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23)
卷一 (23)
1. 太陽經中篇
煩與譫語本屬胃,此則兼心。小便不利,本屬津液內竭,此亦兼小腸火燔。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又神明內亂,治節不行,百骸無主之明徵也。夫邪方在表裡,其患已及神明,於此而補天浴日,寧復尋常表裡所辨?故用人參、茯苓之補,以益心虛;丹鉛之重,以鎮心驚;龍骨、牡蠣之澀,以為載神之舟楫,一方而批郄導窾,全收安內攘外之功。後人不察,謂是總三陽而和之之法,豈其然哉!
按:傷寒雖云傳足不傳手,其實原無界限。此證手少陰心主為邪所逼,神明內亂,因致譫語無倫,較他症譫語之屬胃實者,相去懸絕,若復以治足經之法治之,必無幸矣。方中藥止九味,用入心藥五種,不以為復。且用非常藥三種,不以為猛。蓋都城震動,勢必悉力入援,非孤注可圖僥倖也。
至於痰飲搏膈,最為剝床者,但用半夏一味。表邪內襲,首發難端者,但從太、少之例,用桂枝、柴胡二味。陽邪入陰,最宜急驅者,但用大黃一味。是則治傷寒吃緊之處,咸落第二義,止從治心諸藥之後,一案共結其局,此等手眼,豈凡近可識耶!
病久脈結代,心動悸,宜補胃生津兼散邪一法
(43)傷寒,脈結代,心動悸者,炙甘草湯主之,一名復脈湯。脈按之來緩,而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反動,名曰結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名曰代陰也。得此脈者,必難治。原文
傷寒病而至脈結代、心動悸,真陰已亡。微邪摶聚者,欲散不散,故立炙甘草湯,補胃、生津、潤燥以復其脈。少加桂枝以和營衛,少加清酒以助藥力,內充胃氣,外達肌表,不驅邪而邪自無可容矣。
後段本為結代二脈下注腳,後人不解,疑為闕文,但以虛多實少混說,殊不知脈者氣血之先,仲景於津液內亡之脈,名之為結陰、代陰,又名無陽,原有至理,何得懵然不識?聊為四言俚句,以明其義:胃藏津液,水穀之海;內充藏府,外灌形骸。津多脈盛,津少脈衰;津結病至,津竭禍來。
脈見微弱,宜先建中;汗則津越,下則津空。津耗脈和,不可妄攻;小便漸減,大便自通。陽明內實,急下救焚;少緩須臾,津液無存。陽明似實,少用調承;驅熱存津,此法若神。腎中真陽,陰精所栽;胃中真陽,津液所胎。津枯精盛,冽泉可溉;陰精衰薄,瓶罄罍哀。何謂結陰?無陽脈闔;何謂代陰?無陽脈奪。
經揭無陽,津液所括;較彼亡陽,天地懸闊。
誤下,下利不止,身疼痛,宜先救里,後救表一法
(44)傷寒,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里,宜四逆湯;救表,宜桂枝湯。原文
白話文:
太陽經中篇
煩躁和譫語本源於胃,此症則同時累及心臟。小便不利,本是體內津液枯竭,此症也同時伴隨小腸火熱。全身沉重,無法翻身,這是神志紊亂,臟腑功能失調,身體各部位失去主宰的明顯徵兆。邪氣正侵犯表裡,病情已經影響到神志,此時再用補益之法,豈能再用一般表裡辨證的治療方法?因此,使用人參、茯苓等補益藥物來益補心虛;用丹砂鉛丹等重量較重的藥物來鎮定心驚;用龍骨、牡蠣等收斂藥物來固護神志,這一方藥既能疏通經絡,又能安內攘外,功效全面。後世人沒有察覺到這一點,認為這是調和三陽經的治法,豈是這樣!
按:傷寒雖然說傳經循序由足而上,不直接傳到手,但實際上並無明確界限。這種症狀是手少陰心經受邪氣侵犯,神志紊亂,導致胡言亂語,與其他因胃實而引起的譫語症狀大相徑庭,如果用治療足經的方法來治療,必然無效。方劑中只有九味藥物,其中補益心臟的藥物就有五種,並不認為是過多;而且使用了三種非常用的藥物,也不認為是過猛。因為情況危急,就必須全力以赴施救,不能單憑僥倖。
至於痰飲阻塞胸膈,最為危急的,只要用半夏一種藥物即可。表邪入侵內裡,初期症狀不易確定的,則依照太陽、少陽經的治法,使用桂枝、柴胡兩種藥物。陽邪入侵陰分,最需要迅速驅除的,只要用大黃一種藥物即可。也就是說,治療傷寒危急症狀的藥物,都放在治療心臟的藥物之後,以完整地解決病情,這種醫術,豈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!
病久脈象呈現結代脈,心悸動不安,宜用補益脾胃、生津液兼散邪氣的方法。
傷寒,脈象呈現結代脈,心悸動不安的,用炙甘草湯治療,又名復脈湯。脈搏按下去感覺來緩,時而停頓時而又來,稱為結脈。又脈搏跳動而中止,再跳動時脈數減少,中間有停頓,再反跳動,稱為結陰脈。脈搏跳動而中止,不能自行恢復跳動,然後又重新跳動,稱為代陰脈。出現這種脈象,病情一定難治。原文
傷寒病發展到出現結代脈、心悸動不安,說明真陰已耗損。輕微的邪氣聚集,欲散而不能散,因此制定炙甘草湯,補益脾胃、生津潤燥,以恢復脈象。少加桂枝以調和營衛之氣,少加清酒以增強藥力,內裡充實胃氣,外達肌膚表層,不驅逐邪氣,邪氣自然無處容身。
後段是對結代脈的註腳,後世人因為不解其意,懷疑是原文缺失,以虛多實少混淆其說,殊不知脈象是氣血的先兆,仲景將津液內耗的脈象,命名為結陰、代陰,又稱為無陽,本有深刻的道理,怎麼能茫然不知呢?我這裡用四句俗語來解釋它的含義:胃腑貯藏津液,如同水穀之海;內裡充實臟腑,外達形體肌膚。津液充盈則脈象旺盛,津液減少則脈象衰弱;津液凝聚則疾病發生,津液耗竭則災禍臨頭。
脈象微弱,應先用補中益氣湯;出汗則津液外泄,瀉下則津液耗損。津液耗損而脈象和緩,不可妄圖攻邪;小便逐漸減少,大便自然通暢。陽明經內熱實證,應急下瀉火;稍稍緩和片刻,津液就會耗盡。陽明經看似實證,少用瀉下藥;驅除邪熱而保存津液,這種方法如同神效。腎臟的真陽之氣,由陰精滋養;胃中的真陽之氣,由津液滋養。津液枯竭而精氣旺盛,清冽的泉水可以灌溉;陰精衰弱,如同瓶罄罍哀(形容空虛)。什麼是結陰脈?無陽之氣導致脈象閉塞;什麼是代陰脈?無陽之氣導致脈象微弱。
經文中所說無陽脈象,是津液被束縛的表現;與亡陽脈象相比,差別如同天地之遠。
誤下,下利不止,身體疼痛,應先救治里證,後救治表證。
傷寒,醫生用瀉下法治療,接著又出現下利不止,排出清稀穀食,身體疼痛的,應先救治里證;之後身體疼痛,大便自然調和的,應先救治表證。救治里證,宜用四逆湯;救治表證,宜用桂枝湯。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