重於溫。
凡時行者,春時應暖,而反大寒;夏時應熱,而反大涼;秋時應涼,而反大熱;冬時應寒,而反大溫。此非其時而有其氣。是以一歲之中,長幼之病多相似者,此則時行之氣也。
未明傷寒,先明異氣,借客形主,似無不可。但傷寒要領,全不挈出,通篇有客無主,殊不可耳。
大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,及時行疫氣之法,皆當按鬥歷占之。九月霜降後,宜漸寒,向冬大寒,至正月雨水節後,宜解也。所以謂之雨水者,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。至驚蟄二月節後,氣漸和暖,向夏大熱,至秋便涼。從霜降以後,至春分以前,凡有觸冒霜露,體中寒即病者,謂之傷寒也。
其冬有非節之暖者,名曰冬溫。冬溫之毒,與傷寒大異,冬溫復有先後,更相重沓,亦有輕重,為治不同,證如後章。
漫衍己意,明異氣之輕重不同,於仲景之文無涉,況復所言紕繆。
證如後章,其意指篇後溫瘧、風溫、溫毒、溫疫為言。此無識之最者也。然後來諸家,偏奉之為祖,詎非得所託而傳信耶?真紫之奪朱,鄭聲之亂雅樂矣!詳辨附序例後。
從立春節後,其中無暴大寒,又不冰雪,而有人壯熱為病者,此屬春時陽氣,發於冬時伏寒,變為溫病。
於字費解。
白話文:
王叔和的序例,流傳很久了,影響也很深遠,想要刪除它,但坊間刻印廣泛流傳,難以掩蓋眾人的目光。姑且保留原文,並駁斥其錯誤,以確立遵循的標準。這並非故意攻擊前賢,實在是不得已的想法啊!
《陰陽大論》說:春天的氣候溫和,夏天炎熱,秋天清涼,冬天寒冷,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順序。冬天嚴寒,萬物都深藏起來,君子如果固守密閉,就不會受到寒冷的傷害。那些觸犯寒冷的人,才叫做傷寒。其實,受到四季之氣的傷害,都會生病。之所以把傷寒當作最嚴重的病邪,是因為它具有最強烈的殺傷力。
引用《內經》,可見其大意。但是加入一個「毒」字,就開啟了錯誤的開端。
受寒後立即發病的,叫做傷寒;沒有立即發病的,寒毒就潛藏在肌膚中。
寒邪從肌膚侵入,勞苦的人,寒邪潛藏在肌膚中是可能的;但是那些生活富裕、冬天不注意養生的人,寒邪甚至可能潛藏在骨髓中。因此,不能一概而論。
到了春天,就會轉變為溫病。
這個「變」字用得太過離奇嚇人了。
如果說春天的氣候轉為溫熱,那麼發病時就不應該叫做傷寒,應該改名叫溫病才對啊。
到了夏天,就會轉變為暑病。
這句話更是沒有依據。因為暑病是夏天新受的病,哪有冬天潛伏的寒邪,春天不發作,到了夏天才發作的道理呢?
如果說夏天的氣候轉為炎熱,外邪應該改名叫熱病才對啊。
暑病,是熱的程度比溫更嚴重。
這句話,更是多此一舉。如果冬天潛伏的寒邪,到了春天都不發作,那麼其邪氣本來就輕微可知,怎麼會反而比溫熱更嚴重呢?這個錯誤的觀點起源於楊操。
所以,勞苦的人,在春夏多發生溫熱病,都是因為冬天受寒引起的,並非當季的時行疫氣。
《內經》只說冬天受到寒邪,春天一定會發生溫病,並沒有說夏天一定會發生暑病。只說夏天受到暑邪,秋天一定會發生瘧疾,並沒有牽扯到冬天和春天。它的意思大概是說,春天的病起源於冬天,秋天的病起源於夏天。這些關鍵點沒有理解透徹,所以才把溫熱病並列,說暑邪比溫邪更嚴重。
凡是時行疫氣,都是春天應該溫暖,卻反而很寒冷;夏天應該炎熱,卻反而很涼爽;秋天應該涼爽,卻反而很炎熱;冬天應該寒冷,卻反而很溫暖。這都是在不該有的季節出現了不該有的氣候。所以,一年之中,無論老少,生的病都非常相似,這就是時行疫氣。
還沒弄明白傷寒,先說明了異常的氣候,借用外在環境來解釋發病,似乎也可以。但是,傷寒的要領,完全沒有點明,通篇只有外在環境而沒有說明人體自身,實在是不可取啊。
要了解四季正常氣候的致病情況,以及時行疫氣的規律,都應該按照曆法來推算。九月霜降之後,應該逐漸轉寒,到了冬天更加寒冷,直到正月雨水節氣後,天氣才開始解凍。之所以稱為雨水,是因為冰雪融化成了雨水。到了驚蟄二月節氣後,天氣漸漸溫暖,到了夏天更加炎熱,直到秋天轉涼。從霜降以後,到春分以前,凡是接觸霜露,體內受寒而立即發病的人,就叫做傷寒。
冬天出現非節氣的溫暖天氣,叫做冬溫。冬溫的毒性,與傷寒大不相同,冬溫的發病還有先後之分,病情輕重也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,相關的證候在後面的章節說明。
這些隨意發揮的個人見解,說明了異常氣候的輕重不同,與張仲景的醫學思想沒有關係,更何況說的內容也錯誤百出。
所謂「證如後章」,意思是後面篇章講的溫瘧、風溫、溫毒、溫疫等病。這是最無知的表現。但是後來的醫家,卻偏偏把它當作祖師爺的教誨,難道不是因為找到了可以依附的對象才這樣傳播開來的嗎?這真是用紫色奪走了紅色的光彩,用鄭國的靡靡之音擾亂了高雅的音樂啊!詳細的辨析在序例之後附錄。
從立春節氣之後,如果沒有突然出現嚴寒,也沒有冰雪,但是有人發高熱生病,這就屬於春天的陽氣,由於冬天潛伏的寒邪而轉變成的溫病。
這個「於」字讓人費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