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太陽經中篇

凡寒傷營之證,列於此篇,法五十八條

按:上篇風傷衛之證,用桂枝湯解肌者,乃是不欲發汗以擾動其營也。不擾其營,但治其衛,常有不及之弊。不及則邪不盡去,勢必傳入於裡,故篇中兩解表裡之法居多。此篇寒傷營之證,用麻黃湯發汗者,乃亟驅其邪,盡從表出,不使停留之法,常有太過之弊。太過則未免因邪傷正,而虛候易生。

設有餘邪不盡者,多未敢再汗,但可和其營衛,或俟其津回,自然得汗,故兩解表裡之法差少。其誤下之證,亦不比上篇之陽邪多變。但發汗之後,其人津液已虛,更加誤下,則津液重虛,所以或邪少虛多而傷其陽,或邪盛熱熾而傷其陰,源同流異,各造其偏,以故治法亦錯出不一,必先會大意,然後一展卷而瞭然於心目也。

辨寒傷營,有定脈定證,總稱傷寒一法

(1)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重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原文

發熱、惡寒、體重、嘔逆、脈陰陽俱緊,凡是傷寒病,必具此五者,故以為總稱。或未發熱者,寒邪初入,尚未鬱而為熱,頃之即熱矣。多有服表藥後,反增發熱者,病必易解。蓋熱鬱未久,藥即領邪外出,無里證故也。仲景恐見惡寒、體重、嘔逆,又未發熱,認為直中陰經之證,操刃殺人,蚤於辨證之先,揭此一語,慮何周耶!

辨傷寒證,用麻黃湯大綱一法

(2)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原文

上條已言傷寒之脈證矣。此復以頭痛、發熱、身疼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惡風、無汗而喘,互發其義。蓋惡寒未有不惡風者,頭身腰節疼痛即體重之應,無汗而喘亦即嘔逆、脈陰陽俱緊之應也。汗乃血之液,血為營,營強則腠理閉密,雖熱,汗不出也。麻黃髮汗散邪,其力最猛,故以桂枝監之,甘草和之,而用杏仁潤下,以止喘逆。

然亦但取微似汗,不須歠熱希粥,正如馭六馬,執轡惟謹,恆虞其泛軼耳。

辨傷寒傳經、不傳經一法

(3)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傷寒二三日,陽明、少陽證不見者,為不傳也。原文

脈靜者,邪在本經,且不能遍,故不傳經。頗欲吐,外邪內搏,身煩、脈數,寒邪變熱,必傳經也。二三日陽明、少陽證不見,即誤治亦止留連於太陽耳。

辨傷寒欲傳不傳,心悸而煩,宜用建中一法

(4)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,以甜故也。原文

欲傳未傳之證,其人內實,差可無慮。若陽氣內虛而心悸,陰氣內虛而心煩,將來邪與虛搏,必至危困。建立其中氣,則邪不易入,即入亦足以御之也。

白話文:

這部分主要講述的是寒邪侵襲人體營分(血液循環系統)的病證,總共包含五十八條法則。

上一篇講述風邪侵襲衛分(體表防禦系統)的病證,使用桂枝湯來解除肌肉的緊張,是不想發汗,以免擾動到營分。不擾動營分,只治療衛分,常常會有治療不足的弊端。治療不足,邪氣就不能完全去除,勢必會傳入到身體內部,所以上一篇中兼顧表裡一同治療的方法比較多。

這一篇講寒邪侵襲營分的病證,使用麻黃湯發汗,是為了迅速驅趕邪氣,讓它完全從體表排出,不讓它停留在體內,這種方法常常會有過於強烈的弊端。過於強烈,就難免會因為驅邪而損傷正氣,容易產生虛弱的症狀。

如果還有殘餘的邪氣沒有完全去除,大多不敢再用發汗的方法,只能調和營分和衛分,或者等待津液恢復,自然就會出汗,所以兼顧表裡一同治療的方法比較少。誤用下法(瀉藥)的病證,也不像上一篇陽邪變化那麼多。但是發汗之後,人體的津液已經虛少,如果再誤用下法,津液會更加虛少,所以會出現邪氣輕微但虛弱嚴重的而損傷陽氣,或者邪氣盛且熱度高而損傷陰氣的情況。這些病症的根源相同,但發展方向不同,各有偏頗,因此治療方法也千差萬別。必須先理解大概的原理,然後才能讀懂這些條文,並理解其中的含義。

辨別寒邪侵襲營分,有固定的脈象和症狀,統稱為傷寒

(1)太陽病,可能已經發燒,也可能還沒發燒,但一定會怕冷,身體沉重,想吐,脈象呈現陰陽都緊的狀態,這就叫做傷寒。原文

發燒、怕冷、身體沉重、想吐、脈象陰陽都緊,凡是傷寒病,一定會具備這五種症狀,所以把它作為傷寒的總稱。如果還沒發燒,說明寒邪剛入侵,還沒有鬱積而化熱,過一會就會發燒了。很多人在服用解表藥(發汗藥)後,反而會發燒加重,這種情況表示病會很快好轉。因為熱鬱積的時間不長,藥物就引導邪氣外出,身體內部沒有其他病變。張仲景擔心看到怕冷、身體沉重、想吐,又沒發燒的情況,會誤認為是寒邪直接侵入陰經的病症,而導致用錯藥害人,所以特別在辨證之前強調這一點,考慮得非常周全。

辨別傷寒證,使用麻黃湯有一個基本原則

(2)太陽病,出現頭痛發燒,身體疼痛,腰部疼痛,骨節疼痛,怕風,不出汗且呼吸急促,可以使用麻黃湯治療。原文

上一條已經說明了傷寒的脈象和症狀。這一條又以頭痛、發燒、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怕風、不出汗且呼吸急促來互相補充說明。怕冷的人一定會怕風,頭部、身體、腰部和關節疼痛就是身體沉重的表現,不出汗且呼吸急促就是想吐、脈象陰陽都緊的表現。汗是血液的液體成分,血屬於營分,營分強健,那麼皮膚腠理就緊密,即使發熱,汗也不容易出來。麻黃發汗散邪,藥力最猛,所以用桂枝來輔助,用甘草來調和,用杏仁潤肺,止咳平喘。

然而,也只是要取得微微出汗的效果,不需要喝熱粥,就像駕馭六匹馬,要謹慎地握住韁繩,時刻擔心它們會跑偏一樣。

辨別傷寒是否會傳經

(3)傷寒第一天,邪氣停留在太陽經,如果脈象平靜,就表示不會傳經;如果想吐,身體煩躁,脈象快而急促,就表示要傳經了。傷寒二三天,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症,就表示不會傳經。原文

脈象平靜,說明邪氣只在本經,且沒有擴散,所以不會傳經。想吐,說明外邪與體內正氣搏鬥,身體煩躁、脈搏快速,是寒邪轉為熱邪的表現,一定會傳經。二三天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症,即使誤診,也只會停留在太陽經。

辨別傷寒將傳未傳,出現心悸和煩躁,應使用建中湯

(4)傷寒二三天,如果出現心悸和煩躁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治療。有嘔吐的人,不可以使用建中湯,因為它比較甜。原文

將傳未傳的病症,如果身體內部比較強壯,還可以不用擔心。如果陽氣虛弱而心悸,陰氣虛弱而煩躁,將來邪氣與虛弱的體質搏鬥,一定會很危險。建立體內的中氣,那麼邪氣就不容易入侵,即使入侵也足以抵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