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尚論篇》~ 尚論篇卷首 (5)

回本書目錄

尚論篇卷首 (5)

1. 駁正王叔和《序例》

仲景之書,叔和但言搜採,其非寤寐神遊可知。所以不窺作者之原,漫無表章之實,孰謂叔和為仲景之徒耶?

又土地溫涼,高下不同,物性剛柔,餐居亦異。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,岐伯舉四治之能,以訓後賢,開其未悟者。臨病之工,宜須兩審也。

仲景於黃岐之道,以述為作,另闢手眼。叔和凡引《內經》之文,皆非典要,安能發明其什一!

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,熱雖甚,不死。若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死。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,當一二日發。以其脈上連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,當二三日發。以其脈挾鼻、絡於目,故身熱、目疼、鼻乾、不得臥。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,當三四日發。

以其脈循脅,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此三經皆受病,未入於府者,可汗而已。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,當四五日發。以其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,當五六日發。以其脈貫腎,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。

以其脈循陰器,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此三經皆受病,已入於府,可下而已。

入府未入府,少變《內經》入藏原文,此處卻精。

若兩感於寒者,一日太陽受之,即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、口乾、煩滿而渴;二日陽明受之,即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、身熱、不欲食、讝語;三日少陽受之,即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,囊縮而厥;水漿不入,不知人者,六日死。若三陰三陽、五藏六府皆受病,則營衛不行,府藏不通則死矣。

其得病,陰陽兩證俱見;其傳經,亦陰陽兩經俱傳,則邪氣彌滿充斥,法當三日主死。然必水漿不入,不知人者,方為營衛不行,腑臟不通,更越三日,而陽明之經脈始絕也。引《內經》微旨,序兩感病甚精。

其不兩感於寒,更不傳經,不加異氣者,至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也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歇也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也;十日太陽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舌乾,幹當作潤。已而嚏也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

自凡傷於寒則為病熱至此,皆《內經·熱論》篇原文。叔和但增更不傳經八個字,便有許多牽強。

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,尺寸陷者,大危。

尺寸之脈深陷,正氣衰微,莫能載邪外出,既已通經,其病不間,誠為危候。

若更感異氣,變為他病者,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。

仲景於壞證全不立法,其太陽經之壞證,知犯何逆,原用大陽經本法治之;其少陽經之壞證,知犯何逆,原用少陽經本法治之,豈有更加異氣,可雜用太少二經諸法治之之理?觀此,則叔和漫不知壞證作何解,乃教後人遵用其法,所謂一盲引眾盲,相將入火坑也,悲哉!

白話文:

駁正王叔和《序例》

王叔和在《傷寒雜病論》序例中,只說張仲景蒐集整理了醫案,根本沒有理解仲景的醫學精髓,更談不上闡述其要義。怎麼能說王叔和是張仲景的弟子呢?

不同地區的氣候、地形差異很大,物產的特性、人們的飲食起居也各不相同。所以,黃帝問遍四方,岐伯總結了四診的技巧,來教導後世,開啟人們未曾領悟的醫學知識。醫生診治疾病,應該要仔細審察兩方面的情況。

張仲景繼承黃帝、岐伯的醫學思想,撰寫《傷寒雜病論》,另闢蹊徑,獨樹一幟。而王叔和引用《內經》的內容,大多都不是精要部分,怎麼能闡明《傷寒雜病論》的十分之一呢?

凡是受寒邪侵襲,都會導致發熱,即使發熱很嚴重,也不會致死。但是,如果兩次受寒邪侵襲而生病,則必死無疑。如果寸口脈浮大,是太陽經受病,大約一到兩天發病。因為太陽經脈上通風府穴,所以會頭痛、項強、腰脊酸痛。如果寸口脈長大,是陽明經受病,大約二到三天發病。因為陽明經脈循行鼻旁,絡於目,所以會發熱、目痛、鼻乾、不能臥臥。如果寸口脈弦大,是少陽經受病,大約三到四天發病。因為少陽經脈循行脅肋,絡於耳,所以會胸脅疼痛而耳聾。這三條陽經受病,邪氣還未深入臟腑,只要發汗即可。如果寸口脈沉細,是太陰經受病,大約四到五天發病。因為太陰經脈佈於胃中,絡於咽喉,所以會腹脹而咽喉乾燥。如果寸口脈沉伏,是少陰經受病,大約五到六天發病。因為少陰經脈貫通腎臟,絡於肺臟,繫於舌根,所以會口乾舌燥而口渴。如果寸口脈微弱緩慢,是厥陰經受病,大約六到七天發病。因為厥陰經脈循行陰部,絡於肝臟,所以會煩悶而陰囊收縮。這三條陰經受病,邪氣已經深入臟腑,只要攻下即可。

關於邪氣是否入府,王叔和略微改動了《內經》中關於邪氣入藏的原文,但這裡的闡述卻很精確。

如果兩次受寒邪侵襲,第一天太陽經受病,同時少陰經也受病,則會頭痛、口乾、煩悶而口渴;第二天陽明經受病,同時太陰經也受病,則會腹脹、發熱、不想吃東西、言語不清;第三天少陽經受病,同時厥陰經也受病,則會耳聾、陰囊收縮而厥逆;如果水液不能入口,神志不清,六天就會死亡。如果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都受病,則氣血運行不暢,臟腑不通則會死亡。

如果生病,陰陽兩方面的證候都出現;如果邪氣傳經,也是陰陽兩經同時傳變,則邪氣充斥瀰漫,按照法則三天內就會死亡。但是,必須是水液不能入口,神志不清,才屬於氣血運行不暢,臟腑不通,再過三天,陽明經的經脈才會衰竭。王叔和引用了《內經》的微言精義,對兩次受寒的病情闡述很精確。

如果沒有兩次受寒邪侵襲,也沒有邪氣傳經,也沒有其他邪氣侵入,那麼到第七天太陽經病邪減退,頭痛減輕;第八天陽明經病邪減退,發熱減輕;第九天少陽經病邪減退,耳聾症狀減輕;第十天太陽經病邪減退,腹部脹滿減輕,開始想吃東西;第十一天少陰經病邪減退,口渴停止,舌燥變潤;隨後打噴嚏;第十二天厥陰經病邪減退,陰囊舒展,小腹略微下陷,呼吸舒暢,病人精神煥發。

從凡是受寒邪侵襲就會發熱到這裡,都是《內經·熱論》篇的原文。王叔和只是增加了“不傳經”三個字,就導致了很多牽強附會的地方。

如果超過十三天以上病情沒有間斷,寸口脈沉陷,則病情危急。

寸口脈沉陷,表示正氣衰微,不能驅除邪氣外出,邪氣已經遍布經絡,病情沒有間斷,確實是危重的徵兆。

如果再次感受其他邪氣,病情變化成為其他疾病,應該根據新的證候來治療。

張仲景對於邪氣深入臟腑後造成的病變,並沒有制定治療方法,他的做法是,如果太陽經出現病變,就根據太陽經的治療方法來治療;如果少陽經出現病變,就根據少陽經的治療方法來治療,怎麼會有再次感受其他邪氣,就混用太陰、少陰兩經的治療方法的道理呢?由此可見,王叔和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病邪深入臟腑後造成的病變,卻教導後人遵照他的方法,這就好比一個盲人引領一群盲人,一起走向火坑,實在令人悲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