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合病
合病者,兩經之證各見一半,如日月之合朔,如王者之合圭璧,界限中分,不偏多偏少之謂也。
(1)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原文
(2)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無汗,惡風者,葛根湯主之。原文
二條以有汗、無汗定傷風、傷寒之別。蓋太陽初交陽明,未至兩經各半,故仲景原文不用合病二字。然雖不名合病,其實乃合病之初證也。𠘧𠘧者,頸不舒也。頸屬陽明,既於太陽風傷衛證中,才見陽明一證,即於桂枝湯內,加葛根一藥;太陽寒傷營證中,才見陽明一證,即於麻黃湯內,加葛根一藥,此大匠天然不易之彀率也。然第二條不用麻黃全方加葛根,反用桂枝全方加麻黃、葛根者,則並其巧而傳之矣。
見寒邪既欲傳於陽明,則胸間之喘必自止,自可不用杏仁。況頸項背俱是陽位,易於得汗之處。設以麻黃本湯加葛根,大發其汗,將毋項背強𠘧𠘧者,變為經脈振搖動惕乎!此仲景之所為精義入神也。
桂枝湯、麻黃湯,分主太陽之表;葛根湯,總主陽明之表;小柴胡湯,總主少陽之表,三陽經合、並受病,即隨表邪見證多寡定方,絲絲入扣。
(3)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原文
(4)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原文
二條又以下利、不下利辨別合病主風、主寒之不同也。風者陽也,陽性上行,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;寒者陰也,陰性下行,故合陽明胃中之水穀而下奔。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根湯,以滌飲止嘔;若下利,則但用葛根湯,以解兩經之邪,不治利,而利自止耳。葛根湯即第一條桂枝湯加葛根,不用麻黃者是也。
(5)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麻黃湯主之。原文
兩經合病,當合用兩經之藥,何得偏用麻黃湯耶?此見仲景析義之精。蓋太陽邪在胸,陽明邪在胃,兩邪相合,必上攻其肺,所以喘而胸滿。麻黃、杏仁治肺氣喘逆之專藥,用之恰當,正所謂內舉不避親也,何偏之有?
(6)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原文
太陽陽明合病下利,表證為多;陽明少陽合病下利,里證為多;太陽少陽合病下利,半表半裡之證為多,故用黃芩、甘草、芍藥、大棗為和法也。
(7)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。其脈不負者,順也。負者,失也,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原文
土木之邪交動,則水穀不停而急奔,故下利可必也。陽明脈大,少陽脈弦,兩無相負,乃為順候。然兩經合病,陽明氣衰,則弦脈獨見,少陽勝而陽明負矣。下之,固是通因通用之法,而土受克賊之邪,勢必藉大力之藥,急從下奪,乃為解圍之善著。然亦必其脈滑而且數,有宿食者,始為當下無疑也。設脈不滑數而遲軟,方慮土敗垂亡,尚敢下之乎!
白話文:
所謂的「合病」,是指兩種經脈的病症各出現一半,就像太陽和月亮在朔日重合,又像君王合用玉圭玉璧一樣,界線分明,不多也不少。
(1)太陽病,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,反而出汗怕風的症狀,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。
(2)太陽病,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,沒有汗,怕風的症狀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
這兩條條文用有沒有汗來區分是傷風還是傷寒。這是因為太陽經剛剛和陽明經相交,還沒有到兩種經脈各佔一半的情況,所以原文中仲景沒有用「合病」這兩個字。雖然沒有稱之為「合病」,但實際上已經是「合病」的初期表現了。所謂的「僵硬」,是指脖子不舒服。脖子屬於陽明經,既然在太陽經感受風邪導致的衛表證中,才剛剛出現陽明經的一個症狀,就應該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這味藥;在太陽經感受寒邪導致的營表證中,才剛剛出現陽明經的一個症狀,就應該在麻黃湯中加入葛根這味藥。這是大醫家自然而然的規律。然而,第二條條文不用麻黃湯全方加上葛根,反而用桂枝湯全方加上麻黃、葛根,這就更加巧妙地傳達了其中的精髓。
可見寒邪已經想要傳到陽明經,那麼胸部的喘氣一定會停止,自然也就不需要用杏仁了。而且脖子、背部都是陽位,容易出汗的地方。如果用麻黃湯全方加上葛根,大發汗,恐怕會使脖子和背部僵硬的症狀,轉變成經脈震動抽搐的狀況!這正是仲景所說的精妙之處。
桂枝湯、麻黃湯,分別主要治療太陽經的表證;葛根湯,主要治療陽明經的表證;小柴胡湯,主要治療少陽經的表證。三陽經同時或合併受病,就根據表邪的表現和多少來確定用藥,非常精確。
(3)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生病,沒有腹瀉,只有嘔吐的,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。
(4)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生病的人,一定會腹瀉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
這兩條條文又根據有沒有腹瀉來區分合病主要是風還是寒。風邪是陽邪,陽氣向上走,所以會和陽明經胃中的水飲一起向上逆行導致嘔吐;寒邪是陰邪,陰氣向下走,所以會和陽明經胃中的水穀一起向下奔走導致腹瀉。如果向上逆行就必須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,來化解水飲止住嘔吐;如果是腹瀉,就只需要用葛根湯,來解除兩種經脈的邪氣,不用特別治療腹瀉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葛根湯就是第一條提到的桂枝湯加上葛根,不用麻黃的原因就在這裡。
(5)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生病,出現喘氣而且胸部脹滿的,不能用攻下的藥,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。
兩種經脈合併生病,應該合用兩種經脈的藥物,為什麼反而只用麻黃湯呢?這就體現了仲景分析病理的精妙之處。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在胸部,陽明經的邪氣在胃部,兩種邪氣相合,一定會向上侵犯到肺部,所以會出現喘氣和胸部脹滿的症狀。麻黃、杏仁是治療肺氣喘逆的專用藥,用在這裡非常合適,正所謂「內舉不避親」,哪裡有偏頗呢?
(6)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生病,出現腹瀉的,用黃芩湯來治療;如果出現嘔吐的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。
太陽和陽明經合併生病引起的腹瀉,表證比較多;陽明和少陽經合併生病引起的腹瀉,裡證比較多;太陽和少陽經合併生病引起的腹瀉,是半表半裡的證,所以用黃芩、甘草、芍藥、大棗來調和。
(7)陽明經和少陽經合併生病,一定會腹瀉。如果脈象沒有互相克制,就是順的表現。互相克制的脈象,就是失調的表現,稱為「負」。如果脈象滑而數,說明有積食,應該用攻下的藥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土(陽明)和木(少陽)的邪氣互相作用,就會使水穀不停留而快速向下,所以一定會腹瀉。陽明經的脈象應該是大的,少陽經的脈象應該是弦的,如果兩者不互相克制,就屬於順的表現。然而,兩種經脈合併生病,如果陽明經的氣衰弱,那麼就只會出現弦脈,說明少陽經強盛而陽明經衰弱了。用攻下的藥,固然是順應病勢的方法,但是土(陽明)受到克制的邪氣,一定需要藉助強力的藥物,快速從下方排出,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。但必須是脈象滑而且數,說明有積食的情況,才能毫不猶豫地用攻下法。如果脈象不滑數而是遲緩軟弱,就要擔心脾胃衰敗,不敢用攻下法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