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脈訣辨惑論

脈訣之來舊矣。今復有議其非者。何也。以其言淺而意深也。惟其言淺。故厭常喜新之徒。乃以訣為不足法。反出言以詆譭之。惟其意深。故冒昧鮮識之徒。隨眾附和。望洋而退避之。是以王氏之說終不明。而為脈訣之一大厄也。余幼自孩提。即聞先大人嘗誦此訣。長而二十有四。

白話文:

脈訣的由來已經很久了。現在又有人議論它不正確。爲什麼呢?因爲其言辭淺顯,但意思卻很深奧。正是因爲其言辭淺顯,所以那些厭倦舊事物、喜歡新事物的人,就認爲脈訣不足以效法,反而說些話來詆譭它。正是因爲其意思深奧,所以那些冒昧無識的人,隨衆附和,望而卻步、退避三舍。因此,王氏的脈訣終究沒有被人們所瞭解,這成爲脈訣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。我從小就聽說先輩們經常誦讀脈訣。等我長到二十四歲的時候,

惟儒業是親。先大人見余羸弱而多疾也。因命余改儒而就醫。意蓋欲其自利而利人也。及執經之日。戒之曰。醫誠不易。惟脈尤難。他如崔紫虛。滑伯仁。李瀕湖。及諸家之撰。雖各有可觀。終為及肩之牆耳。豈若叔和脈訣。中邊皆甜。誠醫門之乳海也。但以諸家註釋。各有短長。

白話文:

只有儒家的事業是親近的。先父見我身體瘦弱,疾病纏身。因此命令我改學儒家,並學習醫術。意圖是希望我能幫助自己,也能幫助他人。到我開始學習經文的時候,先父告誡我說:醫學確實不容易學,尤其脈象最難。其他像崔紫虛、滑伯仁、李瀕湖,以及其他各家的著作,雖然各有可以參考之處,但終究只是像到肩高的圍牆罷了。怎麼比得上叔和的脈訣,中邊都精妙,確實是醫學門派的乳海啊!只是各家的註釋,各有優劣。

有失作者之旨。致使後學永墮疑山。汝當學時。只宜參究本文。勿拘舊釋。倘從自己胸中體帖出來。方與古人相晤對也。余因謹遵嚴命。即自手錄脈訣本文一卷。刪其註釋。熟讀而詳玩之。即於虛字剩句。亦必細心理會。不敢輕放。於意所已明者。則中心藏之於意所未明者。

白話文:

會失去作者的宗旨,導致後學者永遠沉迷在疑惑中。當你學習時,只應該研究原文,不要拘泥於舊的注釋。如果從自己的胸懷中體會出來,才能與古人相見對談。我因為謹慎地遵從嚴師的命令,於是親手錄寫脈訣原文一卷,刪除注釋,反覆研讀,仔細玩味。即使是虛字、剩句,也一定細心領會,不敢輕率放過。對於已經明白的意思,就牢記在心中;對於還不明白的意思,就虛心求教。

然後檢閱諸家註釋。其詮之善者則選之。其不善者則姑置之。而復參究本文。其中有以數日而得其旨者。有以數月而得其旨者。有以數年而後得其旨者。噫。夫脈訣之理。淵微如此。毋怪平冒昧淺識之徒。不得其門而入也。而說者有曰。王氏但有脈經。而無脈訣。訣乃高陽生謬言也。

白話文:

然後我檢閱諸家的註解。認爲註解得好的就選用它。認爲註解不好的就暫時擱置。再反復研究原文。有人在數日之內就領會了其中的要旨。有人在數月之內才領會了其中的要旨。有人在數年之後才領悟了其中的要旨。脈訣的原理是如此深奧微妙,怪不得一般淺薄短識的人不能把握它的要義而入門。有人說,王叔和只有《脈經》,而沒有《脈訣》。《脈訣》是高陽生胡言亂語。

檢閱諸家註釋:

  1. 薛己《脈訣微言》:此書對《脈訣》的解釋比較精闢,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。

  2. 李東垣《脈訣解》:此書對《脈訣》的解釋比較簡明,但有些地方不夠深入。

  3. 朱震亨《脈訣直解》:此書對《脈訣》的解釋比較全面,但有些地方不夠清晰。

  4. 張景嶽《脈訣正義》:此書對《脈訣》的解釋比較深入,但有些地方不夠簡明。

  5. 王清任《脈訣講義》:此書對《脈訣》的解釋比較淺顯,但有些地方不夠準確。

而余曰非也。經固王氏之經。訣亦王氏之訣耳。夫經者。叔和集諸家之說。以成一書。有纘緒祖述之功。訣則出叔和素所徵驗者。而成一書。有得心應手之妙。要之皆王氏之書也。及乎脈訣出。而天下古今。膾炙人口。言言皆妙。字字入微。雖白叟黃童。咸知有此。幾與日月爭光矣。

白話文:

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。經書固然是王叔和撰寫的,訣也是王叔和撰寫的。經書是叔和集各家說法,編成一本書,他有繼承先祖述說學問的功績。訣則是叔和根據自己平時所驗證到的內容而寫成一本書,他有得心應手的神妙之處。總之,經和訣都是王叔和的著作。等到脈訣問世,天下古今的人們都津津樂道地閱讀。書中言語句句精妙,字字深刻,即使是白髮老人和黃口小兒,也全都知道這本書。它的知名度幾乎可以與日月爭輝。

如果出於高陽生者。何不自署其書曰高陽氏之書。而甘遜其美於王氏也。夫所謂高陽生之謬言。實無考據。好事者為之耳。即借有所謂高陽生者。亦不過取叔和之心法。而復歌詠之。以便世之流通云爾。只如素問靈樞。固軒岐之書也。然不盡軒岐之文。何以知之試觀尚書諸篇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自高陽生之手,為什麼不署名高陽氏之書,反而甘心讓王氏享受美名呢?所謂高陽生之謬言,根本沒有考據,只是好事者所為。即使借用所謂的高陽生,也不過是取叔和的心法,並加以歌詠,以便世人傳播罷了。就像素問靈樞,固然是軒岐之書,但並非完全是軒岐的文字。為什麼知道呢?試觀尚書諸篇。

語多簡煉。況軒岐又在唐虞之上。則其文之樸略可知。其所以得如是之純粹華美者。乃漢儒取其文而潤澤之。始可通乎流俗。豈亦將曰內經為漢儒之偽造。而非軒岐之書可乎。或又難曰。子既取法軒岐。則必以內經為準矣。其內經脈要精微論。有曰。尺內兩傍。則季脅也。尺外以候腎。

白話文:

由於原文言簡意賅,所以軒轅氏黃帝是在唐堯虞舜之前,可知其著作非常樸實。之所以能夠如此純粹和華美,是由於漢代的儒生以潤澤的文采來潤色,才開始能夠被大眾所接受。難道也有人說《內經》是漢儒偽造的,而不是軒轅氏黃帝的著作嗎?或者有人質疑說,既然你以軒轅氏黃帝為榜樣,那麼你一定會把《內經》作為標準。在《內經》的《脈要精微論》中說,尺脈的兩側,就是季脅。尺脈以外的地方,用來探測腎臟。

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。內以候膈。右外以候胃。內以候脾。上附上右外以候肺。內以候胸中。左外以候心。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。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。胸喉中事也。下竟下者。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經言如此。夫經之所謂尺者。即今之所為尺部也。經之所謂中附上者。

白話文:

尺部的脈象,可以預測腹中的疾病;尺部外側的脈象,可以預測肝的疾病;尺部內側的脈象,可以預測膈的疾病;寸部的外側脈象,可以預測胃的疾病;寸部內側的脈象,可以預測脾的疾病;尺部外側的脈象,可以預測肺的疾病;尺部內側的脈象,可以預測胸中的疾病;寸部外側的脈象,可以預測心的疾病;寸部內側的脈象,可以預測膻中的疾病;前面脈象的變化,可以預測前面的疾病;後面脈象的變化,可以預測後面的疾病;以上是上面脈象的終結所預測的疾病;以下是指下面脈象的終結所預測的疾病,包括:少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等部位的疾病。

經書中所說的「尺」,指的是現在所說的尺部脈象。經書中所說的「中附上」,指的是在尺部脈象中,靠近上部的脈象。

即經之所為關部也。經之所謂上附上者。即今之所為寸部也。惟其寸居上。故以之候心與肺。惟其尺居下。故以之候腎與腹。今子而遵脈訣之法。是心與小腸同候左寸。肺與大腸同候右寸。夫心肺在上。其於寸部候之宜矣。至於小腸大腸。居於至下。而欲候於至高之上。其與經旨不大相背謬乎。

白話文:

經文所說的關部,就是現在所謂的寸部。寸部位於上方,所以用來診察心與肺。尺部位於下方,所以用來診察腎與腹部。現在你遵照脈訣的方法,是把心跟小腸放在同一個部位,肺和大腸都放在同一個部位。但是,心肺在上,而小腸和大腸在下,這樣做不符合經文的旨意。

余曰。然。據子所言。脈必本諸內經。其診法當以脈要精微論為準。是凡在上者。必候於寸。凡在下者。必候於尺矣。獨不觀脈要精微論中又曰。診得心脈而急。此為何病。病形何如。岐伯曰。病名心疝。少腹當有形也。帝曰。何以言之。岐伯曰。心為牝藏。小腸為之使。由此觀之即一篇之中。

白話文:

我回答說:「的確是這樣。」根據你所說的,脈診必須以《內經》為依據。脈診的方法和準則都應該以《脈要精微論》為標準。凡是位於上的部位出現的病,一定要在寸口切脈診斷。凡是位於下的部位出現的病,一定要在尺口切脈診斷。難道沒有注意到《脈要精微論》中又說:「診斷得心臟的脈搏而脈搏很快,這是什麼病?病的表現是什麼?」岐伯回答說:「病名叫做『心疝』,少腹必定出現腫塊。」黃帝說:「為什麼這樣說呢?」岐伯回答說:「心臟屬陰,小腸是它的使者。由此可見,一篇之中,

尚不拘於上下之區字。況平人氣象論有曰。寸口脈中手長者。足脛痛。又曰。寸口脈沉而弱者。疝瘕小腹痛。其靈樞始終篇。以人迎一盛二盛三盛。候手足六陽。以脈口一盛二盛三盛。候手足六陰。然亦未嘗拘於上下左右也。若必執一而論。則軒岐之書。豈自相背謬乎哉。然子之為是言者。

白話文:

以上我們列舉的這些,都不拘泥於上部與下部的區域。況且《平人氣象論》中說:「寸口脈的中手很長的人,容易發生足脛疼痛。」又說:「寸口脈沉弱的人,容易患疝瘕(疝氣和小腹疼痛)。」《靈樞·始終篇》中,則以人迎脈搏盛滿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來診斷手足六陽經脈的病證;以寸口脈搏盛滿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來診斷手足六陰經脈的病證。但這些都並沒有拘泥於上部、下部、左右。如果一定要拘泥於某一個部位來論,那麼軒岐的著作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?但是,我之所以這樣說,

乃惑於戴起宗之邪說。而吠影吠聲之徒。相率而倡和之以為脈訣不足法。實叔和之罪人也。如果不足以為法。則從上諸大名醫。每著書立說。多引其訣以為證。故王海藏著此事難知。其首即曰。醫之可法者有十。而脈訣居其一焉。夫海藏豈無所見而云然哉。大抵學醫而不熟玩王氏脈訣。

白話文:

只因受了戴起宗一些邪惡學說的迷惑。所以那些見風是雨的學究紛紛起來附和他,認為脈訣是不可奉行的,這都是叔和的過錯。如果脈訣不足以奉行,那麼從前那幾位大名醫,每每著書立說,多以脈訣作為依據。所以王海藏著《此事難知》一書,最前就說:醫生可遵行的有十種,而脈訣就是其中一種。難道王海藏看不出脈訣的價值,才說出這樣的話嗎?其實,學醫如果不透徹地掌握王氏脈訣,

縱博採諸書。終非正統。故先大人諄諄告戒。命之曰乳海。夫乳者。言其開食必先。海者。言其含蘊無盡也。余故不惜管窺。逐節疏釋。俾古聖先賢之學。昭著詳明。而後之君子。勿蔽邪說。仍命其書曰乳海云。

白話文:

縱然博覽羣書,終究不是正統。因此先父諄諄告誡,將它命名為「乳海」。「乳」是指嬰兒開食必先,「海」是指蘊含無盡的知識。因此我不吝惜淺見,逐節疏釋,使古聖先賢的學問昭著詳明。而後世的君子,不要被邪說矇蔽。仍將這本書命名為「乳海」。

2. 脈賦

欲測疾兮死生。須詳脈兮有靈。今之為醫者。每斷人之死。而亦未嘗死。斷人之生。而亦未嘗生者何也。特未於其脈細心詳究之耳。如果細心詳究。則死生之期。尚可斷之以年月日時。脈又何嘗無靈哉。

白話文:

想要探知疾病的生死預後,必須詳細地診脈,脈象具有靈性。現在的醫生,總是斷定別人的死亡,而自己卻從未死亡;斷定別人生命,而自己卻從未出生,這是為什麼呢?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在脈象上仔細研究探究。如果仔細研究探究,那麼死亡和生命的期限,就可以斷定到年月日時。脈象又怎麼可能會沒有靈性呢?

左辨心肝之理。右察脾肺之情。此為寸關所主。

謂候心脈。當於左寸。候肝脈。當於左關。候肺脈。當於右寸。候脾脈。當於右關也。

腎即兩尺分並。

五臟俱一。而腎獨有二。為牝藏也。居於下焦。故分候兩尺。雖有水火之別。然總之皆腎。雖分而實並也。

三部五臟易識。七診九候難明。

此承上文左右手寸關尺三部之中。而候心肝脾肺腎之五臟。此人所易曉也。至於七診九候。欲求其明之者。則亦難矣。試以三部五臟。七診九候言之。古之所謂三部五臟。七診九候。非今之所謂三部五臟。七診九候也。按內經三部九候篇云。天地之至數。始於一。終於九焉一者天。

白話文:

承接上文,左右手寸關尺三部,用來診斷心肝脾肺腎五臟。這一點容易理解。至於七診九候,想要弄清楚就比較困難了。試著從三部五臟、七診九候說起。古代所說的「三部五臟」和「七診九候」,與現代所說的「三部五臟」和「七診九候」不同。根據《內經》的《三部九候篇》記載:天地間的極限數字,從一到九。一代表天,九代表地。

二者地。三者人。三而三之。三三者九以應九野。故人有三部。部有三候。以決死生。以處百病。以調虛實。而除邪疾。帝曰。何為三部。岐伯曰。有下部。有中部。有上部。各有三候。三候者。有天有地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。乃以為真。上部天。兩額之動脈。上部地。兩頰之動脈。

白話文:

二者是(陰和陽)地與天。三者是人。三者各自乘以三,三三就是九,以呼應九野。所以人體有三部。三部各有三個脈搏,以決斷生死,用來治療各種疾病,用來調和虛實,用來除去邪疾。皇帝說:什麼是三部?岐伯說:有下部、中部、上部,各有三候。三個脈搏是指天、地、人,必須先指點(憑脈象)並理解(掌握規律),才能認為是真的。上部(頭)是天,是額頭兩側的動脈。下部(腳)是地,是臉頰兩側的動脈。

上部人。耳前之動脈。中部天。手太陰也。中部地。手陽明也。中部人。手少陰也。下部天足厥陰也。下部地。足少陰也。下部人。足太陰也。故下部之天以候肝。地以候腎。人以候脾胃之氣。帝曰。中部之候奈何。岐伯曰。亦有天。亦有地。亦有人。天以候肺。地以候胸中之氣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上部。耳朵前面的動脈。中部的天。是手太陰。中部的地。是手陽明。中部的人。是手少陰。下部的。是足厥陰。下部的地。是足少陰。下部的人。是足太陰。所以下部的。天可以用來觀察肝。地可以用來觀察腎。人可以用來觀察脾胃之氣。皇帝說。中部之候如何?岐伯說。也有天。也有地。也有天。天可以用來觀察肺。地可以用來觀察胸中的氣。

人以候心。帝曰。上部以何候之。岐伯曰。亦有天。亦有地。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。地以候口齒之氣。人以候耳目之氣。三部者。各有天。各有地。各有人。三而成天。三而成地。三而成人。三而三之。合則為九。九分為九野。九野為九藏。故神藏五。形藏四。合為九藏五臟已敗。

白話文:

人以相應的心官來觀察其健康狀況。黃帝說:那麼上面的部位用什麼來觀察呢?岐伯說:天上也有天、地、人;地上也有天、地、人;人體內也有天、地、人。天上以角和頭頂氣候的陰陽變化來觀察;地上以口腔和牙齒的陰陽變化來觀察;人體以耳目之間的陰陽變化來觀察。這三部分都各自具備天、地、人。三部分構成天,三部分構成地,三部分構成人。三乘以三合起來就是九。九分成九野。九野就是九個貯藏部位。人體有五個精氣神貯臧的部位,身體器官有四個貯臧的部位,合起來就是人體的九個貯藏部位。五臟已經虧損。

其色必夭。夭必死矣。帝又曰。何以知病之所在。岐伯曰。察九候獨小者病。獨大者病。獨疾者病。獨遲者病。獨熱者病。獨寒者病。獨陷下者病。岐伯又曰。形肉已脫。九候雖調猶死。七診雖見。九候皆從者不死。所言不死者。風氣之病。及經月之病。似七診之病而非也。

白話文:

面色不佳,不久就會夭折。夭折的人肯定會死。皇帝又說,怎麼知道疾病的所在位置。岐伯說,檢查九候,只有小的那個是病。只有大的那個是病。只有快的那個是病。只有慢的那個是病。只有熱的那個是病。只有寒的那個是病。只有陷下的那個是病。岐伯又說,形體和肌肉已經脫離。九候雖然正常還是會死。七診雖然可以看出來,九候都符合的不會死。所說的不死的,是風氣的病以及經月的病,看似七診的病,但卻不是。

故言不死。若有七診之病。其脈候亦敗者死矣。必發噦噫。經言如此。是於九候之中。而復有七診之法也。今之所謂三部。非古之頭手足之三部。乃寸關尺之三部也。今之所謂七診。非古之所謂獨大獨小。獨疾獨遲。獨熱獨寒。獨陷下之七診也。乃一定其心。存其神。二忌外意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不死的。如果患有七種症狀。那脈象也敗壞。病人必會呃逆嘔吐。經典也這樣說。這是在九種觀察法中,又另外提出七種診斷方法。現在所謂的三部,不是古時候頭、手、足的三個部位。而是寸關尺的脈象。現在所謂的七種診斷法,不是古時候說的單獨的大脈、小的脈。單獨快的脈、慢的脈。單獨的熱脈、寒脈。單獨的沉脈、浮脈的七種診斷法。而是要安定自己的心神。摒除外界的念頭。

無思慮。三均呼吸。定其氣。四輕指於皮膚之間。探其腑脈。五微重於肌肉之間。取其胃氣。六沉指於骨上。取其臟脈。七察病人脈之息。數往來。是為七診之法也。今之所謂九候。非古之所謂頭候天地人。手候天地人。足候天地人之九候也。乃寸取浮中沉。關取浮中沉。尺取浮中沉之九候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不要胡思亂想,讓呼吸自然而然。保持氣息穩定平和。

  2. 用四個手指輕輕放在皮膚上,檢查臟腑的脈絡。

  3. 用五個手指稍重一點的力壓在肌肉上,檢查胃氣。

  4. 用六個手指重重的按壓在骨頭上,檢查臟脈。

  5. 觀察病人的脈搏,數一數脈搏的節奏和頻率。

  6. 以上就是七診的方法。

  7. 現代所謂的九種診脈方法,不是古代所說的頭候天地人、手候天地人、足候天地人之九候。九候是指寸脈取浮、中、沉,關脈取浮、中、沉,尺脈取浮、中、沉。

要之古人診脈。不專於手之寸關尺部。凡頭面手足之動脈。悉皆診之。然不得尊今而廢古。亦不得非古而是今。合古今之法而用之。斯過半矣。

白話文:

總之,古人診脈,不只是診斷手上的寸關尺部,而是凡是頭面手足的動脈,都一併診斷。然而,我們不能只尊崇現在而廢棄古代的方法,也不能只相信古代的方法而否定現在的方法。應該將古今的方法結合起來使用,這樣才能更好的診斷病情。

晝夜循環。營衛須有定數。

今之為醫者。動言營衛。及問其營衛之所以行。則又茫然。如是而欲識病之表裡陰陽。蓋亦難矣。夫營者血也。陰也。衛者氣也。陽也。此人所共曉者也。惟營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一日一夜。各五十周於身。世人每昧於衛行脈外之旨。謂衛氣隨營氣而行於外。不知營自行營之道。

白話文:

現在當醫生的,一開口就談營衛。如果問他營衛運行的原因,他們就會茫然不知。這樣的人想要了解疾病的表裡陰陽,恐怕很難。營是血,屬於陰;衛是氣,屬於陽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營在脈中運行,衛在脈外運行。一天一夜,各運行身體五十週。世人往往不理解衛行脈外的道理,認為衛氣跟著營氣在體外運行。不知道營有營的運行之道。

衛自行衛之道。衛實不隨營氣而行也。試先以營氣之行言之。內經營氣篇。黃帝曰。營氣之道。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乃傳之肺。流溢於中。布散於外。精專者行於經隧。常營無已。終而復始。是謂天地之紀。故氣從太陰出。注手陽明。上行注足陽明。下行至跗上出大指間。與太陰合。

白話文:

衛氣自我運行的規律。衛氣強實不會隨營氣而運行。先以營氣的運行來探討。黃帝內經》中《營氣篇》說,營氣的運行之道,以內臟穀氣充足為根本。穀氣進入胃後,再傳遞到肺,然後流溢於臟腑,佈散於體表,氣血充盛的沿著經絡運行。這種運行一刻不停,循環往復,終而復始,這便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所以營氣從太陰肺經而出,注入手陽明經,再向上運行,注入足陽明經,向下運行,直至足跗上,從大指縫間出來,再與太陰肺經會合。

上行抵髀。從髀注心中。循手少陰。出腋下臂。注小指。合手太陽。上行乘腋。出䪼內。注目內眥。上巔下項。合足太陽。循脊下尻。下行注小指之端。循足心。注足少陰。上行注腎。從腎注心。外散於胸中。循心主脈。出腋下臂。出兩筋之間。入掌中。出中指之端。還注小指次指之端。

白話文:

從上面往上行到股骨。從股骨注入手心。循著手少陰經。從腋下臂部出來,注入小指。與手太陽經相合。往上行到腋下,從腋下出來,進入玉枕內部。注視著眼內眼角。從頭頂上邊向下進入後頸部。與足太陽經相合。循著脊柱下行到臀部,再向下行注入小指的末端。循著足心部,注入足少陰經。向上行注入腎臟。從腎臟注入心臟,再向外散發到胸部內。循著心主經脈,從腋下臂部出來,從兩條筋之間出來,進入掌中。從中指的末端出來,再注入手掌小指、次指的末端。

合手少陽上行至膻中。散於三焦。從三焦注膽出脅。注足少陽。下行至跗上。復從跗注大指間。合足厥陰上行至肝。從肝上注肺。上循喉嚨。入頏顙之竅。究於畜門。其支別者。上額循巔。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。絡陰器。上過毛中。入臍中。上循腹裡。入缺盆。下注肺中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陽經由上行,到膻中。散佈於三焦。從三焦流注到膽,出脇,再流注到足少陽。由下行到足跗上面。再從足跗流注到大拇趾之間。足厥陰由下往上行,到肝。從肝裡流注到肺。再向上循行到喉嚨。進入頏顙的竅。一直到畜門。它的支線,從額上循行到頭頂。向下循項,在脊骨內循行到骶骨,這便是督脈。督脈絡屬陰器,向上經過毛中,進入臍中。再向上循行於腹裡,進入缺盆穴中,再向下流注到肺。

復出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。逆順之常也。至於衛氣之行。則不然。衛出下焦。亦晝夜五十周於身。但於晝則行陽二十五。於夜則行陰二十五。自日出而陽隆之時。曰加房宿。蓋卯時也漏水下一刻。從足手太陽行起。水下二刻。行足手少陽。水下三刻。行足手陽明。水下四刻。

白話文:

重新返回太陰經。這是營氣運行的地方。是順應晝夜規律的。至於衛氣的運行,則不同。衛氣從下焦出發,也在晝夜之間五十次運行全身。但白天運行太陽經二十五次,夜晚運行太陰經二十五次。從太陽升起,陽氣充沛的時候,稱為“加房宿”。大概就是在卯時,漏水滴下第一刻,從足手太陽經開始運行。漏水滴下第二刻,運行足手少陽經。漏水滴下第三刻,運行足手陽明經。漏水滴下第四刻,運行手陽明經。

行於陰分。水下五刻。復行足手太陽。水下六刻。復行足手少陽。水下七刻。復行足手陽明。水下八刻。則又復入陰分。如此周而復始。至漏水下五十刻。人氣行於陽二十五周。日入而陰隆之時。曰加畢宿。蓋酉時也。方行入陰分。初從足少陰行起。次手少陰。次手太陰。次足厥陰。

白話文:

人體氣血運行在陰分上。到漏壺水位降低五刻度時,氣血運行到足太陽、手太陽上。到漏壺水位降低六刻度時,氣血運行到足少陽、手少陽上。到漏壺水位降低七刻度時,氣血運行到足陽明、手陽明上。到漏壺水位降低八刻度時,氣血又再次進入陰分。如此循環不已。直到漏壺水位降低五十分度時,人體氣血在陽分上運行二十五週。白天結束而陰氣興盛的時候,稱為加畢宿,也就是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。當時氣血運行進入陰分,先從足少陰開始運行,然後到手少陰、手太陰、足厥陰。

次足太陰。又復行足少陰。又復行手少陰。又復行手太陰。又復行足厥陰。又復行足太陰。如此周而復始。至漏水下百刻。行陰亦二十五周。並晝行陽二十五周。亦共五十周於身。此衛氣之所以行也。至於衛氣之合歲月日時。星宿度分。漏水刻數。細觀衛氣行篇。伯高之語。

白話文:

然後經過足太陰,再經過足少陰,再經過手少陰,再經過手太陰,再經過足厥陰,再經過足太陰。這樣周而復始。到漏水滴下百刻。運行陰經也二十五週。加上白天運行陽經二十五週。也一共運行五十週於全身。這就是營氣運行的原因。至於營氣與歲月日時、星宿度分、漏水刻數相合。仔細觀察營氣運行篇,伯高的話。

自可見矣。奈後世之人。注圖立說。每以衛氣隨營氣而行者。是昧於營在脈中。衛在脈外之旨耳。不知經文所云。衛在脈外者。非隨營氣而行於外也。乃晝行陽二十五周。夜行陰二十五周之謂也。或難曰。經文中有營氣篇。是營中亦有氣矣。而子獨謂衛不入經隧之中。豈營中獨無氣歟。

白話文:

從上述可見,遺憾的是,後世有些人注釋經文時建立論述說,以為衛氣是隨著營氣而運行於體外的,這是由於他們不瞭解營在脈中、衛在脈外這一要旨。他們不知道經文中所說的衛在脈外,並不是跟著營氣運行於體外,而是晝行陽脈二十五週,夜行陰脈二十五週的意思。有人提出難題說,經文中既有「營氣篇」,可見營中也有氣啦,而您卻獨自認為衛氣不進入經隧之中,難道營中獨自沒有氣嗎?

余曰非也。經云。清者為營。濁者為衛。夫衛猶風也。營猶水也。營血行於經隧之中。固賴氣以行之。亦水由地中行也。夫江淮河漢之水。固賴風以行。而風豈專隨江淮河漢而行哉。且衛氣之不隨營氣而行。馬元臺已詳言之矣。但於衛氣行篇。漏水下四刻八刻。以及二十四刻。

白話文:

我說這不對。經書上說:清的、乾淨的就是營氣,混濁的就是衛氣。衛氣就像風,營氣就像水。營血在經脈中運行,必須依靠氣來推動,如同水也可以通過地面流動。長江黃河淮河漢水都要藉助風的吹拂才能流動。難道風只是專門跟著長江黃河淮河漢水流動的嗎?而且,衛氣不跟隨營氣運行,這一點馬元臺已經詳細解釋過。只是在衛氣運行篇,省略了漏水四分之一刻、八分之一刻,一直到二十分之一刻的內容。

入於陰分之句。誤釋以為入足少陰。俱引邪客篇云。常以足少陰之分間。行於五臟六腑。不知經文所謂足少陰分者。特於其地分一過之耳。非實行足少陰經也。若謂實行足少陰經。則晝已隨六腑而行於陽。夜又隨五臟而行於陰。是一晝夜間。他藏俱一行。而腎得再行矣。要之晝之所入。

白話文:

將此句歸入陰分的範疇,錯誤地解釋為進入足少陰。大家引用邪客篇說,經常從足少陰進行區分,運行於五臟六腑。不知道經文上所說的足少陰分,只是特地經過那一塊地方而已,並非真的在足少陰經內運行。如果說真的在足少陰經內運行,那白天已經隨著六腑運行於陽,晚上又隨五臟運行於陰,這樣在晝夜之間,其他臟器都運行一遍,而腎臟卻運行兩遍了。歸根到底,白天所進入的地方,

時於其陰分過之。夜之所入。實於其陰經行之。而邪客篇謂常從足少陰之分間。行於五臟六腑者。正以衛出下焦。下焦乃腎之地分耳。然衛氣行篇所云。水下四刻。水下八刻。水下十二刻。水下十六刻。水下二十刻。水下二十四刻。皆曰人氣在陰分。不必專指腎經言也。惟夜行於陰二十五周。

白話文:

在陰分時間段經過之時,晚上進入人體的,是順著陰經而行,而邪客篇提到常常是從足少陰經的間隙,行走於五臟六腑的,主要是衛氣運行到下焦,下焦是腎的地分而已。然而,衛氣行篇所提到的,水下四刻,水下八刻,水下十二刻,水下十六刻,水下二十刻,水下二十四刻,都說人的氣在陰分。不必專指腎經來說。只有晚上在陰分運行二十五週。

始可直指腎經言耳。然是說也。內經諸篇已詳言之。而後之學者。終不能了了於心目者。其故有三焉。一則秦越人著難經。謂營氣之行。常與衛相隨。大違經旨而立圖說。二則衛氣行篇中。漏水下百刻。加於人氣之五十周。又人氣之五十周。加於日行之四十八舍。又日行之四十八舍。

白話文:

直到觸及腎經才能談論它。然而,有的人說,《內經》的諸多篇章已經詳細討論過。但後來的學者終究不能了了於心,原因有三:

第一,秦越人撰寫的《難經》,說營氣的運行,常常與衛氣相隨,這大大違背了經文的宗旨,還製圖說明。

第二,在《衛氣行篇》中,漏水流下一百刻,加於人氣的五十週,人氣的五十週,加於太陽運行的四十八個舍,太陽運行的四十八個舍,

加於二十八宿。又二十八宿加於十二辰。以多加少。度數齟齬。非司天臺難以悉其奇分。三則又以衛氣之行不等。夜行於陰也。固在乎陰。而晝行於陽也。則又過乎陰。有此數端。是以營衛之說。千百年來。終然隱晦。余因三思。惟欲暢明其旨。乃立三說。其一曰營氣行圖。

白話文:

將二十八星宿加到十二時辰上,又將二十八星宿加到十二地支上。由於時間多、數目少,所以度數不一致,如果不是司天臺的官吏,就難以詳細的瞭解。第三種說法則是又因為衛氣的運轉速度不一致,晚上運行在陰中,所以它本質上屬於陰。白天運行在陽中,所以就超過了陰的範疇。由於有這幾個原因,所以營衛之說,一千多年來,始終沒有弄清楚。我經過三思,只想闡明它的旨意,於是建立了三個學說。第一個學說是營氣運行圖。

專以營氣之行。從中焦起自寅時。注於手太陰肺。次第行於臟腑。循環無已。一日一夜。五十周於身。其次曰沖氣行圖。如環相似。自水下一刻。至五十刻。行陽二十五周。自五十一刻至百刻。行陰二十五周。既不妨於夜行。又不妨於晝過。其三則曰衛氣配周天圖。以子午為經。

白話文:

專以氣血的運行。從脾胃開始,從寅時(凌晨3-5點)開始,注入肺臟,順序運行於各臟腑,循環不止。一天一夜,運行50周。其次是沖氣運行圖,如環形相似。從子時的第一個時辰,到第50個時辰,運行陽氣25周。從第51個時辰到第100個時辰,運行陰氣25周。既不影響夜間的運行,也不妨礙白天經過。其三是衛氣配周天圖,以子午為經。

卯酉為緯。以人氣之五十周。配日行之舍。與十二辰二十八宿度數。如是者三庶乎千載以下。覽其圖。思其義。傳後之學者。不致有望洋之嘆耳。但營衛之行。復有說焉。先賢皆以自寅時起於手太陰肺。遂以卯時注於手陽明大腸。以十二辰次第配十二臟腑。如是周而復始。若然。

白話文:

(天地)橫向的,以人身之氣周流五十圈來對應太陽行走的位置,及十二時辰、二十八星宿的度數。這樣,推算上千年以下。如果觀看圖,並思考圖表的意義,可以讓後代學者不會有「面對大海,望而卻步」的嘆息。但是《營氣》和《衛氣》的運行,還有個說法。古代賢者都認為,從早上3點開始,運行到手太陰肺經。然後在早上5點開始運行至手陽明大腸經。依十二時辰的順序,分配給十二臟腑。這樣循環不斷地進行。如果真是如此。

是一晝夜間止得一周於身。又安所謂五十周於身也。況各臟腑經絡有長短不同。只如手太陰肺經。自中府穴起。至少商穴。相去不遠。足太陽膀胱經。自目內眥起以至至陰穴。相去甚遙。若刻定一時行一經。則脈之行也。豈因某經之長短。而故緩急之歟。愚曰。皆不然也。所謂營衛者。

白話文:

營衛之氣在一晝一夜之間只循環全身一週。那麼,怎麼會有五十週於身之說呢?況且各臟腑經絡長短不一。只如手太陰肺經從中府穴起至少商穴止,距離不太遠。足太陽膀胱經從目內眥起至至陰穴止,距離很遠。如果規定一定時間運行一經,難道脈的運行不是因經的長短而緩慢或急促嗎?我認為,都不對。所謂營衛,

乃無形之陰陽。非有形之。血氣也若云有形之血氣。只如有人刖一手。或刖一足。血氣行至所刖之處。不能過乎他經。必斷絕而死。然亦未嘗見其死者。則知非有形之血氣明矣。不觀內經有衛氣行篇。復有營氣篇。二者皆用氣字。故知其為無形之陰陽也。夫既為無形之陰陽。

白話文:

陰陽是指看不見的陰陽,而不是可見的血氣。如果說陰陽是有形的血氣,那麼就像一個人被砍掉了一隻手或一條腿,血氣只會運行到被砍掉的地方,不能流經其他的經絡,必然會斷絕而死。然而,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人死去,由此可知陰陽不是有形的血氣。你看《內經》中有衛氣行篇,也有營氣篇,這兩個篇章都用「氣」字,所以知道陰陽是無形的。既然陰陽是無形的,

則不必復拘脈行之尺寸。與經絡之短長。而又何妨以一時配一臟腑也。但以一時主一臟腑則可。以一時行一經絡則不可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就不必拘泥於脈的長短、經絡的長短,還擔心以一時配一臟腑嗎?但可以以一時主一臟腑,卻不能以一時行一經絡。

按營出中焦。自寅時起於手太陰肺。次第注於十二經隧之中。周而復始。一日一夜。如是五十周於身。漏水下百刻。後圖以圈內為里為臟。圈外為表為腑。於一周之中。三回入里。三回達表。所謂一日一夜。五十營是也。至於衛氣亦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。但不隨營氣而行。別有行法。亦具其圖於後。

白話文:

營氣從中焦由肝臟出發,自寅時開始從手太陰肺,順次流注於十二經脈之中,循環往復,一天一夜五十次。漏壺滴水下降一百次。圖中以圈內為陰為臟,圈外為陽為腑,在運行一週之中,營氣三次入於陰部,三次出於陽部,這就是所謂的一天一夜,五十週營。至於衛氣也是一天一夜五十次運行周流全身,但不隨著營氣而行,有其獨特的運行方式,也在圖中畫出了其運行圖。

男女長幼。大小各有殊形。

男女長幼。不必言。大小者。言人之肥瘦也。十九難云。脈有順逆。男女有恆而反者。何謂也。然。男子生於寅。寅為木。陽也。女子生於申。申為金。陰也。故男脈在關上。女脈在關下。是以男子尺脈恆弱。女子尺脈恆盛。是其常也。反者男得女脈。女得男脈也。其為病何如。

白話文:

不論男女,也不分幼年或老年,同樣都有脈象的大小變化。脈有順逆。是指男女脈位雖有常位,但也有相反的情況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從五十營生知,男子出生於寅年,寅是木,代表陽;女子出生於申年,申是金,代表陰。所以男子的脈象在寸關尺三部的上部,女子的脈象在寸關尺三部的下部。因此,男子的尺脈通常較弱,女子的尺脈通常較強。這是正常的情況。反之,如果男子的脈象像女子,女子的脈象像男子,這就是反常的情況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會導致什麼樣的疾病呢?

然。男得女脈為不足。病在內。左得之病在左。右得之病在右。隨脈言之也。女得男脈為太過。病在四肢。左得之病在左。右得之病在右。隨脈言之。此之謂也。脈經曰。凡診脈。當視其人長短大小。及性氣緩急。脈之遲速大小長短。皆如其人形性者吉。反之者。則為逆也。

白話文:

是的。男性脈象診斷出女性脈象,說明陰不足。病位在內部。左側診斷出為病位在左側。右側診斷出為病位在右側。根據脈象說明的。女性脈象診斷出男性脈象,說明陽過度。病位在四肢。左側診斷出為病位在左側。右側診斷出為病位在右側。根據脈象說明的。這就是所說的。脈經上說:凡診脈,要看此人的高矮胖瘦,及性格氣質的急緩。脈象的遲速、大小、長短,都與此人的形質相稱就吉利。相反的,就是違背常理了。

脈三部。大都欲等。至如小人婦人細脈小軟。小兒四五歲脈。呼吸八至細數者吉。千金翼云。人大而脈細。人細而脈大。人樂而脈實。人苦而脈虛。性急而脈緩。性緩而脈急。人壯而脈細。人羸而脈大。此皆為逆。逆則難治。反此為順順則易治。凡婦人脈常欲。濡弱於丈夫。

白話文:

「脈三部」,指的是上、中、下三部脈搏。「大都欲等」,意思是大致上要平和。「至如小人婦人細脈小軟」,這是指體質較弱的人,脈搏通常細而軟。「小兒四五歲脈,呼吸八至細數者吉」,這是說小兒四五歲的脈搏,呼吸八次,脈搏細而數,是健康的表現。千金翼書中說:「人大而脈細,人細而脈大,人樂而脈實,人苦而脈虛,性急而脈緩,性緩而脈急,人壯而脈細,人羸而脈大」,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脈象,稱為「逆」。逆則難治。相反的,如果脈象平和,則易於治療。「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」,意思是指婦女的脈搏通常比男性的脈搏濡弱,這種脈象纔是健康的。

小兒四五歲者。脈自駛疾。呼吸八至也。男左大為順。女右大為順。肥人脈沉。瘦人脈浮。千金翼之言如此。然亦不可執一而論也。予嘗讀難經。至男得女脈為不及。女得男脈為太過之句。竊有疑焉。何也。夫所謂男得女脈為不及者。謂男子尺脈反盛。此為水不勝火。其為不及也宜矣。

白話文:

至於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,這表示過於剛強。這指的是女性的尺脈反而微弱。尺脈微弱卻說過於剛強,在道理上有些許不符。不知道古代醫家所說的男性出現女性的脈象是不及的,這是因為真正的陰液不足。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是過於剛強的,這是因為陽邪有餘。如果只是因為尺脈微弱,就只使用補陰的藥劑,那就要有所缺失了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名女性,她的關脈之前幾處脈搏很大,關脈之後的脈搏卻很微弱。她有身體內熱、心煩的症狀,頭、牙齒、肩部也感到疼痛。其他醫師都使用補陰的藥劑。

至於女得男脈為太過。謂女子尺脈反弱也。尺脈弱而言太過。於理有未合。不知先賢所謂男得女脈為不及者。乃真陰不足也女得男脈為太過者。乃陽邪有餘也。若以尺弱之故。但用補陰之劑。則失之矣。余嘗治一婦人。關前數大。關後微弱。內熱心煩。頭齒肩膊嘗疼。諸醫皆用補陰之劑。

如四物沙參鱉甲青蒿銀柴之類。百劑罔效。後余因思女得男脈為太過之句。為撰一方。用薄荷防風山梔。以抑其陽。生地丹皮當歸芍藥甘草。以扶其陰。數劑輒效。始信古人之言不誣也。若男子尺寸俱盛。女子尺寸俱弱。又不可一例論也。愚按千金翼之言。未可盡信。如雲人細而脈大。

白話文:

例如四物湯、沙參、鱉甲、青蒿、銀柴之類的藥品,用了上百劑都沒有效果。後來,我因為想到「女子得到男脈為太過」這句話,於是撰寫了一個方子,用了薄荷、防風、山梔子,來抑制其陽氣;生地黃、丹皮、當歸、芍藥、甘草,來扶助其陰氣。幾劑藥下去就見效了,這才相信古人的話沒有錯。如果男子尺寸脈都盛,女子尺寸脈都弱,也不能一概而論。愚昧的我看《千金翼方》的內容,不可盡信。比如說人很瘦但脈搏很大。

人苦而脈虛。性緩而脈急。人羸而脈大。以之為逆。則似之矣。至於人大而脈細。人樂而脈實。性急而脈緩。人壯而脈細。皆以為逆。則亦未必然矣。余嘗診一貴人。形貌魁偉。其脈如絕。有小恙。其脈反大。豈可以形大脈細。而即為逆歟。至於快樂之人。頤養得宜。脈實有力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一個人很痛苦,脈搏卻很弱。性格緩慢的人,脈搏卻很快。身體瘦弱的人,脈搏卻很大。將這些現象視為不正常,似乎是合理的。

  2. 但是,如果一個人身材高大,脈搏卻很細弱。快樂的人,脈搏卻很充足有力。性格急躁的人,脈搏卻很緩慢。身體壯實的人,脈搏卻很細弱。這些現象都被認為是不正常的,但也不一定是這樣。

  3. 我曾經診治過一位達官貴人,體格魁梧,脈搏卻如遊絲一般微弱。他有小病的時候,脈搏反而變得很強大。難道可以因為體格大而脈搏細弱,就認為是不正常嗎?

  4. 至於快樂的人,頤養得宜,脈搏充足有力,這也是正常的。

不必盡皆為虛也。又如性急之人。其脈和緩。當是壽徵。人壯脈細。因所稟既清。肌肉豐厚。自脈道微小。千金翼拘於對待之法。以文害義。是以未可盡信也。

白話文:

不必完全都是虛的。比如說性急的人,他們的脈象卻是和緩,這是長壽的徵兆。人年壯時,脈象卻細弱,因為天生體質清淨,肌肉豐厚,所以脈道細微。千金翼拘泥於對比之法,以文字傷害了義理,因此不能完全相信。

復有節氣不同。須知春夏秋冬。

詳見下文。

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脈弦長以相從。

謂正月建寅。二月建卯也。值此木旺之時。其脈當弦。十五難曰。春脈弦者。肝。東方木也。萬物始生。未有枝葉。故其脈之來。濡弱而長。故曰弦。又曰。如有變奈何。然春脈弦。反者為病。何謂反。然。其氣來實強。是謂太過。病在外。氣來虛微。是謂不及病在內。氣厭厭聶聶。

白話文:

說正月建寅,二月建卯。在這個木旺的月份,脈象應該弦。十五難說:春天脈弦,代表肝,東方屬木。萬物始生,還沒有枝葉。所以脈象濡弱而長,因此稱為弦。又說:如果有變化怎麼辦?然而春天脈弦,反過來就是病。什麼叫反?脈氣來得實強,稱作太過,病在外。脈氣來得虛微,稱作不及,病在內。脈氣遲緩而弱小。

如循榆葉曰平。益實而滑。如循長竿。曰病急而勁。益強如張弓弦曰死。故又曰。春脈微弦曰平。弦多胃氣少曰病。但弦無胃曰死。春以胃氣為本。

白話文:

脈象如果像榆葉,就是平穩的脈象。脈象有力且滑利,就像抓著一根長竿。脈象急促而有力,就表示病情危急,而且會越來越嚴重。脈象像拉緊弓弦一樣,就是死脈。所以,春季脈搏微弱而細長是平穩的脈象,細長而胃氣不足是生病的脈象,但如果只有細長的脈象而沒有胃氣,就是死脈。春季以胃氣為根本。

當其巳午。心火而洪。

謂四月建巳。五月建午也。值此火旺之時。其脈當洪。即經所云鉤者是也。十五難曰。夏脈鉤者。心南方火也。萬物之所茂。垂枝布葉。皆下曲如鉤。故其脈之來疾去遲。故曰鉤。又曰。夏脈鉤。反者為病。何謂反。然。氣來實強。是謂太過。病在外。氣來虛微。是謂不及。

白話文:

所謂四月建巳。五月建午。正值火旺的季節。這個時候的脈搏應該洪大有力。這就是經文所說的「鉤」脈。十五難說。夏天的脈象是鉤脈。心屬南方火。萬物都欣欣向榮。垂下的樹枝和茂密的樹葉,都像鉤一樣彎曲。因此,這個脈象來得快,去得慢。所以叫做「鉤」。又說。夏天的脈象是鉤脈。反則為病。什麼叫做反。然而,如果脈搏來得實而強,就是過分了。病在外。如果脈搏來得虛而微,就是不足。

病在內。脈來累累如環。如循琅玕曰平。來而益數。如雞舉足者。曰病。前曲後倨。如操帶鉤曰死。故又曰。夏脈微鉤曰平。鉤多胃氣少曰病。但鉤無胃氣曰死。夏以胃氣為本。

白話文:

病因在內,脈象會來得很急促,並且如同環狀物一樣。如果脈象就像循著玉管一樣來回滑動,就叫做平脈。脈象來得又急又多,就像雞在走路一樣,就叫做病脈。脈象前面彎曲,後麪霸道,就像抓著帶鉤一樣,就叫做死脈。所以又說,在夏天,脈象微鉤就叫做平脈。脈象鉤多,胃氣少就叫做病脈。但脈象只有鉤,沒有胃氣就叫做死脈。夏天以胃氣為根本。

脾屬四季。遲緩為宗。

謂三月建辰。六月建未。九月建戌。十二月建醜。如是辰戌丑未之月。謂之季月。土旺四季。寄旺於春夏秋冬之初。土旺用事。各旺十八日。共成七十二日。其脈當緩。以土之性遲緩故也。十五難曰。脾者中州也。其平和不可得見。衰乃見耳。來如雀之啄。如水之下漏。是脾衰之見也。

白話文:

三月是辰月,六月是未月,九月是戌月,十二月是丑月。辰、戌、醜、未這些月份,稱為季月。土在四季都很旺盛,寄旺在春夏秋冬的開始。土旺當令,每旺十八天,共七十二天。他們的脈搏應該緩慢,因為土的性質是遲緩的。十五難曰:脾是人體的中部,它的平和狀態是看不到的,只有在衰弱的時候才能看到。脾衰的徵象像麻雀啄食一樣,又像水往下漏一樣。

申酉是金為肺。微浮短澀宜遲。

謂七月建申。八月建酉也。值此之時。太陰用事。其脈當微浮短澀。即經所云毛者是也。十五難曰。秋脈毛者。肺。西方金也。萬物之所終。草木華葉。皆秋而落。其枝獨在。若毫毛也。故其脈之來。輕虛以浮。故曰毛。又曰秋脈毛。反者為病。何謂反。然。其氣來實強。是謂太過。

白話文:

所謂七月,是建申月。八月,是建酉月。這時候,太陰當令。其脈象應當是微浮短澀的,這就是經書上所說的「毛脈」。《難經·十五難》說:「秋天的脈象是毛脈,肺屬金,位於西方。萬物走到年底,草木花葉都凋落了,只有枝條還在。就像毫毛一樣,所以脈搏來時,輕虛而浮,所以叫毛脈。」又說:「秋脈毛,反之則為病。」什麼叫反?就是脈氣來得實而強,這就是太過。

病在外。氣來虛微。是謂不及。病在內。其脈來藹藹如車蓋。按之益大曰平。不上不下。如循雞羽曰病。按之蕭索。如風吹毛曰死。故又曰。秋脈微毛曰平。毛多骨氣少曰病。但毛無骨氣曰死。秋以胃氣為本。

白話文:

疾病在外,脈象虛弱微弱,是一種脈搏不夠的表現。疾病在內,脈象浮大而緩慢,按之脈絡增大,這種情況稱為平和。如果脈象不浮也不沉,按之如撫摸雞毛,說明身體有病。如果脈象散亂,按之如風吹毛髮,則預示著死亡。因此,又說:秋季的脈象細微如毛,表示健康;毛多骨氣少,表示身體有病;如果脈象沒有骨氣,則表示死亡。秋季以胃氣為根本。

按劉守真曰。澀物濕則滑澤。干則澀滯。燥濕相反故也。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。故秋脈澀。澀澀也。

月臨亥子。是乃腎家之旺。得其沉細。各為平脈之容。謂十月建亥。十一月建子也。值此水旺之時。其脈宜沉而細。即經所謂石者是也。十五難曰。冬脈實者。腎。北方水也。萬物之所藏也。極冬之時。水凝如石。故其脈之來。沉濡而滑曰石。又曰冬脈石。反者為病。何謂反。

白話文:

冬季是腎臟最旺盛的時期,脈象應細而沉穩,與健康的脈象保持一致。這是因為十月按建亥,十一月按建子,此時水旺盛,脈象應沉而細,就像經典中所說的「石」脈。

《十五難》說:「冬季脈象堅實,是腎臟健康的表現。腎臟位於北方,是水藏之所。在極度寒冷的冬季,水凝固成冰,所以脈搏到來時,深沈濡緩而滑利,這就是「石」脈。

如果冬季脈象不是「石」脈,而是相反的脈象,則為病態。這種相反的脈象稱為「反」脈。

然。氣來實強。是謂太過。病在外。氣來虛微。是謂不及。病在內。脈來上大下銳濡滑。如雀之啄曰平。啄啄連屬。其中微曲曰病。來如解索。去如彈石曰死。故又曰。冬脈微石曰平。石多胃氣少曰病。但石無胃氣曰死。冬以胃氣為本。

白話文:

然而,脈象來勢實大而強盛,是為太過,病在體表;脈象來勢虛弱細微,是為不及,病在體內。脈象來勢浮大,去勢急促,濡滑如雀之啄,稱為平脈。啄啄連續,中間微曲,稱為病脈。脈象來勢如解開的繩索,去勢如彈射的石子,稱為死脈。因此又說,冬季的脈象微如石子,稱為平脈;石子多而胃氣少,稱為病脈;只有石子而沒有胃氣,稱為死脈。冬季以胃氣為根本。

既平脈之不衰。反見鬼兮命危。

此言春弦夏洪。秋毛冬石。不失其常。是為平脈。是元氣之不衰也。忽見鬼克之邪脈來侵。其命當危而敗矣。何謂鬼克之邪也。克我者是也。如春日浮短澀脈。夏見沉細脈。四季見弦長脈。秋見洪大脈。冬見遲緩脈。皆鬼克之邪也。假令四季之中。雖見賊邪之脈來侵。然春猶帶弦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說春天脈象弦長、夏天脈象洪大、秋天脈象浮緩、冬天脈象沉遲,這些都是正常脈象,叫做平脈。這是元氣不衰弱的表現。如果忽然見到邪脈外來侵犯,那麼這個人的命運就危險了。什麼是邪脈呢?剋制我的就是邪脈。比如春天見到浮短澀脈,夏天見到沉細脈,四季中見到弦長脈,秋天見到洪大脈,冬天見到遲緩脈。這些都是邪脈。即使四季中見到邪脈來侵,但是春天還帶有弦脈。

夏猶帶洪秋猶帶毛。多猶帶石。尚有可生之理。倘本季之脈。全然不見。但見鬼克之脈。則其命也危矣。

子扶母兮瘥速。

我所生者為子。子扶母者。如春得洪大脈。夏得遲緩脈。季夏得浮澀脈。秋得沉細脈。冬得弦長脈。又如心脈見緩大。肝脈見洪散。脾脈見浮澀。肺脈見沉滑。腎脈見弦長。亦是子來扶母。乃從前來者謂之實邪。其病易已。故曰瘥速。母抑子兮退遲。

白話文:

我所生的是兒子。兒子能幫助母親,就像春天得到洪大脈,夏天得到遲緩脈,季夏天得到浮澀脈,秋天得到沉細脈,冬天得到弦長脈。又好像心脈緩大和肝脈洪散,脾脈浮澀,肺脈沉滑,腎脈弦長。這也是兒子來幫助母親。從前來的邪氣稱為實邪,這種病容易治癒,所以說得病快。母親壓制兒子,病情發展緩慢。

生我者為母。所謂母抑子者。如春得沉細脈。夏得弦長脈。季夏得洪大脈。秋得遲緩脈。冬得浮澀脈。又如心脈見弦。肝脈見沉。脾脈見洪。肺脈見緩。腎脈見浮澀。又如腎病傳肝。肝病傳心。心病傳脾。脾病傳肺。肺病傳腎之類。是皆母來抑子。乃從後來者。謂之虛邪。病雖不死。必稽延而難愈也。

白話文:

生我之氣者為母。所謂母能抑制子的情形是,如春天得沉細的脈象,夏天得弦長的脈象,仲夏得洪大的脈象,秋天得遲緩的脈象,冬天得浮澀的脈象。又如心脈見弦脈,肝脈見沉脈,脾脈見洪脈,肺脈見緩脈,腎脈見浮澀脈。又如腎病傳給肝,肝病傳給心,心病傳給脾,脾病傳給肺,肺病傳給腎之類。這些都是母來抑制子。乃從後來者,稱為虛邪。即使病症不致於死亡,也一定會拖延而難以治癒。

此事難知云。脈地也。色天也。地生天則順。天生地則逆。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。地生天也。地生天則順也。子扶母兮瘥速也。假令得弦脈。而面黑色。天生地也。天生地則逆也。母抑子兮退遲也。

白話文:

這件事很難知道嗎?脈象屬地,顏色屬天。地生天則順。天生地則逆。假設得到弦脈,而臉色紅赤。地生天,則順。子扶母而病癒轉快。假設得到弦脈,而臉色黑。天生地,則逆。母抑子而病癒轉慢。

得妻不同一治。生死仍須各推。

我克者為妻。如春見緩脈。夏見浮澀。長夏得沉細。秋見弦長。又如肝脈見遲緩。心脈見浮澀。脾脈見沉滑。肺脈見弦長。腎脈見洪大。是皆謂之微邪。不足畏。然又有反以微邪為可畏者。則生死仍須各推可也。詳見下文。

白話文:

我的剋星是妻子。比如在春天,妻子脈搏緩和。在夏天,妻子脈搏浮而澀。在長夏(即盛夏),妻子脈搏沉而細。而在秋天,妻子脈搏弦而長。又如肝脈見遲緩,心脈見浮澀,脾脈見沉滑,肺脈見弦長,腎脈見洪大。這些都屬於微邪,不足以畏懼。但也有反認為微邪可畏的人。那麼生死仍需要各自推論是否可畏。詳情見下文。

假令春得肺脈為鬼邪。得心脈乃是肝兒。腎為其母。脾則為妻。

此作賦者。恐人不知鬼邪。實邪。虛邪。微邪。故舉春以為例。然已詳見上文。不必復贅。

脈經云。脈從前來者為實邪。從後來者為虛邪。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。從所勝來者為微邪。春得脾而莫療。冬見心而不治。夏得肺以難瘥。秋得肝亦何疑。

白話文:

脈經記載:順著經脈從人體前部前來的脈象是實邪。順著經脈從人體後部後來的脈象是虛邪。順著經脈從不剋制它的臟腑而來的脈象是賊邪。順著經脈從被它剋制的臟腑而來的脈象是微邪。春天發病,牽涉到脾臟而沒有及時治療。冬天出現症狀,涉及到心臟而不治。夏天發病,牽涉到肺臟而很難治癒。秋天發病,牽涉到肝臟,還有什麼疑問呢?

此復發明得妻不同一治。生死仍須各推之理。凡我克者為妻。乃微邪也。假令春脈弦而緩。冬脈沉而洪。夏脈洪而澀。秋脈澀而弦。雖見妻脈來乘。是為微邪不足畏。如春脈但見遲緩。而不見其帶弦。是為土旺生金。反來剋木。冬脈但見其洪大。而不見其帶沉。是為火旺生土。

白話文:

不同的妻子,復發的疾病也不同, 生死仍須依照各自的道理推測。凡是剋制我的,稱為妻子。那就是細微邪氣。假使春天的脈象是弦而緩。冬天的脈象是沉而洪。夏天的脈象是洪而澀。秋天的脈象是澀而弦。即使見到妻子脈象來乘。那是因為細微邪氣不足以畏懼。如果春天的脈象只見遲緩。卻不見它帶有弦脈。那是因為土旺生金。反過來剋制木。冬天的脈象只見其洪大。不見它帶有沉脈。那是因為火旺生土。

而反來剋水。夏脈但見其澀。而不見其帶洪是為金旺生水。而反來剋火。秋脈但見其弦長。而不見其帶澀。是為木旺生火。而反來剋金。如此之脈。不得謂之小逆反以微邪為可畏也。譬如人家。其夫良善。其妻不能。難能相夫以成家。而夫綱猶整。是為美疢。不足畏也。倘若其夫懦弱。

白話文:

而反過來剋制水。夏天脈象看起來乾燥,而不顯得水盛,這是由於金旺生水,而反過來剋制火。秋天脈象看起來細長,而不顯得乾燥,這是由於木旺生火,而反過來剋制金。這樣的脈象,不能說是小的逆反,應該以細小的邪氣爲可畏。打個比方,一個家庭裏,丈夫賢良善良,而妻子卻不行,那麼妻子很難幫助丈夫成家,但是丈夫的綱紀還是整齊的,這就是可以接受的小毛病,並不值得畏懼。如果丈夫懦弱,

其妻強悍。事無大小。操竊其權。雖有夫君。視同奴隸。流漸日久。弒逆之禍。其不免矣。豈非反以微邪為可畏歟。故曰。得妻不同一治。生死仍須各推。復有一說。謂春夏秋冬四季之時。倘得妻脈。其生死判斷有不同者。試觀四句賦中。惟夏得肺以難瘥一句。為一定之辭。

白話文:

他的妻子非常強勢,大小事情她都一手包辦,完全掌握一切。即使丈夫在,也像個奴隸一樣。時間久了,就會出現弒逆的禍害,那是絕對逃不掉的。這豈不是反而認為小的邪惡很可怕嗎?所以說,得到了不同的妻子,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理。 生死還得各自去推測。還有一種說法,認為在春夏秋冬四季,如果得到了妻脈,生死判斷也不同。 看看四句賦中,只有「夏得肺以難瘥」一句話,是確定不治的。

其餘三句。俱屬兩可。況別有訣云。春中診得四季脈不治。多應病自除。則知春夏秋冬。四季之中。倘得妻脈。其生死仍須各推。不可一例而論也。假令春得脾脈。春屬木。脾屬土。木非土不生。況木得濕土之滋。反能長養。故云莫療。而病自愈也。又令冬見心脈。冬為寒冰。

白話文:

其餘的三種脈象,都可以治好,況且另有訣竅:春天診斷出四季的脈象,不要治療,大多數疾病都會自行消除。由此可知,春夏秋冬四季之中,如果診斷出妻脈,那麼生與死的結果仍然需要分別推斷,不能一概而論。假設春天得到脾脈,春天屬木,脾屬土,木沒有土就無法生長。況且木得到濕土的滋潤,反而能夠生長旺盛,所以說不治療,而疾病也會自行痊癒。再說冬天出現心脈,冬天是寒冷的冰霜。

心為君火。如嚴寒之時。得太陽一照。使流水不冰。縱有微邪。亦無大害。故不必治也。惟夏得肺脈。夏為赤帝司辰。萬物賴以長化。倘見肺脈。肺為陰金。其氣肅殺。故殺菽隕霜。春秋所警。是以夏得肺以難瘥也。至於秋得肝脈。肝為青陽。主東方之生氣。秋得肝脈。是當搖落之時。

白話文:

心臟是君火。就好比嚴寒的時刻,太陽一照射,使流水不凍結。縱然有輕微的邪氣,也沒有大的危害。所以不必治療。只有夏天得了肺脈才難治。夏季是赤帝司辰,萬物依靠他才能生長化育。倘若出現了咳嗽氣喘的肺脈症狀,肺是陰金屬性,其氣肅殺嚴厲,所以殺掉菽豆,霜降出現。春秋疾病相警戒。這是因為夏天得了肺脈很難治好的緣故。至於秋天得了肝脈,肝是青陽屬性,主東方之生氣。秋天得了肝脈,正是花草樹木凋零之時。

而得生長之氣。如陽明司天之歲五之氣。厥陰風木客氣加臨。春令反行。草乃生榮。民氣和之謂也。又何疑其為害也哉。

白話文:

通過吸收天地生長之氣。舉例來說,陽明主宰天之五的歲運之氣。厥陰風木客氣入侵到人體。春季的運轉規律發生變化。草木就會發芽生長。人體氣血和順,就是這個道理。還有什麼可以懷疑它對人體的損害呢?

此乃論四時休旺之理。明五行生剋之義。

此總結上文之脈。反四時者。由五行有相剋之義存焉耳。

舉一隅而為例。則三隅而可知。

如前偶舉一春以為例。則夏秋冬季可以類推矣。

按平弦而若緊。

此節言脈有相似者。當詳明分別之。不可混淆也。平字非弦脈之平。當與下文欲識之識字相對。南方診脈謂之看脈。北方診脈謂之平脈。如脈經平脈早晏。平脈虛實之類。故曰按平弦而若緊。弦者。不散也。端直而長。狀若箏弦。曰弦緊者。不緩也。脈來勁急。按之長。舉之若牽繩轉索之狀。

白話文:

這一節在說脈象有相似的地方,必須仔細、清楚地區分開,不能混淆。

「平」字並非「弦脈」的「平」,這個「平」字應該與下文中「欲識」的「識」字相對照。

南方看病時診脈叫做「看脈」,北方看病時診脈叫做「平脈」,就像《脈經》中所說的「平脈早晏」、「平脈虛實」之類的。所以說「按起來平順、端直,但感覺又緊又長」。

「弦」是指脈不散亂,端直而長,形狀像箏弦。

「弦緊」是指脈來得勁急,按下去感覺很長,提起來又像牽引繩索那樣。

弦屬少陽。為瘧為飲。為寒熱。為氣血。收斂緊屬太陽。為寒為痛。在人迎為傷寒。在氣口為傷食。不可以其同一長而直。而不分其孰為弦。孰為緊也。

白話文:

弦脈屬於少陽經,症狀表現為瘧疾、水腫、寒熱交替、氣血不足。收斂、緊屬於太陽經,症狀表現為寒冷、疼痛。在人迎穴處,脈象為弦脈,表示傷寒;在氣口穴處,脈象為弦脈,表示傷食。不能因為弦脈和緊脈都是細長而直,就不區分它們的具體表現。

欲識澀而似微。

澀不滑也。參伍不調。如雨沾沙。又如輕刀刮竹曰澀。澀為氣多血少。為傷精。為痰阻氣機。為中霧露。微者不顯也。脈來極細而軟。若有若無曰微。為氣血俱虛。為敗血不止。面色無光。然澀者。言脈道之謇澀。而不流利也。微者。言脈道之微細。而不充滿也。二者皆難定息數。診之者須辨其孰為澀孰為微。

白話文:

澀不滑潤。中氣不足,血液有所減少。就像下雨淋到沙子一樣。就像用輕刀刮竹子一樣,這種情況被稱為澀。這是由於氣多血少,損傷精氣,痰濕阻滯氣機,受到霧露侵襲。如果症狀輕微,脈搏極細而軟弱,猶如若有若無,被稱為微。這是因為氣血俱虛,敗血不止,面色無光。渋脈表示脈道阻塞不暢,微脈則表示脈道細微不充盈。這兩種脈象都很難測定息數。診斷時,醫生必須辨別是渋脈還是微脈。

浮芤其狀相反。

浮者。不沉也。按之不足。舉之有餘曰浮。有力為風。無力為虛。芤則初無定體。芤草名。其葉似蔥。以脈輕手。則浮而大。重則中空。故藉以命名也。即先賢論芤脈。亦有不同。如本訣中指法。則曰兩頭即有。中間全無。或又謂四畔有。中間無而脈經則又曰芤脈。其象兩邊似有。

白話文:

浮是指脈象不沉降,按壓脈搏時,感到脈搏的力量不足,但舉起手指時,脈搏又有餘力。有力氣的浮脈叫風脈,沒有力氣的浮脈叫虛脈。芤脈則最初就沒有固定的形狀,芤是一種草名,它的葉子像蔥。用輕輕的手法按脈,脈就會浮大,用力按壓脈搏,則會感覺到脈搏中間是空的。因此藉由這種現象來命名。

古代醫家對芤脈的論述也不盡相同。比如《本訣》中說芤脈「兩頭即有,中間全無」。有的說「四畔有,中間無」;《脈經》則說「芤脈,其象兩邊似有」。

中間全無仲景傷寒論曰。脈弦而大。弦則為減。大則為芤。減則為寒。芤則為虛。虛寒相搏。此名為革。男子忘血失精。女子半產漏下。古人謂芤脈之不同如此。或云兩頭有。中間無或曰四畔有。中間無或曰兩邊有。中間無餘嘗按此三法。診人之脈。皆斷之為失血。並無差忒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中沒有提到脈弦和大。弦脈表示身體正在減弱,大脈則表示身體正在腫脹。減脈是寒症,腫脈是虛症。虛症和寒症相互搏擊,這種情況稱為「革」脈。

男子如果不注意養血就會失去精液,女子如果流產就會漏下陰液。古人說,腫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。有人說,腫脈兩端有,中間沒有。有人說,腫脈四邊有,中間沒有。或有人說,腫脈兩邊有,中間沒有。我經常按照這三種方法診察病人的脈象,皆斷定為失血證,從未診斷錯誤。

因思芤脈輕手則浮。重則中空。雖有上下左右四畔之不同。要之皆因血去故也。但據仲景之言觀之。脈弦則為減。大則為芤。是輕手取之。則覺其弦大。及乎重手則減而為芤。與剖竹相似。非兩邊有。中間無乎。至本訣中指法主病則曰。兩頭即有。中間全無。主淋瀝氣入小腸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認為浮脈如果用輕手法切,則感覺浮。用重手法則空洞。雖然有上下左右四個方面不同,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血氣離開的緣故。但根據仲景的話來看,脈弦則為減。脈大則為芤。這是輕手切脈,則感覺其弦大。用重手切脈則減而為芤。與剖開的竹子相似。並不是兩邊有,中間沒有。到本訣中的指法主病法則說,兩端纔有,而中間完全沒有。主於淋瀝之氣進入小腸。

與仲景之主病不合。大抵從仲景之指法。其病為虛為寒。從脈訣之指法。其病為陽為熱。不得張鑿而李枘也。不獨芤脈為然。凡讀古人書。不可膠柱鼓瑟。況脈之理。至精至微。脈不自立其名。因古人之指法而立名。假令其古人之指法如此。故其主病如此。某古人之指法如彼。

白話文:

與仲景的主病不符合。大體上遵循仲景的診脈方法,其病因是虛寒。從脈訣的診脈方法來看,其病因是陽熱。不是僅僅浮脈是這樣,凡是讀古人的書,不應該拘泥於書中的內容。況且脈的道理,非常精微。脈沒有固定的名稱,而是根據古人的診脈方法來命名。假設某古人的診脈方法是如此,所以其主病是如此。某古人的診脈方法是彼,所以主病也如此。

故其主病如彼。戴起宗之流。造脈訣刊誤。每用一古人之指法。如定脈之名。復用一古人之主病。強牽以合之至使後人病脈不相對。誤人豈淺鮮哉。不知古人各有得心應手之妙。非若後世之人。泥於字句者比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他們的診斷和治療總是不盡人意。像戴起宗這一類的人,他們寫的脈訣刊誤,是用一個古人的指法,來解釋另一個古人的診斷。強行牽就,導致後人對於疾病和脈象的認識不一致。誤人豈止寥寥啊!他們並不知道,古人各有各自的技巧和方法,就像後世那些拘泥於字句的人一樣。

沉伏殊途同歸。

沉不浮也。輕手不見。重手乃得。曰沉為入里。脈之首伏不見也。脈經云。伏者。極重手按之。著骨乃得。為三陰之盡。

白話文:

脈搏緊而不浮,輕輕地搭脈感覺不出,用重手按壓才能發現,這就是「沉」。脈搏的起初非常隱藏,看不到。脈學經典上說:「伏脈」的情況是,極重手地按壓,著骨了才能發現,代表三陰脈的盡頭。

洪與實而形同彷彿。

洪者。脈來滿指而大也。實者。浮中沉。皆有力也。二脈皆滿指。然洪有浮沉之別。而實謂浮沉皆有力也。

濡與弱而性帶依稀。

濡與弱。其狀相似。但有浮沉之別。與陰陽之分耳。諸家皆以極浮細而軟曰濡。極沉細而軟曰弱。惟本訣指法主病中。則曰指下尋之。似有再再還來。按之依前卻去曰濡。指下尋如爛綿相似。輕手乃得。重手稍無。怏怏不前曰弱。據訣所云。似乎以極沉而無力為濡。極浮而無力為弱。

白話文:

濡和弱的症狀很相似,但有浮沉之別,以及陰陽之分的區別。諸家醫書都認為,極度浮細而柔軟的是濡。極度沉細而柔軟的是弱。只有《本訣指法》是以主病所在為依據。說的是,用手指按壓尋求病竈,似乎有反複出現的跡象。按壓時,感覺依舊但病情卻消退了,這就是濡。用手指按壓尋求病竈時,感覺像爛棉花一樣,用輕手按纔有感覺,用重手按就感覺不到,勉強按壓時沒有進展的,這就是弱。根據《本訣》所說,似乎以極度沉重而無力為濡,極度浮揚而無力為弱。

矣。兩說齟齬。何去何從也。不知濡為陰水當沉。弱為陰金當浮。濡為陽不足不當於浮中見。弱為陰不足不當於沉中見。據理而論。當以訣之指法為是。而以他說為非矣。況濡弱二脈。但可以極沉而軟。極浮而軟言之不必更加細字。先辨此情。後明其理。更復通於藥性。然後可以為醫。

白話文:

這個問題上有兩種說法,一種說濡脈是陰脈,所以要沉下去,弱脈是陰脈的其中一種,所以要浮起來。另一種說法是,濡脈是陽脈不足,所以不應該出現在浮脈裡,弱脈是陰脈不足,所以不應該出現在沉脈裡。

如果按照道理來說,應該是以訣之指法為正確的,而另一種說法是錯誤的。此外,濡脈和弱脈這兩種脈象,都可以說是極沉而軟,極浮而軟,不需要再用更多的細字來描述。先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再明瞭其原理,並且與藥性相通,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。

今人但知脈理之難。而不知藥性之難也。但知藥之功。而不知藥之性耳。能盡其藥之性然後可以為醫也。夫所謂性者。非山楂消食。貝母清痰。枳殼寬胸。陳皮下氣之謂也。乃寒熱溫涼。升降浮沉。陰陽清濁之謂也語云。用藥如用兵。兵家之道。知彼知己。百戰百勝。知彼者。

白話文:

當今的人們只知道脈理難以理解,卻不知道藥物的屬性也很難理解。他們只知道藥物的功效,卻不知道藥物的屬性。只有充分掌握藥物的屬性,才能成為一名好的醫生。所謂屬性,並不是山楂能夠消食,貝母能夠清痰,枳殼能夠寬胸,陳皮能夠降氣(這些顯而易見的功效)。而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、升降浮沉、陰陽清濁的特性。俗話說,用藥如同用兵。用兵之道,是要知己知彼,才能百戰百勝。知彼,就是了解敵人的情況,知己,就是了解自己的情況。

知賊之虛實也。知己者。知我兵之水陸奇正也。如為醫者。但知脈理。而不知藥性。是猶用兵者。但知賊之虛實。而不知我兵之宜水宜陸。宜奇宜正縱有百萬之師。其不為賊所陷者鮮矣。

白話文:

瞭解敵人的虛實。瞭解自己,瞭解我軍在水路陸地上的奇正之兵。就像一個醫生,只知道脈理,卻不知道藥性。這就好比一個用兵的人,只知道敵人的虛實,卻不知道我軍應該在水路還是陸地作戰,或是應該奇兵突襲還是以正兵正面交鋒。即使有百萬大軍,也很少有不被敵人打敗的。

既已明其三部。須知疾之所有。

此承上起下之詞。言既明寸關尺之三部。須知三部之中。所現之脈不同。而所生之病亦各異也。

寸脈急而頭痛。

寸。陽部也頭。諸陽之會也。今診得寸脈而急。急則近於緊。諸緊為寒。當是風寒客於其腦。而作痛也。

平人氣象論云。寸口之脈中手短者。曰頭痛。

弦為心下之咎。

心之下。胃之上也。弦則為飲。脈經曰。寸脈弦。心下愊愊。謂心下有痰飲也故寸弦而曰心下咎也。

緊是肚痛之徵。肚痛者。胃脘痛也。經云。緊在寸口。或膈上有寒。或膈下有水。寒在上焦。風滿而噎。或風寒外入。病苦頭痛。(當是左寸緊。)或宿食內停。腹中不化。(當是右寸緊。)緩即皮頑之候。

白話文:

緊是肚子疼痛的症狀。肚子疼痛,就是胃脘部位疼痛。經典上說,緊在寸口脈。可能是膈上有寒,或膈下有水。寒在上焦,風滿而噎。或者風寒從外面侵入,導致頭疼。應該是左寸脈緊。或宿食在體內停留,腹中不消化。應該是右寸脈緊。緩就是皮膚堅硬的症狀。

寸。陽位也。緩則為濕。風從陽。濕從陰。風從上。濕從下。今緩脈見於陽位。即經云寸緩。主皮不仁。風寒在肌肉也。宜防風湯

白話文:

寸口脈,屬陽位。脈緩慢,表示有濕邪。風從陽位進入,濕從陰位入侵。風邪從上部而來,濕邪從下部而來。現在,緩慢的脈象出現在陽位,也就是經書上說的寸口脈緩慢。這種症狀主要由風寒引起的皮膚不靈敏引起。應當用防風湯來治療。

微微冷入胸中。

寸。陽部也。胸中。陽位也。微者。陽氣虛也。陽虛則寒。故寸微而知胸中有冷氣也。

數數熱居胃口。

數為熱。經云。寸數即吐。以有熱在胃脘熏胸中。宜藥吐之。及針胃脘。服除熱湯。則知熱在胃口矣。

白話文:

數脈象屬於熱。經書上說,寸脈出現數脈象,就要進行催吐。這是由於胃脘和胸中存在熱邪,因此需要用藥物催吐。或者針刺胃脘,服用能清除熱邪的湯藥。這些方法都能夠清楚地知道熱邪位於胃的入口處。

滑主壅多。

經云。寸滑陽實。胸中壅。滿吐逆。宜前胡湯

澀而氣少。

凡澀為氣多血少。而此獨云澀而氣少者。何也。蓋以胸為氣海。若關脈澀。則當謂之血少。何也。以其營出中焦也。至於寸口所以候胸中者。胸為氣海。安得不謂之氣少也哉。

白話文:

凡是脈搏澀滯的,都是因為氣多血少。而這裡卻單獨說脈搏澀滯而氣少的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胸部是氣的海,如果關脈澀滯,就應該說是血少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營血是從中焦輸出的。至於寸口可以候診胸中的情況,這是因為胸部是氣的海,怎麼能不說氣少呢?

胸連脅滿。只為洪而莫非。膹引背疼。緣是沉而不謬。

洪為陽。沉為陰。洪為火。沉為寒。胸為陰。背為陽。寸部而見洪脈。為腸火之邪。干於心胸。而作滿悶經云。諸逆衝上。皆屬於火者是也。寸部而見沉脈。為陰寒之氣干於肺。而作引痛。經云。諸氣膹郁。皆屬於肺者是也。更過關中。浮緩不餐。

白話文:

洪是陽,沉是陰,洪是火,沉是寒。胸是陰,背中是陽,寸部如果出現洪脈,這是指腸火熾盛侵犯心胸,因而會產生滿悶的病症。有經典說到:「各種逆氣上衝的症狀,都跟火有關。」寸部如果出現沉脈,這是指陰寒之氣侵犯肺部,因而產生引痛的症狀。有經典說到:「各種氣體鬱積不能疏通的症狀,都跟肺有關。」再進一步探查,脈象浮緩不實。

關中所以候中焦者。中焦屬脾土。土之性宜鎮靜。今脈見浮緩。緩雖土之本脈。而浮則為風為虛。如大風揚沙。失其鎮靜之德。而成虛浮之象。其不食也宜矣。

白話文:

關中是因此而察覺出中焦出了問題。中焦屬於脾土。土的特性是適合鎮定。現在脈象表現為浮緩。緩雖然是屬於土脈,但浮則為風、虛。好像大風揚沙那樣。喪失了它鎮定的特點,而呈現出虛浮的現象。這不食慾也正是這個原因了。

緊牢氣滿。喘急難痊。

緊則為寒。牢則為病根深固。今二脈見於關中。是脾胃為冷物所傷。脾病則留滿痞塞。故氣滿喘急。而成不拔之證矣。

白話文:

病症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寒冷的症狀。病症根深蒂固的時候,就會難以治癒。現在這兩條脈象出現在關脈之中,是脾胃被寒冷的東西所傷害引起的。脾胃有病,就會導致滿腹、痞塞。因此,氣滿、呼吸急促,就形成了難以根除的病症了。

弱以數兮胃熱。弦以滑兮胃寒。

數則為熱。見於關中。則為熱壅胃口。熱壅胃口。則不食。不食則脈因之而弱矣。弦則為飲。滑主壅滯。今弦滑兼見於關中。是為胃中停積寒飲矣。

白話文:

這裡所說的脈象,一共分為四種。首先,出現於關中的數脈。表示是熱氣造成胃部阻塞。熱氣阻塞胃部,就不會吃東西。不吃東西,脈象也會因此變得虛弱。其次,弦脈,表示有積飲。滑脈主治氣血不通。而現在,這兩種脈象都出現在關中,說明胃中已經積存了寒飲。

微即心下脹滿。

諸脹滿皆屬於土。微為陰土。乃不及之土也。微脈見於關中。是為脾虛不足。而作脹滿矣。當於微脈條中參看可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腹脹皆屬土。微指陰土。乃不及之土也。微脈見於關中。是脾虛不足,而引起腹脹。應參看微脈條就可明白。

沉兮膈上吞酸。澀即宜為虛視。沉乃須作實看。

上文云。沉兮膈上吞酸。下文云。沉乃須作實看。豈非一脈而兩證歟。不知上文之沉兮膈上吞酸者。乃胃中有宿滯未消。而作吞酸之證。誠恐後人以關脈見沉。誤認脾虛。而用補劑。則難免實實之禍矣。故反覆叮嚀之曰。澀則宜為虛視。蓋以營出中焦。關脈澀則為營血不足。

白話文:

上文提到,沉脈出現在膈上,會伴有吞酸的症狀。下文又提到,沉脈必須視作實證來看。這難道不是同脈位而有兩種證候嗎?不知道上文中沉脈出現在膈上,伴有吞酸症狀的,是指胃中有宿食沒有消化,而引起的吞酸證候。我實在擔心後人看到關脈出現沉脈,就誤認為是脾虛,而使用補劑。這樣難免會加重實證的病情。所以才反覆叮嚀說,關脈的澀脈應該視作虛證來看。這是因為營血從中焦輸布,關脈澀脈則說明營血不足。

謂之虛也宜矣。至於沉。則不得視之為虛。而當視之為實。宜用消導之劑。去其積滯。則陽氣自升。而脈自不沉矣。

白話文:

說脈沉是虛的,這是正確的。至於脈沉的,則不應該看它是虛的,而應該看它是實的。應該用疏通導滯的藥物,去除積滯,那麼陽氣自然上升,脈也就自然不會沉了。

下重緣濡。女萎散療之在急。

濡主虛乏。為氣血不足之候。關主脾胃。今見濡脈。則元氣衰而中氣下陷。故腰以下墜重。難以行矣。女萎散無傳。姑俟後考(人身如雞子相似。脾氣如黃。元氣如清。凡清明前煮雞子。則黃在中。以其清足故也。清明後煮雞子。則黃偏而下。以其清不足故也。人身之中氣亦然。若中氣足則不偏虛。不足則下陷而偏矣。)

白話文:

濡脈主虛乏,是氣血不足的徵候。關脈主脾胃,現在診見濡脈,則是元氣衰弱而中氣下陷。所以腰部以下感到墜重,行走困難。女子萎靡不振,沒有傳遞,姑且等待後續的考察。(人體就像雞蛋一樣,脾氣如蛋黃,元氣如蛋清。凡是在清明節前煮雞蛋,那麼蛋黃會在中間,這是因為蛋清充足的緣故。清明節後煮雞蛋,那麼蛋黃就會偏向一邊而降低,這是因為蛋清不足的緣故。人體的中氣也是如此,如果中氣充足,就不會偏虛。如果中氣不足,就會下陷而偏虛。)

水攻因伏。牽牛湯瀉則令安。營出中焦。中焦治則脈道行。而往來流動矣。今關脈伏。則土為水掩。而脈道不行。如五常正大論所云。藏政以布。長令不揚也。治之者。當以牽牛湯。盡瀉其水。則脾土自現。而脈道自通矣。禹貢曰。云土夢作乂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水氣入侵,形成水氣閉阻。服用牽牛湯瀉下,可以使情況好轉。營血運轉到中焦。中焦調理好,脈絡就能通暢,營血也能流動了。現在關脈閉塞,是因為脾土被水氣掩蓋,脈絡不通暢。就像《五常正大論》中說的,隱藏政令,長久不顯揚。治療方法是,服用牽牛湯,徹底瀉除水氣,脾土就會顯現,脈絡也會通暢了。《禹貢》中說,土壤夢寐以求的理想統治就是這樣,指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
爾乃尺中脈滑。定知女經不調。男子遇此之候。必主小腹難消。滑主壅多。女子經脈不通。男子小便不利。皆壅滯之患也。按經云。尺滑氣血實。婦人經脈不利。男子溺血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寸中的脈搏滑利。必定知道是月經不調。如果是男性遇到這種情況。必定是小腹難以消化的。脈搏滑利主多壅滯。女性是月經不通。男性是小便不利。這些都是屬於壅滯的病症。在《脈經》中說。寸脈滑利氣血充實。女性的經脈不通。男性會小便帶血。

伏脈谷兮不化。

尺脈伏而云穀不化者。何也蓋以飲食入胃。不能運化停留於中。壅遏營衛。衛出下焦。不得通達。故厥陰之木氣不升。而尺脈為之伏矣。治之者當吐其邪。而升其氣。使厥陰之氣上升。而尺脈可復出矣。其說當於八里脈尺伏條下參看。

白話文:

尺脈沉伏而說飲食不消化,這是什麼原因呢?大概是由於飲食進入胃中,不能運化而停留在裡面,阻滯了營衛之氣的運行。衛氣出於下焦,不能通暢地運行,所以厥陰之木氣不升發,尺脈因此而沉伏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嘔吐出邪氣,升發正氣,使厥陰之氣上升,尺脈就可以恢復正常了,這個說法應該在八里脈尺脈伏這個條目下參看。

微即肚痛無憀。

微為陽虛。陰盛之脈。尺中見微。是為陰分而見陰脈也。諸陰為寒。故經云。尺微厥冷。小腹中拘急有寒氣。

弱緣胃熱上壅。

尺脈弱而云胃熱上壅者。何也。蓋以上實則下虛。熱氣並壅於胃口。故尺脈見弱也。

遲是寒於下焦。

諸遲為寒。尺所以候下焦者。尺脈見遲。是以知下焦。之有寒也。

胃冷嘔逆澀候。

人身如釜甑相似。胃猶甑也。脾猶釜也。下焦命門。猶釜底之薪也。命門之火旺。則能熏蒸脾土。而胃中之飲食易消。況腎者胃之關。今尺脈見澀。是為精血不足。真火衰微。不能熏蒸脾土。腐熟水穀。故胃冷而為嘔逆之候矣。即王太僕所謂食入久而反出者。胃無火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就像一個鍋爐。胃就像鍋子。脾臟則像鍋底的柴火。命門之火旺盛,就能蒸騰脾土,使胃中的食物易於消化。此外,腎臟與胃息息相關。現在脈搏澀滯,說明精血不足,真火衰弱,不能蒸騰脾土,腐熟水榖。所以胃寒而嘔吐。就像王太僕說的,食物吃了很久又吐出來,那是因為胃沒有火。

腹脹陰疝弦牢。

經云。尺脈弦小。腹痛及腳中拘急。宜服建中湯。針氣海瀉之。又云。尺脈牢。腹滿陰中急。宜葶藶子茱萸丸。針丹田關元中極。按氣海丹田關元中極數穴。皆任脈之穴也。任脈主男子內結七疝。女子瘕聚帶下。然疝有多端。何獨歸於任也。不知任脈是疝病之本源。各經是疝病之支流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,尺脈弦小,表示腹痛和足部拘急,應服用建中湯,並針刺氣海穴以瀉氣。又說,尺脈牢固,表示腹部脹滿和陰部急痛,應服用葶藶子茱萸丸,並針刺丹田、關元和中極穴。氣海、丹田、關元和中極等穴位,都是任脈上的穴位。任脈主治男子的內結七疝,女子的瘕聚帶下。但是疝氣有多種情況,為什麼獨獨歸屬於任脈呢?這是因為任脈是疝病的根源,各經絡是疝病的支流。

今尺部而見弦牢之脈。為弦而有力。動而不移。是足厥陰之氣鬱而不舒。致成腹脹陰疝之證矣。羅謙甫云。陰證足厥陰之脈。環陰氣抵少腹。或痛因腎虛。寒水涸竭。瀉邪補肝。蒺藜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現在尺脈部發現弦牢的脈象,脈搏像琴絃一樣有力,而且十分堅緊,動而不移。這是足厥陰經的氣鬱而不舒,導致腹脹陰疝的證候。羅謙甫說:陰證是足厥陰經的脈絡,陰氣環繞抵達少腹。如果出現疼痛,可能是由於腎虛,寒水涸竭。治療方法是瀉邪補肝,可以使用蒺藜湯。

緊則痛居其腹。

諸緊為寒。今見在尺脈。則知其寒在下焦。即經云尺脈緊。臍下痛者是也。沉乃疾在其腰。

腰者。腎之府。兩尺脈沉。沉為陰水。為火不能相濟。故疾在。其腰也。詳見八里脈沉脈尺部條下。

濡數浮芤。皆主小便赤澀。細詳如此之候。何處能逃。

濡而數。乃陰中之火也。陰中有火。故主小便赤澀。當用涼補之藥。以滋其陰浮。而芤乃陽中之火也。陽中有火。亦主小便赤澀。當用寒涼之劑。以瀉其火。然濡數浮芤。當知濡數為一脈。浮芤為一脈。不必分為四也。

白話文:

濡數,是指小便短而數次。它是陰火引起的。陰中有火,所以會導致小便赤澀。應該用涼補的藥物來治療,以滋養陰氣,緩解小便赤澀的症狀。浮芤,是指小便浮而不沉。它是陽火引起的。陽中有火,也會導致小便赤澀。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以瀉火,緩解小便赤澀的症狀。濡數和浮芤,雖然都是小便赤澀的症狀,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脈象。濡數為一脈,浮芤為一脈,不必將它們分為四種不同的脈象。

若問女子何因。尺中不絕。胎脈方真。

女子以尺為主。不絕者。往來流利也。即內經云。陰搏陽別。謂之有子。謂尺中之脈。搏於指下。大有別於關前也。

白話文:

女子以尺脈為主。脈搏不斷,脈勢往來流利。即《內經》所說:「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」,指尺脈的脈搏搏動在手指下,與關脈的脈搏有明顯的區別。

太陰洪而女孕。太陽大而男娠。

謂右手寸關。沉而洪。左手寸尺。洪而大也。女。陰也。其道尚右。而太陰俱在右寸關是也。太陰為臟。當於沉中候。今診得右手肺脾之脈沉而洪。故知其為女孕也。男。陽也。其道尚左。然兩太陽俱在左。太陽為腑。當於浮中候。今診得左手小腸膀胱之脈洪而大。故知其為男娠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右手寸關脈,脈象沉且洪;左手寸尺脈,脈象洪且大。女人,陰也。女人走動多用右邊;太陰兩脈俱在右手寸關。太陰是臟脈,宜於沉脈中診候。現在診得右手肺脾之脈沉而洪,所以知道她是個懷孕的婦女。男人,陽也。男人走動多用左邊;兩太陽兩脈俱在左手。太陽是腑脈,宜於浮脈中診候。現在診得左手小腸膀胱之脈洪且大,所以知道他是個懷孕的男人。

或遇俱洪而當雙產。此法推之其驗若神。月數斷之。各依其部。假令中衝若動。此乃將及九旬。

凡女人有孕。除心與小腸不養胎。心為君主小腸為之使也。其餘臟腑。各以其月輸血養胎。一月肝。二月膽。三月手心主。四月三焦。五月脾。六月胃。七月肺。八月大腸。九月腎。十月膀胱。十月滿足。故產而生矣。夫十日為旬。九旬者三月也。中衝者。手心主之井穴。故三月而中衝脈動也。(中衝。手中指尖內側。)

白話文:

當女人懷孕時,除了心臟和小腸不參與養胎外,其餘的臟腑會依序在不同的月份輸送血液來養育胎兒。

第一個月是肝臟。

第二個月是膽。

第三個月是手心主。

第四個月是三焦。

第五個月是脾臟。

第六個月是胃。

第七個月是肺。

第八個月是大腸。

第九個月是腎臟。

第十個月是膀胱。

每個月份都有固定的臟腑進行輸血,懷胎期滿十個月,胎兒就出生了。

一個月有十天,九次十天就是一個季度,也就是三個月。中衝穴是手心主經的井穴,所以懷孕滿三個月時,中衝穴的脈搏會開始跳動。(中衝穴位於中指指尖內側。)

患者欲知要死。須詳脈之動止。

凡平人之脈。一呼二至。一吸二至。閏以太息。共成五至。循環無已。至五十動而不止。是為大衍之數。全五臟皆受氣也。如動而中有一止。則知其一藏無氣。當於各藏予之死期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的脈搏,每一次呼氣,脈搏會跳動兩次,每一次吸氣,脈搏也會跳動兩次,中間偶爾會出現一次嘆息,一共是五次脈動。這種脈搏循環往復,永不停息。到了五十歲的時候,脈搏仍然跳動不息,這就是大衍之數。這意味著五臟皆受氣。如果脈搏在跳動的過程中出現一次停頓,說明有一個臟腑沒有氣了。應該根據不同的臟腑,予以相對應的治療方法。

彈石劈劈而又急。解索散散而無聚。

彈字。當作平聲讀。不當作去聲讀。彈石者。如指彈於石上。劈劈而堅硬也。若誤讀作去聲。則為彈丸之彈。失其劈劈之旨矣。解索者。謂如索之朽壞。解散無復次序也。若謂解結之解。則誤矣。內經云。來如彈石。去如解索者。死。又曰。死腎脈來。發如奪索。劈劈如彈石曰腎死。(按彈石者。辟辟急也。解索者。動數而隨散亂。無復次序也。)

白話文:

「彈」字,讀作平聲,不能讀作去聲。「彈石」,是像手指彈到石頭上,堅硬且鏗鏘的聲音。如果錯誤地讀作去聲,就會變成像彈丸一樣的「彈」,失去了堅硬鏗鏘的含義。「解索」,是指像繩索腐朽斷裂,散亂沒有順序。如果將其理解為「解開結」的意思,就錯了。《內經》中說:「來如彈石,去如解索」,這是形容死亡的現象。又說:「死人腎脈的脈象,來像抽絲剝繭,去像散亂如麻」。堅硬鏗鏘像彈石,說明腎衰竭而死亡。(「彈石」是形容聲音堅硬鏗鏘急促,頻頻不斷。「解索」是形容動作數次而散亂,沒有順序。)

雀啄頓來而又住。屋漏將絕而復起。

凡雀之啄食。必連連啄之。時一回顧。恐人之將捕也。怪脈之來。連連數急。時復一止。如雀啄食之狀。又曰雀啄者。脈來甚數而疾。絕止復頓來也。屋漏者。其來既絕。而止。時時復起。不相連屬也。經云。死脾脈銳堅。如鳥之啄。如鳥之距。如屋之漏。如水之流。曰脾死。

白話文:

所有雀類在啄食的時候,一定會連續啄好幾下,然後纔回頭看看,擔心有人要來捕捉它。怪脈在跳動的時候,也是連續幾下跳得很急,然後又突然停止一下,就像麻雀啄食的樣子。又說雀啄是指脈搏來得很快很急,一下斷了又一下突然來了。屋漏是指脈搏跳動過去後就停止了,然後時不時又跳一下,但不連續。經書上說,死脾脈搏尖銳堅硬,像鳥啄,像鳥刺,像屋漏,像水流。這都表示脾臟已經死了。

蝦游苒苒。而進退難尋。

訣云。蝦游狀若蝦蟆遊。魂去行屍定主憂。蝦游者。苒苒而起。及細尋之。不知脈之所在。久而復起。遲遲輒沒。言來遲去速也。

白話文:

訣中說:蝦遊像蝦蟆在遊動,如果病人精魂離開,身體就像是行屍走獸,這讓主治的醫生感到憂心。蝦遊這種脈象,是指脈搏像蝦子游動一樣,緩慢而微弱,醫生詳細地尋找脈搏,但卻不知道脈搏在哪裡。過了一會兒,脈搏又起來了,但很快就消失了。這說明,這種脈象來得慢去得快。

按經云。脈困病人。脈如蝦之遊。如魚之翔者死。注云。蝦游者。苒苒而起。尋復退沒。不知所在。久乃復起。起輒遲。而沒去速者。是也。魚翔者。似魚不行。而但掉尾動頭。身搖而久住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按照《難經》的說法,病人脈搏虛弱,脈象像蝦在水中游動一樣,像魚在空中飛翔一樣,是會死。注釋說,蝦在水中游動,是緩慢地向上遊,然後又慢慢地向下降落,讓人捉摸不定,過一會兒又慢慢向上遊,上升的速度很慢,而下降的速度很快,這是蝦在水中游動的特徵。魚在空中飛翔,是指魚的尾巴在空中擺動,頭部和身體在空中搖晃,而且停留時間很長,這是魚在空中飛翔的特徵。

魚躍澄澄。而遲疑掉尾。

魚躍者。魚翔脈也。遲疑掉尾者。頭不動而尾搖。撇然一厥也。又訣云。尾掉搖搖頭不動。魚翔腎絕亦如期。蝦游者。以上下之往來言。時復一隱也。魚翔者。以內外之往來言。時復一厥也。

白話文:

魚躍是魚翔脈的徵狀。遲疑不決,搖頭掉尾的是頭部不動而尾部搖動的脈象,像遇到很大挫折的樣子。又據《脈經》說,脈象尾部搖動,頭部不動,脈象像魚翔一樣,腎氣衰竭,脈絕的徵象。蝦遊脈是指上下往來連續不斷的脈象,有時會突然消失。魚翔脈是指內外往來不斷的脈象,有時會突然出現。

嗟乎。遇此之候。定不能起。縱有丸丹。天命而已。

復有困重沉沉。聲音劣劣。寸關雖無。尺猶不絕。往來息均。踝中不歇。如此之流。何憂殞滅。經文具載。樹無葉而有根。人困如斯。垂死乃當更治。沉沉。神昏也。劣劣。氣少也。寸關之脈雖無。尺中之脈不絕。而且往來息均。及診踝中足少陰太谿之動脈。(在足內踝後五分。

白話文:

又有些人困重而沉沉的,聲音低弱、沙啞。寸關兩脈雖然消失了,但尺脈卻依然存在。氣息來回均勻,而且踝中動脈沒有停止搏動。像這樣的情形,不必擔心死亡。經書上記載:即使樹木沒有葉子,但只要根部還存在,就能夠重新生長。一個人困到這種程度,瀕臨死亡的時候,更應積極治療。沉沉,是指精神昏迷,劣劣,是指氣息微弱,寸關之脈雖然消失了,但尺中之脈卻依然存在。而且,呼吸平穩,且能診出足內踝後五分,足少陰太谿穴的動脈搏動。

跟骨上陷中動脈。)則又流利不歇。譬諸枝葉雖凋。根本尚在。猶有發生之根。又何患乎殞滅也哉。難經第八難云。寸口脈平而死者。何謂也。然。諸十二經脈者。皆繫於生氣之原。所謂生氣之原者。謂十二經之根平也。謂腎間動氣也。此五臟六腑之本。十二經脈之根本。呼吸之門。

白話文:

跟骨上陷中的動脈,就會變得通暢、流利,不會停息。就像樹木的枝葉雖然凋零了,但是根部仍然存在,還有生長發生的根本,又何必擔心它會枯萎滅亡呢?《難經》第八難說:「寸口脈搏動平緩,而人卻死去,這是什麼原因呢?」其實,人體十二條經脈都與生氣的源頭相連接,所謂生氣的源頭,是指十二條經脈的根部,也就是腎臟之間的動脈。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,是十二經脈的根本,也是呼吸的門戶。

三焦之源。一名守邪之神。故氣者。人之根本也。根絕則莖葉枯矣。寸口脈平而死者生。氣獨絕於內也。然脈賦所言者。枝葉雖盡。而根本尚存。猶有可生之理。難經所云。根本先撥。而莖葉雖存。必無可生之道。合而觀之。相得而益彰矣。

白話文:

三焦是人體的原點,是守護邪氣的神明。所以說人以元氣為根本,根源斷絕,枝葉就會枯萎。寸口脈搏平緩而死亡,是因氣單獨斷絕於人體內部。但脈賦所言,枝葉雖然枯竭,根源仍在,還可能有重生之理。難經所說的根本先枯竭,雖有枝葉也毫無生機。合併來看,兩者的解釋互為補充,更加精彩。

按脈經云。上部有脈。下部無脈。其人當吐不吐者死。上部無脈。下部有脈。雖困無所苦。所以然者。譬如人之有足。樹之有根。雖枝葉枯槁。不致殞萎。若根本壞則殆矣。

白話文:

脈經說,上部有脈象,下部無脈象,這樣的人應該吐,否則就會死亡。上部無脈象,下部有脈象,即使困頓也無大苦。之所以這樣,如同人有腳,樹有根一樣。即使枝葉枯槁,也不會導致死亡。如果根本壞了,那可就危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