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太陽經中篇

辨寒傷營之證,當汗不汗,反行針灸致變二法

(5)太陽傷寒者,加溫針,必驚也。原文

溫針欲以攻寒,孰知針用火溫,營血得之,反增其熱。營氣通於心,引熱邪以內逼神明,必致驚惶而神亂也。

(6)脈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,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原文

外邪挾火勢上炎,必不下通陰分,故重而痹也。

辨脈浮及浮數,宜用麻黃湯發汗一法

(7)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原文

傷寒之脈,陰陽俱緊,其脈但浮及浮數而不兼緊,似可不用麻黃湯。然寒既入營,舍麻黃湯定法,別非他藥可代,故重申其意。見脈緊固當用麻黃湯,而脈浮不緊者,乘其邪方在表,當用麻黃湯托出其邪,不使得入。即脈浮數而不緊者,乘其勢正欲傳,當用麻黃湯擊其半渡而驅之使出。

參看中風證脈浮宜用桂枝湯。可見天然一定之法,不因邪勢之淺深輒可變易也。

服麻黃湯,得汗後,察脈辨證,有次第不同三法

一法,汗解後,復感、復煩、脈浮數者,宜更藥解散。

一法,脈浮數而煩,加渴者,宜兩解表裡。

一法,具兩解證,不渴者,用藥宜里少表多。

(8)傷寒發汗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原文

發汗後病解,半日許復煩,脈復浮數,明系汗後表疏,邪風襲入所致,即不可再用麻黃湯,宜更變發汗之法,改用桂枝可耳。用桂枝者,一以邪重犯衛,一以營虛不能復任麻黃也。

(9)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原文

脈浮數而煩,與上同也,加之以渴,則津液為熱所耗而內燥,里證具矣。津液內耗,即非細故,宜用四苓以滋其內,而加桂以解其外,比上更用桂枝之法,又大不同者,以無復感故也。然既云兩解表裡之邪熱,則五苓散中,術用蒼,桂用枝,從可推矣。

按:五苓兩解表裡之法,風傷衛、寒傷營俱用之。

(10)傷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原文

傷寒以無汗故煩,汗出則不煩可知矣。但汗出而渴,則上條五苓兩解表裡之法,在所必用。若汗出而並不渴,則里證本輕,故用桂枝湯中之三,五苓湯中之一,少示三表一里之意,名曰茯苓甘草湯,以消息病情而分解微邪,如璋判圭合,允為寶符。

辨脈浮緊浮數,尺脈反遲反微,不可發汗二法

一法,脈浮緊,身疼痛,宜以汗解,但尺遲則不可汗。

一法,脈浮數,即誤下仍當發汗,但尺微則不可汗。

(11)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。保以知之?然,以營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原文

脈浮而緊,遍身疼痛,乃傷寒正病,亟當發汗以驅逐外邪者也。設其人元氣素薄,尺中脈遲,則城郭不完,兵甲不堅,米粟不多,根本先欲動搖,尚可背城借一乎!此所以必先建中而後發汗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中篇

辨別寒邪傷及營氣的症狀,該出汗卻不出汗,反用針灸導致病情變化兩種方法

(5)太陽經傷寒,如果用溫針,病人必然驚恐。溫針本意是用溫熱來攻寒,卻不知針灸用火溫熱,反而使營血受熱,增加體內熱量。營氣與心臟相通,會將熱邪引向內部,逼迫神明,必然導致驚恐不安,精神錯亂。

(6)脈象浮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用火灸,邪氣無處可逃,反而因火而盛,病情加重,從腰部以下都會感到沉重疼痛,這叫做火逆。外邪夾雜火勢上炎,必然不能向下通達陰分,所以才會感到沉重疼痛。

辨別脈象浮和浮數,宜用麻黃湯發汗一種方法

(7)脈象浮,病邪在表,可以發汗,應該服用麻黃湯。脈象浮而數,也可以發汗,應該服用麻黃湯。傷寒的脈象,陰陽都緊,但脈象只是浮或浮數而不兼緊,好像可以不用麻黃湯。然而寒邪已經侵入營氣,除了麻黃湯的標準療法,沒有其他藥物可以替代,所以再次強調它的重要性。見到脈象緊就應該用麻黃湯,而脈象浮而不緊,要趁邪氣還在表的時候,用麻黃湯把邪氣托出去,不讓它侵入內部。即使脈象浮數而不緊,趁邪氣正要傳變的時候,就應該用麻黃湯在半途截擊,把它驅逐出去。參看中風症脈象浮宜用桂枝湯。可見治療方法有其一定的規律,不能因為邪氣的淺深而隨意改變。

服用麻黃湯,出汗後,觀察脈象辨別病情,有不同的順序三種方法

一種方法,出汗後,再次感覺不適、煩躁,脈象浮數,應該更換藥物,疏散風寒。

一種方法,脈象浮數且煩躁,還口渴,應該同時治療表裡兩證。

一種方法,同時出現表裡兩證的症狀,但不口渴,用藥應該裡證少、表證多。

(8)傷寒發汗後病情減輕,半天左右又煩躁,脈象浮數,可以再次發汗,應該服用桂枝湯。發汗後病情減輕,半天左右又煩躁,脈象又浮數,說明是汗後表疏,邪風襲入所致,就不能再用麻黃湯,應該改變發汗的方法,改用桂枝湯。使用桂枝湯,一是因為邪氣較重侵犯衛氣,二是因為營氣虛弱,不能再承受麻黃湯的刺激。

(9)發汗後,脈象浮數,煩躁口渴,用五苓散主治。脈象浮數而煩躁,與上面情況相同,再加上口渴,則津液被熱邪消耗而內燥,裡證已經出現。津液內耗不是小事,應該用四苓湯滋養內部,再加桂枝湯解表,比上面單純用桂枝湯的方法,差別很大,因為沒有再次感覺不適。但既然說是同時治療表裡兩證的邪熱,那麼五苓散中,用澤瀉、茯苓、豬苓、桂枝,是可以推斷的。五苓散同時治療表裡兩證的方法,風邪傷及衛氣,寒邪傷及營氣,都可以使用。

(10)傷寒,汗出而口渴,用五苓散主治;不口渴,用茯苓甘草湯主治。傷寒因為不出汗而煩躁,汗出就不煩躁,這是可以知道的。但是汗出而口渴,那麼上面說的五苓散同時治療表裡兩證的方法,就必須使用。如果汗出而不口渴,那麼裡證本來就輕,所以用桂枝湯裡的三味藥,五苓散裡的一味藥,稍微表示三表一里的意思,叫做茯苓甘草湯,來緩解病情,消除輕微的邪氣,如同精雕細琢,確實是寶貴的處方。

辨別脈象浮緊、浮數,尺脈反而遲緩或微弱,不可發汗兩種方法

一種方法,脈象浮緊,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但是尺脈遲緩就不能發汗。

一種方法,脈象浮數,即使誤下藥也應該發汗,但是尺脈微弱就不能發汗。

(11)脈象浮緊,通常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尺脈遲緩,就不能發汗。為什麼這樣知道呢?因為營氣不足,血液減少的緣故。脈象浮而緊,全身疼痛,這是傷寒的正症,應該趕快發汗來驅逐外邪。如果這個人元氣本來就虛弱,尺脈遲緩,那麼就像城牆破損,武器不堅固,糧食不足,根本就搖搖欲墜,怎麼還能背城借一呢!所以必須先調補中氣,然後再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