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少陰經前篇
然必果系陽邪,方可用吐。設膈上有寒飲,乾嘔即是陰邪用事,吐必轉增其逆,計惟有急溫一法,可助陽而勝陰矣。
(18)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者,當溫其上,灸之。原文
下利而脈見陽微陰澀,為真陰真陽兩傷之候矣。嘔者,陰邪上逆也。汗出者,陽虛不能外固,陰弱不能內守也。數更衣,反少者,陽虛則氣下墜,陰弱則勤弩責也。是證陽虛,本當用溫,然陰弱復不宜於溫。一藥之中,即欲救陽,又欲護陰,漫難區別,故於頂之上百會穴中灸之,以溫其上,而升其陽,庶陽不致下陷以逼迫其陰,然後陰得安靜不擾,而下利自止耳。
此證設用藥以溫其下,必逼迫轉加,下利不止而陰立亡,故不用溫藥,但用灸法,有如此之迴護也。
前條用吳茱萸湯,兼溫其中;此條用灸法,獨溫其上,妙義天開,令人舞蹈。
(19)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;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。原文
既吐且利,手足逆冷者,其常也。若反發熱,則陽氣似非衰憊,然正恐真陽越出軀殼之外,故反發熱耳。設脈不至,則當急溫無疑。但溫藥必至傷陰,故於少陰本穴,用灸法以引其陽內返,斯脈至而吐利亦將自止矣。前條背惡寒之證,灸後用附子湯者,陰寒內凝,定非一灸所能勝。
此條手足反熱,止是陰內陽外,故但灸本經,以招之內入,不必更用溫藥也,絲絲入扣。
(20)少陰病,惡寒,身踡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原文
陰盛無陽,即用四逆等法,回陽氣於無何有之鄉,其不能回者多矣,故曰不治。
(21)少陰病,吐利,煩躁四逆者。死。原文
上吐下利,因至煩躁,則陰陽擾亂而竭絕可虞。更加四肢逆冷,是中州之土先敗,上下交徵,中氣立斷,故主死也。使早用溫中之法,寧至此乎?
(22)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,死。原文
下利既止,其人似可得生,乃頭眩,時時自冒者,復為死候,蓋人身陰陽相為依附者也。陰亡於下,則諸陽之上聚於頭者,紛然而動,所以頭眩,時時自冒,陽脫於上而主死也。可見陽回利止則生,陰盡利止則死矣。
(23)少陰病,四逆,惡寒而身踡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,死。原文
四逆、惡寒身踡,更加脈不至,陽已去矣。陽去故不煩,然尚可施種種回陽之法。若其人復加躁擾,則陰亦垂絕,即欲回陽,而基址已壞,不能回也。
(24)少陰病六七日,息高者,死。原文
諸陽主氣,息高則真氣上迸於胸中,本實先撥,而不能復歸於氣海,故主死也。六七日三字,辨證最細,見六七日經傳少陰而息高,與二三日太陽作喘之表證迥殊也。
(25)少陰病,脈微沉細,但欲臥,汗出不煩,自欲吐。至五六日,自利,復煩躁,不得臥寐者,死。原文
白話文:
少陰經前篇
若確實是陽邪作祟,才可以採用吐瀉的方法。如果膈上已有寒飲,出現乾嘔就是陰邪作亂,此時吐瀉反而會加重病情,只有及時溫暖身體才是辦法,可以扶助陽氣而克服陰邪。
少陰病,腹瀉,脈象微弱而澀滯,嘔吐且出汗,頻繁更換衣服卻仍然覺得冷,應該溫暖其上部,用艾灸治療。
腹瀉且脈象顯示陽氣虛弱,陰氣盛而澀滯,這是真陰真陽都受損的徵兆。嘔吐是陰邪上逆;出汗是陽氣虛弱,不能溫煦肌膚,陰氣虛弱,不能固守內部。頻繁更換衣服卻仍然覺得冷,是因為陽氣虛弱,氣機下墜;陰氣虛弱,則身體經常感到寒冷。這種情況是陽氣虛弱,本應溫補,但陰氣虛弱又不能過度溫補。一種藥物既要救助陽氣,又要保護陰氣,很難兼顧,所以就在頭頂的百會穴施灸,溫暖上部,提升陽氣,這樣陽氣就不會下陷而壓迫陰氣,陰氣就能得到安寧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
如果用藥溫暖下焦,必然會加重病情,腹瀉不止,陰氣就會迅速衰竭,所以不用溫熱的藥物,只用灸法,就有如此周全的保護作用。
前面提到用吳茱萸湯,兼顧溫暖中焦;這一條用灸法,單獨溫暖上焦,妙處令人拍案叫絕。
少陰病,嘔吐腹瀉,手腳沒有冰冷反而是發熱,不會死;如果脈象摸不到,就在少陰穴灸七壯。
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是常見的。如果反而發熱,則陽氣似乎並未衰弱,但可能真陽之氣逸出體外,所以反而發熱。如果脈象摸不到,就應該及時溫暖身體,毫無疑問。但是溫熱的藥物必然會損傷陰氣,所以就在少陰穴位施灸,以引導陽氣回歸體內,這樣脈象就會恢復,嘔吐腹瀉也會自然停止。前面提到背部惡寒的症狀,灸後服用附子湯,是因為陰寒凝結於內,單純灸法不足以克服。
這一條手腳反而發熱,只是陰在內陽在外,所以只要灸本經,引導陽氣回歸體內,不必再服用溫熱藥物,治法精確。
少陰病,惡寒,身體蜷縮且腹瀉,手腳冰冷,無法治療。
陰盛陽衰,即使使用四逆湯等回陽的方法,也很難將陽氣挽回,所以說無法治療。
少陰病,嘔吐腹瀉,煩躁且四肢冰冷,將死。
上吐下瀉,導致煩躁,則陰陽紊亂,生命垂危。再加上四肢冰冷,則中焦的脾胃先衰敗,上下都出現症狀,中氣斷絕,所以會死亡。如果及早使用溫暖中焦的方法,又怎會到此地步呢?
少陰病,腹瀉停止但頭暈,經常感覺頭頂冒冷氣,將死。
腹瀉停止,似乎可以活命,但是頭暈,經常感覺頭頂冒冷氣,又是死亡的徵兆,因為人體陰陽相互依賴。陰氣耗損於下焦,則上焦的陽氣聚集於頭部,就紛紛擾動,所以頭暈,經常感覺頭頂冒冷氣,陽氣脫離上焦而導致死亡。由此可見,陽氣回歸,腹瀉停止則能活;陰氣耗盡,腹瀉停止則會死。
少陰病,四肢冰冷,惡寒且身體蜷縮,脈象摸不到,不煩躁卻不安靜,將死。
四肢冰冷、惡寒身體蜷縮,再加上脈象摸不到,陽氣已經離開了。陽氣離去所以不煩躁,但仍然可以嘗試各種回陽的方法。如果病人又加上不安靜,則陰氣也將衰竭,即使想回陽,基礎已經破壞,無法挽回。
少陰病六七天,呼吸急促,將死。
諸陽之氣主宰呼吸,呼吸急促則真氣上衝於胸中,根本就已經受損,不能再回歸氣海,所以會死亡。六七天這三個字,辨證最為精細,見到六七天少陰經傳病而呼吸急促,與二三日太陽病的喘息等表證完全不同。
少陰病,脈象微弱細小,只想臥床休息,出汗但不煩躁,自己想嘔吐。到五六天,自己腹瀉,又煩躁,不能臥床睡覺,將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