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序 (2)

回本書目錄

序 (2)

1.

即為萬物造端之始。然交必陽體充足,而後能交乾之六陽。乃充足於四月之巳,次為午。故乾至五月建午,始與坤交;是則乾足於巳而動於午。巳午皆火,故伏羲乾居正南。乾之外體,屬火;乾中含蓄陰精,屬金。故五行家言:庚金長生在巳。所謂長生者,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。乾之初動於午,每年五月夏至之時。

乾上九一,陽已升至天頂極高,不得不轉而向下,向下即感動坤陰之氣上升而交。故天地三交:五月建午為第一交,六月未為二交,七月申為三交。所謂坤三索於乾也。乾坤交而謂之索者,以坤本純陰,必索於乾而後有陽,始能生化也。乾陽入坤而化為氣;氣升為云為雨。蓋十二闢卦,

乾位巳火也,坤位亥水也。乾與坤交,則火入水中,而化為氣。以水為質,火為性。試以一碗,人張口氣呵之,則生水,故知氣之形屬水,而其所以能升騰行動者,則火也。爻辭曰:「見群龍無首,吉。」言氣升能為雲雨,故喻為龍。而乾與坤三交,則乾上四五之三爻,盡入於坤;而乾上爻巳火之首,

早入亥水之中,為育生胚胎之兆。故龍之無首吉也。此天地陰陽化育之義,推之與人亦然。飲入於胃;由胃小腸相接處幽門;幽門之上有一竅;水飲從此竅散布下焦脂膜之中;由脂膜而滲入膀胱。膀胱無上口,故曰滲入也。氣血之升降,必由呼吸以循環。吸入天之陽,呼出地之陰。

吸入之氣,由鼻入肺,歷心引心火,從總脈管,循督脈入腎,又從腎系以達下焦胞室,挾膀胱至下口。其吸入天之陽氣,令人身心火,蒸動膀胱之水,化而為氣,循衝任而上,化津化汗,過膈入肺,還至於口,由呼而出。斯即乾坤相交,三索之義也。明乎此,不獨察水火之徵兆、陰陽之盛衰,即四時伏氣之病機,莫不由此悟入。若夫營衛之理,請再明之。衛者,氣也,衛護於外者也;營者,血也,營運於中者也。但血中有氣,氣中有血,不可須臾相離,而其本則一。其道有三:如動一也,靜一也,所以能使其動靜者,又一也。太極無形,而寓三才之理。

凡物皆然,不獨指動靜而言也。谷入於胃,其糟粕由廣腸而出魄門;其精液有微絲管,吸至頸會管,過肺入心,化而為赤。此即清者為營也。其血赤由總脈管,循督脈下達胞室;內而臟腑,外而經脈。一日夜五十周,盡八百十丈之脈道,以應呼吸漏下者。此其一也。人之飲食五味雜投,奚能無毒?胃中悍毒之氣,合下焦水火蒸騰之氣,由上焦氣街散入微絲血管。微絲血管者,即經所謂孫絡。此濁者為衛也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謂衛氣出於下焦者,言其生氣之原;《五味篇》謂衛者:陽明水穀之悍氣,從上焦而出衛於表。陽者,言其出入之道也。奉心化赤之血氣,

由絡脈管之尾,遞入孫絡,與陽明悍毒之氣並,布散通體皮腠之間,充膚熱肉,澹滲毫毛者。此其二也。清濁混淆,赤血漸變漸紫。西士見其色紫,知其有毒,名之曰炭氣。然不知其毒所從來也。孫絡散布遍體,漸並漸粗,而接入回血管之尾。回血管者,即經所謂絡脈也。血入回血管,

白話文:

這一切都是萬物初始的開端。然而陰陽交合必須陽氣充足,才能與代表陽剛之氣的「乾」卦六個陽爻相交。陽氣在農曆四月(巳月)最為充足,其次是五月(午月)。因此,「乾」卦到了五月建午時,才開始與代表陰柔之氣的「坤」卦相交。這是因為「乾」卦在巳月陽氣達到飽滿,而在午月才開始活動。巳和午都屬火,所以伏羲把「乾」卦放在正南方。「乾」卦的外在屬性為火,內部則蘊藏著屬金的陰精。因此,五行學家說「庚金長生在巳」,所謂的「長生」,是指它產生的根源。「乾」卦在每年農曆五月夏至時開始活動。

「乾」卦上爻的陽氣已經升到最高點,不得不向下轉移,向下轉移就會感應到「坤」卦陰氣的上升而交合。所以,天地之間的三次交合,以農曆五月建午為第一次交合,六月未月為第二次交合,七月申月為第三次交合。這就是所謂「坤」卦三次向「乾」卦索取陽氣。天地交合稱為「索取」,是因為「坤」卦本質為純陰,必須向「乾」卦索取陽氣,才能產生化育。「乾」卦的陽氣進入「坤」卦後會轉化為氣,氣上升成為雲,再化為雨。這就是十二消息卦所代表的陰陽消長變化。

「乾」卦的位置對應巳火,「坤」卦的位置對應亥水。當「乾」卦與「坤」卦相交時,火進入水中,轉化為氣。以水為物質的基礎,火為水的動力。我們可以試著對著碗口呵氣,碗裡就會產生水,可知氣的形態屬水,而它之所以能夠上升活動,是因為有火的推動。易經爻辭說「群龍無首,吉」,意思是說氣上升能成為雲雨,所以比喻為龍。「乾」卦與「坤」卦的三次交合,使得「乾」卦上爻的四、五、三爻都進入了「坤」卦中,而「乾」卦上爻代表的巳火,很早就進入了亥水中,這是孕育生命的徵兆,所以說龍沒有頭,是吉祥的。這就是天地陰陽化育的道理。

把這個道理推及到人身上也是一樣的。食物進入胃後,在胃和小腸交接處的幽門之上,有一個孔竅。水飲從這個孔竅散布到下焦的脂膜中,再由脂膜滲入膀胱。因為膀胱沒有上方的開口,所以說是滲入。氣血的升降,必須透過呼吸來循環。吸入天的陽氣,呼出地的陰氣。

吸入的氣從鼻進入肺,經過心臟引動心火,從總脈管循行到督脈,再進入腎臟,又從腎的系統到達下焦的胞室,挾帶膀胱至下方開口。吸入的天的陽氣,會使人體的心火蒸動膀胱的水,化為氣,沿著衝脈和任脈上升,化為津液和汗液,經過膈膜進入肺,再回到口中呼出。這就是乾坤陰陽相交,三次索取的道理。明白了這些,不僅可以觀察水火的徵兆,也能了解陰陽的盛衰,甚至四季伏氣的病機,都能由此領悟。至於營衛的道理,請讓我再詳細說明。衛,指的是氣,是護衛體表的。營,指的是血,是運送於體內的。但是,血中有氣,氣中有血,兩者不可片刻分離,它們的根本是相同的,但運作的方式有三種,就像動與靜一樣,而能使它們動靜的是又一力量。太極是無形的,但其中包含了天、地、人的道理。

萬物都是這樣,不只是指動與靜而已。食物進入胃後,其糟粕會從大腸排出,其精液會被微小的管子吸收至頸部的會管,再經過肺進入心臟,轉化為紅色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清者為營」。紅色的血液從總脈管沿著督脈向下到達胞室,內而臟腑,外而經脈,一天一夜循環五十次,走遍八百一十丈的脈絡,來應和呼吸的變化。這是第一種運作方式。人吃的食物五味雜陳,難免會產生毒素。胃中強烈的毒氣,和下焦水火蒸騰的氣結合,從上焦的氣街散入微細的血管,這些微細的血管就是經脈中所說的孫絡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濁者為衛」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篇說衛氣出自下焦,指的是它產生的根源。《五味篇》說衛氣是陽明水穀的強悍之氣,從上焦而出衛護體表,這裡說的是它運行出入的途徑。奉心化赤的血氣,從絡脈的末端進入孫絡,與陽明的強悍毒氣結合,散布到全身皮膚之間,充實肌膚、溫暖肌肉、滋養毛髮,這是第二種運作方式。清濁混合,紅色的血液逐漸變成紫色。西方的學者看到這種紫色,認為它有毒,稱之為炭氣,卻不知道毒素的來源。孫絡散布全身,逐漸聚集變粗,最後進入回血管的末端,回血管就是經脈中所說的絡脈。血液進入回血管。