脈訣乳海
《脈訣乳海》是一部清代重要的中醫脈學著作,由王邦博(或作王邦傅)纂註,並經葉子雨參訂,刊於清光緒十七年(西元1891年)。此書並非憑空而立,而是立基於深厚的醫學傳統,特別是對王叔和(王氏)的《脈訣》進行了深入的註釋與發揮。正如其名「乳海」所示,意在闡明脈學精微,如乳汁般滋養後學,使其能於浩瀚脈學中得其要旨。
本書的寫作淵源,可追溯至醫學經典《素問》與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。《素問》為醫經之祖,然歷經戰亂,部分亡佚,尤其是傷寒專論。幸得王叔和(被稱為王氏)整理仲景遺書成《傷寒論》,並集先賢診法,著成《脈經》。王氏另撰《脈訣》,總結其師承與個人經驗心得。後由高陽生將《脈訣》編為歌括形式,以便記誦,雖「辭俚旨深」,卻廣為流傳。然而,隨著時間推移,對《脈訣》的理解與詮釋出現分歧,甚至引發質疑。王邦博有感於此,認為《脈訣》乃醫門之乳海,其旨深微,非淺學者所能輕易窺得,且諸家註釋良莠不齊,未能完全闡明原作者之意。因此,他抱持「不拘舊釋,從自己胸中體帖出來」的精神,對高陽生歌括本的《脈訣》進行了系統性的註釋與闡發,形成了這部《脈訣乳海》。
本書共分三卷,結構清晰,層層深入: 第一卷:主要闡述脈象的種類和特點。脈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,《脈訣乳海》詳細列舉並解釋了各種基本脈象,如陰陽、表里、虛實、寒熱、滑澀、浮沉、長短、大小、左右、急緩等。書中會逐一辨析這些脈象的形態、部位、節律、力量等方面的特徵,為讀者建立對不同脈象的初步認知基礎。 第二卷:側重於脈象的診斷方法。在認識了各種脈象的特點後,本卷進一步闡述如何通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臟腑、經絡、氣血等方面的病變。中醫診法強調「司外揣內」,脈象作為氣血在經脈中運行通過寸口等部位所反映出來的信息,是判斷內在臟腑功能狀態和病理變化的重要窗口。書中會引導讀者將特定脈象與相應的病證聯繫起來,例如寸口脈沉細無力可能提示心氣虛弱,關脈弦急有力可能反映肝陽上亢,尺脈弱而遲可能指向脾氣虛弱等。這一卷是將脈學知識轉化為臨床診斷能力的關鍵。 第三卷:探討基於脈象的治療方法。診斷的最終目的是指導治療。本卷將脈象診斷結果與治療原則及方法相結合。通過脈象判斷出病位、病性及虛實狀態後,便可確定相應的治療策略,如補益心氣、平肝潛陽、健脾益氣等,並進一步選擇合適的方藥。這一卷體現了脈診在整個辨證論治過程中的指導作用,使得脈學不僅是診斷工具,更是治療決策的重要依據。
從書中引用的部分內容及序文來看,《脈訣乳海》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和學術貢獻:
-
深入註釋與系統闡發: 本書對高陽生《脈訣》的歌括進行了逐句逐段的詳細解釋,並加以發揮。王邦博(或纂註者)不滿足於字面意思,而是力圖闡明其深層的醫理,使原本可能顯得「辭俚」的歌訣變得「旨深」易懂。這種註釋工作對於傳承和推廣《脈訣》至關重要,使得後學者能夠更容易地掌握其精髓。
-
對脈學傳統的梳理與辯護: 書中包含的「脈訣辨惑論」是其特色之一。這一部分明確區分了王叔和的《脈經》與《脈訣》,並堅定地捍衛了《脈訣》作為王氏心法、徵驗所得的價值。面對當時對《脈訣》的質疑甚至詆毀,王邦博力排眾議,認為這些質疑多是「冒昧鮮識之徒」未能深入理解其旨所致。他駁斥了《脈訣》非王氏所作的說法,強調《脈訣》與《脈經》同出於王氏,只是側重點不同(《脈經》集眾說,《脈訣》重心法)。這種辯護不僅是學術上的正本清源,也體現了作者對《脈訣》的高度認可。
-
討論與比較不同的診脈體系: 書中引用《內經·三部九候篇》的原文,詳細介紹了古代更為複雜的「七診九候」診脈方法(涉及頭部、手部、足部等多個部位),並將其與後世醫家普遍採用、也為《脈訣》所依據的「三部五臟」診法(寸、關、尺分候心肺、肝脾、腎)進行了對比。雖然書中主要依據並捍衛的是「三部五臟」法,但對「九候」法的介紹表明作者對脈學史及其不同體系有著全面的認識,並通過這種比較來凸顯所闡述體系的特點或便利性(儘管「三部五臟易識,七診九候難明」的說法也暗示了不同體系的難易程度)。這種討論豐富了本書的歷史與學術維度。同時,書中也回應了對「三部五臟」診法中臟腑定位(如小腸大腸在下卻候於上寸部)與《內經》某些論述看似矛盾的質疑,體現了作者對不同理論解釋體系的思考。
-
結合更廣泛的理論框架: 序文(可能由參訂者或其他醫家所寫,但作為書的一部分)提及了王邦博運用「河洛之精義」、「營衛循行之道」來闡發《脈訣》的奧旨。此外,序文本身還大量援引《易經》(乾坤、十二辟卦)的原理,將其與人體的陰陽消長、臟腑氣化聯繫起來,認為人與天地參,其陰陽之理一也。這種將脈學置於《易》、《河洛》等中國古代哲學和宇宙模式框架下進行理解和闡釋,體現了傳統醫學「天人合一」的整體觀念,也使得對脈象的理解不僅限於經驗層面,而是上升到更為宏觀和理論化的層面。雖然序文也指出王氏在臟腑定位方面「未免沿習」,未能盡述其所以然,但整體而言,書中試圖為脈學提供更深層次的理論支撐。
-
獨到見解與臨床實用性: 介紹中提及王邦博「頗多獨到的見解」。雖然提供的節選未能盡顯這些獨到之處在具體脈診細節上的體現,但從其深入闡發、結合多種理論以及系統梳理辯護脈學體系的努力來看,這些「獨到見解」可能體現在對某些脈象的特殊解釋、對脈診原理的深刻洞察、或是在診斷與治療結合方面的獨到應用。全書三卷結構,從辨識到診斷再到治療,正是面向臨床實用需求而設計,旨在幫助醫者將脈診知識有效地運用於診斷和指導治療。
然而,如同序文作者所指出的,本書也可能存在一些局限,例如在繪圖說明上可能顯得過於「膠刻」,在臟腑定位的理論闡述上可能略顯不足,未能完全解釋其「所以然」。但這些批評並未否定本書的核心價值。
總體而言,《脈訣乳海》是一部集註釋、辯護、梳理與理論闡發於一體的脈學著作。它不僅為理解高陽生《脈訣》提供了詳盡的指南,更在學術上回應了對《脈訣》的質疑,堅定其在脈學體系中的地位。書中對不同診脈體系的比較討論,以及可能蘊含的與《易》、《河洛》相關的理論框架,都顯示了其超越簡單註釋的學術深度。作為清代晚期的一部重要醫學文獻,它對當時及後世的脈學教學與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,是研究中醫脈診發展史和清代醫學思想的重要資料。它不僅傳承了古老的診脈智慧,也體現了醫家在特定歷史時期對經典的理解、詮釋和發展。
序 (1)
序 (2)
序 (3)
卷一 (1)
卷一 (2)
卷一 (3)
卷一 (4)
卷一 (5)
卷一 (6)
卷一 (7)
卷一 (8)
卷一 (9)
卷一 (10)
卷一 (11)
卷一 (12)
卷一 (13)
卷一 (14)
卷一 (15)
卷一 (16)
卷一 (17)
卷一 (18)
卷一 (19)
卷二 (1)
卷二 (2)
卷二 (3)
卷二 (4)
卷二 (5)
卷二 (6)
卷二 (7)
卷二 (8)
卷二 (9)
卷二 (10)
卷二 (11)
卷二 (12)
卷三 (1)
卷三 (2)
卷三 (3)
卷三 (4)
卷三 (5)
卷三 (6)
卷三 (7)
卷三 (8)
卷三 (9)
卷三 (10)
卷三 (11)
卷三 (12)
卷三 (13)
卷三 (14)
卷三 (15)
卷三 (16)
卷三 (17)
卷三 (18)
卷四 (1)
- 卷四
- 八里脈交變略例論
- 沉脈指法主病
- 緩脈指法主病
- 澀脈指法主病
- 遲脈指法主病
- 伏脈指法主病
- 濡脈指法主病
- 弱脈指法主病
- 九道脈法論
- 長脈指法主病
- 短脈指法主病
- 虛脈指法主病
- 促脈指法主病
- 結脈指法主病
- 代脈指法主病
- 牢脈指法主病
- 動脈指法主病
- 細脈指法主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