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厥陰經全篇(法五十五)

(40)下利,脈沉弦者,下重也;脈大者,為未止;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,雖發熱,不死。原文

下利而脈沉弦,主裡急後重,成滯下之證,即所稱痢證也。脈大者,即沉弦中之大;脈微弱數者,即沉弦中之微弱數也。脈微弱數,雖發熱不死,則脈大身熱者,其死可知矣。

(41)熱利,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原文

熱利下重互上文,即傷寒轉痢之謂也。

(42)下利,欲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,白頭翁湯主之。原文

此從上條另申一義,見凡下利慾飲水者,與藏寒利而不渴自殊,乃熱邪內耗津液,縱未顯下重之候,亦當以前湯勝其熱矣。

(43)下利,譫語,以有燥屎也,宜小承氣湯。原文

此與陽明經譫語、胃中有燥屎正同。乃不用大承氣,而用小承氣者,以下利腸虛,兼之厥陰藏寒,所以但用小承氣,微攻其胃,全無大下之條耳。

(44)下利後,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原文

已下利而更煩,似乎邪未盡解,然心下濡而不滿,則為虛煩,與陽明誤下,胃虛膈熱之證頗同,故俱用湧法也。

(45)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原文

厥陰之邪上逆而兼發熱,乃肝膽藏府相連之證也,故用小柴胡湯分散其陰藏陽府之嘔熱也。

(46)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原文

嘔而脈弱,小便利,裡虛且寒;身有微熱,證兼表裡;其人見厥,則陰陽互錯,故為難治。然不難於外熱,而難於內寒也。內寒則陽微陰盛,天日易霾,故當用四逆湯以回陽,而微熱在所不計也。況乾薑配附子,補中有發,微熱得之自除耶。

(47)乾嘔,吐涎沫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嘔家有癰膿者,不可治嘔,膿儘自愈。原文

厥陰之邪上逆而乾嘔、吐涎沫,可用吳茱萸湯以下其逆氣。若陰邪上逆,結而為癰,潰出膿血,即不可復治其嘔,正恐人誤以吳茱萸湯治之耳。識此意者,用辛涼以開提其膿,亦何不可耶!

按:厥陰篇中次第不一:有純陽無陰之證;有陰陽差多差少之證。有陽進欲愈,陰進未愈之證;復有陰居八九,陽居一二之證。厥而發熱,熱深厥深,上攻而成喉痹,下攻而便膿血,此純陽無陰之證也。脈微細欲絕、厥冷,灸之不溫,惡寒、大汗、大利、躁不得臥,與夫冷結關元,此純陰無陽之證也。

厥三日,熱亦三日,厥五日,熱亦五日,手足厥冷,而邪熱在胸,水熱在胃,此陰陽差多差少之證也。渴欲飲水,飢欲得食,脈滑而數,手足自溫,此陽進欲愈之證也。默默不欲食,寸脈雖浮數,尺脈自澀,嘔吐涎沫,腹脹身疼,此陰進未愈之證也。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本自寒下,復誤吐下,脈沉微厥,面反戴陽,此陰居八九,陽居一二之證也。大率陽脈陽證,當取用三陽經治法;陰脈陰證,當合用少陰經治法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全篇(法五十五)

(40) 下痢,脈搏沉而弦急,是裡急後重,病情加重;脈搏有力,表示病情尚未停止;脈搏微弱而頻數,表示病情將自行停止,即使發燒,也不會致命。下痢且脈搏沉而弦急,主要表現為裡急後重,屬於積滯下痢,也就是痢疾。脈搏有力,是指在沉弦的脈象中脈搏有力;脈搏微弱而頻數,是指在沉弦的脈象中脈搏微弱而頻數。脈搏微弱而頻數,即使發燒也不會致命,但脈搏有力且發燒,則死亡的可能性很高。

(41) 熱痢,下痢且腹部沉重,用白頭翁湯治療。熱痢與下重互為表裡,也就是傷寒轉化為痢疾的意思。

(42) 下痢,想喝水,是因為體內有熱,用白頭翁湯治療。這一點是承接上一條,再說明一個意思,凡是下痢想喝水,與因體內寒冷而下痢卻不渴的情況不同,這是熱邪消耗體液,即使還沒有明顯的腹部沉重症狀,也應該用白頭翁湯來清除體內的熱邪。

(43) 下痢,神志不清,是因為腸中有燥屎,應該用小承氣湯。這與陽明經神志不清、胃中有燥屎的情況相同。之所以不用大承氣湯而用小承氣湯,是因為下痢導致腸胃虛弱,加上厥陰經的寒邪,所以只用小承氣湯,輕微攻瀉胃部,避免過度瀉下。

(44) 下痢之後,更加煩躁,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濕潤,這是虛煩,應該用梔子豉湯。下痢之後更加煩躁,似乎邪氣尚未完全消除,但是心下濕潤而不滿,則是虛煩,與陽明經誤用瀉下藥導致胃虛膈熱的情況類似,因此都用湧吐的方法治療。

(45) 嘔吐並發燒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厥陰經的邪氣上逆並伴隨發燒,這是肝膽臟腑相連的症狀,所以用小柴胡湯來疏散肝膽的嘔吐和發燒。

(46) 嘔吐且脈搏微弱,小便頻數,身體微熱,出現厥逆症狀難以治療,用四逆湯治療。嘔吐且脈搏微弱,小便頻數,表明裡虛且寒;身體微熱,兼有表裡症狀;出現厥逆,則陰陽錯亂,所以難以治療。然而,難點不在於外熱,而在於內寒。內寒則陽氣虛弱陰氣盛,容易昏厥,所以應該用四逆湯回陽,而微熱則不必在意。況且乾薑配伍附子,溫補中又能發汗,微熱自然會消退。

(47) 乾嘔,吐出唾沫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嘔吐患者如有癰疽膿腫,不可治療嘔吐,待膿腫自行痊癒。厥陰經的邪氣上逆導致乾嘔、吐出唾沫,可以用吳茱萸湯來降逆氣。如果陰邪上逆,凝聚成癰疽,潰出膿血,則不可再治療嘔吐,擔心有人誤用吳茱萸湯治療。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用辛涼藥物來促進膿腫排出,也是可以的。

總而言之:厥陰篇中病情順序不一:有純陽無陰的症狀;有陰陽比例差異的症狀;有陽氣上升病情好轉,陰氣上升病情未愈的症狀;還有陰氣佔八九成,陽氣佔一二成的症狀。厥逆並發燒,熱邪深入,厥逆加重,上攻則成喉痹,下攻則便血帶膿,這是純陽無陰的症狀。脈搏微細將絕、厥逆發冷,灸治也不溫暖,惡寒、大汗、下痢、煩躁不安,以及關元部位寒冷凝聚,這是純陰無陽的症狀。

厥逆三日,發燒也三日,厥逆五日,發燒也五日,手足厥逆發冷,但邪熱在胸,胃部熱邪,這是陰陽比例差異的症狀。口渴想喝水,飢餓想吃東西,脈搏滑數,手足溫暖,這是陽氣上升病情好轉的症狀。沉默寡言不想吃東西,寸脈雖浮數,尺脈卻澀滯,嘔吐涎沫,腹部脹痛身體疼痛,這是陰氣上升病情未愈的症狀。下痢清穀,裡寒外熱,嘔吐且脈搏微弱,小便頻數,本是寒邪導致下痢,又誤用吐瀉的方法,脈搏沉微厥逆,面色卻紅潤,這是陰氣佔八九成,陽氣佔一二成的症狀。總的來說,陽脈陽證,應該採用三陽經的治療方法;陰脈陰證,應該配合少陰經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