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厥陰經全篇(法五十五)
若食入口即吐,格拒極矣,故用乾薑、人參以溫補其胃,用黃連、黃芩之苦以下逆氣,而解入里之熱邪也。
(31)下利,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原文
下利、脈沉遲,裡寒也。面少赤,有微熱,則仍兼外邪,必從汗解。但戴陽之證,必見微厥,汗中大伏危機,其用法即迥異常法,下條正其法也。
(32)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原文
上條辨證,此條用藥,兩相互發,然不但此也。少陰病,下利清穀,面色赤者,已用其法矣。要知通之正所以收之也,不然豈有汗出而反加蔥之理哉?
(33)下利,手足厥冷,無脈者,灸之,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死。原文
灸之不溫,脈不還,已為死證,然或根柢未絕,亦未可知。設陽氣隨火氣上逆,胸有微喘,則孤陽上脫而必死矣。與少陰病六七日,息高者死正同。
(34)下利後,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原文
厥利無脈,陽去而難於返矣。然在根本堅固者,生機尚存一線,經一周時脈還、手足復溫則生,否則死矣。此即互上條用灸之意,所以不重贅灸法也。少陰下利,厥逆無脈,服白通湯,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;厥陰下利,厥逆脈絕,用灸法,晬時脈還者生,不還者死。可見求陽氣者,非泛然求之無何有之鄉也。
根深寧極之中,必有幾微可續,然後借溫灸為鸞膠耳。
(35)下利,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。溫里,宜四逆湯;攻表,宜桂枝湯。原文
此與太陽中篇下利、身疼用先里後表之法大同。彼因誤下而致下利,此因下利而致腹脹,總以溫里為急者,見睍曰消之義也。身疼痛,有里有表,必清便已調,其痛仍不減,方屬於表。太陽條中已悉,故此不贅。
(36)下利清穀,不可攻表,汗出必脹滿。原文
此條重舉下利清穀,不可攻表以示戒,正互明上條所以必先溫里,然後攻表之義也。見誤攻其汗,則陽出而陰氣彌塞,胸腹必致脹滿而釀變耳。
(37)傷寒下利,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,死。原文
實為邪盛,邪盛必正脫也。
(38)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今自愈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今自愈;設不差,必清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下利脈數,有微熱汗出,今自愈;設復緊,為未解。原文
微熱而渴,證已轉陽,然正恐陽邪未盡也。若脈弱,則陽邪已退可知,故不治自愈。脈數與微熱互意,汗出與脈弱互意,脈緊則不弱矣。邪方熾盛,其不能得汗,又可知矣。
(39)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圊膿血。原文
清、圊同義。脈見浮數,若是邪還於表,則尺脈自和。今尺中自澀,乃熱邪摶結於陰分,雖寸口得陽脈,究竟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膿血也。
白話文:
厥陰經全篇(法五十五)
若食物入口就吐出來,表示阻塞得很厲害,所以要用乾薑、人參溫補胃氣,用黃連、黃芩的苦味來止住嘔逆,並且消除深入臟腑的熱邪。
(31)下痢,脈象沉而遲,病人臉色略顯蒼白,身體微微發熱,排出的糞便稀薄如淘米水,必定是鬱結之氣導致汗出而痊癒,病人會稍微出現厥逆(四肢厥冷)。原因是臉部陽氣外顯,下焦卻虛弱。下痢、脈沉遲,是裡寒的表現。臉色略顯蒼白,卻又微微發熱,則兼夾外邪,必定從汗解。但因為陽氣浮於表面,必然出現輕微厥逆的症狀,出汗時隱藏著很大的危險,其治療方法與常法迥然不同,下一條就說明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(32)下痢排出稀薄如淘米水的糞便,屬於裡寒外熱,汗出後出現厥逆,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上條是辨證論治,此條是藥物應用,兩者互相闡釋,然而不止於此。少陰病,下痢排出稀薄如淘米水的糞便,面色紅潤者,已經說明了治療方法。要知道,通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收斂,否則怎麼會有汗出反而加蔥的道理呢?
(33)下痢,手腳厥冷,摸不到脈象,就要灸治,如果灸治後身體還是不溫暖,或者脈象仍然沒有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喘息,就會死亡。灸治後身體不溫暖,脈象沒有恢復,已經是死亡的徵兆,但也有可能病根尚未完全斷絕,也不能完全肯定。如果陽氣隨著灸火的熱氣上逆,胸部出現輕微喘息,那就是孤陽上脫,必然死亡。這與少陰病六七天後呼吸急促而死的情況相同。
(34)下痢之後,脈象消失,手腳厥冷,經過一天一夜後脈象恢復,手腳變暖則能活,脈象沒有恢復則會死亡。下痢伴隨厥逆,沒有脈象,陽氣已去,很難再回來。但如果根本尚強,仍然有一線生機,經過一天一夜後脈象恢復、手腳變暖則能活,否則就死了。這就是與上一條用灸法的意思互相呼應,所以不再重複灸法。少陰病下痢,厥逆無脈,服用白通湯,脈象突然出現則死,脈象微弱地恢復則活;厥陰病下痢,厥逆脈絕,用灸法,經過一天一夜後脈象恢復則活,不恢復則死。由此可見,尋找陽氣,不能漫無目的地尋找。根基深厚,情況危急,必定有細微的生機可以延續,然後借溫灸來作為聯繫的橋樑。
(35)下痢,腹部脹滿,身體疼痛,應先溫煦裡證,然後再攻治表證。溫煦裡證,宜用四逆湯;攻治表證,宜用桂枝湯。這與太陽病篇中下痢、身痛先治裡證後治表證的方法大同小異。那裡是因錯誤服用瀉藥導致下痢,這裡是因下痢導致腹部脹滿,總是以溫煦裡證為急,這符合「睍曰消」的道理。身體疼痛,既有裡證又有表證,必須等到大便通暢後,疼痛仍然沒有減輕,才屬於表證。太陽病篇中已經詳細說明,所以這裡不再贅述。
(36)下痢排出稀薄如淘米水的糞便,不能攻治表證,出汗必定會導致腹部脹滿。這一條再次強調下痢排出稀薄如淘米水的糞便不能攻治表證,以示警戒,正與上一條互相闡明必須先溫煦裡證,然後再攻治表證的道理。如果錯誤地攻治表證而使其出汗,則陽氣外泄,陰邪更加閉塞,胸腹必定會脹滿而病情加重。
(37)傷寒導致下痢,一天十多次,脈象反而洪大有力,就會死亡。脈象洪大有力表示邪氣盛,邪氣盛則正氣必然衰敗。
(38)下痢,微微發熱且口渴,脈象微弱,則會自然痊癒。下痢,脈象數而口渴,則會自然痊癒;如果沒有好轉,必定會排出膿血,因為有熱邪的緣故。下痢,脈象數,微微發熱且出汗,則會自然痊癒;如果脈象又變得洪大有力,則表示病邪尚未解除。微微發熱且口渴,病情已經轉為陽證,但擔心陽邪尚未完全去除。如果脈象微弱,則陽邪已經退去,所以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。脈象數與微微發熱意思相近,汗出與脈象微弱意思相近,脈象洪大有力則不微弱。邪氣正盛,不能出汗,是可以預料的。
(39)下痢,寸脈反而浮大有力且脈數,尺脈則澀滯,必定會排出膿血。清、圊意思相同。脈象浮大有力且脈數,如果邪氣還停留在表證,則尺脈應該平和。現在尺脈澀滯,是熱邪鬱結在陰分,雖然寸口脈象表現為陽氣,但陰邪最終會向下走而排出膿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