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論篇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陽明經上篇
合三條,總是熱入血室,故隨下血與不下血而異治也。然要知陽明尚兼太陽,則不但胃中熱熾,而膀胱隨經之熱,亦未盡解,此所以宜於抵當湯乎!
(39)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宜下之;脈浮虛者,宜發汗。下之,與大承氣湯;發汗,宜桂枝湯。原文
病人得汗後,煩熱解,太陽經之邪,將盡未盡,其人復如瘧狀,日晡時發熱,則邪入陽明審矣。蓋日晡者,申酉時,乃陽明之王時也。發熱即潮熱,乃陽明之本候也。然雖已入陽明,尚恐未離太陽,故必重辨其脈。脈實者,方為正陽陽明,宜下之;若脈浮虛者,仍是陽明而兼太陽,更宜汗,而不宜下矣。
發汗宜桂枝湯,宜字最妙。見前既得汗而煩熱解,此番只宜桂枝和營衛,以盡陽明兼帶之邪,斷不可誤用麻黃湯矣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上篇
三條經絡合在一起討論,總的來說都是熱邪侵入血室,所以治療方法會根據是否出血而有所不同。但是要知道,陽明經還兼夾著太陽經的病症,所以不只是胃中熱盛,膀胱循經而來的熱邪,也未必完全消除,因此才適合使用抵當湯。
病人煩躁發熱,出汗後症狀減輕,又像瘧疾一樣,每天日暮時分發熱,這是陽明經病症。脈象有力者,應該瀉下;脈象浮弱者,應該發汗。瀉下,使用大承氣湯;發汗,使用桂枝湯。
病人出汗後,煩躁發熱的症狀減輕,太陽經的邪氣將要消除但尚未完全消除,病人又像瘧疾一樣,每日申酉時分(下午五點到七點)發熱,那麼邪氣侵入陽明經就確定了。因為申酉時分是陽明經氣盛的時候,發熱就是潮熱,這是陽明經的主要症狀。但是即使邪氣已經侵入陽明經,仍然擔心沒有脫離太陽經的影響,所以必須仔細辨別脈象。脈象有力者,才是純粹的陽明經病症,應該瀉下;如果脈象浮弱者,仍然是陽明經病症,但是兼夾太陽經的症狀,更應該發汗,而不應該瀉下。
發汗應該使用桂枝湯,「宜」字用得最妙。前面已經出汗,煩熱症狀減輕,這次只要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氣,就能夠徹底消除陽明經兼夾的邪氣,絕對不能錯誤地使用麻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