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卷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1)

1. 太陽經上篇

(44)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,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主之。原文

病久而外邪不解,不過是入陽、入陰之二途。既陰陽兩停,初無偏勝,可以解矣。猶必先振慄,始得汗出而解,虛可知也。其有不為振汗,邪無出機者,辨脈用法,要與初病不同。蓋初病,皆邪氣勝則實之脈,病後皆正氣奪則虛之脈,所以最虛之處,便是容邪之處。故陽脈微者,邪乘其陽,汗之而解;陰脈微者,邪乘其陰,下之而解。

必須透此一關,始得用藥與邪相當,邪去則正自復,不補虛而自補耳。至於虛者責之之意,前條已露一班,此云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,意更輕活,其無取於大汗、大下,具在言外矣。

中風病,嘔利痞滿,表解可攻,與攻胃實迥異一法

(45)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原文

此證與結胸頗同。但結胸者,邪結於胸,其位高;此在心下及脅,其位卑。然必表解乃可攻之,亦與攻結胸之戒不殊也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而非晝夜俱篤,即此便是表解之徵。雖有頭痛、心下痞硬滿、引協下痛、乾嘔短氣諸證,乃邪結之本證,不得以表證名之。若待本證盡除後,乃攻之,不坐誤時日乎?故復申其義。

見汗出不惡寒,便是表解可攻之候,慮何深耶!蓋外邪挾飲,兩相搏結,設外邪不解,何緣而得汗出津津乎?攻藥取十棗湯者,正與結胸之陷胸湯相仿,因傷寒門中,種種下法,多為胃實而設。胃實者,邪熱爍干津液,腸胃俱結,不得不用苦寒以盪滌之。今證在胸脅而不在胃,則胃中津液未經熱耗,而盪滌腸胃之藥無所取矣。

故取蠲飲逐水於胸脅之間,以為下法也。

中風病,本痰標熱,誤下有結胸及協熱利之變一法

(46)太陽病二三日,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必結,脈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結胸;未止者,四日復下之,此作協熱利也。原文

二三日不能臥,但欲起,陽邪熾盛,逼處心胸,擾亂不寧,所以知其心下必結,然但顯欲結之象,尚未至於結也。若其人脈微弱者,此平日素有痰飲積於心膈之分,適與外邪相召,外邪方熾,其不可下明矣。反下之,若利止,則邪勢乘虛欲結者,愈益上結。利未止,因復下之,俾陽邪不復上結,亦將差就錯,因勢利導之法。

但熱邪從表解極易,從里解極難,協熱下利,熱不盡,其利漫無止期,亦危道也。合上條外邪搏飲之證,反復提海,深切著明,從來疑是闕文,可為嘆息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(44)太陽病症還沒痊癒,脈象陰陽都停滯,一定會先發冷發抖,然後出汗而病癒。如果只是陽脈微弱,則先出汗而病癒;如果只是陰脈微弱,則需服用瀉下藥才能痊癒。如果要使用瀉下藥,宜用調胃承氣湯。

疾病持續很久,外邪沒有去除,無非是入侵陽氣或陰氣兩種途徑。既然陰陽都停滯,初期沒有哪一方佔優勢,是可以治療的。但仍然會先發冷發抖,然後才能出汗而痊癒,可見病情虛弱。如果沒有發冷發抖和出汗,邪氣沒有排出之機,辨證和用藥就必須與初期發病時有所不同。因為初期發病,都是邪氣盛,所以脈象實;病後則正氣衰弱,所以脈象虛。因此,最虛弱的地方,就是邪氣容易入侵的地方。所以陽脈微弱者,邪氣乘虛而入陽氣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陰脈微弱者,邪氣乘虛而入陰氣,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必須突破這一關,才能用藥與邪氣相抗衡,邪氣去除後正氣自然恢復,不用刻意補虛就能自然痊癒。至於前面已經提到要針對虛弱的地方治療,這裡說如果要使用瀉下藥,宜用調胃承氣湯,意思更加輕巧靈活,避免大汗大瀉,意思都含蓄地表達出來了。

中風病,嘔吐腹瀉痞滿,表證痊癒後才能攻邪,與攻治胃實完全不同。

(45)太陽中風,腹瀉嘔吐,表證痊癒後,才可以攻治里證。患者汗出很多,發作時間有規律,頭痛,心下痞硬滿,牽引脅下疼痛,乾嘔氣短,汗出不惡寒,這是表證痊癒,里證未和,可用十棗湯治療。

這個症狀與結胸病症頗為相似。但是結胸病症,邪氣結聚在胸部,位置較高;這個症狀則在心下和脅肋,位置較低。但是必須表證痊癒後才能攻治里證,這與治療結胸病症的禁忌也一樣。患者汗出很多,發作時間有規律,而不是晝夜持續不斷,這就是表證痊癒的徵兆。雖然有頭痛、心下痞硬滿、牽引脅下疼痛、乾嘔氣短等症狀,是邪氣結聚的本症,但不能用表證來命名。如果等到本症完全去除後再治療,豈不是耽誤時機?所以再次說明這個道理。

見到汗出不惡寒,就是表證痊癒可以攻治里證的徵候,考慮得如此深入!因為外邪挾帶水飲,互相搏結,如果外邪沒有去除,怎麼可能汗出津津呢?用十棗湯治療,正與結胸病症的陷胸湯相似,因為傷寒門中,各種瀉下方法,多半是用於治療胃實。胃實者,邪熱耗傷津液,腸胃都阻塞,不得不用苦寒的藥物來盪滌。現在症狀在胸脅不在胃,那麼胃中津液還沒有被邪熱耗傷,而盪滌腸胃的藥物就沒有必要使用了。

所以選用能祛除水飲、通利胸脅的藥物,作為瀉下方法。

中風病,本為痰飲,標為熱證,誤用瀉下藥則可能導致結胸或脅熱下痢等併發症。

(46)太陽病發病二三日,不能平臥,只想坐起,心下必有結塊感,脈象微弱,這是本來就有寒邪的體質。如果反覆使用瀉下藥,如果腹瀉停止,必定會發展成結胸;如果腹瀉沒有停止,四天後再次使用瀉下藥,就會導致脅熱下痢。

二三日不能平臥,只想坐起,陽邪熾盛,逼迫在心胸,使人煩躁不安,所以知道心下必定有結塊感,但是只是表現出將要結塊的樣子,還沒有真正結塊。如果患者脈象微弱,這是平時就有痰飲積聚在心膈的體質,恰好與外邪相合,外邪正盛,所以不能使用瀉下藥,這是很明確的。反覆使用瀉下藥,如果腹瀉停止,則邪氣乘虛而入,想要結塊的趨勢會更加嚴重。腹瀉沒有停止,又再次使用瀉下藥,使陽邪不再上結,也是將錯就錯,順勢導引的方法。

但是熱邪從表證痊癒很容易,從里證痊癒卻很困難,脅熱下痢,熱邪沒有去除乾淨,腹瀉就沒完沒了,也是危險的治療方法。結合上面外邪搏結水飲的症狀,反覆闡述,深刻說明,從前懷疑是缺失的文字,令人感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